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之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人皆有不忍之心》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6 09:1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之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完成思维导图,梳理孟子的说理框架,总结写法;
3.联系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论断的合理性;
4.理解“四端”说对构建理想人格的积极意义,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梳理孟子的说理框架,总结写法;理解“四端”说对构建理想人格的积极意义,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
(一)人物回顾
1.回忆《齐桓晋文之事》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书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
2.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的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 一方面。——荀子,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二)阅读文本,疏通结构
1.疏通课文,务实基础。
2.这篇文章论证清晰,结构也不难,我们一起来快速梳理,画出思维导图。
孟子的观点是什么 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举例论证(君王和百姓)、比喻论证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哪四个方面 这四方面分别是儒家什么思想的开端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之端,是仁义礼智的开端。
“四端”的内涵是什么?列举实例理解内涵。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张定宇)
羞恶:就是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看到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廉颇负荆请罪)
辞让:就是谦逊推让。(孔融让梨)
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而被烧死)
孟子认为作为人,每个人都具备“仁义礼智”的四种发端,那这是否意味着人同时具备“仁认礼智”的四种美德?
——不是。仁义礼智的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扩而充之”。
孟子如何论证这四端的重要性的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①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指出四端的重要性、后天扩充发展的重要性。“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②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③假设论证,通过假设,论证后天扩充发展的重要性。
小结艺术特色:①论证语言: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
②论证方法:综合运用譬喻、排比、对比、假设等艺术手法。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得这篇论说文说理更加有力。
③论证思路:本文开篇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论点,并以此为前提,继而推导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运之掌上”那样容易。接下来孟子以“孺子将人于井”举例论证,展开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乃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与“四端”的关系。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扩充“四端”的重要性。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3.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
明确:观点一: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强调了人性本善;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个人扬善弃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观点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那你如何理解孟子“性善论”?人天生是善的,那为什么还有人做坏事?难道孟子那个时代每人做坏事?孟子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吗?他那他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个学说?
明确:从社会背景上看,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孟子希望诸侯“发施仁政”,用“不忍人之心”,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百姓,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
(三)品味语言
比较阅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这三篇课文在论述道理时表现出那些相似的特点,又各有那些独特的言说风格?
文章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论语>十二章》 仁、义、礼、君子 “君子”之德、修身养性、克己复礼
《大学之道》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e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四心、四端 人皆有不忍之心
观点相同点 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论述的异同 同:三篇文章的语言都简练平实,内涵深刻。
异:《<论语>十二章》语录体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在简单的对话和行
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语言接近口语,浅近易懂,
《大学之道》专题性论述文,思路、结构、层次表达都力求严谨,所以行
文呈现严谨、绵密的风格特点。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
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语言掷地有声,论证缜密,长于修辞,则呈现出
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的风格特点,极富感染力。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
变得通俗易懂。运用排比,精炼整齐。
(四)结语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出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