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的水解》的教学课后回顾和反思
一、教学思想
课堂教学小专题法模式,基于微单元理念指导下的化学教学。即是指针对教材的内容将每课时设计出的多个小型专题。每个小专题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时间在10分钟以内,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这种阶梯式多单元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聚焦、简明、创新、技术等优势。有灵活、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小专题教学从关注课堂教学流程到关注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以化学平衡理论为指导,以化学实验为引领,以问题为驱动,根据宏观现象得出结论,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总结出规律。
二、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探究】实验:测定不同盐溶液的PH,说明这些盐溶液呈酸性、中性或碱性的原因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程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专题3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盐类的水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知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盐类水解是后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必备基础。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因此,本节内容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连续学了两章全新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没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形象,且难度也较大,这时学生心理上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疲倦感和生疏感。
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对离子反应,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平衡的建立以及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等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分析溶液中各种离子水解平衡的能力。
(1) 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解释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2) 能应用盐类水解规律判断盐溶液酸碱性。
(3)学会正确书写盐的水解离子方程式并能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抽象概括得出结论→交流应用的探究方法。
(1)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 在建立新概念的过程中,树立辨证统一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
(3)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解释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2) 能应用盐类水解规律判断盐溶液酸碱性。
(3)学会正确书写盐的水解离子方程式并能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过程与方法】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抽象概括得出结论→交流应用的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 在建立新概念的过程中,树立辨证统一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
(3)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五、教学回顾
板块1:寻找盐类的水解的规律
任务1.1:通过探究实验,测定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
任务1.2:通过交流讨论、回忆旧知对盐类重新进行分类
任务1.3:寻找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类型间的关系
板块2:探寻盐类的水解的本质
任务2.1:通过思考、讨论探寻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
任务2.2:结合电离的知识、通过微观层面的分析得出盐类的水解的概念和本质
任务2.3:盐类的水解的定义及其特点
板块3:盐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和影响因素
任务3.1:通过思考、讨论盐溶液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
任务3.2:通过思考、讨论多元弱酸弱碱根水解方程式书写
任务3.1:通过对比、讨论探寻影响盐的水解因素
五、教学反思
3.1??教学环节是微单元整合的前提
本节课将“盐的水解”设计成三个微单元,微课程应该按照化学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化学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化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微单元在“知识点”教学内容设计的基础上,微单元整合的前提是选择相应的教学环节。微单元的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主要教学环节,课前微单元设计、课中问题探究设计、课后拓展与巩固等。以及包括评价、诊断等辅助教学环节,才能算是比较完整的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微单元是为解决教学“一个个小问题”而开发的,以扎根于化学学科教学为宗旨,具有易操作和使用灵活等优势,可以围绕着“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课程资源类型,如基于问题学习、基于案例学习、基于情境学习、实验探究等。
3.2微单元拓展了教学的开放性
微单元课堂,不仅让化学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前和课后,从教材延伸到网络,提升了教学的开放性。微单元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化学知识传授则是可以通过网络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在“课中”经讨论、交流来完成,而在“课后”学生还是以完成更高层次的“知识探究”为主。本节课“盐的水解”实质的探究通过课前学习,课中探究才能得出结论。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前获取信息,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微单元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变得可行与现实,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授,可通过互联网来获得新的、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方式逐步向知识探究方式转变,使得微单元课堂的创新应用就成了当前教育教学变革的热点。
3.3?微单元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微单元只有围绕着“教学方法”这个核心进行整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在课前、课后方便地建立起“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反馈机制,克服大班上课教学反馈机制建立的不足。微单元虽然时间微、内容含量微,但也要建立起通过作业、交流、讨论建立起的反馈机制,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利用网络发布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化学概念学习内容,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课前将网上预习的情况通过“网媒”等形式向教师反馈,以便教师能及时调整下一节课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等,同时学生也能收到来自教师的各种评价,让学生能及时知道学习成果。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设计出有利用于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为创建“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做好充分准备。微单元课堂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了学习参与度,培养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合作与交流素养。
《盐类水解》的点评
首先感谢省教研室给予这么一个深入学习和研讨的机会。
王希俭老师的这节课,我反复学习了几遍,总体感觉很不错。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今天点评的题目是“在学习中提升??在反思中升华”。
在学习中提升
1.理念好,有思想。
这是一节有思想的课,蕴含了很多教学理念,功底深厚。
王希俭老师基于微单元设计教学的理念,将课堂教学内容分成3个板块:探寻盐类的水解的规律;探寻盐类的水解的本质;探寻盐类的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水解程度,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要学什么;引导学生去探寻、归纳,让学生学会方法,明白怎么学,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以问题驱动,用实验引领基本理论的学习,互动频繁,凸显学生为主体,重视过程教学,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关注知识建构基点,逻辑性强。
关注知识以及知识体系的建构基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建构新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一点在新课中表现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个问题讲了几遍,学生还是不明白,其实不是学生笨,而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而我们在讲解时忽视了知识建构的基础,教师教学中思维上出现了跳跃,或在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缺乏了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点。所以学生不能理解和接受。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基础,是最有效的教学。
本节课做得很好,例如在认识盐的组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盐的另一种分类方法,进而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感受分类和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在学生认识溶液酸碱性本质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进而探究其酸碱性的原因;在学生不断探寻和认识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盐类水解的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这些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注重实践,彰显应用。
本节课知识点多,王希俭老师将内容分成几个板块,通过实验引领,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不感觉枯燥,彰显学科特点;以问题驱动,阶梯式逐层推进,逻辑性地呈现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在每一个微单元结束时,都进行了适当的训练,通过讲练结合,逐项过关,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这样扎实而实在,有成效;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用化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如热的碱液有利于油污的去除,泡沫灭火器中的反应原理等,达到学以致用,体现学科价值。
4.?问题驱动,凸显思维能力的培养
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能让学生在思维碰撞或矛盾状态下,不断地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的过程。问题驱动必然是关注过程性评价的过程。而过程评价可以反馈出学生知识的缺陷、知识的清晰程度、思维过程的严密性、思维过程与结果的优化途径等,通过过程性评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白优化自己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方法。
本节课上王老师完全是以问题来驱动课堂的进程的同时,不断地进行过程性评价,不仅环环相扣,让学生理清了知识的脉络,也是在教学生如何提问;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王希俭老师这节课是基于微单元理念下设计的一节课,不仅关注教学的前后呼应,而且很好地关注了知识的逻辑顺序,教学思路清晰,设计很合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很关注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素质还是很不错的,学生接受力非常强,整节课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预定目标!
在反思中升华
反思我们的平时听课和教学研讨活动,时常发现教师不能用单元设计理念来统领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的教学。这里借此机会,表达一下我的观点,供同仁参考。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诺曾提出:“一门学科在其教学进程中,要反复回到基本观念上,以这些基本观念为基础,直到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完全形式的体系为止”。单元设计理念凸显的是如何整体构建一个相关知识单元的教学。教材中知识编排次序是相互关联的,不是独立的、互不相干的。不可否认,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都是化学平衡,所以在研究完化学平衡,要以平衡理论为基本观念,即要充分利用“平衡常数的表达、转化率的表达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和勒夏特列原理”等知识去认识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等,而不能另起炉灶、独成体系,增加学习和记忆的量。
例如讨论水解本质时,在醋酸根离子的水解方程式表达完,不妨就表达出平衡常数,进而点出此为水解常数(仅仅是叫法不同而以),再处理出Kh与Kw和Ka的关系,通过Kh和其倒数的大小,让学生感受中和反应的程度与水解反应程度的差异(这比直接告诉学生水解是微弱的更有说服力)。这样既深化了平衡常数的表达和应用,又为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又如讨论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要沿用探寻水解本质的方法,先实验检测碳酸氢钠和亚硫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再分析溶液中存在的化学平衡,然后引导学生去认识主次关系,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让学生认识到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而且为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能还有教师还在纠结水解度、水解平衡常数的表达、电离度等是否超纲,其实仔细想一想,平衡常数表达和转化率;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和电离度;水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和水解度;Ksp和沉淀溶解平衡的常数表达等仅仅是叫法不同而已,实质是没有区别的。统领起来去认识这些问题,不是增加认识难度,而是简化了教学内容,抓住了知识的根,也是后续知识建构的基础。这也正是单元设计教学的价值所在。
最后,再次感谢王希俭老师的这节精彩的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感悟到了很多;也感谢各位同仁对我的点评,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不当之处请多包涵,谢谢大家!
课件28张PPT。 专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第三单元 盐类的水解
【问题情境】 1、 碳酸钠俗称纯碱、面碱、洗涤碱、口碱等, 明明是盐,为什么叫碱呢?
2、纯碱为什么能去污力?去污是为何用热水?
3、为什么KAl(SO4)2 , FeCl3 等盐可用做净水剂?
4、泡沫灭火器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什么?
问题●思考水呈中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溶液呈酸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溶液呈碱性,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中的c(H+) =c(OH-) 酸能够电离出H+而使溶液
中的c(H+) >c(OH-) ; 碱能够电离出OH-而使
溶液中的c(OH-) >c(H+)那么,盐呢?探索●研究 选择合适的方法测出实验台上盐溶液的
酸碱性。
可供选择的药品、仪器:
NaCl溶液 、 NH4Cl溶液、Na2CO3溶液、 NaHCO3溶液、 Al2(SO4)3溶液、CH3COONa溶液、K2SO4溶液。
pH试纸、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根据形成盐的酸、碱的强弱来分,盐可以分成哪几类?酸 + 碱 == 盐 + 水 (中和反应)酸强酸弱酸弱碱强碱碱生成的盐1、强酸强碱盐2、强酸弱碱盐3、强碱弱酸盐4、弱酸弱碱盐NaCl、 K2SO4Al2(SO4) 3 、NH4ClCH3COONH4、(NH4)2CO3CH3COONa、K2CO3【知识回顾】一、寻找规律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中性碱性碱性酸性中性碱性酸性强酸强碱盐强碱弱酸盐强碱弱酸盐强酸弱碱盐强酸强碱盐强碱弱酸盐强酸弱碱盐 盐的类型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中性酸性碱性二、探究原因为什么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H2O H+ + OH–纯水中:当分别加入NaCl、NH4Cl、CH3COONa形成溶液后,请思考:(1)相关的电离方程式?
(2)盐溶液中存在哪些粒子?
(3)哪些粒子间可能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4)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5)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探究1】 往水中加NaCl形成溶液。Na+、Cl–、H+、OH–、H2O无c(H+) c(OH–)=中性无(对水的电离平衡无影响)【探究2】 往水中加NH4Cl形成溶液。+有(促进水的电离) NH3 · H2O c(H+) c(OH–)>酸性Cl–、NH4+、H+、OH–、H2O、
NH3 · H2O方程式【探究3】 往水中加CH3COONa形成溶液。+有(促进水的电离) CH3COOH c(H+) c(OH–)<碱性Na+、CH3COO–、OH–、H+、H2O、CH3COOH方程式三、归纳结论——盐类的水解的含义、实质是什么? 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 或OH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弱酸、弱碱)1、水解含义:盐 + 水 酸 + 碱盐 + 水 酸 + 碱盐易溶,有弱离子。促进水的电离。2、水解的条件:3、水解的实质:使 c (H+) ≠ c (OH–)生成弱电解质;4、水解的特点:⑴ 可逆⑵ 吸热⑶ 一般很微弱⑷ 水解平衡(动态)中和水解一般不用“↑”或“↓”;
一般不写“ ”,而写“ ”。,必有弱酸或弱碱生成⑸ 多元弱酸根离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水解为主。△H>0与加酸、碱比较5、水解的规律:⑴ 有__就水解;
⑵ 越__越水解;
⑶ 谁__显谁性;同强显__性。弱弱强中能弱酸的
阴离子促进水的
电离碱性NH4Cl能弱碱的
阳离子促进水的
电离酸性NaCl不能无无中性记住啦!CH3COONa 在溶液中,不能发生水解的离子是( )
A、ClO – B、CO3 2 –
C、Fe 3+ D、SO4 2 –DExercises下列盐的水溶液中,哪些呈酸性( )
哪些呈碱性( )
① FeCl3 ② NaClO ③ (NH4)2SO4
④ AgNO3 ⑤ Na2S ⑥ K2SO4①③④②⑤Exercises3. 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酸HA与碱NaOH
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是( )A、酸性 B、中性 C、碱性 D、不能确定D4. 下列物质分别加入到水中,因促进水的电离而使
溶液呈酸性的是( )
A、硫酸 B、NaOH C、硫酸铝 D. 碳酸钠C酸性碱性5. 在Na2S溶液中,c (Na+) 与 c (S2–) 之比值( )于2。A、大 B、小 C、等 D、无法确定A6. 盐类水解的过程中正确的说法是( )
A、盐的电离平衡破坏
B、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C、溶液的pH减小
D、没有发生中和反应 BExercises盐 + 水 酸 + 碱四、表示方法——如何书写盐类水解方程式?先找“弱”离子。
一般水解程度小,水解产物少。所以常用“ ” ;不写“ == ”、“↑”、“↓”;
也不把生成物(如NH3·H2O、H2CO3)写成
分解产物的形式。
多元弱酸盐分步水解,但以第一步水解为主。
多元弱碱盐的水解,常写成一步完成。弱离子 + 水 弱酸(or弱碱) + OH– ( or H+ ) (一)一元弱酸强碱盐如:CH3COONa、NaF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CH3COONa + H2O CH3COOH + NaOHCH3COO– + H2O CH3COOH + OH–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NaF + H2O HF + NaOHF– + H2O HF + OH–(二)多元弱酸强碱盐如:Na2CO3、 Na3PO4离子方程式:HCO3 – + H2O H2CO3 + OH –CO3 2– + H2O HCO3 – + OH –(主)(次)Na2CO3溶液中含有的粒子?5种离子,2种分子。?(三)弱碱强酸盐水解如:NH4Cl、CuSO4、AlCl3水解的离子方程式:NH4+ + H2O NH3·H2O + H+Cu2+ + 2H2O Cu(OH)2 + 2H+Al 3+ + 3H2O Al(OH)3 + 3H+(四)多元弱酸酸式酸根的水解与电离的区别:⑴ NaHCO3HCO3 – + H2O H2CO3 + OH –①②HCO3 – + H2O CO32– + H3O +① 水解② 电离程度:>∴溶液呈 性碱⑵ NaHSO3HSO3 – + H2O H2SO3 + OH –①②HSO3 – + H2O SO32– + H3O +① 水解② 电离程度:<∴溶液呈 性酸1. 下列溶液pH小于7的是A、氯化钾 B、硫酸铜 C、硫化钠 D、硝酸钡2. 下列溶液能使酚酞指示剂显红色的是A. 碳酸钾 B. 硫酸氢钠 C. 碳酸氢钠 D. 氯化铁3. 下列离子在水溶液中不会发生水解的是A. NH4+ B. SO42– C. Al3+ D. F –4.?氯化铵溶液中离子浓度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A. NH4+ 、H + 、OH –、Cl –
B. Cl – 、 NH4+ 、H + 、OH –
C. H +、 Cl – 、 NH4+ 、OH –
D. Cl – 、 NH4+ 、 OH – 、H +【课堂练习】【回忆思考】Na2CO3俗称什么?分别往Na2CO3和NaHCO3的
溶液中滴加酚酞,可观察到什么现象??NaHCO3溶液Na2CO3溶液探索●研究 已知:HClO 、CH3COOH、 HNO2,都是弱酸.其电离常数Ka分别为3.0×10-8 、1.8×10-5 、4.6×10-4,试推测0.1mol/L NaClO 、CH3COONa、 NaNO2的溶液的大小顺序.
五、影响因素——哪些因素影响盐类水解平衡?如何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当盐类的水解速率等于
中和速率时,达到水解平衡。(动态平衡)1、内因:盐本身的性质。(越弱越水解)① 不同弱酸对应的盐NaClO (aq) CH3COONa (aq) MgCl2 (aq) AlCl3 (aq) 对应的酸HClO CH3COOH<>碱 性② 不同弱碱对应的盐对应的碱酸 性Mg(OH)2 Al(OH)3<>16③ 同一弱酸对应的盐Na2CO3 (aq) NaHCO3 (aq) 对应的酸HCO3– H2CO3<>碱 性∴ 正盐的水解程度 酸式盐的水解程度>112、外因:① 温度:升温,促进水解。② 浓度:加水稀释,促进水解。③ 加酸: 弱碱阳离子的水解。 弱酸根离子的水解。抑制促进④ 加碱: 弱碱阳离子的水解。 弱酸根离子的水解。促进抑制配制FeCl3溶液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加入一定量的 ,抑制FeCl3的水解。思考HCl10H2SO4?展现化学魅力的课堂教学
——王希俭老师《盐类的水解》观摩体会
曹旭琴????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毕华林教授在《化学的魅力与化学教育的挑战》[J].化学教学,2015(5)一文中提出:在化学科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更积淀了化学家们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和应用物质的思想观点、科学方法、思维方式等,这些思想、观点、方法对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他通过对化学学科特征的分析,提出化学学科思想(化学基本观念)、化学思维方式(化学三重表征)和化学科学实验(化学实验探究)三个主题体现了化学科学的魅力。今天王希俭老师《盐类的水解》这节课同样也从这三个主题让学生领略了化学科学的魅力。
“盐类的水解”是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是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一大背景下,对前两节所学的水的电离及溶液的酸碱性知识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学习者从大量的具体例证中,以比较、辨别、抽象等形式自己概括得出事物关键特征,即“用例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学生首先要收集相关例证,获得感性认识。王老师采用的方法是从实验(或生活)中获取例证。
一、化学科学实验——化学实验探究的实施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应该具有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这也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学生测定5种不同溶液的pH,从实验(或生活)获得感性认识。王老师巧妙地用“盐是如何形成的”将学生的思维从获取例证转向对例证进行分析、比较、辨别,提取共同的特征信息,舍弃干扰信息,将特征信息进一步抽象和概括,得出盐的酸碱性与盐的类别的关系。至此王老师结束了微单元一(寻找规律——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教学。即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信息的初步加工。
二、化学思维方法——化学“三重”表征的呈现
化学科学的发展所积淀的不仅仅是丰富的化学知识,更积淀了一强有力的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即化学思维方式。化学思考和表征物质世界有其特定的方式——化学的三重表征思维方式:从宏观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观察和描述(微单元一的教学);从微观结构上对其进行解释,以深刻把握物质的变化规律;而化学符号作为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抽象表达方式。
为此,王老师有了第二和第三两个微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完成微观表征。从微粒种类及在水溶液中发生变化,从而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使溶液呈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即在概念教学中将特征信息进一步抽象和概括;使正确的观点进一步得到明确,并在练习应用中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顺利完成了盐类水解的含义、条件、实质和特点的教学任务。同时王老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设置,帮助学生建立起思考的支架使学生顺利突破盐类水解的难点。
例如:
问题1:相关电离方程式?
问题2:盐溶液中有哪些微粒?
问题3:哪些粒子间可能结合(形成弱电解质)?
问题4: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什么影响?
第四个微单元的教学目的非常明显:用符号表征盐类水解这一化学变化——书写盐类的水解方程式。
前四个微单元的教21世纪教育网老师分别完成了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认识水平上认识和理解盐类水解,并建立起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三重表征思维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化学科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
三、化学学科思想——化学基本观念
近4年来的倪娟博士主持下的江苏省初、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的主题均为“基于学科观念的中学化学教学”,故化学学科观念大家很熟悉,同时化学的学科观念也是化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基本观念并没有以现成结论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而是内隐于教材知识体系中并随知识层次的推进而发展深化,它是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灵魂。观念不能从别人那里直接接受,必须由学生主动建构。化学基本观念是事实、概念、原理等具体化学知识经思维加工后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的一种学识素养,这种素养一旦形成就会支配和影响着学生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选择。
“盐类的水解”中蕴含多种化学观念,例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分类观、化学价值观等。其中主要是运用变化的观点来解释不同酸碱性的盐溶液中微粒的行为,所以王老师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其中的微粒观和变化观。
1.微粒观: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中微粒的种类、来源和相互作用。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在水溶液中以离子、分子的微粒形式存在。
(2)电解质溶液中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作用有强、弱之分。
(3)盐类水解的实质是强的相互作用代替了弱的相互作用,最终达到平衡状态。
2.变化观:“盐类水解”实验现象中可观察到物质和能量两类变化。
(1)盐类水解反应属于化学反应类型中的离子反应,反应过程中有弱酸或弱碱生成。
(2)大多数水解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存在平衡状态。
(3)水解反应是吸热的(可以通过控制温度让水解平衡向人们需要的方向进行)。
所以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对化学学科思想的理解,引导学生建构起对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充分地体现化学学科思想的魅力。
四、两点体会和思考
1. 引导学生基于证据进行逻辑推理
化学问题的解决要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并概括形成结论。盐类水解进行程度一般都较弱,学生如何基于他做实验得出该结论,从而理解水解反应要用“”而非等号“===”。例如充分利用已测得的0.1mol?L-1的CH3COONa溶液的pH(9左右)和0.1mol?L-1的NaOH溶液的pH(13)推理出盐类水解的微弱程度。
2.“盐类水解”教学环节序列的选择
目前现行的三套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有关“盐类水解”内容基本是按这样的序列展开的:先是从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分析寻找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最后是从平衡移动的角度理解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也就是从大量例证中归纳出“盐类水解”。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不是特别深厚,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盐类的水解之前其实已对盐溶液的酸、碱性现象有所知道,如Na2CO3、NaHCO3溶液呈碱性等。第二是按教材内容这样的呈现序列容易使学生过于关注盐类水解的结果——盐溶液呈酸碱性而忽略它的核心——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三是尽管学生也在实验探究、分析思考,但始终跟着老师的思维在走,比较被动,学生的思维问题不易暴露,这在后续学习中会反映出来。
盐类水解是苏教版教材专题3第三单元,学生相当的知识储备(水的电离、平衡移动),盐类水解本质的破坏水的电离平衡。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演绎教学。
从如何促进水的电离为出发点展开讨论。学生会提出若干思路如升高温度、或者减少水电离出来和c(H+)或c(OH-)呢?要共同讨论中得出或完善盐类水解的相关概念。
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课件10张PPT。《盐的水解》的教学课后回顾和反思2016年3月25日 一、教学思想
课堂教学小专题法模式,基于微单元理念指导下的化学教学。即是指针对教材的内容将每课时设计出的多个小型专题。每个小专题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时间在10分钟以内,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这种阶梯式多单元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聚焦、简明、创新、技术等优势。有灵活、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小专题教学从关注课堂教学流程到关注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以化学平衡理论为指导,以化学实验为引领,以问题为驱动,根据宏观现象得出结论,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总结出规律。二、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认识盐类水解的原理,归纳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能举例说明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探究】实验:测定不同盐溶液的PH,说明这些盐溶液呈酸性、中性或碱性的原因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程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专题3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盐类的水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讨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行为,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知道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原因,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盐类水解是后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必备基础。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因此,本节内容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理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连续学了两章全新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没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形象,且难度也较大,这时学生心理上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疲倦感和生疏感。
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对离子反应,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平衡的建立以及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等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分析溶液中各种离子水解平衡的能力。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解释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2) 能应用盐类水解规律判断盐溶液酸碱性。
(3)学会正确书写盐的水解离子方程式并能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过程与方法】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抽象概括得出结论→交流应用的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2) 在建立新概念的过程中,树立辨证统一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
(3)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六、教学回顾
板块1:寻找盐类的水解的规律
任务1.1:通过探究实验,测定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
任务1.2:通过交流讨论、回忆旧知对盐类重新进行分类
任务1.3:寻找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类型间的关系
板块2:探寻盐类的水解的本质
任务2.1:通过思考、讨论探寻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
任务2.2:结合电离的知识、通过微观层面的分析得出盐类的水解的概念和本质
任务2.3:盐类的水解的定义及其特点
板块3:盐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和影响因素
任务3.1:通过思考、讨论盐溶液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
任务3.2:通过思考、讨论多元弱酸弱碱根水解方程式书写
任务3.1:通过对比、讨论探寻影响盐的水解因素 七、教学反思
1 教学环节是微单元整合的前提
本节课将“盐的水解”设计成三个微单元,微课程应该按照化学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化学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化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微单元在“知识点”教学内容设计的基础上,微单元整合的前提是选择相应的教学环节。微单元的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主要教学环节,课前微单元设计、课中问题探究设计、课后拓展与巩固等。以及包括评价、诊断等辅助教学环节,才能算是比较完整的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微单元是为解决教学“一个个小问题”而开发的,以扎根于化学学科教学为宗旨,具有易操作和使用灵活等优势,可以围绕着“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课程资源类型,如基于问题学习、基于案例学习、基于情境学习、实验探究等。 2微单元拓展了教学的开放性
微单元课堂,不仅让化学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前和课后,从教材延伸到网络,提升了教学的开放性。微单元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化学知识传授则是可以通过网络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在“课中”经讨论、交流来完成,而在“课后”学生还是以完成更高层次的“知识探究”为主。本节课“盐的水解”实质的探究通过课前学习,课中探究才能得出结论。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前获取信息,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微单元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变得可行与现实,学生获取知识不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授,可通过互联网来获得新的、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方式逐步向知识探究方式转变,使得微单元课堂的创新应用就成了当前教育教学变革的热点。 3 微单元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微单元只有围绕着“教学方法”这个核心进行整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在课前、课后方便地建立起“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反馈机制,克服大班上课教学反馈机制建立的不足。微单元虽然时间微、内容含量微,但也要建立起通过作业、交流、讨论建立起的反馈机制,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利用网络发布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化学概念学习内容,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课前将网上预习的情况通过“网媒”等形式向教师反馈,以便教师能及时调整下一节课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等,同时学生也能收到来自教师的各种评价,让学生能及时知道学习成果。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设计出有利用于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为创建“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做好充分准备。微单元课堂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了学习参与度,培养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合作与交流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