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寒假】第14天:拓展篇(古诗文阅读)——统编版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逆袭寒假练习本(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逆袭寒假】第14天:拓展篇(古诗文阅读)——统编版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逆袭寒假练习本(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8 19:0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逆袭寒假】(五年级语文)
第14天——拓展篇(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文阅读。
赵母训子
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1)如是吾无望矣:
(2)竟不食其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赵母的希望是 。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是: 。
二、古诗文阅读。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而中。
解释下列词语。
山郭: 四百八十寺:
2、《江南春》中“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楼台”在这里是指( )。
A.寺庙 B.凉台 C.亭台 D. 阁楼
3、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
述出来。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
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三、古诗文阅读。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
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C.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 ”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
3、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所蕴含的哲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古诗文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解释词语。
十五夜: 。
地白: 。
2、诗的一、二句分别从 的角度来写的。“地白”、“树栖鸦”从 ;“冷”从 写;“露无声”从 写。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诗人 的心境。
3、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古诗文阅读。
宋濂嗜学
宋濂余幼时即嗜(shi)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
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古今异义。
(1)“走送之”中的“走”古义为 ,今义为 。
(2)“余幼时即嗜学”中的“余”古义为 ,今义为 。
2、“余幼时即嗜学”的意思 。
3、找出能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句子,用“ ”画出来。
4、这个故事是怎样描述宋濂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的?
六、古文对比阅读。
材料一: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
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
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材料二: 人有从①学者
人有从学者,遇②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③渴④无日。”遇言:“当以⑤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从:跟随。②遇:董遇,汉末三国人。③苦:苦恼。④渴:迫切。⑤以:用。
1、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认为: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怎么会不到呢
B.董遇说的“三余”指的是:冬天、夜晚和下雨天
C.朱熹告诉我们读书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董遇却说读书不太重要,有空闲时间再读
D.两篇文章都启发我们要有读书的积极性
2、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联系自己的读书收获写写体会。
七、古诗文阅读。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②株,折颈而死。因③释其来而守株,冀复④得
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①株:树桩。②触:撞到。③因:于是。④耒:古代用来耕田的种农具。⑤复:又,再。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
(1)免走触株
(2)因释其未而守株
(3)冀复得兔
(4)而身为宋国笑
2、找出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画上横线,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八、古诗文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遗②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
止,从其所契③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④乎?
注释①涉:过,渡。②遗(jù):迅速,急忙。③契:动词,用刀刻。④惑:疑惑,
这里指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其: (2)自: (3)于:
(4)而: (5)若: (6)此:
2、形成解释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这篇文言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一、1、指望、希望 吃
2、他曾经捕获肥美的动物来给母亲。
3、勤学苦读,获取功名。
家庭(母亲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
二、1、山城,山村 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2、A
3、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5、赞同前者: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
赞同后者: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三、1、B
2、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
前、无所畏惧的讲取精神。
四、1、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2、视觉听觉触觉视觉 触觉听觉 孤寂的
3、这首诗前两句写幽静清凉的秋景,写出了诗人孤独无眠,久久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
4、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五、1、跑 行走,走路 我 剩下,余下
2、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3、余幼时即嗜学。
4、没钱买书,借书抄书也要读书学习。天冷时,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
也不停止抄书。
六、1、C
2、示例:“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确实这样,读书上百遍,书中的意思
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我有时候就是对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
遍,就能读懂了。
七、1、①跑②放下③希望④自己,本人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兔子不可能再得到,(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3、守株待兔 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注定要失败。或者不能怀有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等。
八、1、(1)他的 (2)从 (3)在,到(4)但是 (5)像 (6)这样
2、船已经行走了,但是剑没有行走,像这样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3、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不能
只凭主观想法做事情,也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变化。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