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兼爱》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6 08:5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的生平经历以及重要思想。
2.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梳理文章论述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
4.联系相关背景,品味本文独特的表达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梳理文章论述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人物回顾
1.人物【天才简史·墨子视频】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誉为“科圣”。【亚圣——孟子,至圣——孔子】
2. 著作
《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典型如《非攻》。语言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思想核心:“兼爱”“非攻”【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这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現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今遝 (通“逮”) 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 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 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 ”子墨子言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墨子,非攻下》)——墨子反对的是攻伐战争,支持正义之战、防御之战。】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非攻】,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二)理清思路,研读课文
1.疏通课文,务实基础。
2.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这篇学说虽然篇目比较长,但是通俗易懂,逻辑清晰。请大家再次阅读全文,概括每段的大意,在课本加空白处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请分析《兼爱》这篇课文的结构思路和论证方法,抽人展示一下。
明确:
(提出问题)中心观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类比论证
【为什么一定要知道或乱起的原因呢?——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祸乱产生的原因,不知道就治不好。】
(分析问题)指出原因:起皆“自爱”,而“不相爱”。——表现:君与臣、父与子、弟与兄→盗贼、士大夫、国家。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从小到大,层层深入。因果论证
【那墨子认为战国时期天下霍乱纷起的缘由设什么?“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这些乱物具体表现为什么?而孔子认为天下之乱是为什么?——宗法制度的破坏,即“礼”的崩坏。君臣百姓恪守其道,尊卑分明,上下有礼,建立稳定的国家体系。】
(解决问题)指明方法: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爱人若已:视人若已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的观点。①采用铺排的手法,“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弟子与臣若其身”……②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与其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治乱的观点。③对比论证。与第2段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得出结论)总结全文: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补充: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墨辩是中国第一个逻辑性系统体系,是世界三大逻辑学(中国《墨经》逻辑、印度佛经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之一。
(三)深研潜思,探究“兼爱”
提到“爱”,儒家也有“仁爱”,何况墨子曾经师从孔子。儒家所说的“仁者爱人”与墨家主张的“兼爱众生”,二者有何异同?
示句: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兼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兼爱》)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亲亲尊尊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其意思是要亲近亲属,尊重在尊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明确:相同点——①内涵一致。二者都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②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不同点——①爱的基础。【我为什么会爱你?兼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仁爱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墨子·兼爱》)
“义,利也”(《墨子·经上》)
“墨子讲兼爱,常用‘兼相爱交相利’六字连讲,必合起来,他的意思才明。”(梁启超)
儒家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罕言利”。
兼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兼爱”就是要通过“义”来体现,“义”事能使彼此都获利,墨子说“必兴天下之利”,这种利是互爱互利,这是种大义,绝不是单方面的个人私利,更强调“利他”和“公利”的思想。人与人相互帮助,恰如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互利互惠”等。
仁爱是建立在血缘宗法制的基础上的儒家的爱,爱是以自己为中心,从天性中的情感出发,强调推己及人。
②爱的含量。【兼爱是无差等之爱,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仁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宗法伦理制度基础上有亲疏、远近之别的差别爱。(双亲>民众>万物)】
“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墨子所说的“兼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一种视人若己、互惠互利的爱。兼爱是“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举例:墨家认为大家都是地球上的人,应该互相爱护;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
仁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宗法伦理制度基础上有亲疏、远近之别的差别爱。在儒家心中,君子最爱的首先是双亲,其次是民众,最后是万物。对于民众而言,施以仁德便可。爱是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是中国人,我更爱中国人;我是无锡人,我更爱中国人中的无锡人。推己及人
③爱的关系。【兼爱是功利性、双向交互;仁爱是道德化、不言回报。】
兼爱一定是双向交互的。墨子的兼爱思想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对等互报的原则“兼相爱,交相利”。仁爱则不一定,也可以是单向不求回报的。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
(四)结语
在墨家心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去爱那些最可怜昂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爱心无垠,善意无穷,关怀最有力量。从这角度而言,墨子进入了一种更为崇高的境界。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