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声声慢
李清照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以人知词; 2.赏析宋词,以词识人。
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 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 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 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
“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 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1084年-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 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济南章
丘人,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苏轼的学生,“苏门后四 学士”之一,藏书甚富,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李清 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 慧颖悟,所以才华过人,,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 的大力称赞。
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历城,大明湖的美丽秋景,不禁使李清照感 受到“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情感单纯明快,年轻女 词人的心灵敏感与大自然“心有灵犀”,词活泼向上,又如“露浓花 瘦,薄汗轻衣透”表现了少女的天真、活泼,极有情趣。
少女时代
李清照6岁时随父到东京 (今河南开封)生活,学
习文化。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 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她开始 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元 符二年(1099) . 16岁时写 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 骤》。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 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 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 知道吗 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 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 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奋 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荡完秋千,慵倦地起来整理一下纤纤素手。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 的露珠,花儿含苞待放,因荡过秋千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忽见有客人来到,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 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明明看的是客人却要嗅 嗅门前的青梅以此掩盖。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 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 回首,却把青梅嗅。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 明诚在汴京成婚。 当时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任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赵挺
之任吏部侍郎,。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 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 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 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 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后两年,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 经济来源,但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 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 来说,却远远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廷馆阁收藏 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 三代奇器,更不惜“脱衣市易”。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 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琴瑟和谐
在卖花人的担子上,买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那晨曦的露珠也在那 花色之中留下痕迹,让花显得更楚楚动人。
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后犯猜疑,认为我的容颜不如花的漂亮。我这就 将花插在云鬓间,教他看一看,到底哪个比较漂亮。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负笈远
游,旋又出任。此时她的词充满离愁 别绪,反映了女词人孤寂的生活。
闺中之思
粉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 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 秋的凉意。解开绫罗裙,换着便 装,独自登上小船。仰头凝望远 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 寄来 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 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飘零,水独自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 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 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 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 绕上了心头。
一 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 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 下眉头,却上心头。
凝聚着她和赵明诚毕生心血的金石字画毁于战火,其后 赵明诚病死。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李清照在浙东 亲历变乱,从此李清照在颠沛流离、疾病缠身中度过晚年。 此时的词流露着对社会的不满,含有悲凉之意。
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离世。无人知道死于 何时,葬于何处。
流落江南
大雁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 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 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在微微 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 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 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报 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 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 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此词当为李清照南渡之后而作。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家乡青州府失陷,家藏 十余屋的书画古器被焚,徽、钦二帝被俘,高宗在南京即位。赵明诚南下江宁任职,李 清照随之南迁。随之赵明诚病故,给李清照极大的打击。于是,李清照带着丈夫残存的 书画、金石、碑帖等物流徙各地,曾住过建康、金华等地,最后才落脚于杭州。这首词 作于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烛 底凤钗明,钗头人胜 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 回牛斗。春意看花难,
西风留旧寒。
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 土还带有花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 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事物依旧在, 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 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 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 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 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 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 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 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解锰 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 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 丈夫病故,家藏金石文物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烽火中飘泊流寓。
李清照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将难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
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 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是
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 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
声声慢
学习目标
1. 利用“情境建构法”赏析全词,建构词人的世界, 体会词人的情感;
2 .利用“四步解构法”解析全诗,学会规范答题。
注释
1.北宋末年李清照南渡避乱,不久 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 境遇悲惨,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晚 年的作品。
2.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3.将息:养息、休息
4.憔悴损:损,相当于“极”,表示程 度很深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 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 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 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 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李清照
文本逻辑
逻析
生活逻辑
何人
何地
何为
情境建构
依据文本 关注细节 合理推断
大胆补白
诗意描绘
形象
人物
心理
精准概述
情境
建构
外部 评价
事件
环境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 清清,让人凄凄惨惨戚戚。忽寒忽 暖季节,最难调养安息。喝三两杯
淡酒,怎么抵得住晚上风急 正伤 心的时候,大雁过去了,它却是我 旧日的相识。
菊花谢落,满地堆积,憔悴枯黄 如今有谁还会来摘 守着窗户, 一 个人怎么能捱到天黑 更加上细雨 落在梧桐叶上,到黄昏还点点滴滴 不停息。这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 字了结!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 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 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独身一人,在这狭小而又清寥的屋中徘徊, 苦苦地寻寻觅觅,
她也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 可能只是想为自己这样空虚难熬的日子寻找慰 藉吧。那早年的蹴荡秋千、烹茶猜书的快乐,那秉烛对读、研摩古玩、鉴 赏字画的甜蜜的夜晚,这一切的一切,都跑哪儿去了呢 冷冷清清
冷清的何止是环境,死生悬隔, 一切都成了泡影,面对一去而不返的人 生,剩下的只有孤寂哀愁,自悲自恸了,因而她陷入了难以自拔的
凄凄惨惨戚戚 的痛苦之中,心境不好,身体状况欠佳,但又恰逢这样
忽寒忽暖季节,最难调养安息。 碰到这样的境遇,何其无奈。
面对这种处境,只想借酒浇愁,但是 喝三两杯淡酒,怎么抵得住晚上风急
其实,他也清楚,并非酒淡,而是愁浓。正是这疾风,吹醒了酒意,抬头 仰望,在这 正伤心的时候 却看到了让他难堪的景象
大雁过去了,它却是我旧日的相识
这不是当年为她和赵明诚传递书信的鸿雁吗 可惜,如今和丈夫赵明诚 已阴阳两隔..... 视线转移到院内,呈现在她眼前的是
菊花谢落,满地堆积,憔悴枯黄,如今有谁还会来摘
看到散乱倾倒的满地黄花,她想起自己的境遇,枉度一生、桑榆晚景, 愈加孤寂凄凉。在此物境牵惹下,她内心的痛楚怎能禁受得住呢
守着窗户, 一人独倚窗口,这感觉可谓是度日如年,她不禁感叹
一个人怎么能捱到天黑
风急、雁来、憔悴黄花已经足够牵动女主人公无限的愁绪了,而呈现在眼前 的,竟 又加上细雨落在梧桐叶上, 这种敲打声,多么恼人!
到黄昏,还点点滴滴不停息, 它打落了梧桐,也滴穿了孤独无依词人的心
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梧桐细雨、残秋黄昏, 一系列的特写镜头组成一 幅天然的悲戚画面,加浓了女主人公内在的愁绪,最 后,在难以名状、无 法解脱的苦闷中,汇为一句话 这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独身一人,在这狭小而又清寥的屋中徘徊,)苦苦地寻寻觅觅,(她也 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 可能只是想为自己这样空虚难熬的日子寻找慰藉吧。 那早年的蹴荡秋千、烹茶猜书的快乐,那秉烛对读、研摩古玩、鉴赏字画的 甜蜜的夜晚,这一切的一切,都跑哪儿去了呢 )(她环顾四周,只觉得残 秋沉寂, 一切都)冷 冷 清 清,(冷清的何止是环境,死生悬隔, 一切都成了 泡影,面对一去而不返的人生,剩下的只有孤寂哀愁,自悲自恸了,因而她 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凄凄惨惨戚戚(的痛苦之中) 。 (心境不好,身体状况 也欠佳,但是又恰逢这样)忽寒忽暖季节,最难调养安息。 (碰到这样的境 遇,何其无奈。面对这种处境,只想借酒浇愁,但是)喝三两杯淡酒,怎么 抵得住晚上风急 (其实,他也清楚,并非酒淡,而是愁浓。正是这疾风, 吹醒了酒意,抬头仰望,在这)正伤心的时候(却看到了让他难堪的景象), 大雁过去了,它却是我旧日的相识(这不是当年为她和赵明诚传递书信的鸿 雁吗 可惜,如今和丈夫赵明诚已阴阳两隔)。
词的上片,重在主观感受的空间描述
(视线转移到院内,呈现在她眼前的是)菊花谢落,满地堆积,憔悴枯 黄,如今有谁还会来摘 ( 看到散乱倾倒的满地黄花,她想起自己的境遇, 枉度一生、桑榆晚景,愈加孤寂凄凉。在此物镜牵惹下,她内心的痛楚怎 能禁受得住呢 于是)守着窗户, (一人独倚窗口,这感觉可谓是度日如 年,她不禁感叹) 一个人怎么能捱到天黑 ( 风急、雁来、憔悴黄花已经 足够牵动女主人公无限的愁绪了,而呈现在眼前的,竟)又加上细雨落在 梧桐叶上,(这种敲打声,多么恼人)到黄昏,还点点滴滴不停息( 它打 落了梧桐,也滴穿了孤独无依词人的心) 。 (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梧 桐细雨、残秋黄昏, 一系列的特写镜头组成一幅天然的悲戚画面,加浓了 女主人公内在的愁绪,最后,在难以名状、无法解脱的苦闷中,汇为一句 话 )这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词的下片,把内心旋律与外部自然界的客观变化紧密联系起来
表达了词人国破家亡,饱经忧患和漂泊流离的凄惨孤寂的愁苦之情。
●亡国之恨
●漂泊之苦
●孀居之悲
国愁
9
乡愁
情愁
愁
情感是什么
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分析和评价写出来,就是文学短评。 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 准确的把握。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 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
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 写短评时要能够聚焦。比如作 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 成为评论的焦点。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口,可以关注一些细节。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 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
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文学短评
四步解诗句
形象
①表达方式+②解句(先概括,后分析 语言) + ③ 技 巧 ( 分 析 ) + ④ 感 情 ( 主 旨 )
首联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写(解句) … ..,技巧(点明技巧+分析效果) … . …,表 达了 …..感情(观点)。
颔联描写(记叙、议论、抒情),写(解句) … ..,技巧(点明技巧+分析效果) … . …,表 达了 … ..感情(观点)。
颈联抒情(记叙、描写、议论),写(解句) … ..,技巧(点明技巧+分析效果) … . …,表 达了 … .感情(观点)。
尾联议论(记叙、描写、抒情),写(解句) … … ,技巧(点明技巧+分析效果) … .., 表达了 … ..感情(观点)。
表达方式
描 写 抒 情
解句
开篇渲染了词人心理变化的三个过程。因内心空虚而试图寻觅精神慰藉, 因寻觅不着而产生难以排遣的凄凉和愁苦,因孤寂哀愁而陷入无尽无涯的 凄惨忧戚境地。
技巧
叠词使用:①叠词的运用使得词句的音韵更加和谐,增强了音乐性。
②叠词能够更深刻地表达词人的情感。“寻寻觅觅”表现了词人内心 的茫然和孤独,“冷冷清清”则渲染了环境的凄凉,进一步衬托出词
人的孤独和凄苦。③叠词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
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直 抒 胸 臆 独 白 式 表 达
感情 主旨
为全词奠定了愁惨而凄厉的基调,衬托出词人的孤寂和凄苦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 暖 还 寒 时 候 , 最 难 将 息 。 表达方式
描写 议论
解句
这是女主人公苦闷象征的最集中体现。“乍暖还寒时候”天气冷暖多 变,正是万物萧疏的残秋李节,它最能勾起人的愁思和烦恼。因此, 原想把身体调养一下的女主人公,碰到这种境遇,也就无能为力了。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 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 一日之晨,而非写一李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 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 应解为“节候”;但“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 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感情 主旨
表现了主人公的苦闷
三杯两盏淡酒 , 怎敌他 、 晚来风急! 表达方式
描 写 议 论 抒 情
解句
这几句表面上是写自然之秋,实际上暗指国家的多事之秋,以及词 人自己黯然伤悲的人生之秋。“淡酒”驱不走“风急”的寒意,解 不了词人的无边愁闷。“淡酒”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 不住心愁,淡酒象征浓愁。“秋风”风的寒冷,引发词人的愁情, 秋风渲染愁情.
技巧
口语化语言使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显得亲切自然。
感情主旨
进一步抒发词人想抗争又无法抗争,想解脱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之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表达方式
记叙 抒情
解句
头顶飞过的大雁,激起词人离群丧偶之感,思乡怀人之情。 “过雁”大雁南来,写出了词人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过雁”象征离愁。“旧时相识”带给他的是过去的消息, 逝者已矣,如今词人一个人在孤寂冷清中度日
技巧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感情、主旨
离群丧偶之感,思乡怀人之痛
满 地 黄 花 堆 积 , 憔 悴 损 , 如 今 有 谁 堪 摘 表达方式
描 写 抒 情
解句
菊花凋零,人也憔悴,物我相融。“黄花”,枯萎凋零 的菊花象征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技巧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感情、主旨
无心摘花的郁闷和惜花自谢的情怀。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表达方式
描 写 抒 情
解句
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 一个“守”字,非常准确, 因为只有一个人独自倚窗,才能用上“守”字,表现了 词人孤寂凄凉的处境
技巧
感情、主旨
表现了词人孤寂凄凉的心境
表达方式
抒 情 描 写
解句
描写了雨打梧桐的场景。词人以恼人的物境烘托心境。“细 雨"“梧桐”细雨是哀愁、愁思的象征。“梧桐"象征凄苦, 表达愁绪。“点点滴滴”滴穿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心。
技巧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由远及近具体描写眼前残秋之景,表现了词人的愁苦
感情、主旨
词人的孤独无依,词人的难以排遣的愁绪。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表达方式
抒情
解句
以愁字点题,画龙点睛。
技巧
感叹、反诘。以此做结,说明愁情更加幽深。
情到高潮,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直抒胸臆
感情、主旨
凄苦悲愁
流派 豪放派
婉约派
风格 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
委婉含蓄,细腻感人。
语言 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圆润清丽,有柔婉之美
题材 题材较广:从“樽前”“花间”推 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
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 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形式 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
表 手 现 法 写景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 抒情直写胸臆;豪放派熔写景、抒情、 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 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 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以铺叙直 陈为主)
写景铺叙细腻,曲尽其形,辞藻华美, 抒情则委婉含蓄;在形象的描绘刻画 方面有独到之处,善用白描手法,能 够“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抒
情委婉含蓄,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艺术 境界,显得典雅工丽。(多用比兴、
衬托、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