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3.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4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导入
“死亡绝对不是人生的终点,忘却才是。”从《记念刘和珍君》的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这是一篇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于抒情性记叙文。今天,我们一起通过鲁迅先生的回忆记叙,去铭记刘和珍这位爱国女青年。
一、知人论世
1.作者
鲁迅( 1881~ 1936) ,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树人。被毛泽东评价为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1918年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杂文集:《野草》《而已集》《二心集》《热风》《坟》《且介亭杂文》等18部。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自题小像》)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 (《答客消》)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题三义塔》)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无题》)
2.社会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这一天历史上称之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插图、视频资料】
二、梳理内容
1.一般我们会称男性为“君”,但是题目当中我们的迅哥儿就以此来称呼我们的这位女性,这定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让人敬重的人。刘和珍到底做了什么让人敬重?下面请同学们概括文章每一部分的写作内容,完成表格。
明确:
一 写作缘由:祭奠烈士 交代写作目的
二 写作目的:唤醒庸人
三 刘和珍其人概况 追忆烈士事迹以及遇害经过(惨案真相)
四 叙述遇害事实
五 叙述遇害细节
六 惨案的教训:否定徒手请愿 总结教训与意义
七 惨案的意义:肯定死难价值
表达技巧:将记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2.刘和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竟然会遭到反动政府这样的黑手。请在原文中圈点勾画关键的地方,分析人物形象。
明确:①事件一:预定《莽原》。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什么是《莽原》:《莽原》周刊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刊宗旨“率性而言,凭心而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可以说是揭露社会黑暗,探索社会真理的新杂志。——追求真理、渴望进步
鲁迅的期刊为什么老是有始无终?是因为人气不高吗?“生活艰难”是指经济困难吗?经历了五卅运动以后,段祺瑞政府和反动势力对人的思想言行的禁锢更为严厉,以致达到残暴的境界。在如此高压的思想禁锢下,刘和珍毅然订购了全年的《莽原》。“毅然”表明什么?——反动政府的“白色恐怖”、文化反围剿。——坚决果断、向往革命、不畏强权
②事件二:参加师大学潮斗争。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勇于反抗、斗争,嫉恶如仇——离校之后,租房子继续追求自己的信仰——和蔼可亲、善良——“黯然”是低落、担忧、沮丧的意思。与那些以为自己责任已尽,打算隐退的教员相比,刘和珍表现出异常的担忧以致“泣下”,表明她是一个有责任感、忧国忧民、目光长远的爱国青年,但如此青年却只能黯然泪下,也写出了力不从心、手无寸铁、无能为力的忧伤
③事件三:徒手请愿牺牲: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勇于担当、热忱爱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大无畏的民族精神
★刘和珍是一个温和善良,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有责任感,有爱国热忱的爱国青年学生。
三、探究写作目的
1.鲁迅对这样的爱国青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她们是“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对她奉献出了自己的“悲哀和尊敬”。但是,在文中交代写作目的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迅哥儿有关于“说与不说”的矛盾表达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明确:“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
“我还有要说的话”→分析本部分惨相的细节
“呜呼,我说不出话”
2.说:鲁迅最终是要说的,不然就不会有我们这篇文章了。鲁迅称刘和珍是“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样的青年竟然在执政府前惨遭杀害,作为她老师的鲁迅先生对此是怎样的心情?请划出能体现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其人其事情感态度的词句,诵读并领悟情感。
明确: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
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小结:这些句子表达了先生的哀悼、赞扬讴歌、敬佩、悲痛、悲愤。这是一定要说的。
3.说:这样一位优秀爱国青年竟然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任何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对执政府表示愤慨,鲁迅更是想都没想到如此暴行。在文中叙述受害者被害时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呢?
明确:两个“居然”:
①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②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居然”是出乎意料、超出常人想象的意思。文中说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两个“居然”写出了段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表现了鲁迅对段政府和流言家的深恶痛绝。
4.鲁迅为什么这么的愤怒?
明确:“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惨象是什么?流言又是什么?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手枪”说明是行凶的是军官,这是有组织的屠杀!
“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说明行凶者是居高临下开枪的,要对示威游行的人赶尽杀绝!
“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行凶者极度凶残!
极言死事之惨,揭露了杀人者之卑劣凶残、人性泯灭,也写出了死难者勇毅沉着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品质。
李长之说:“那种冷冷的,漠不关心的,从容的笔,却是传达了他那最热烈、最愤慨、最激昂而同情心到了极点的感情。” 这些文字只是冷静地还原事实,没加任何修饰性语言。
小结:流言家说他们是“暴徒”,是“受人利用”的,而事实是刘和珍(们)是“毅然”的、追求进步的,是“黯然”的、有责任感的,是“欣然”的、有爱国热忱的,是“始终微笑态度很温和”的温和善良的学生。流言和事实两相对比,执政府的暴虐不言自明,流言的荒谬不攻自破。之所以制造流言,是为了掩盖真相、推卸责任。
可见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赞颂刘和珍,同时也有对中外反动势力恶劣行径的揭露,表达了先生对杀人者和流言家的痛斥。
5.鲁迅在文中沉痛哀悼、歌颂了刘和珍的英勇和伟大,揭露了反动派、流言家的可耻罪行,大家再想一想,文中除写了这两类人,还写了其他人吗?作者为什么写这类人呢?
明确:①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②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无恶意的闲人”,也就是“庸人”。这些人对刘和珍的死比较冷淡,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播放视屏、以及自序文段,联系鲁迅小说中的人物】
6.如果让你们用“( )然”来概括这类人,你会用什么?
明确:“漠然”概括比较好,即漠不关心,这正好说明了这些庸人对刘和珍事件的态度。
7.鲁迅写此文,除了奉献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和批评“闲人”的冷漠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意图?文章是写给生人看的,分析这篇文章时,还有一个带“然”的关键词没有找出来。
明确:即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奋然”:他情不自禁有感情地朗读起来:“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朗读】这句话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让苟活者得到希望,让真的猛士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战斗。
四、小结
1.瞿秋白曾评价:“鲁迅的语言,往往使人在寥寥数语中,体察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许广平也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鲁迅几次三番话到嘴边却言语中断,鲁迅的悲愤心情可见一斑。不是没有话说,而是这种悲愤的情感无法用文字完全表达,刘和珍等人的牺牲让鲁迅痛惜,执政府的凶残让鲁迅震惊,反动文人的无耻让鲁迅愤怒,这种种思想情感纠结在一起,确实无法用语言轻易表达。
具体来说就是:悲——爱国者因爱国而被屠杀;
怜——有着大好前途的青年牺牲;爱国、追求进步、青春年华
惊——反动政府残暴;他们凶狠、专制,故意制造罗网去残害无辜百姓,向出于爱国之心而为国请命的人开枪,对手无寸铁的百姓进行追杀、虐杀,控制舆论掩盖真相,诬蔑受害者是“暴徒”。
愤——反动文人无耻;这些有恶意的闲人无耻、卑劣,泯灭知识分子良
知,抛弃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做反动政府的喉舌和走狗,制造流言,诬蔑受害者“受人利用”,迷惑广大民众。
哀——普通民众很难理解这种牺牲;这些恶意的闲人,思想愚昧、灵魂麻木。不求刘和珍等人遇害的真相,反而将其作为津津乐道的谈资,不能认识到烈士牺牲的价值和意义,很快就遗忘这件事;没有意识到社会的黑暗,苟且偷生。
叹——革命艰难,牺牲难免。
2.文中有一名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何理解鲁迅说这句话时的心情
明确:一个关心国家、追求进步的女青年,被这个国家的统治工具杀害;
一个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年轻女性,被说成“暴徒”;
一个手无寸铁的百姓,被荷枪实弹的官兵追杀、虐杀。
在惨象和流言面前,看到了一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国家才会有的荒唐和悖论,鲁迅认识到国民的斗争是何等的艰难,却又是何等的必要。这是鲁迅悲愤到极点的一声呐喊,这也是民族呐喊的最强音,看似选择复句,其实别无选择。
鲁迅先生恰恰是要用这样的句式告诉人们,如果不愿意灭亡,那就要起来反抗,鲁迅急切地盼望人们能相信中国的未来还有希望,盼望有更多人敢于站出来打破“铁屋子”,盼望中国的革命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成功,而这一切,都需要发动人民大众,只有人民斗争的汪洋大海,才能将反动派们彻底吞没。鲁迅就这样用笔做着一次又一次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