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1-20 17:4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教科版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考点梳理
第1课
我们的地球模型
1、地球是一个球体。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上有水、空气、岩石、生物等。地球的结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4、地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岁。
5、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如:地球结构模型、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地球自转模型等。
6、我们用三色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我们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我们用橙子模拟地球自转。
6、由于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我们常常通过制作模型和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
6、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级、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6、地球仪是为了方便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第2课
昼夜交替现象
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有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
2.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的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昼夜交替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现象。
3.我们可以用模拟实验来检验昼夜交替的假说。
4.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
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初步检验后我们发现这四种假设都能解释地球上某一区域的昼夜交替现象。
第3课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托勒密的“地心说”观点认为:
①地球是球形的。
②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相对于宇宙而言,只是一个点,而且静止不动。
③日月星辰等所有天体随着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因此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都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2.哥白尼的“日心说”观点认为:
①宇宙是球形的,地球是球形的。
②天体的运动是圆周运动。
③地球是在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④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围绕着地球做圆周运动。
3.“地心说”和“日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哥白尼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5.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的自转。“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从而证明地球在自转。
第4课
谁先迎来黎明
1. 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如太阳、星星等)东升西落,这其实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要24小时。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地区早,西边地区晚。在北京比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2. 坐在向前行驶的车上,看到窗外的景物是向后运动的;坐在转椅上逆时针转动,看到周边的物体是顺时针转动的。这说明我们看到的物体“运动”与我们自身的运动方向相反(填“相同”或“相反”)。
3. 从地球仪上可以观察到,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根据北京比乌鲁木齐早迎来黎明的事实,可以推测,地球是沿逆时针(自西向东)方向转动的
4. 根据我们看到的太阳的“转动”方向来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我们看到的太阳、月亮、星星都是自东向西(或顺时针)运动的,其实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所以,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第5课
影长的四季变化
1.太阳的高度在变化,冬天低,阳光斜射;夏天高,阳光直射。太阳高度周期性的变化,造成周期性的直射和斜射。

2.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 同一地点,同一物体在正午时分的影长不同,因为一年四季正午太阳位置高度不同,冬至太阳位置低,影子长;夏至太阳位置高,影子短;春分、秋分太阳位置中等,影长适中。
3.圭表是利用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气的观测仪器。
第6课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和地轴倾斜方向、角度不变有关。
2.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温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
3.阳光斜射,影子长,此时是冬季;阳光直射,影子短,此时是夏季;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适中,此时是春季或秋季。
4.春分,阳光直射在赤道;夏至,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秋分,阳光直射在赤道;冬至,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
5.阳光的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是夏天,南半球是冬天;阳光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北半球是冬天,南半球是夏天。
第7课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1.白昼和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 白昼光强,黑夜光弱。
2.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例如蝴蝶……
3.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比如猫头鹰、蝙蝠……
4.白天,郁金香随着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像郁金香这样,会随着昼夜交替而变化的植物还有昙花、夜来香等。
5.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温度的变化。
6.不同的季节,一些动物会换毛,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动物会用冬眠的方式过冬,比如刺猬;一些植物到了秋冬季节也会落叶,比如枫树、杨树等。
考试题型
例题1

1.观察下面地球结构模型,我们发现地球是由 、 和 构成的。

【答案】 地壳 地幔 地核
【详解】观察地球内部的结构我们可以知道: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壳厚度约17千米。
例题2

2.地球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海洋组成,并且 的面积大, 的面积小,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答案】 海洋 陆地
【详解】地球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海洋组成,并地球表面的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陆地占29%,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特点是海洋多,陆地少,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例题3

3.毛主席爷爷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你觉得他想描述地球的 现象。这个现象会引起 更替。
【答案】 自转 昼夜
【详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说的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8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天体东升西落、地方时差异等自然现象。
例题4

4.对于地球运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整个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 ,第二种是 。
【答案】 地心说 日心说
【详解】托勒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是不动的,周围的一切天体都绕着地球转。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对于地球运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整个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就是这两种观点。
例题5

5.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请你运用所学知识看图思考回答问题。
哥白尼的“日心说”其核心内容是: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在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 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其中:①号表示的是 ,②号表示的是 。

【答案】 太阳 太阳 地球
【详解】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的学说称为“日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其核心内容是: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在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其中:①号表示的是太阳,天体都围绕它转动,②号表示的是地球,月球是它的天然卫星。
例题6

6.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现象;地球的公转方向是 ,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的变化。
【答案】 自西向东 昼夜交替 自西向东 四季更替
【详解】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两种运动形式,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等,公转产生了四季更替、五带等。
例题7

7.如图所示,湖南、上海、西藏、四川日出的时间最晚的是( ),最早的是( )。

【答案】 西藏 上海
【详解】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了太阳东升西落,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的地点日出时间早,时间早,西边的地点晚见到日出,时间晚。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南、上海、西藏、四川四地中,上海位于最东方,西藏位于最西方。所以日出的时间最晚的是西藏,日出的时间最早的是上海。
例题8

8.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制作了( )来测量正午影子的长度,经过长期的观测发现一年四季中,正午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在北半球,( )影子最短,冬至影子最长。
【答案】 圭表 夏至
【详解】中国古代用来测量正午时刻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是圭表,圭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包括“圭”和“表”两部分,互相搭配,用来量度正午日影长度。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有关。一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至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最短;而在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最长;春分、秋分日影适中。
易错题型
易错题型1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答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就是昼夜交替的一个周期,也就是一天,即24小时。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如太阳、月亮等)东升西落,这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既然其他天体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地球的运动方向就是自西向东。
【详解】地球有多种运动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是最基本的两种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自转绕地轴运动,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大约是24小时。公转是绕太阳运动。我们可以根据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如太阳、月亮等)东升西落,这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既然其他天体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地球的运动方向就是自西向东。
易错题型2

2.极昼和极夜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答案】极昼和极夜是极圈内特有的自然现象,极昼和极夜这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地球沿着倾斜的地轴自转所造成的结果。
【详解】极昼和极夜是极圈内特有的自然现象,极昼和极夜这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地球沿着倾斜的地轴自转所造成的结果。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还围着地轴自转且地轴倾斜,导致阳光总是直射极地,就产生了极昼现象,反之照不到的一面就产生了极夜现象。
易错题型3

3.在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方面曾经有过哪些主要的观点和学说呢?
【答案】古时候,由于人们活动的范围很小,人们靠直觉认识地球,就以为大地是平的,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由此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易错题型4

4.当嘉兴刚刚迎来黎明的时候,乌鲁木齐的人们处在黑夜,两个地方日出时间的不同是由于 (选填“地球自转”或“地球公转”),嘉兴一年中正午日影长度从春分到夏至的变化规律是 。(选填“由长变短”或“由短变长”)
【答案】 地球自转 由长变短
【详解】地球围绕地轴的自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 造成了太阳东升西落,东边的地点最先见到日出,西边的地点较晚见到日出,产生了时间差异,即东边地点的时刻早,西边地点的时刻晚。嘉兴和乌鲁木齐存在时间的差异,就是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同一地方正午影子长度呈有规律的变化,夏至到秋分到冬至逐渐变长,冬至到春分再回到夏至影长又逐渐变短。因此嘉兴一年中正午日影长度从春分到夏至的变化规律是由长变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