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
伯牙,春秋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锺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锺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农具)、拿板斧的樵夫。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看注释
看插图
联系上下文;
查阅资料;
展开想象和联想.
除了这两种,学习文言文还有哪些方法呢?
借助注释和插图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的琴声里有怎样的画面?善听的锺子期听到了这样的曲子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方:刚刚。
志:心志,情志。
善哉:好啊。
巍巍:高大的样子。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句意:(伯牙)刚开始弹琴时心里想着大山,锺子期(听了)说:“弹得好啊,就像大山一样高峻。”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少选:一会儿,不久。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句意:不一会儿,伯牙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弹得好呀,就像流水一样浩荡。”
普通人:善哉乎鼓琴。
通音韵之人:
善哉乎鼓琴,若太山。善哉乎鼓琴,若流水。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巍峨的高山、险峻的高山、绵亘蜿蜒的高山……
浩荡的流水、波澜壮阔的流水、波涛汹涌的流水……
知音
不管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听出来,他们之间这种情谊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志在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
明月
皎皎乎若秋月
清风
徐徐乎若春风
徐徐清风
皎皎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志在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_!”
滚滚波涛
淙淙流水
萋萋芳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警世通言第一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绝:弄断。
以为:认为。
足:值得。
句意: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锺子期
俞伯牙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你认为呢?
各抒己见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锺子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示孟郊》
锺子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安石《伯牙》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发挥想象改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