河南省南阳市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本大题共1小题)
1.下面是博雅阅读中的酸甜苦辣的心灵记录,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它。
阅读是一场神奇的探险。当你打开一本书,等待你的是各种邂①逅、各样奇遇。每一页书中都隐藏着飓风或旋涡,让你直上云xiāo②或遁入幽冥,每一页书中都蕴含着各种心境情绪,让你时而唏嘘不已、痛哭流涕,时而情不自禁、破涕为笑。每一页书中还可能隐含着一场涤荡一切的头脑风暴、一场迫在眉睫的精神革命。在书中,百年乃至千年前的先贤、怪才与你同在。在书中,你可以与古代的贤者圣人谈天说地,也可以与面向未来的科学怪侠唇枪舌剑。你打开一本书,就好似开启了可以随意穿梭时空,瞬间拥有了一双可以御风滑翔的翅膀。而当你合上书页,你将不再是打开它时的自己。
阅读是一种祝福,也是一种历练。阅读者如同探寻伊甸园,③即便要冒被逐出伊甸园的风险,也要伸手去采下一本书。
(1)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
①邂逅 ②云xiāo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3)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④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一定有一棵智慧树 ②伊甸园中可以没有生命树 ③树上结的不是苹果,而是书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②①③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职称为“左迁”,被贬谪到外地的官员叫“迁客”。
B.动词就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可能”“应当”“十分”“强壮”等就是动词。
C.父亲四十岁,正值而立之年;我们刚读初中,恰是豆蔻年华;弟弟刚出生不久,尚在襁褓之中。
D.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高”是尊称对方,“尊君”“令堂”是尊称自己的父母,“家君”“家母”是谦称自己的父母。
3.对下列语句中修辞方法及作用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人们盼春的急切心情。
B.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的远。(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从听觉角度写出了覆盆子的特点。
C.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老舍《济南的冬天》)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夕阳照耀下薄雪的颜色和情态。
D.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莫怀戚《散步》)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体现了“我”在家庭中重要的地位。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4.古诗文名句默写。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中有强烈的个人情怀:杜甫暮春重逢故人,顿生“①,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的感叹;王湾乘船客行他乡,生发“②,江春入旧年”的情绪(《次北固山下》)。
诗歌中有浓烈的故友亲人之思:“我寄愁心与明月,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对王昌龄的牵挂;“④,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对妻子的思念。
诗歌中有壮烈的人生志趣:少年谭嗣同面对壮阔的潼关山水,抒发出“⑤,山入潼关不解平”(《潼关》)的少年意气;晚年的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不以衰老自弃,忧国忧民。又如《观沧海》所言“⑦,若出其中,星汉灿烂⑧”,从读诗品诗感受吞吐宇宙的气概。
四、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
5.某中学七年级(1)班开展主题为“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开卷有益】阅读对人大有益。语文老师已设计好一种活动,请你帮他再设计两个。
活动一:举办“我的读书经验”交流会。
活动二:
活动三:
(2)【探究发现】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数字化阅读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请仔细阅读下面的统计图,说说你的探究发现(至少两点)
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
(3)【阅读辩论】围绕“网上阅读”的话题,班上同学展开了一场辩论会,正反方激烈交锋。下面是“网上阅读辩论会”的正方辩词,请你写出反方辩词。
正方:“网上阅读”利大于弊。中学生网上阅读可以学到书本阅读中学不到的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满足我们对知识的需求,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我方相信,网上阅读必将成为我们中学生的最佳阅读方式。
反方: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等待那只手
巩高峰
①老头没睡,还在用眼睛的余光悄悄打量我。
②我知道他在等待下手的机会。我也没睡。
③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这一点苗头我还是看得出来的。于是我暗自后悔:要是不贪图那个懒觉,早20分钟起床就能买到卧铺,何至于胆战心惊地和一个老家伙这么对峙着?
④很显然,那老头比我还有经验。因为刚才上车一落座,他竟然目不斜视地看着我,微笑着说:“你长得很像我儿子。”
⑤我在心里冷笑了一声,因为我穿西服、打领带、抱着笔记本电脑,身边还有个寸步不离的密码箱,我就像你儿子?嘀咕完之后,我顺便瞅了瞅他,灰旧夹克、两天以上没刮的胡须、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炯炯双眼。
⑥于是我没吭声,连头都没点,假装没听见。
⑦他讪讪地笑了笑,说:“我三年没见着他了,只偶尔听到他的声音。”
⑧我轻轻打了个冷战。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这老头是个很难缠的对手,一配得上老奸巨猾这个词。
⑨东奔西走,和这个行当的人打交道多了,有输有赢。但一开始就这么跟目标套近乎的,他是第一个。所以,我又瞅了他一眼。我也有两年没和父亲见面了,虽然我也偶尔给他打打电话,寄些钱。
⑩我的预感没错,熄灯后车厢里的人大都睡了,他没有。其实即使没有这种预感我也不会睡着的,我早已练就三昼夜不合眼也能神志清醒的本领。这是经验,也是饭碗。况且我怀里还有张支票,那是分公司这个季度的费用。寸步不离的密码箱不过是个道具,里面是几件换洗下来的内衣。我知道这老头是看得出来的,他那一脸沧桑就是证明。所以我能保持的,只有清醒和谨慎,然后,静静地等待那只手。
我躲在外套里观察他。
夜深了,四周一片漆黑,仿佛隐藏着无数索要的魔爪,敲得车窗玻璃嘣嘣作响,空气中透着阵阵寒意,好像空调不断地向车内吹着冷气。我一直紧绷着肌肉,竖立起来的汗毛往外支撑毛衣,痒痒的。久了,牙齿还开始打起架来,不知是真冷还是我太紧张。
他的眼睛大多数时间望着窗外,车窗外面黑灯瞎火,亏他有这份耐心。于是我有些恍惚,冲着他这份镇定劲儿,到底我和他哪个是猎手哪个是猎物呢?
他动手了。那只手有点小心翼翼,终于还是犹疑着探了过来,漫过我头顶的时候带着一道阴影,让我有些窒息。不过却没有预想中那种高明的熟练,这让我窃喜,在脑海里虚构着人赃俱获的画面。
盖在身上的外套一紧,从脖子往里灌的冷风忽然就没了,我觉 得像是突然钻进了被人暖好的被窝。惊讶让我努力睁大了双眼,可是外套领子遮住了我的视线。老头从我上方垂下一声细微的叹息:“唉,一个人在外面劳苦奔波的,不容易。”
我赶紧闭上了眼,用了很大力气,我怕我眼中的泪水溢出来。不知怎么的,我忽然特别希望那只手能停一停,拍我两下。
6.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一落座老人主动搭讪,我假装没听见 → (1)→夜深了老人多望向窗外,我暗自担心 →(2)
7.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语句有什么作用?
8.这篇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结合全文分析“老头”这一人物形象。
10.阅读散文,回答问题。
那些消失的声音
宋扬
①我听到的第一声电音来自我家墙壁上的小喇叭——一个巴掌大的“黑粑粑”,下面吊着一根极细的电线,埋到地下,不知通向渺远幽深的何方。40多年来,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它发出的第一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北京时间七点整……”
②那年我三岁,农村土地刚刚包产到户。慢慢地,我又听到“黑粑粑”里更多的声音,诸如“马上开村民大会”“快来领取化肥”“分过年猪肉喽”等。通知是我爹在村广播室喊的,我爹是村长,他的声音从“黑粑粑”里吼出来,还是那么干焦焦、急吼吼的,一点也不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般圆润。上学之前,我并不知道那就是“普通话”,自然更不明白为何有人能把话说得如此字正腔圆、声如洪钟,我只觉得那声音与我们村每个人嘴巴里说出来的都不同,又很难想出合适的词语来描述或比喻它们。及至今日我才想到,那种圆润与庄重,仿佛来自古老的皇宫,像在宣读掷地有声的圣旨。那些声音里,除了一丝丝不易觉察的自豪,不带更多喜怒哀乐的情绪。它们怎么就能做到如此“居高临下”而云淡风轻呢?我一直搞不明白。
③更为神奇的是,“黑粑粑”还会变声,变成种种不同的腔调:有时变成一个稚气未脱的大孩子,说着“滴答滴,滴答滴,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有时像一只顽皮的小猴在林间蹿跳,跳出一个个“大闹天宫”“大战红孩儿”“三打白骨精”之类的故事;有时又变出清甜的女声,如欢快的小鸟在树梢歌唱,唱出“红星闪闪放光芒”“让我们荡起双桨”之类的歌曲,那声音比我上初中的堂姐的嗓子还甜。为此,我还踩在高凳上仔细观察过“黑粑粑”,每当有声音发出,它都微微震动,像水波微漾。
④我上小学后,乡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我们乡的榨油厂整天机器轰鸣,生产如火如荼,工作两班倒,只歇工人不歇机器。我父亲在榨油厂做出纳的活儿,买进卖出,收购村民挑来的棉籽,也卖掉棉籽油和油枯。父亲在厂里有间小宿舍,那天下大雨,父亲到乡中心小学接我,并带我留宿在厂里。那一夜,我生平第一次知道夜晚不只有蝉的鸣唱、蛐蛐的低语和间或入耳的狗吠,还有一种宏大到与胸腔共鸣的声音,带着铁的刚硬与敦实,一声声撞击在棉籽和大地上。那声音,把夜的沉静与漆黑击碎,驱赶得无影无踪。那声音,改变了荒寂乡村夜晚给我的固有印象,变幻出另外一种甚至无数种可能。是否那些铁器、那些声音就是去过县城的父亲口中的城市生活的一种?那声音开启了我对城市生活最初的向往。
⑤在父亲上班的榨油厂的那一夜,让我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任何嘈杂的环境中都能酣然入梦。甚至,如果没有一些声音伴随,我还睡得不安稳。时隔多年,我才恍悟:我曾把噪音当乐音一样迷醉,当梦想一样追寻。
⑥读初中时,我们的歌声从学校只有铁栏杆没有挡风玻璃的窗户飘出。几乎在上课钟声敲响的同时,十多间教室一起传来相同或不同的旋律。开课前三分钟,整个校园成为合唱、二重唱、三重唱甚至多重唱的大舞台。我怀念那个歌声飞扬的舞台。1999年,我开始在乡下教书。2003年,我又进入省城学校。城里的学校很难听到那满校园飘荡的歌声,隔音设施一流的音乐教室钳制住歌声外溢孩子们的欢唱只在规定时间和规定地点以规定的音量额定输出……
⑦记忆里的那些声音,曾将我带入一个水波潋滟的池塘,带入一个五彩斑斓的花园。那些声音,让我记忆中荒芜苍白的童年生活变得丰盈缤纷。
(1)阅读文章,说说那些消失的声音分别是什么,作者表达了什么?
(2)赏析句子:及至今日我才想到,那种圆润与庄重,仿佛来自古老的皇宫,像在宣读掷地有声的圣旨。
(3)说说作者在全文所表现的情感。
(4)说说结尾的深刻含义。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1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B.不逾矩 矩:法度。
C.非学无以广才 广:宽广。
D.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3.[乙]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用原文内容回答)
1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七、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5.有同学在学习这首诗歌时对题目中的“寄北”产生了疑问,“北”是指哪里,“寄北”又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16.“巴山夜雨”在诗中重复出现,有什么艺术效果?
八、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17.班级组织整本书阅读活动,同学们发现作品中不同的人物可以进行比较。请从《朝花夕拾》《西游记》中分别选出一个人物,形成一组,结合具体情节从人物性格的相似点进行比较。
整本书阅读—人物比较卡
人物:
性格相似点:
九、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18.当生活遇见流水,诗意开启了;当马致远遇见刘禹锡,秋意开启了;当孙悟空遇见唐僧,使命开启了;当你遇见“月光”,成长开启了;当你遇见良师,感恩开启了;当你遇见挚友,美好开启了;当你遇见书籍,新世界开启了……请你以“遇见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录一场因相遇而产生的独特的生命体验吧!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感情真挚。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及简析
一、基础知识综合
1.(1) 答案:xiè 霄
简析:“邂逅” 的 “邂” 读音为 “xiè”,要注意与其他形似字的读音区分;“云 xiāo” 应写作 “云霄”,“霄” 指云、天空,“宵” 则与夜晚有关,此处用 “霄” 符合语境。
(2) 答案:你打开一本书,就好似开启了可以随意穿梭时空的隧道(道路、路径等),瞬间拥有了一双可以御风的翅膀。
简析:原句 “开启了可以随意穿梭时空” 缺少宾语,应补充合适的名词,使句子成分完整。
(3) 答案:D
简析:②句 “伊甸园中可以没有生命树” 承接前文 “探寻伊甸园”,引出关于树的话题,应为首句;①句 “但一定有一棵智慧树” 与②句形成转折;③句 “树上结的不是苹果,而是书” 进一步说明智慧树的特点,所以顺序为②①③。
二、选择题
2.答案:A
简析:B 项中 “可能”“应当” 是副词,“十分” 也是副词,“强壮” 是形容词;C 项四十岁是不惑之年,“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D 项 “尊君” 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令堂” 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家君”“家母” 分别是对自己父亲、母亲的谦称。
3.答案:C
简析:A 项没有排比,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B 项从视觉和味觉角度描写,不是听觉;D 项没有使用比喻修辞,只是一种心理感受的表达。
三、名句名篇默写
4.答案:正是江南好风景 海日生残夜 随君直到夜郎西 何当共剪西窗烛 河流大野犹嫌束 尚思为国戍轮台 日月之行 若出其里
简析:这些诗句都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需要准确背诵和书写。注意 “郎”“嫌”“戍” 等字的写法。
四、综合性学习
5.(1) 答案:示例:“诵读人生” 诗歌朗诵会;举办 “少年正是读书时” 主题征文比赛。
简析:活动设计应围绕 “读书” 主题,形式多样且具有可操作性,如朗诵会、征文比赛、读书讲座、读书漂流等。
(2) 答案:①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接触者(或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主要是 18 - 49 周岁人群(或 18 - 49 周岁中青年人群是数字化阅读行为的主要人群);②在 18 - 70 周岁这一区间,数字化阅读率随年龄升高逐渐降低。
简析:从图表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各年龄段数字化阅读人群的占比情况,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上述结论。
(3) 答案:示例:“网上阅读” 弊大于利。①网上阅读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我们中学生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②网上阅读如果缺乏自律,不能正确对待,就容易染上网瘾,不能自拔,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我们中学生还是要坚守 “书本阅读”。
简析:反方观点应与正方相对,围绕网上阅读的弊端展开,如信息质量、对视力的影响、易分散注意力等方面进行阐述,理由充分且合理。
五、现代文阅读
6.答案:“我” 认为他套近乎,想偷取 “我” 的东西;“我” 明白了他对 “我” 的疼爱,希望他能再拍 “我”。
简析:根据文中 “我” 的心理活动和与老人的互动情节进行概括,如 “我” 对老人的最初怀疑以及后来老人的举动引发 “我” 的情感变化。
7.答案:环境描写;描写了车厢内的黑暗与寒冷,烘托了 “我” 因长时间戒备老头动手而产生的紧张不安心理。
简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是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等。此处通过对车厢环境的描写,突出了 “我” 的紧张情绪。
8.答案: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给人一种真实、亲切的感受,直接表达了 “我” 对老人的理解、感谢,便于突出主旨。
简析: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在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代入 “我” 的视角,感受 “我” 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
9.答案:善良淳朴、思子心切、与人为善等。
简析:从老人的言行举止,如对 “我” 的关心、与 “我” 搭话提及儿子等方面进行分析,体现出老人的这些性格特点。
10.(1) 答案:幼时 “黑粑粑” 里更多的声音;上小学后榨油厂机器的轰鸣声;初中时校园的合唱。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与怀念。
简析:从文中相关段落提取关键信息,概括出消失的声音,作者通过回忆这些声音,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2) 答案: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 “黑粑粑” 声音的圆润、响亮、字正腔圆、声如洪钟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幼时这种声音的怀念与喜爱之情,对普通话的敬畏之情。
简析:先明确修辞手法为比喻,然后分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以及其对表现声音特点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3)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怀念、依恋;对城市生活、未来的向往;表达对校园生活的怀念。
简析:结合文中作者对不同阶段声音的回忆及相关情感表达语句,总结出作者的多种情感。
(4) 答案:童年时的声音使我原本荒芜、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我对未来充满期待,对未知充满向往,各种声音丰富了我的童年,表达了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
简析:结尾句是对全文的总结升华,强调了这些声音对作者童年的重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六、文言文阅读
11.答案:C
简析:“非学无以广才” 中 “广” 的意思是 “增长”,不是 “宽广”。
12.(1) 答案: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简析:“博学” 指广泛学习,“笃志” 指坚定志向,“切问” 指恳切地发问,“近思” 指多思考当前的事,按照这些字词的意思准确翻译。
(2) 答案: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简析:“淡泊” 指内心恬淡,不慕名利,“致远” 指达到远大目标,结合这些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翻译。
13.答案:静 躁
简析:乙文围绕 “静” 论述做人治学经验,如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等;又把失败归结为 “躁”,如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4.答案: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志向也不会轻易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体现。一个有志向的人,一定是一个勤学的人。
简析:结合甲文中孔子、子夏关于 “志” 与 “学” 的言论和乙文中 “非志无以成学” 等语句,分析两者的关系,强调志向对学习的重要性和两者的相互作用。
七、诗歌鉴赏
15.答案:北指长安,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简析: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意,明确 “北” 的指代,进而理解诗人通过 “寄北” 所传达的对妻子的思念。
16.答案:①前一个 “巴山夜雨” 是现在的夜雨,后一个 “巴山夜雨” 是设想将来见面畅谈时回味的夜雨。②两个 “巴山夜雨” 在诗中重复出现,表现出时空的交替,使诗歌回环往复,增添了缠绵曲折的情致。
简析:从时间和情感的角度分析两个 “巴山夜雨” 的不同含义,以及这种重复对诗歌意境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八、名著阅读
17.答案:鲁迅和孙悟空都坚持初心和理想,为理想不懈奋斗。鲁迅弃医从文,用文字拯救国人,寻求救国之路永远保持着一颗拳拳赤子心。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为实现理想披荆斩棘,不畏艰难,最终修成正果。
简析:选择鲁迅和孙悟空,从他们的主要经历和行为中提炼出坚持理想、不懈奋斗的相似点,并结合具体情节进行阐述。
九、作文
(略),可参考例文思路及解析进行写作。首先要补充合适的题目,如遇见自然、书籍、人等;然后围绕 “遇见” 的过程展开,详细描述相遇的情景和给自己带来的独特体验,注意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使文章生动,结尾要总结这次遇见的意义,升华主题,表达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