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师说》课件(共8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2 *《师说》课件(共8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1 19:0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3张PPT)
励志专注:请同学们站立挺拔,右手紧握拳头,声
音洪亮,目视前方。
· 专注课堂,主动读背 · 逆风翻盘,向阳而生!
· 我棒,我真棒
新课导入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个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和进步都离 不开教师。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 北朝时期,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但偏偏有一 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 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 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小镇做题家真
的没有出路吗
问题导入
平 民 阶 层
时 评
师说
韩愈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 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重 点 )
3.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 证方法。 (重点)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
教的思想(难点)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0岁赴
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岁中进士,三试吏部试不成,赴徐 州。后回京任四门博士,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
中间曾几度被贬。 不顺的为官之路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祭酒是同列中的首席、主管。主要任务是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
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 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 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宋代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字”常常是"名"的解 释和补充,是和“名”互 为表里的,所以它又叫
"表字"。"名"和
"字"都有一定的联系, 通常是相反或相同的意思。
古人称谓有以下几种: 称居所名
称官职
称为官之地
称谥号
称家中排行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唐宋八大家” — —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世尊他为唐宋 八大家之首。苏轼又赞誉他的文章是“文起八代之衰 ”。
"八代”指的是宋、齐、梁、陈、魏、齐、周、隋,"衰" 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
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被称为当
时的古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 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言贵创新,即文章要言之有物、句易通、 义易晓,文章要质朴。我以我手写我心,要真情实感。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 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作者简介
古文运动
古 文 运 动 前 — 骈 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古 文 运 动 后 — 散 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作者简介 “韩潮苏海”
李耆卿《文章精义》云“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
韩文如潮,长在气势浩荡,苏文如海,长在博大精深。这就明 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 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韩愈文章特点:(1)“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
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不仅在君主面前敢说真话,而且 还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敢讲违背旧说甚至自己其他文章的话。(2) 自然随便、如话家常。(3)吐辞造语精工,创造了很多新的成语。
写作背景
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垄断了政治和经济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 上层士族的子弟,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他们不需要学习, 也看不起老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依然存在。
当时唐代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
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 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 绝。于是就写了《师说》 一文抨击了那些“耻学于师”的“士大夫之 族”,大力宣扬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写作背景
总理教育的国子祭酒也不过从三品,以下的学官官阶都比其所要 教授的学生的祖父辈的官阶要低。因此,人们自然就会觉得拜地位比 自己低的人做老师,感到羞愧。
国子馆学生三百人,皆取文武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三品以上曾 孙补充;太学馆学生五百人,皆取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以 上曾孙补充;四门馆学生五百人,皆取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之子。
——《唐六典》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知识回顾
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也 许 有的同学还学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
见解。“说”与“议”相比,随便些。
“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 “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那么《 师 说 》: 怎么理解
——解说有关"从师"的道理
第一段
翻译与分析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 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翻译原文
古 之学 者必有师。
所以:用来……的。 受:通“授”,传授 惑:形作名,疑难。
“……者, …也”,表判断
师 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者:求学的人
翻译原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 不解 矣 。
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谁,疑问代词。 惑:名词,疑难问题。
从:动词,跟随,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解:理解。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 (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翻译原文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在。 闻:知道,懂得。 从:追随,跟随,动词,省 略了宾语。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 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 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翻译原文
吾师道 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夫:语气词。 庸 :副词,表疑问,
岂,哪。 年:年龄。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
(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是故:所以,因此。 无:不论,没有,动词。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 … 也 ”, 表判断 “所存”即“存所” 所:代词,代方位, 是动词的前置宾语,
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
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问题探究——第一段
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老师的作用
从师的必要性
择师的原则
正面论述
从 三 个 角 度 阐 释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 顶真
作 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顶 真 :是指上句结尾与下句开头使用相 同的字或词
修辞探微
第二段
翻译与分析
翻译原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道:名词, 风 尚 。
欲 :动词,想要。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 没有疑惑就难了!
翻译原文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动词,超出。 远 :多,形容词。
犹 且 :还,副词。 问 :请教,动词。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 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 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 学习为耻。
众人: 一般人。下:名词作动词,低于,不如。 用法,“以 … … 为耻 ”。
状语后置。介宾短语 “于师”作“学”的 状语,后置。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翻译原文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前一个“圣”,圣明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后一个“圣”, 圣明。 益:更加、越发 愚 :与圣的用法一样。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所以: … … 的原因。 其:揣度语气副词,大约,大概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 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翻译原文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 焉 ,惑矣。
其:第一个“其”,代词,他的。其:第二个“其”,代词,自己。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惑: 糊涂,形容词。
(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 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翻译原文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 者 也 。
彼 :指示代词,那些。 之 :代词,代童子。
其 :代词,指书。 习 :学 习 。
句 读 :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 其:指示代词,那些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 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 (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 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 习 ;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 , 我 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翻译原文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 见其明也。
“句读之不知”,即“不 知句读”,宾语前置句。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 : 同 “ 否 ”。
遗 :遗漏,丢掉。
翻译原文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 者, 则群聚而笑之。
师(前)名词,表示“……的人”。(后)动词,相师,拜别
人为师。
耻 :“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族: 类 。曰 :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群 :名词作状语,成群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 “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
翻译原文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则 近谀。”
则:连词,就。 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道:
学问道德水平。 羞 :可羞愧。
盛 :地位高。 谀 :阿谀,奉承。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
(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 以 ) 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 乎 谄 媚 ! "
翻译原文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复 :恢 复。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乃: 竟 。欤: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 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 ( 是 ) 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 奇 怪啊!
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择师教子——自身耻师
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问题探究——第二段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 比,论证了 从师学习的 重要性,抨 击"耻学于 师”的社会 风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百工之人 择师而教之 士大夫之 智不及巫 医乐师百 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 … 群聚而笑之
.…
第三段
翻译与分析
翻译原文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 徒,其贤不及孔子。
常师:固定的老师。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之徒:这类人,徒,同类的人。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 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翻译原文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闻 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是而已。
不必:不一定。 贤:超过。 闻道:懂得道理。 专攻:
专门研究。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 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 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 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 此罢了。
问题探究——第三段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说明谁可为师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三自然段举出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前文所说的什么观点
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 。"
论证方法:举 例 论 证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学者必有师”
孔子事例
证明观点
第四段
翻译与分析
翻译原文 先秦及秦汉散文 全面 音节助词,不译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 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 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 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 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余”作“学”的状语,
学于 余 :
后 置 。
目的连词,来
介词,向
介词,被
赠送
1. 韩愈写作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呢 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作师说以贻之”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两条,就值得韩愈为他写这篇文章 结合 背景与原文去分析。
问题探究——第四段
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两条,就值得韩愈为他写这篇文章 结合背
景与原文去分析。
1)首先,李蟠 “不拘于时”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 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耻学于师。而 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正 是作者在首段提出的“师道”的体现,也正是作者赞许的“无贵 无贱,无长无少”的“师道”精神。
问题探究——第四段
为什么李蟠能做到以上两条,就值得韩愈为他写这篇文章 结合背
景与原文去分析。
2)其次,李蟠“ 好 古 文 ”:这里的“古文”跟韩愈倡导的古 文运动中的“古文”内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李 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实就是在传承儒道,弘扬儒家思想, 当然就更值得称赞了。
问题探究——第四段
深入探究,总结文本
( 三段)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正面、事例论证
(四段)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文章框架 提出中心论点,1、
( 一 段 ) 用、J 、、
的标准 4、
3
2
性和择师
师的作




1、古 今 对 比( 纵 比 )
2、自己与孩子对比( 自 比 )
3、巫医、乐师等与( 横 比 ) 士大夫对比
反面对比论证
阐述道理
中心论点
师的作用
从师的必要性 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批判当时
的坏风气
( 二 段 )
·
问题研讨
1.怎样理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句子的意思是: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招后学”、“抗颜为 师 ” ,目 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传的儒家道统。 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
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 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
“ 明道 ” 。
(3)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此句就是对上述内容的高度概 括。
问题研讨
2.怎样理解韩愈的“道”
(1)抵制异教,攘斥佛老的道统论思想: 藩镇割据,权臣倾轧,社会危机 日益严重;佛教、道教势力日益蔓延。韩愈认为必须重振儒学,强化儒 家的正统地位。
(2)以“仁义”为核心的道统论思想。“仁义”的核心是人道:如何做人, 以什么样的精神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
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 与个人修养联系在一起。
问题研讨
2.怎样理解韩愈的“道”
(3)恢复儒家传统的理论依据:“性三品说”。韩愈认为人性的内容是仁 义礼智信,即儒家的五种伦理道德。又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 认为五种伦理道德在不同的人身上搭配是不同的。
韩愈所处的时代,门阀制度仍然沿袭,他提出的“师道” 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1.针砭时弊,抨击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2.论述了从师是学习的正确途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明确指出了要跟随老师学习,才能解惑、成才。这个观点
无疑是正确的,具有积极意义的。
3.韩愈的“师道”具有创新性,打破了对教师这一职业认识的局限性, 教师的职能不只是“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还包括“传道、解惑”。 文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于教师职能有了全面的、 崭新的理解,远远超出当时人们普遍理解,放在今天仍然有参考价值。
韩愈所处的时代,门阀制度仍然沿袭,他提出的“师道” 思想有何进步意义
4.初步展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学习不分贵贱,掌握知识是人人都可以享 有的权力。师道思想中有民主平等的思想因素。
5.说明了师生关系的相对性,教学相长。“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学生的知 识水平可以超过老师,老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在 当时的封建社会下显得先进开明。
文章小结
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 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作者敢于直面 强大的社会流弊,公开倡导学古文、行古道,“奋不顾流俗,
范笑侮”,旗帜鲜明,率先垂范,“招收后学,抗颜而为师”。
正义凛然,敢于发声,“平生胆气尤奇伟,何止文章日月光 ”。
强化记忆:(预设10分钟)
端正坐姿,左手按书,右手执笔,指读,声读,大声读,边读边记,全面快速准确。 背会的举左手。不要停,继续巩固
1、背诵全文
2、背诵相关文言知识
应用练习
①韩愈认为,圣人之所以更加圣明,是因为他们
“ 犹且从师而问焉,;而愚人之所以更加愚昧,是因为他们 “ 耻学于师”。
② 文中指出,由于从师的态度不同,圣人和愚人得到了两种截然
不同的结果,即“是故)圣益圣 , 愚益愚 ”。
③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从师学习的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④文中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
而学的风气。其中“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是“ 位卑则足羞 容成则近谀
检 测 总 结:将检测结果交给小组长-学习委员-学科老师。可同学互批、老师面批,
发现问题做标记并及时反馈给老师。人人达标,记住下课,背会放学。
1.先自查同桌互查
2.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3.本节课我的不足是:
作业布置:①认真完成0号作业。0号作业完成的的方式是背诵或默写。完成的标
准是是能全面、准确、快速地背诵或默写。0号作业完不成,不做其他作业。②坚持随而 不跟的原则根据自己情况做下面的分层作业。
零号作业(背诵理解强化记忆内容:基础知识、题型、典型案例等)。
0号作业
1、背诵全文
拓展延伸,虚词补充
虚 词补充—— “其”
虚词补充
“其”
1.用作代词
①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她),他(们)的;它,它(们)的"。 如:秦王恐其破壁。(他)(《廉颇蔺相如传》)
②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的,我(自己)"。 如:失其所与,不知。(我)(《烛之武退秦师》)
③表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如: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你)(《触龙说赵太后》)
④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些”。
如:其 后楚日以削。 (那)(《屈原列传》)
⑤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可译为"其中的"。
如:其 一能 鸣 ,其一不能鸣。(其中的)(《烛之武退秦师》)
虚词补充 ,一一 “其”
2.用作副词
①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
如 :其李将军之谓也。(大概)(《李将军列传》)
②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岂,难道”。
如 :其可疏忽。 (难道)(《谏太宗十思疏》)
③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如:吾其还 也 。(还是)(《烛之武退秦师》)
④表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应当,干万”。
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一 定 ) ( 《唐雎不 辱使命》)
虚词补充 ,一一 “其”
3、用作连词
①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
如 :其若 是,孰能御之。 (假如)(《李将军列传》)
②表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
如:天色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是 ......还是)
(《逍遥游》)
4、用作助词
用在句中,无义,不译
如: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 章 。( 不 译 )(《离骚》)
虚 词补充——“者”
虚词补充一— “者”
( 一 )助词
1. 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 情 ) " 。
如: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2. 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如: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虚词补充 ,一 — “者”
6. 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如:①近者 奉 辞 伐 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如: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 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虚词补充 ,一 — “者”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如: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虚 词补充——“之”
如: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 之:我)(《信陵君窃 符救赵》)
1. 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
虚词补充— “ 之 ”
( 一 )代词
人 称 。
虚词补充— “ 之 ”
( 一 )代词
2.指示代词,这,此。
如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 “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虚词补充一— “之”
(二)助词
1 .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如:①虎兕出于神,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 耻 也 。(《勾践灭吴》)
虚词补充一 “之”
3. 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 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夫 子 之 谓 也。 (《齐桓晋文 之事》)
4.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蚓无爪牙之 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知识点归纳
1.通假释义。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 者必有师 古 义:求学的人。今 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师 者 ,所 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 义:用来……的。今 义:表示因果关系。
③吾从 而师 之 古 义:“从”和“而”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表顺承。
今 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④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 义:一般人。 今 义:大家,许多人。
⑤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 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 义: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⑥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师 古 义:不一定。 今 义:不需要。
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凭君传语报平安(动词,传送,转达)
又诈为诏书,以奸传朱安世(动词,传讯,逮捕) 传不习乎(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或师焉,或不焉(动词,向老师学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名词,学习的榜样)
传 师
3.一词多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名词,学说、主张)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正确方法)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名词,道义)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名词,理想)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师说/马说/爱莲说(名词, 一种文体)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动词,陈述,叙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形容词,高兴) 闻说鸡鸣见日升(动词,听说)
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动词,解释,说明) 请闻其说(名词,学说,主张)
道 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这些,那些)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不译)
不耻相师(副词,互相)
杂然相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长短、小大、善恶形相,岂论也哉(名词,形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词,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名词,质地)
乐桓子相赵文子(动词,辅佐,帮助)
之 相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 古之圣人,其 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于其身也(介词,对,对于)
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向)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
不拘于时(介词,被)
其 于
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君子不齿(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
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2)形容词的活用
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圣益圣,愚 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圣人;愚,愚人)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耻辱)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示判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也”表示判断)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非……也”表示否定判断)
(2)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示被动)
(3)状语后置句
耻学于师 (介宾短语“于师”作"学”的状语,后置,即“耻于师学”)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宾短语“于弟子”作“贤”的状语,后置,即“师不必于弟子贤”)
(4)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 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两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5)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哪用得着……呢”)
6.文化知识。
( 1 ) 句 读 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 为读 。
( 2 ) 六 艺 ①《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 3 ) 经 传 经,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 4 ) 巫 医 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拓展阅读
【问题】韩愈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分析。
明确①才华超凡的文人。(一代文豪,百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诗文磅礴 隽永名扬天下。是正统儒理学家。②逆境中依然奋起的勇者。(敢作、敢为、敢 言,荣辱不惊。不知疲倦,生性执着,不懈努力。)因上书阻谏皇帝被贬官,但
不心灰意冷,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百姓冷暖放在至高无上位置,(不懈努力 改变偏远地区的落后观念)。③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以百姓为先,胸怀 百姓,为官一任,勤苦为民。 “韩青天”)。为潮州人民驱除鳄鱼、兴修水利; 为潮州百姓扫除贩卖人口的恶习、解放奴隶。(完成解放奴隶壮举。)
■韩愈名言积累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3、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4、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7、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