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耳朵》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群小动物都说大象的耳朵耷拉着有问题,于是大象也对自己的耳朵产生了怀疑,想办法让自己的耳朵竖起来,结果反而遇到了麻烦的故事,告诉学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道理。全文语言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呢 是大象在实践中感悟到的,一味听从别人的看法,不仅会给自己造成苦恼,还会带来很多麻烦。由此及彼,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因为别人的观点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故事情节简单明了,语言浅白易懂,生动活泼的对话与妙趣横生的叙述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充满童趣,容易让学生走人文本,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
1.认识“似、耷、咦、竖”4个字,认识“似、扇”两个多音字,会写“扇、遇、慢”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文中的问句,体会小动物们奇怪的心情。
3.初步了解大象想法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似、耷、咦、竖”4个字,认识“似、扇”两个多音字,会写“扇、遇、慢”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文中的问句,体会小动物们奇怪的心情。
教学过程:
谜语导入
1.出示谜语: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猜不着,你再听我说一遍。
2.出示动物的耳朵。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标出文中的自然段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大象有什么特点。
(2)随文识记“耷拉”,理解“耷拉”:下垂。拓展生活中还有什么是耷拉着。
(3)把“耳朵”比作“扇子”,突出“大”的特点。
(4)学习多音字“扇”“似”。并学习“扇”
(5)观察其他小动物的耳朵,识记“竖”
(6)顺口溜巩固识字
3.再读课文
(1) 思考:大象都遇到了哪些动物?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并在课文中圈出来。
(2)学习和小兔子的对话
①指名读,齐读
②学写“慢、遇”
③识记“咦”,感受惊奇、惊异的语气。并“咦”练习说话
④感受大象的第一次态度:不以为然
⑤分角色读读对话
⑥演一演
学习和小羊的对话
①指导朗读
②读一读
大象还受到了哪些小动物的质疑
①交流汇报
②展开想象:小鹿、小马、小老鼠见到了大象,分别会说些什么?
感受大象的态度的变化
①阅读第八自然段
②思考:听了大家的话,大象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吗?大象为什么觉得自己的耳朵有毛病?
③引导感受大象的态度:信以为真
课后留疑
大象为了把自己的耳朵竖起来,做了哪些尝试?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布置作业
1.讲故事,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演故事:找几个同学演一演小故事。
四、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亮点:
本篇童话故事,内容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将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在故事中进行了渗透,深入浅出,易于接受。在本课教学时,我在“扎实”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1.词句训练扎实有效。
在词句教学时,我先通过解读文本,再结合生活实际对词句进行理解,如,“你还见过什么事物是‘耷 拉’着的吗?”,等等。既进行词、句训练,又为后文大象想法的改变做好铺垫。再如,学习比喻句时,进行巩固练习,学练结合,效果显著。
2.朗读训练,读内心情感。
在本文中,有几句人物的对话,并且有问句的句子。在教学时,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如分角色读、表演读、自读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读,读人物内心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丰富自身的情感,同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具有主动性。
3.引导学生学会表达。
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在教学 中,让学生讲述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让学生会表达,能表达,敢表达,爱表达。将课文与生活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真正渗透语文学科素养。
不足:
时间把握不够到位,导致后边的流程过于紧凑,游于形式。
在引导学生朗读方式不够多样,部分学生未读句子的语气。
评价语较为单一。
在教学中在感受大象对自己耳朵的态度时,应引导学生自主体会而非直接出示。
改进措施:
多种方法识字。利用多种形式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大象的想法的变化,为感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加强对文本的解读,以及新课标的学习。让教学体现语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