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寒假】第14天:拓展篇(古诗文阅读)——统编版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逆袭寒假练习本(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逆袭寒假】第14天:拓展篇(古诗文阅读)——统编版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逆袭寒假练习本(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19 10:1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逆袭寒假】(四年级语文)
第14天——拓展篇(古诗文阅读)
一、读古诗,完成练习。
出 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 。
,不教胡马度阴山。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诗人通过“ 秦 ”与“汉”的时间跨度写出了 ,用“ ”写出了边塞与中原的距离之远。
3、读后两句,边读边思考:为什么只要龙城飞将在,敌人就不敢度过阴山呢 (2分)
4、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 )。
A.田园诗 B.送别诗 C.边塞诗 D.说理诗
二、古诗文阅读。
牧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1、第一、二句给人以____(A.听觉 B.视觉)和____(A.听觉 B.视觉)上的感受。句中的“_____”字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平缓,“_____”字写出了笛声的悠扬、飘逸,使人想象到牧童劳作一天后的_____________之情。
2、第三、四句笔锋一转,描写了牧童回家后吃饭、_______的情景,刻画了一个(  )的牧童形象。(多选)
A.以天为帐,以地为床,无牵无挂
B.饥来即食,困来即眠,自由自在
3、读完这首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三、古诗文阅读。
登飞来峰
灭胡曲
唐 岑参
都护新灭胡,土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天山孤。
对“萧条虏尘净,突天山孤”中的”净”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叙说敌人被消灭干净,边塞十分安宁。
B.叙说消灭敌人的场景。
C.饱含着对胜利的喜悦。
D.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
2、”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的意思是:

3、全诗通过 和 ,表现了 。
4、概括全诗主要内容。
四、古诗文阅读。
偶遇“知音”
某生素善琴,尝谓世无知音,闷闷不乐。一日无事,抚琴消遣,忽闻隔邻有叹息声,
大喜,以为知音在侧,叩扉而问,邻媪曰:“无他,亡儿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似其音,不觉悲从中来。”生闻之,哭笑不得。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错误的是哪一项?在序号上打“√”。
A.尝谓世无知音:曾经 ( )
B.亡儿存日:存放 ( )
C.今客鼓此:弹奏( )
2、你认为文中的“某生”有没有找到知音?为什么?
3、这则文言文适合编入下列哪本书?在序号上打“√”。
A.《古代神话故事集》( )
B.《古代笑话集》( )
C.《古代名人集》( )
D.《古代名曲故事集( )
五、古诗文阅读。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①窃帝之息壤②以堙③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④杀鲧于羽郊⑤鲧
复生禹,帝乃命禹卒⑥布⑦土以定九州。
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⑧。谓涂山氏⑨曰:“欲饷⑩,闻鼓声乃来。”禹跳
石 ,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
“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注释】①鲧:人名,禹的父亲。②息壤:据说是天帝的神土,能不断生长。③堙:
堵塞,填塞。④祝融:火神的名字。⑤羽郊:羽山的近郊。⑥卒:最后,终于。⑦布:
同“敷”,铺陈,布置。⑧化为熊:古人觉得熊的力量大,所以认为禹化作熊有了强大
的力量,来开山疏通洪水。⑨涂山氏:禹的妻子。⑩饷:送饭食给人。 跳石:路动石
事情
起因
经过
结果
块。
1、借助注释读懂故事,完成下面表格。
2、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
译:
3、下面选项中关于神话人物形象分析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帝命令祝融杀死鲧,说明他很残忍。
B.天帝命令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说明他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C.鲧和禹为了治水都做了很多努力,他们是人类的英雄。
D.涂山氏为了逃过熊的追捕变成了石头,表现了她的机智。
古诗文阅读。
燧人钻木取火
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
其国,息此树下。有鸟类鸮(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
(suì)人。(选自《精编神话故事一百篇》)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识: 至:
息: 感:
2、“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suì)人。”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3、短文中的圣人从哪里受到启发,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文中找出来,用“ ”
画出来。
4、你能解释一下“钻木取火”的道理吗?
5、人类从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中受到启发,从而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数不胜数。
试着举个例子吧。
七、古诗文阅读。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
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理解加点的字。
逢老媪方磨铁杵 未成,弃去
2、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 我还知道其他与古人读书求
学有关的成语: 、 。
3、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①如果你是李白,听到老妇人的话,你会想:
②尝试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李白“还卒业”的原因。
4、下面哪个情景适合用文中李白的故事对相关人物进行劝说?( )
A.亮亮写作业时总是不专心,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翻翻课外书。
B.妹妹学习书法才一个月,她觉得自己写字水平并没有提高,想要放弃。
C.你最好的朋友将要搬去其他城市生活,你心里很不舍。
八、古诗文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dǐ dì)之少(shǎo shào)女,名曰(rì yuē)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ruò nì)而不返(fán fǎn),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 mái)
于东海。
1、本文选自《 》。
2、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用“√”画出。
3、解释句子加点字以及句子的意思。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堙: 。
句意: 。
参考答案
一、1、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2、边塞战争历时之久,“万里”
3、“龙城飞将”是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他们能够凭实力击退敌人,震慑敌人 。诗人这是借对前朝名将的怀念,表达 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的心愿。(2分)
二、1、B A 铺 弄 轻松、愉悦 休息
2、AB
3、示例: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体会到牧童生活的恬淡、安闲、无忧无虑。
三、1、B
2、封将军新近消灭了胡人的主力,战士们和战马也都大口地喘着粗气。
3、叙事 写景 诗人奋战边塞的万丈豪情
4、这首诗主要写了战争过后,边塞平静时的生活情景。
四、1、A.√ B.× C.√;
2、没有。因为他弹奏的琴声在老妇看来跟她死去的儿子生前弹棉花的声音相似,可
见没有找到知音。
3、B.√。
五、1、事情:大禹治水
起因:洪水泛滥
经过:大禹化身为熊,打通轩辕山,疏通大水
结果:平定水患
2、禹踩到石头,石头误打中了鼓,涂山氏过去,看到变作熊的禹,感到很羞惭就离
开了。
3、D
六、1、知道 到 休息 感悟
2、圣人受到启发,感悟到钻木取火的道理,就试着用小树枝来钻火,终于引发火花,燃起火种,人们把这位圣人称为“燧人”。
3、有鸟类鸮(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
4、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材比较粗糙,摩擦时会产生热量,而且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会生出火来。
5、示例: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而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鲁班受到锯齿状树叶划伤皮肤的启发,发明了锯。
七、1、正在 放弃
2、铁杵成针 凿壁偷光 程门立雪
3、天哪,这么粗的铁棒都能被磨成细细的针,学业又有什么完不成的呢?我要回去
完成学业。
李白被老妇人要把铁棒磨成针的意志所感动。
4、B
八、1、山海经
2、dì shào yuē nì fǎn yīn
3、填塞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