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时空坐标】
考点1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 君主 亡国 之君
夏 约公元前 2070年 约公元前 1600年 阳城 禹
商 约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亳, 迁都到殷 汤
西周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1年 周幽王
东周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 221年 周平王 —
【微点拨】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2.重要制度:
(1)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分封制。
考点2 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
(1)用途:用于饮食、 及军事等方面。
(2)作用:功能由 等发展到 。
(3)工艺: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铸造技术采用“ ”。
(4)典型代表: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甲骨文:
含义 是中国 时期刻写在 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地位 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 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微点拨】区别传说与史实:仓颉造字属于远古传说,甲骨文是已发现的最早文字。
考点3 动荡的春秋时期
1.经济发展:
农业 出现了 和 ,促进农业发展
手工业 青铜业、冶铁业、 、煮盐业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 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 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2.王室衰微:
(1)春秋时期,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 逐步瓦解。
(2)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 的经济支持。
3.诸侯争霸:
(1)原因: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 ”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2)概况: 、晋文公、 、楚庄王等先后称霸;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 也先后北上争霸。
(3)结果:有的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 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 。
考点4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
(1)战国初年, 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 、燕、韩、赵、魏、 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 ”。
(2)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等。
2.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 和 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 的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开始:公元前356年,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
政治 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 ;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经济 废除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
(5)作用: 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 奠定了基础。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考点5 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地位
道家 老子 春秋 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政治上主张“ ” 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 战国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 ,保持独立的人格 -
儒家 孔子 春秋 核心思想是“ ”;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 ,反对苛政 学派的创始人
孟子 战国 主张实行“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
荀子 战国 主张实行“ ”,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
墨家 墨子 战国 主张“ ”“ ”,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
法家 韩非 战国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 ,建立 专制统治 法家的集大成者
兵家 孙武 春秋 著《孙子兵法》,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兵家的创始人
2.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 的高峰,为中国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解释】
殷墟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2006年7月,殷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时空观念】
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
【易混警示】
春秋时期战争性质是诸侯争霸,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而发动的,此时周天子仍然存在,霸主先后存在。
【历史解释】
著名战役及性质
【易混警示】
春秋争霸不断、社会动荡主要原因:经济转型——生产工具的创新,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政治转型——王室衰微,诸侯竞相争霸。
【家国情怀】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体现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历史解释】
1.(2024·贵阳学业考)随着禅让制被打破,中国历史进入王位世袭的“家天下”时代。这一时代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2023 云南学业考)西周时期,天子“授民授疆土”,将王畿(jī)以外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2024·德宏模拟)关于殷商的考古探究,张贵余的《一座蕴藏殷商灿烂文明的宝库》记载:妇好墓室共出土青铜器468件,刻有铭文的近200件,文物种类以礼器和武器为主,随葬铜酒器多达15种。由此可知,商朝时期( )
A.冶铁技术,精妙绝伦
B.神话传说,源远流长
C.青铜技艺,发端中原
D.青铜文明,丰富多彩
4.(2024·连云港学业考)“至于商朝的历史,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证据中,能够佐证这一观点且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刻有殷墟文字的甲骨
B.商汤灭夏的神话传说
C.《史记·殷本纪》的记载
D.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
5.(2024·新疆学业考)春秋时期,郑庄公任周平王卿士,两人互不信任,交换儿子作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这说明( )
A.分封制稳定了政局
B.诸侯国间征伐兴起
C.天子权威得到维护
D.周王室权威的衰落
6.(2024·云南学业考)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这些措施有利于( )
A.促进经济发展 B.增强军队战斗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强化旧贵族特权
7.(2024·文山模拟)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白渠
8.(2023 云南学业考)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9.(2024·遂宁学业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中“为政以德”的提出者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荀子
10.(2024·昆明二模)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下列属于孟子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时空坐标】
考点1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 君主 亡国 之君
夏 约公元前 2070年 约公元前 1600年 阳城 禹 桀
商 约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亳,盘庚 迁都到殷 汤 纣
西周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 221年 洛邑 周平王 —
【微点拨】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2.重要制度:
(1)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分封制。
考点2 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
(1)用途: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2)作用: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3)工艺: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
(4)典型代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甲骨文:
含义 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地位 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微点拨】区别传说与史实:仓颉造字属于远古传说,甲骨文是已发现的最早文字。
考点3 动荡的春秋时期
1.经济发展:
农业 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促进农业发展
手工业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 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2.王室衰微:
(1)春秋时期,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瓦解。
(2)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3.诸侯争霸:
(1)原因: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2)概况: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结果:有的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考点4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
(1)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2.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
(5)作用: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考点5 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地位
道家 老子 春秋 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庄子 战国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
儒家 孔子 春秋 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孟子 战国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
荀子 战国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
墨家 墨子 战国 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
法家 韩非 战国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法家的集大成者
兵家 孙武 春秋 著《孙子兵法》,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兵家的创始人
2.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解释】
殷墟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2006年7月,殷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时空观念】
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
【易混警示】
春秋时期战争性质是诸侯争霸,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而发动的,此时周天子仍然存在,霸主先后存在。
【历史解释】
著名战役及性质
【易混警示】
春秋争霸不断、社会动荡主要原因:经济转型——生产工具的创新,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政治转型——王室衰微,诸侯竞相争霸。
【家国情怀】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体现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历史解释】
1.(2024·贵阳学业考)随着禅让制被打破,中国历史进入王位世袭的“家天下”时代。这一时代始于( A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他的位置,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2023 云南学业考)西周时期,天子“授民授疆土”,将王畿(jī)以外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材料描述的是( B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据“西周时期”“授民授疆土”“建立诸侯国”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描述的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周天子授民授疆土,分封宗亲和功臣,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B正确。
3.(2024·德宏模拟)关于殷商的考古探究,张贵余的《一座蕴藏殷商灿烂文明的宝库》记载:妇好墓室共出土青铜器468件,刻有铭文的近200件,文物种类以礼器和武器为主,随葬铜酒器多达15种。由此可知,商朝时期( D )
A.冶铁技术,精妙绝伦
B.神话传说,源远流长
C.青铜技艺,发端中原
D.青铜文明,丰富多彩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商朝时期,青铜文明,丰富多彩;题干材料与冶铁技术无关;神话传说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没有提到青铜技艺的发端地。
4.(2024·连云港学业考)“至于商朝的历史,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证据中,能够佐证这一观点且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 )
A.刻有殷墟文字的甲骨
B.商汤灭夏的神话传说
C.《史记·殷本纪》的记载
D.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
【解析】根据材料“至于商朝的历史,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及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刻有殷墟文字的甲骨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史料。
5.(2024·新疆学业考)春秋时期,郑庄公任周平王卿士,两人互不信任,交换儿子作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这说明( D )
A.分封制稳定了政局
B.诸侯国间征伐兴起
C.天子权威得到维护
D.周王室权威的衰落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郑庄公任周平王卿士,两人互不信任,交换儿子作为人质”及所学可知,“周郑交质”反映出诸侯对周天子权威的挑战,折射出周王室权威的衰落。
6.(2024·云南学业考)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这些措施有利于( A )
A.促进经济发展 B.增强军队战斗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强化旧贵族特权
【解析】结合材料“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可知,商鞅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这一系列措施提高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推动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7.(2024·文山模拟)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C )
A.灵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白渠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8.(2023 云南学业考)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 A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解析】据所学可知,春秋后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他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9.(2024·遂宁学业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中“为政以德”的提出者是( B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荀子
【解析】据材料“为政以德”“礼”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仁者爱人”。
10.(2024·昆明二模)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下列属于孟子思想的是( D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以法治国”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解析】儒家是战国时期具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