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名师导学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核心概念:中学西传、西学东渐,东亚文化圈。
2.关键问题: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发展的历程和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历程和影响。
【重要概念】
1.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
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在 两个时期,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2.东亚文化圈:严格意义上的东亚文化圈,在古代以 为主,包括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其主要特征包括汉字表达的种种文化模式、以 为主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中国佛教和律令制度。
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
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
中国
儒学
3.中学西传:是 向 的过程,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文明成果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丝织品、瓷器、茶叶等物品和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技术等传到中亚、西亚、非洲、欧洲等广大地区。中国的 对欧洲的启蒙运动、科举制度对欧洲的 、 对 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西方国家传播和融入
儒家思想
文官制度
四大发明
欧洲封建制
必备知识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中国化
(1)经过
时间 概况
两汉之际 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 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时期 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
宋明时期 以 为核心兼容 和道教理论的
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
儒家文化
本土化
儒家学说
佛教
宋明理学
积极 方面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 的表达
③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等石窟
④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消极 方面 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 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境界
(2)影响
敦煌莫高窟
消极避世
2.西学东渐
(1)明末清初
①内容:利玛窦等人传播天文、地理等新知识。《 》《 》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
②影响: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清政府任命汤若望等人主持 工作并招揽西方人才。
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
钦天监
(2)近代中国
时期 向西方学习 影响
鸦片 战争 以后 林则徐和魏源等主张学习 ;魏源进一步提出“ ” 使更多西方的知识传入中国
洋务 运动 时期 ①设立 ,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②派遣 赴欧美学习,以 、 等为代表 ③创办 ,引进、翻译西方书籍 近代西方文明,如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传入中国
西方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京师同文馆
留学生
严复
詹天佑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
戊戌维新运动 时期 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 推动了 的展开
辛亥革命时期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 成为 的思想武器
新文化运动 早期 主张吸收 与 的思想 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五四运动前后 ①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 ②五四运动后: 在中国广泛传播 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
民主
科学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思维深化] 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1)汉字外传: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文化交流和发展。
(2)儒学外传:3—5世纪, 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
。
(3)佛教外传:大约在4世纪以后, 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儒学
隋唐
官学
佛教
(4)唐朝制度和文化外传
①朝鲜:基本模仿中国政治制度。
②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
为蓝本。
③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 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 影响。
2.华侨下南洋: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 ,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3.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唐制
科举制度
唐文化
东南亚
4.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
造纸术 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 的到来
印刷术 大大推动了 和宗教改革,促进了
和社会进步
大航海时代
文艺复兴运动
思想解放
(2)中华文化的传播
①儒学外传: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引起欧洲 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茶、丝绸、 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社会上层
瓷器
【教材史料导读】
1.阅读教材第2课第一子目“史料阅读”,思考该史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一方面,通过《大清时宪历》的修成,表明中华文化在欧洲天文历法的影响下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又以汤若望“但以远人,多忌成功,终不见用”的遭遇,体现中西文化交流的艰难多变,呈现历史的复杂性,暗含了当时中国对西学的排斥态度。
2.阅读教材第2课第二子目“学思之窗”,概括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提示]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不仅在字句、押韵、对仗方面严格按照律诗的格式要求,还在诗中运用了历史典故,体现出作者对中华文化的熟悉,反映出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深刻影响。
主题探究
视角1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材料一 一些学者将秦以前称为中国文化原生时的独立发展时期, 将汉至宋概括为中印文化的融合时期, 将近五百多年以来归之为中西文化的深刻交汇时期。
——摘编自戴逸《<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序》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问题] (1)阅读教材第2课第一子目内容,概括汉至宋“中印文化的融合时期”和近五百多年以来“中西文化的深刻交汇时期”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
[结论] (1)汉至宋: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日趋兴盛,宋代儒家学者吸收佛教和道教理论创立理学。佛教进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
近五百多年以来: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新知识,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西方的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相继进入中国,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作出诸多努力,如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越来越深。
(2)阅读教材第2课“问题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看法。
[结论] (2)一方面要兼收并蓄,学习一切民族和国家的“长处”“好的东西”;另一方面不能“无条件地照搬”,要独立思考判断,根据具体的条件加以采用,使之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深化拓展] 近代以来西方的冲击与中国的反应
视角2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二 西方并非在没有东方帮助的情况下自主地开拓自身的发展……如果没有更先进的东方在500年至1800年间的帮助,西方无论如何难以率先进入现代化。
——摘编自[英]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问题] (3)有学者指出,虽然中华文化的辐射面较广,但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相比,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家的影响更深刻。请在教材第2课第二子目找到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并尝试解释为何中华文化对这些国家的影响更深刻。
[结论] (3)证据:朝鲜、日本等从文字、儒学、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全方位吸收,甚至模仿中华文化。同时期欧洲主要受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如丝绸、茶叶、四大发明等。
原因:朝鲜、日本等国家距离中国较近,便于学习;朝鲜、日本等国家属于东亚文化圈的范围,能够更系统、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进而更深刻地学习和模仿。
(4)阅读教材第2课第二子目,结合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是如何帮助西方“率先进入现代化”的。
[结论] (4)四大发明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18世纪,伏尔泰等人借助孔子思想宣传启蒙思想,促进了欧洲社会的思想解放。
[深化拓展]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文明的多元发展。中华文化的连续性、独特性,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特质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保持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发展至今依旧保持鲜活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2.辐射其他国家,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汉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佛教等传播,影响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中华文化不仅惠及东亚文化圈,而且对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世界文化也影响甚巨。16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的物质文明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化。
3.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华传统文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看法,能给我们提供有价值的理念和思路,启发人们用中国思维方式和人生智慧去解决人类的共同难题。
【课堂小结】
[逻辑表达]请就“思维导图”的整体或部分作出合理阐释。
[提示]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发展。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隋唐时期,佛教完成本土化,中国的思想文化等方面深受影响。明清时期西学传入、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中华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也不断向东亚、东南亚和欧洲等地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随堂训练
1.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南朝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涅槃”翻译成“无为”,还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 )
A.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B.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
C.儒家学说失去正统地位
D.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
√
解析:A 根据材料中的“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涅槃’翻译成‘无为’”可知,魏晋时期,一些佛教的用语逐渐采用道家思想进行解释,目的是减少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阻力,体现了佛教本土化的趋势,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佛道思想的融合,而不是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排除B项;魏晋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佛道挑战,但是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虽然魏晋时期三教并行的局面已开始出现,但材料主旨并非说明三教并行,而是佛教的本土化问题,排除D项。
2.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引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康有为提出“能变则存,不变则亡”,推动戊戌维新变法的开展;孙中山坚持“天下为公”的价值导向,创立并维护中华民国。这反映出( )
A.思想解放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唯一途径
B.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深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C.西学的广泛传播推动并加深中国社会变革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极强的功利主义倾向
√
解析:B 材料中近代林则徐、魏源、康有为、孙中山的救亡图存活动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法家变革思想和天下为公的价值导向的影响,体现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深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B项正确;“唯一”表述错误,排除A项;题干没有突出西学的广泛传播,排除C项;D项与材料表达的思想解放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符,排除。
3.浮世绘是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深受人们喜爱的风俗画。有幅浮世绘作品《五常·义》,其中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画中的日文对“义”的主旨解释为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明白事理分寸,真诚相待。该作品可用于说明( )
A.日本贵族汉学造诣精深
B.幕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文明开化”成效显著
D.儒学文化圈的国别风貌
√
解析:D 根据材料“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可知,这是儒家学说,从材料可知,浮世绘作者将日文与儒家伦理观念融汇在一起,体现了儒家文化圈的国别风貌,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日本贵族汉学造诣精深,排除A项。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排除B项。“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政策,排除C项。
4.18世纪的欧洲曾出现一阵“中国热”,许多人热衷中国文化,崇尚中国文化成为当时欧洲民众的潮流和时尚。伏尔泰无疑是当时的代表,他提倡宽仁,推崇孔子的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主要说明( )
A.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时世界流行思想
B.儒家思想是启蒙思想的来源
C.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文化中寻求资源
D.中西方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
解析:C 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等欧洲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目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反对欧洲封建专制制度的资源,故选C项;材料仅提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并未提到世界其他地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所以不能得出“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时世界流行思想”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欧洲启蒙思想家是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来宣传启蒙思想,并不能说“儒家思想是启蒙思想的来源”,排除B项;材料仅提到欧洲对中国文化的借鉴,并未提到中国对欧洲文化的借鉴,不能得出“相互借鉴”的结论,排除D项。
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