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9 18:2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印,“信也”。“印章”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仪式化凭信,代表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诚实守信的优秀美德。
中国“印信”纵贯千年,至少在殷商甲骨文时代,就有了完备的“印信”。春秋时期,印章主要应用于器物上,一些陶斗、陶缸、陶缶上会有拓印的文字,主要功能就是凭信,证明器物的出处——作者和作坊。首先这是一种责任担当,等于现在的质保保证,第二可以防伪,第三是表归属,这就是“物勒工名”。“勒”可以理解成刻的意思,“物”就是器物。
“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首提“物勒工名”质量负责制的人是秦国宰相吕不韦。他一直琢磨如何才能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监督,后来想到“物勒工名”,该制度率先在秦国实行。国家于每年十月份“工师效工,陈祭器……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对各郡、县工业产品进行质量抽验。其还将各郡、县制造工业产品用的衡器、容器等由各郡、县。“大工尹”统一年审,不符合标准的不得使用,以保证产品质量“功致”。
到了唐朝,在承袭前代“物勒工名”制度的基础上,政府对该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政府为了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领域后继有人,对手工业实行工匠征集制度,为工匠设立“匠籍”,子弟要世袭匠籍。另一方面,政府把“物勒工名”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结合起来。由此,唐代涌现出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工匠或工匠家族。如曾参与建造昭陵、翠微宫、玉华宫等大型工程的阎立德,便是唐代杰出的建筑工程师。
对历史学家来说,《吕氏春秋》对“物勒工名”的记录,透露出了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专家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邦、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现世,考古专家在俑坑中的兵器上也发现了工匠的名字。
可以说,除了表归属之外,“物勒工名”更是一种社会文明和道德自觉的体现,是“信”的强化与直接表达,也是社会秩序日益严整、规范的证明。
(摘编自卢昱《“印”证千年》,有删改)
材料二:
大量刻画着工匠名字的出土文物说明“物勒工名”这一制度起源很早,源远流长。它之所以产生并长期延续,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周平王迁都后,原有的统治秩序被打破,国家间的竞争和对抗不断升级,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争频繁,诸多诸侯国在战争中灰飞烟灭。《管子·兵法》指出“器械巧,则伐而不费”,说明在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的质量对战争的胜负影响极大。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各国都纷纷提升了对武器装备的质量要求,“物勒工名”的责任追究制度便应运而生了。因而我们注意到,这一时期勒名的多为戈、矛等战争利器。另一方面,在古代社会,官营手工业产品多提供给统治者享用,“犀象珠玉,……石山隐饰,金银错镂;穷极丽靡;转相夸咤”(《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这些物品对质量的要求自然很高。统治集团积极助推“物勒工名”制度也是为了满足其自身奢侈生活的需求。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迅速,技术更为复杂、成熟,同时新的生产部门不断涌现,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考工记》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工种,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分工,让生产技术日益专业化,一件产品的完成需要多个工种的配合,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便会影响整个产品的质量。这就需要一种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有效地进行追责,在这种形势下,“物勒工名”制度的产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技术精湛的私营手工业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借鉴官营手工业“物勒工名”的做法,主动在商品上刻下自己的名号,来标识和推销自己的产品,这便成为商标的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民间陶器上便出现了“咸完里奢”“咸沙里突”的字样。这些手工业者在陶器上刻上自己的住处和名字,以与他人区别开来,目的在于彰显自己精湛的制作技术。到了宋朝,便形成了产品的品牌和商标的制度。后来一些品牌成为百年老字号,出现了如“张小泉”剪刀、“王麻子”剪刀、洛阳老城的“济世堂李占标膏药”等著名的品牌,这些名称本身成为产品质量过硬的符号象征。
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注重追求工匠精神,如《礼记》云“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考工记》指出,“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传统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敬业专一、诚实守信等内容。“物勒工名”制度对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庄华峰《“物勒工名”与传统工匠精神传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印章”在春秋时期主要应用于器物,它凝聚着中华历史与文化之美,代表了中华民族美德。
B. “功致”意为精巧细致,指在器物的生产制作过程中追求奢丽华侈,必以功力密致为上的质量标准。
C. “物勒工名”是一种要求在产品上刻上生产者姓名等相关信息,保证产品质量的手工业管理制度。
D. “物勒工名”制度是推动以敬业专精、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工匠精神形成与传承的重要因素。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都涉及了“物勒工名”产生的原因,但是两则材料在所论述内容上却各有侧重。
B. 统治集团为满足自身奢侈生活需求,对物品质量具有很高要求,有力地推动“物勒工名”制度发展。
C. “物勒工名”制度是秦王朝借以提高武器装备质量,最终战胜其他诸侯国一统天下极为重要的保障。
D. “物勒工名”制度带有监督追责等意识,它裹挟着私营手工业者紧跟潮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工律》,“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髹书之。其(假)百姓甲兵,必书其久,受之以久。”
B. 《新唐书·百官志》:“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随火想二年;……岁终以监视之,皆物勒工名。”
C. 宋代铸镜中心湖州生产的铜镜上常常有诸如“湖州石家法炼青铜照子”“湖州李家炼铜照子”之类的字铭。
D.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台山,刻石勒功而还。
4. 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物勒工名”制度产生并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
5. 李斌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中说:“工匠精神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中国工会全国代表大会上说,“中国制造”要尽早变为“中国精造”。当代中国如何推动“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精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灰色的月亮①
[日本]志贺直哉
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子。
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十,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大了。
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就突然进来了。车内乘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
车子到了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下来。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
“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
“慢着,压上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
“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那个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
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他那个包,可以把一半搁在我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
“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
车子过滨松町,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期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他的身子。
“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一定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那时候,圆脸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看样子差不多啦。”
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什吗?”
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
“是有病吗?”
“恐怕是喝醉了吧。”
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刻不作声了。
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钉上了块手巾布,他倒戴着一顶军帽,帽檐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了谁,正在和他亲热吧。
“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道:“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
“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
“不对啊,你坐倒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
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像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完全是出于不意,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使我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很少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
“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了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道。
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
“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
少年工人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都没有关系。”
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
身边的乘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
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
【注】①小说写于1945年1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多次空袭。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遭受空袭后满目疮痍的东京为背景,刻画了一个因战后物资匮乏而濒临饿死的、不抱希望的流浪少年形象。
B. “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小说通过“我”上电车后的见闻、言行、感想,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C. “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与《孔乙己》中的“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一样,都表现出人们的冷漠。
D. 小说最后写乘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通过“失掉了屋顶的走廊”等一系列意象,描绘了一幅灰暗萧条的夜景,奠定了小说压抑阴沉的感情基调。
B. 作者对少年工人的塑造,既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也有对其外貌的正面描写,还有叙述人称从“我”到“乘客”的转换。
C. 小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所描写的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处境和心境;正是战后日本悲惨社会图景的缩影。
D. 作者没有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是把情感寓于冷静的描写之中,通过简洁朴实的语言展现出强烈的艺术魅力。
8. 小说中“我”的心理变化与少年工人的状况有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作家第二稿是“白色的月亮低垂着,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定稿则改为“灰色的月亮朦胧地……废墟”。有人说,从“白色的月亮”到“灰色的月亮”的转换,正体现了作者精细的考量和高超的写作功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神爵元年三月,义渠安国至羌中,召先零诸豪三十余人,以尤桀黠者皆斩之,纵兵击其种人,斩首千余级。于是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等怨怒,无所信乡,遂劫略小种,背叛犯塞,攻城邑,杀长吏。安国以骑都尉将骑三千屯备羌,至浩登,为虏所击,失亡车重、兵器甚众。安国引还,至令居,以闻。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诺。”夏四月,遣充国将之,以击西羌。六月,赵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欲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陈。会明毕,遂以次尽渡。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傍,充国曰:“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未期小利不足贪”令军勿击。遣骑候四望陿中无虑,夜,引兵上至落都,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陿中,兵岂得入哉!”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虏数挑战,充国坚守。捕得牲口,言羌豪相数责曰:“语汝无反。今天子遣赵将军来,年八九十矣,善为兵,今请欲壹斗而死,可得邪?”初,罕、开【注】豪靡当儿使弟雕库来告都尉曰:“先零欲反。”后数日,果反。雕库种人颇在先零中,都尉即留雕库为质。充国以为无罪,乃遣归告种豪:“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减。天子告诸羌人: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仍以功大小赐钱有差,又以其所捕妻子、财物尽与之。”充国计欲以威信招降罕、开及劫略者,解散虏谋,徽其疲剧,乃击之。
(节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赵充国破羌》)
【注】开:古代西北部落,为羌人部落之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
B. 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
C. 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
D. 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此皆骁骑/难制又恐其为诱兵也/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以次尽渡”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的“次”含义相同。
B. “衔枚”指行军时让士兵把枚横衔口中以防喧哗,枚状如筷,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
C. “信乡”亦作“信向”,意思是信任、归向,文中“无所信乡”意指“不再信赖”。
D. “都尉即留雕库为质”与“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两句的“质”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义渠安国召集先零羌族部落首领,斩杀了其中桀骜狡猾的人,这引起归降羌人及杨玉等人的怨愤,于是他们发动了叛乱。
B. 赵充国以70多岁高龄勇挑重担去征讨西羌,集齐兵马后,为防西羌阻击,先派校尉渡河安营布阵,然后才让大部队渡河。
C. 赵充国关爱部下,士兵都愿为他效命。抓来一些西羌俘虏,得知各部落首领互相指责埋怨,有人已经后悔,认为不该反叛。
D. 赵充国认为雕库无罪,就释放了他,又派人通告西羌各部首领,说大军只杀有罪的人,让他们与叛贼划清界限,不要自取灭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2)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
14. 赵充国平定西美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步骤?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风
王勃
肃肃【注】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肃肃:形容快速、匆忙的样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凉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一个“加”字写出风的善解人意。
B. 颔联抓住“驱”“寻”等动词,将风的流动进行拟人化描写,使这一形象栩栩如生。
C. 颈联写凉风来去没有踪迹,却和诗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形成互动,蕴藏情意。
D. 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时,风又吹动松林,奏响了美妙的乐曲,给人以欢愉。
16. 有人认为本诗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其“佳”表现在诗人抒发了兼济天下的情怀。请结合文本,谈谈本诗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时代青年要勇担重任,志存高远,努力实现祖国复兴的远大目标,这可用《论语》中曾子的“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来表达。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崇尚美德而注重自我约束,却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为饰物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3)杜鹃的啼叫有时会引发诗人哀怨的愁绪,这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良好的视力,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为50.2%。2020年以来,学生居家上网课的时间和频次增多,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上升到52.7%,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日益高发、低龄化、重度化,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 ① 。
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必须破除认识误区。据相关研究,若是用眼过度等原因导致的假性近视,及时去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并通过科学的方法介入,视力是有可能恢复的!如果真性近视已经发生,则需要通过佩戴眼镜,手术等方式进行矫正,但这只能起到延缓、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作用,无法达到彻底恢复或治愈的效果。
现实中,一些机构和商家瞄准家长们的焦虑心理,推出号称恢复视力、治愈近视的产品和服务,严重误导儿童青少年及家长。不仅如此,不恰当矫正近视还可能 ② 。中国消费者协会重申近视不可治愈,旨在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认识,引导儿童青少年和家长切实增强辨别能力,走出认识误区、科学防范近视。就此,有关部门应继续 ③ 地宣传爱眼护眼常识,监管部门也需持续发挥作用,严厉打击虚假违法近视防控广告、产品、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关于近视防控的正确认知。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长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2022年7月7日,湖北省丹江口市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全长194.8千米。据测算,①______________,南水北调中线多年平均北调水量,将由95亿立方米增加至115.1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年多来,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540多亿立方米,沿线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用上南水,受益人口超1.4亿。与此同时,水源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也对汉江流域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指出,一旦汉江遭遇特枯年份,丹江口水库的来水量在不影响汉江中下游基本用水的前提下,就难以充分满足向北方调水的需求。
当北方大地被南水润泽时,②______________:水源地是否有充足的水,能让南水如此源源不断、“不舍昼夜”地北上?开源,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从哪里开源?③______________。如果将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达374亿立方米、总库容339亿立方米、调节库容190.5亿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库比作汉江流域的“大水盆”,那么,多年平均入库水量超4000亿立方米、总库容450亿立方米、调节库容221.5亿立方米的三峡水库则是长江流域的“大水缸”。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不舍昼夜”和“大水盆”都使用了引号,请分别分析其原因及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临近春节,春运抢票大战日趋“白热化”。由于返乡车票“一票难求”、机票昂贵,近年来,选择“反向春运”的人群大增,春节去往大城市团圆成为新风尚。
“反向春运”是指年轻人选择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在春节后再返回老家。对“反向春运”这种现象,大家的意见不一:
专家:“反向春运”是城乡现代化进程的标志场景,意味着城乡之间紧张的对立关系出现了转折,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春节。
网友一:春节就是团圆,父母在哪;哪就是家;一家人在哪,哪就是年。
网友二: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春节气息,在这所谓的“反向春运”中,会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对于“反向春运”现象,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 B 2. D 3. D
4. ①提升产品质量的要求。②社会分工的需要。③商品经济发展。④民间手工业者的推动。
5. ①制造企业专注产品质量提升。②政府通过制度进行监督引导。③社会层面营造工匠精神风尚。
6 C 7. B
8. ①初上车,发现少年工人是个“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嘴、身子不断前仰后合的孩子”“我”内心嫌弃、不快。
②当他人指出少年工人“濒临饿死”的真实状态,“我”对他有了同情之心。
③少年工人因身体失去重心突然向我倒过来,我为“条件反射似的用肩头把他的身子撞了回去”这一行为感到满心愧疚。
④听到少年工人说“到哪,都没关系”“我”内心沉重,却又无能为力。
9. ①“灰色的月亮”的灰暗意象营造了阴暗不祥的氛围,与阴沉寒冷的天气、荒凉残败的景象相契合;而“白色的月亮”的明亮,与此格格不入。
②为少年工人的出场做铺垫。在“灰色的月亮”等意象酿成的阴暗、不祥的氛围中,饿得前仰后合、奄奄一息的流浪少年的登场也就显得更为自然,符合情理。
③“灰色的月亮”与小说中“我”的“黯淡心情”互相呼应,暗示了在战败后荒凉的社会中艰难生存的民众残破的内心。
④“灰色的月亮”象征着二战后在物质上陷入困乏、精神上陷入迷茫的日本社会,将它作为标题,深化了主旨,启人深思。
10. C 11. A 12. D
13. (1)听到很多次不如见到一次。行兵打仗难以远距离揣度,我愿赶到金城县,绘成地图,呈上作战策略。
(2)赵充国常常把将斥候派到远处侦察作为重要事务,行军时一定要做好作战的准备,驻扎时一定使营垒坚固,尤其能做到谨慎稳重。
14. ①带兵渡河,稳扎稳打。②知己知彼,奇兵穿越四望陋。③坚守不出,避敌锋芒。④恩威并施,瓦解敌军。
参考译文: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三月,义渠安国到达羌中,召集先零羌各部落首领三十多人,将其中最桀骜狡猾的人全部斩首,又纵兵攻打其余的先零人,斩首一千余人。于是引起所有归降的羌人和归义羌侯杨玉等人的怨恨愤怒,不再相信汉朝,于是劫略弱小种族部落,背叛汉朝,攻打侵犯边塞城镇,杀死官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骑兵三千驻守防备羌人,到达浩登,遭到羌虏的猛烈攻击,丢失损坏的车马辎重及兵器很多。义渠安国引兵撤回,到达令居,上奏朝廷。当时,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汉宣帝认为他已经老了,派丙吉前去问他:“谁能担任大将,出征西羌?”赵充国回答说:“没有能超过老臣我的人了。”汉宣帝又派人去问他,说:“将军认为羌人的势力如何?需要派多少军队?”赵充国说:“听到很多次不如见到一次。行兵打仗难以远距离揣度,我愿赶到金城县,绘成地图,呈上作战策略。羌戎为蛮夷小种,逆天背叛,灭亡之日不远了。请陛下交给老臣来办,不必为此担忧。”汉宣帝笑着说:“可以。”夏季四月,派赵充国率领金城部队,去攻打西羌。六月,赵充国到了金城,等到聚集一万骑兵时,想要渡过黄河,担心被羌人阻击,便趁夜派三名校尉把枚横衔口中先渡过河,渡河后就安营布阵。等到天大亮时,(大部队)就依次全部渡过黄河。羌军约有数十上百的骑兵,在汉军左右出没,赵充国说:“我军兵马刚渡过河,还很疲乏,不可去追逐他们。这些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难以降服。同时还要防备他们是敌人的诱兵。我们攻打羌敌目的是彻底消灭,不去贪求小利。”命令军队不准出击。派骑兵到四望陿(侦察),发现陿中没有羌敌,夜间,赵充国又率军(迅速穿过四望陿),到达落都城,召集诸校、司马说道:“我知道羌人不善于用兵。假如他们派数千人堵住四望陋,我们怎么能顺利到达呢!”赵充国常常把将斥候派到远处侦察作为重要事务,行军时一定要做好作战的准备,驻扎时一定使营垒坚固,尤其能做到谨慎稳重。爱护士兵,作战时一定先制订好计划,然后再投入战斗。于是他率军向西来到西部都尉府,每天都用丰盛的饮食犒劳将士,将士都争相效力。羌敌屡次挑战,赵充国都下令坚守。汉军从俘虏口中得知,羌人的部落首领都相互指责说:“告诉你不要反叛。现在天子派赵将军来了,赵将军已经八九十岁了,善于用兵,如今我们请求决一死战,能办到吗?”当初,罕、开羌人的部落首领靡当儿派他的弟弟雕库前来报告西部都尉说:“先零羌想反叛。”过了几天后,果然反叛了。雕库同族的许多人在先零羌中,西部都尉扣留雕库为人质。赵充国认为他没有罪,便将雕库放回去,让他转告羌人的部落首领说:“汉朝的大部队前来是杀有罪的人,你们要清楚地区别开,不要与有罪的人混在一起去死。天子要我转告各部羌人;犯法者如果能主动捕杀同伙,就免除罪行,仍按功劳大小有差别地赐给金钱,还将捕杀之人的妻子儿女、财物全都给他。”赵充国的计划是想利用感情招降罕、开以及其他被先零羌劫持胁迫的羌人部落,瓦解羌人联合叛汉的阴谋,以求他们疲惫不堪时,再去攻打他们。
15. C 16. ①诗人托物言志,借风喻人,通过塑造风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兼济天下的情怀。
②“凉风生”“林壑清”“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通过写风的动作,具体表现风不舍昼夜,努力给世人带来身心的愉悦。
③颈联写风来去匆匆,略无痕迹,而吹动和停息之间都像是充满情意,于夹叙夹议中,表现了风施惠于人而不求回报的品格。
17、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④.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⑤. 其间旦暮闻何物 ⑥. 杜鹃啼血猿哀鸣(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18. ①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②适得其反 ③不遗余力
19. 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近视率上升到52.7%,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日益呈现高发、低龄化、重度化的趋势。
20. 示例:佩戴眼镜、手术等方式对直性近视的矫正能起到延缓、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作用而无法彻底恢复或治愈。
21. ①工程建成后;②人们可曾想到这个问题;③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三峡水库
22. ①“不舍昼夜”是对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引用,所以要引起来,表示出处,从而表现南水源源不断地输入北方。效果:增强语言的文学色彩,使语言更美,突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性。②因为“大水盆”是比喻,在文中表达特殊含义,所以用引号。效果:用大水盆比喻水库,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23、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出“反向春运”现象并阐释其含义;第二部分列举对“反向春运”的态度。
这道作文题的核心话题很明确:“反向春运”之辩。命题体现了思辨色彩。考生只要紧扣“反向春运”,表明态度,言之成理即可。作文材料提供的有关“反向春运”的多方观点,可供考生提炼与整合。同时预留了较大的发挥空间,话题具有不同立场角度的可辨性。考生可联系传统孝道、交际礼仪、年味风俗、乡土情结、城乡差别、过年的形式内涵等,可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和思考,合理地列出支撑所持观点的理由,观点合情理、有见地,但所叙所议都要有关“反向春运”。
比如,“反向春运”除了材料说的省钱实惠,轻松便捷,还具有其他特点:子女同样可尽孝心,腾出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且还不必为乡土社会的各类人情问题而烦恼。
比如,对“反向春运”热潮的理性冷静思考:在全民抗阳的疫情背景下,城市在物质保障、医疗急救等方面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子女是否充分尊重满足父母意见,等等。
命题者还有意识地关联了《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考生若能结合相关观点(乡土性、礼俗社会、家族、血缘、地缘)来展开说理,无疑更显深度与广度。乡土性:安土重迁,具有乡土情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落叶归根”的观念根深蒂固。礼俗社会:走亲访友、聚会喝酒、收发红包等过年礼俗,既体现乡土亲情的密切,也可能给人带来经济和心理负担。家族:大家族出来的人,往往喜欢和怀念一大家子人热闹聚会的场景,不太适应城市过年的冷清与孤单,而城里孩子则不太愿意融入家族,喜欢独处。血缘社会:血缘是维系亲情的纽带,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与生俱来而无法断绝的,我们回家过年,因为故土有真正意义的“家”,她和我们血脉相连。地缘社会:城市里的血缘关系更淡漠,我们要适应和营建城市里的新型地缘关系。
写好这道作文题的关键点,在于找到让人信服的理由,从两三个角度,并形成一定的逻辑层次,佐证观点。
一、赞成反向春运的理由:省时省钱,错峰过节;别样年味,尽享天伦;促进城乡融合,避免城市“空城”;不必为走亲访友、聚会喝酒、收发红包等人情问题而烦恼;让父母体验城里过年的快乐,以“旅行”的方式,替代传统的“团圆”,让父母感受到更贴心的孝道;纾解归乡的资源焦虑,也能更大程度上释放出运力的双向潜能;城市基层工作人员每逢过年,往往更忙,无法请假,“反向春运”圆了他们的团圆梦;兼顾了亲情团聚和子女的工作事业;农民工在城里坚守岗位,以维系城市日常的正常运转,避免春节缺工;传统的乡土情结必将随着城市化进程而淡化,不必太在意过年回家,风物长宜放眼量;农村的年味也淡了,甚至还不如城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剧,从省城到县市到乡镇,都是如此,儿时记忆也消失殆尽;城乡差距在缩小,错峰往返更为便捷;可以把传统年味带入城里,城里也可以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燃烟花。
二、赞成返乡过年(不赞成反向春运):返乡过年意味着回归传统,守住年味;中国人重视乡土情结和血缘关系,老家是我们的“根”;钢筋水泥的城市,让人难以有“家”的温馨;父母大多数习惯老家生活,来城里(异地)过年多是迁就儿女意愿,子女应充分尊重和满足父母的心愿,而不是勉为其难;可以把父母接来城里,但更多的亲人可能被忽略,比如父母的父母,其他亲情可能就要被暂时割舍;城里年味稀薄,放个鞭炮烟花还要限时限地,未免缩手缩脚;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城里可能出现用工荒,过年生活物资保障或成问题;抗阳时期,城里医院人满为患,医疗急救压力更大,费用更高;回归故土,放松心情,摆脱俗务,祭扫祖宗,是一个追本溯源、回归初心的过程。
三、父母在哪,哪就是家;一家人在哪,哪就是年;无论“返乡”还是“反向”,都只是过年的形式,要更注重春节过年的实质:有亲情,有团圆,尽孝道,享受天伦之乐;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适合自己就是好的(父母年迈,最好回家,父母健朗,反向春运),不必趋同从众;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城乡一体化加速,无论传统或是新潮,我们都要直面,并与时俱进,更新观念,而不是一味缅怀过去,感怀伤逝;无论是“返乡过年”还是“反向春运”,我们在乎的永远是一家几口人开心聚首,永远是那一桌父母精心烹制的团圆饭,我们的终极目的地都是温暖宜人的“家”。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引出“反向春运”这一话题;接着解释“反向春运”的内涵,然后就“反向春运”这一现象分析其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可以从个人到社会进行分析,如“可一解事业家庭两难全的辛酸,也进一步表达了中国人对于阖家团聚的追求”“从社会角度来看,‘反向春运’也是缓解春运压力的一剂良方”;最后收束全篇,“对于亲情而言,不论正向反向,都是回家的方向。我们的目的地永远都是那一桌热气腾腾的团圆饭,都是那一片温暖有爱的避风港”。
立意:
1.别样的团圆,一样的温馨。
2.从“单向流动”到“反向春运”,年轻人扎根城市开启发展新格局。
3.心在一起,就是团圆。
4.“反向春运”,开启春节团聚新模式。
5. “反向春运”,不论正向反向,都是回家的方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