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选修四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件 (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选修四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件 (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22 14:4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唐太宗治国思想中有关君、国、民三者关系的论述: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仇既作,离叛亦兴。
-----------《贞观政要.君道》
突出反映了唐太宗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对治国安邦的本质有着一般帝王鲜见的智慧和情怀,恰恰说明其治国理念的高瞻远瞩和作为封建帝王的难能可贵,也正因为如此,才为创立一朝治世打下极为坚实的基础。一、玄武门之变
1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
①与父反隋,位上王公:追随父亲李渊镇压农民起义,起兵反隋建唐,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功劳卓著,受加封。
②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拥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谋士猛将。
2兄弟争夺:
太子李建成深感威胁,与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同盟,多次谋害不成。
李世民先发制人,收买太子心腹,设计要除掉兄弟。
3玄武门之变(626年):在玄武门秘密布置,乘李建成、李元吉入朝之际,李世民射杀太子,其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太祖无奈诏立李世民为太子。第9页学思之窗:
解题关键:认识嫡长子继承制与遴选才德之人统治国家之间存在尖锐矛盾。
思路:嫡长子继承制是否有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这一制度对国家统治权力的更迭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玄武门之变反映出骨肉相残的政治残酷性,但对唐朝的发展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对富有才干,但庶子出身的皇室子弟取得帝位非常不利,因此这种制度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但是李渊之子中,的确只有李世民最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因此这场争夺帝位的斗争并未影响唐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概况:
①玄武门之变后不久,高祖退位,李世民即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②原因概括:(唐太宗个人作为)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③主要表现:
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1)政治方面:
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
虚怀纳谏(魏征直言);
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度第9页学思之窗2:
前者有利于封建帝王明确,要更为有效地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最为适当的官员去完成各项措施,皇帝事必躬亲未必能高效、全面的完成各项治理国家的事务,作为一国之君,最应具备的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
后者则提示封建帝王,必须多方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而偏听则往往带来判断的失误,滋生封建帝王的骄纵思想。(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进士科人才济济。(诗)
(5)民族关系:回 纥靺
鞨吐 蕃南诏突 厥(5)民族关系方面:
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设置羁縻府州:
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册封:
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③设置管理机构:
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④和亲: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
影响:
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评价:
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6)对外关系方面:
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①友好的对外政策:
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
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
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商业中心)
②开放的文化政策:
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
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
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评价:
①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②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三、晚年的反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表现:
贞观后期,随着隋亡教训远去,唐太宗发生变化:少于纳谏、滥用刑罚、滥用民力、求仙炼丹等。
2、晚年的反省
撰写《帝范》,反省过失,对继承者总结为君之道。
对自己的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第12页学思之窗:
表现唐太宗晚年具有非常深刻的反省意识和能力.为了将国基与帝业巩固下去,对继承者提出了终其一生总结出的为君之道,特别是作为封建帝王应该拥有的品德和修养,对国家、百姓的责任.由此也可说明唐太宗的确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民族对外虚心纳谏,选贤与能休养生息修订《唐律》,宽省刑罚文德治国,崇儒尊孔促进民族关系发展开放巩固统治的措施小结:“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a.吸收隋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b.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c.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d.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课后巩固练习: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①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②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局面,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
③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纳谏、用贤之风,其晚年的反省也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 专家点评:唐太宗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真正开创唐帝国,其在位期间出现“贞观之治”,促进经济的复苏乃至繁荣,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反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更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626—649)走近唐太宗关于封建社会的盛世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
和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3.对盛世的认识:肯定其进步作用
认识其实质4.盛世出现的启示: 魏 征以___为镜,可以正衣冠;以___为镜,可以知兴替;以___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铜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