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恩格斯写作此文的社会背景,来认识其针对性,进而明确本文旨在回答该如何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2.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3.思考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文章严密的逻辑性和思辨性。
4.积极思考社会现象,培养辩证思维 ,践行唯物史观。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恩格斯写作此文的社会背景,来认识其针对性,进而明确本文旨在回答该如何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思考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文章严密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培养辩证思维 ,践行唯物史观。
三、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看到本文题目后,我们自然要问“社会历史的法定性基础”是什么呢?请看“必修下”一篇文章中的文段: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883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经济发展。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二)历史背景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继续在欧洲广泛传播,而1890年德国废除反社会主义的特别法,使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
但是,一般民众甚至有些社会民主党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水平降低了。由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的歪曲,工人运动中和思想界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受德国资产阶级的影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有所泛滥,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了误解。主要表现为把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甚至加以歪曲:①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基础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歪曲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②认为经济因素中的技术依赖于科学(科学表现为知识、理论形态;技术表现为物质形态)。这造成当时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 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一位。
写作目的:不是回答“什么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如何正确理解“经济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三)分层梳理,文本探究
带着我们的核心问题“如何正确理解经济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我们起来走进文本,分组分成的去探析经济基础、经济关系这么重要吗?这么必要吗?
【第一组】1.阅读文本,完成填空,思考问题。
思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分配方式、阶级划分、国家政治、法律法规等的不同。
2.来信者认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和“科学”理论两者到底谁应该在占先导地位?恩格斯是怎样理解“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的?
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社会历史发展的历程:社会生产技术需要(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生产力发展,青铜农具),现有的技术满足不了生产了→理论知识去探究→耕犁工具出现(技术)→现有的技术满足不了生产了,产生新的技术需要→力学理论/电器→工业机器生产(手工到机器)→社会发展,全球联系加强,产生了各地沟通的需求技术→理论研究→手机通话技术……
科学从何而来,天上来吗?社会生产技术的需要。文中“力”“电”两个例子说明“科学”不是凭空出现的,是生产生活中技术实际需要的推动而产生的。这就更好地说明了“科学”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总结:“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决定了“上层建筑”,尤其是对“科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组】1.(a)根据文段描述画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图填空。
经济基础(决定性) 上层建筑
2.“经济的基础性”等于“经济决定一切吗”,“经济并不是导致社会现状的唯一原因?如何准确地认识“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基础”作用?能举例子吗?
【王莽的事例】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从两个角度作阐释时所用到的一些关联词,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及逻辑的严谨性。①造成社会现状的原因并不只有经济,还有上层建筑各领域间的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各领域间的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又是在经济必然性基础上的作用。②经济关系对社会的决定性作用不会自动发生,而是人们主动创造的;人们的创造受特定环境制约,以现实关系为基础,其中的经济关系具有决定意义。
【第三组】阅读2(b)。1.类推思考,新民主主义时期(1919-1949)可以说是我国社会的转型的时期,也是封建自然经济的转变期。这一段历史是谁创造的?是谁创造了新中国?
如果中国共产党没有出现,还会有“中国”吗?如果没有秦始皇,会有统一的大局出现吗?
2.在历史发展中,什么是偶然性?什么是必然性 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如何理解“经济关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统治地位。
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的阐释理解解答:
①不能认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②社会历史是人们创造的,伟大人物的出现及上层建筑的各方面都会起到作用,因此不能认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③人们创造历史时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伟人的出现及远离经济的意识形态在历史发展中极具偶然性,是补充和表现形式,从根本上说明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必然性。
历史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决定的,“时势造英雄”;历史人物在何时何地出现,又具有偶然性。如果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对历史人物的决定作用,看不到历史人物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并夸大个人作用,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个人崇拜);如果看不到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就会陷入宿命论。
3.画出意识形态曲线和经济发展轴线图。
共用了8个“越”字,强调了两层意思。
①强调意识形态的变化曲线,随距离经济的远近而曲折程度有别,突显了意识形态是社会历史中的偶然现象。
②强调了意识形态变化曲线的中轴线,随考察时间、范围的扩大而接近经济发展轴线,凸显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经济必然性。
(四)思维导图,总结全文
【第四组】依据前面的学习,画出本文的文章结构图:思考本文三部分内容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实质上回答了几个问题?
本文围绕“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一话题,回答了三个问题:技术是否依赖于科学?经济是否决定一切?经济是否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技术依赖于科学,科学更依赖于技术。技术作为经济因素的重要部分,居于决定性基础地位,但并未否定科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
经济在社会中处于必然性的基础地位,但并未否定其他因素对社会的作用,上层建筑各要素之间,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在发生作用。
经济在历史发展中占据必然性的统治地位,但并未否认历史发展中人的创造,伟人的影响及意识形态的作用
三个问题都是在谈该如何认识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问题,即如何认识经济的决定性基础地位,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而已。
(五)写作特点
针对性强,要点突出(围绕一个问题)
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展开三个层次)
思维辩证,逻辑严密(关联词)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因此,这里面包括……。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决定着……,决定着……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当然还包括……。
围绕“经济的决定性基础”地位,用“但是” “这并不是说” “而是说”三个关联词,说了三层理解。
这段文字围绕“经济的决定性基础”地位,用“并不像”“是”“但”“不管”四个关联词,谈了四层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