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第二节 第2课时 海水“晒盐”的原理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第二节 第2课时 海水“晒盐”的原理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1-20 23:41:39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海水“晒盐”的原理
【素养目标】
1.知道绝大多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认识结晶现象。(物质的变化与转化)
2.了解溶解度的含义,能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说明溶解度的含义。(物质的多样性)【知识概览】
基础主干落实
一、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 下,某固体物质在 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a.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b.外因: 。
2.气体的溶解度
(1)概念:一定压强、一定温度下 水中最多溶解气体的 。
(2)影响因素: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随压强增大而 ,随温度升高而 。
二、溶解度曲线
1.点、线、面的意义
点:(1)曲线上的点(如a点),表示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 。
(2)两曲线的交点(如b点),表示两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 ,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线: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KNO3。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缓”,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
面:(1)曲线及曲线上面所表示的溶液为 溶液。
(2)曲线下面所表示的溶液为 溶液。
2.应用
(1)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2)可以确定结晶方法
a.降温结晶(也叫 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的物质,如KNO3。
b.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的物质,如NaCl。
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 ℃)
溶解性 易溶物 可溶物 微溶物 难溶物
溶解度
特别提醒 “易容”“可溶”“微溶”“难溶”的划分是针对20 ℃时的溶解度的。
交流讨论
(1)“固态物质溶于水时,搅拌可增加溶质的溶解度”,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搅拌只是加快了溶质的溶解速率,并不能改变其溶解度的大小。
(2)“溶质溶于水时,溶质的溶解度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由溶解度的概念可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因此,增大溶剂的量,溶解在其中的溶质质量要增加,但溶解度不会增大。
漫画助学
物质溶解度表示方法的优点
溶解度表格更为准确;
溶解度曲线则更为直观。
默写训练,请使用“基础默写回顾手册”P13
重点案例探析
【考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典题】(2024·滨州中考)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分析如图并回答问题:
(1)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将t3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3)t3 ℃时,欲将30 g甲物质完全溶解配制成该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则需加入水的质量为 g,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4)当乙物质中混有少量甲物质时,可以用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方法点拨  
1.溶解度曲线解答
(1)一看点
①曲线上的点: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由此判断溶解度大小,定量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②两曲线的交点:某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二看线
①线的走向: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包括上升型、下降型、平缓型。
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改变溶质或溶剂的质量(适用于所有物质),改变温度则取决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③提纯方法:
上升型——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缓升型——恒温蒸发溶剂;
下降型——蒸发结晶。
2.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根据某温度下的溶解度计算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举一反三
[生产生活](2024·威海期末)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结合表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温度 溶解度
氯化钠 碳酸钠
0 ℃ 35.7 g 7.0 g
10 ℃ 35.8 g 12.2 g
20 ℃ 36.0 g 21.8 g
30 ℃ 36.3 g 39.7 g
40 ℃ 36.6 g 49.0 g
50 ℃ 37.0 g 48.7 g
60 ℃ 37.3 g 46.5 g
A.碳酸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B.“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分别利用了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原理
C.20 ℃时,将20 g氯化钠加入50 g水中,形成的溶液质量为70 g
D.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课堂达标反馈
1.[溶解度概念]20 ℃时,将36 g NaCl完全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B.向该溶液中加入10 g水,则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C.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
D.向该溶液中再加入2 g固体NaCl,则溶液质量为138 g
2.[气体溶解度]可乐饮料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当打开瓶盖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逸出,喝完之后会“打嗝”,将不再冒出气泡的可乐瓶(敞口)置于温水中,瓶内出现较多气泡。关于上述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打开瓶盖和将不再冒出气泡的可乐瓶(敞口)置于温水中,都有气泡冒出,都是因为瓶内压强减小导致溶解度减小
B.打开后,溶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大
C.冰过的可乐比没冰过的可乐口感更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D.喝完“打嗝”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溶解度与溶解性]20 ℃时,50 g水中溶解某物质0.104 5 g即达到饱和,一般把这种物质划分为 ( )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4.[溶解度曲线](2023·淄博中考)如图为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
A.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8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269 g冷却到20 ℃时,析出137.4 g硝酸钾
D.80 ℃时,向50 g水中加入90 g硝酸钾,充分溶解,得到140 g饱和溶液
5.[结晶]如图所示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B.t1 ℃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为×100%
C.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D.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杂质时,可采取冷却KNO3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第2课时 海水“晒盐”的原理
【素养目标】
1.知道绝大多数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认识结晶现象。(物质的变化与转化)
2.了解溶解度的含义,能从定性和定量的视角,说明溶解度的含义。(物质的多样性)【知识概览】
基础主干落实
一、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 一定温度 下,某固体物质在 100 g 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 饱和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影响因素。
a.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b.外因: 温度 。
2.气体的溶解度
(1)概念:一定压强、一定温度下 1体积 水中最多溶解气体的 体积数 。
(2)影响因素: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随压强增大而 增大 ,随温度升高而 减小 。
二、溶解度曲线
1.点、线、面的意义
点:(1)曲线上的点(如a点),表示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 溶解度 。
(2)两曲线的交点(如b点),表示两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 溶解度相等 ,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线: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增大 ,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KNO3。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不大 ,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缓”,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
面:(1)曲线及曲线上面所表示的溶液为 饱和 溶液。
(2)曲线下面所表示的溶液为 不饱和 溶液。
2.应用
(1)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
(2)可以确定结晶方法
a.降温结晶(也叫 冷却热饱和溶液 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较大 的物质,如KNO3。
b.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较小 的物质,如NaCl。
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 ℃)
溶解性 易溶物 可溶物 微溶物 难溶物
溶解度  >10 g   1~10 g   0.01~1 g   <0.01 g 
特别提醒 “易容”“可溶”“微溶”“难溶”的划分是针对20 ℃时的溶解度的。
交流讨论
(1)“固态物质溶于水时,搅拌可增加溶质的溶解度”,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搅拌只是加快了溶质的溶解速率,并不能改变其溶解度的大小。
(2)“溶质溶于水时,溶质的溶解度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提示:由溶解度的概念可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因此,增大溶剂的量,溶解在其中的溶质质量要增加,但溶解度不会增大。
漫画助学
物质溶解度表示方法的优点
溶解度表格更为准确;
溶解度曲线则更为直观。
默写训练,请使用“基础默写回顾手册”P13
重点案例探析
【考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典题】(2024·滨州中考)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分析如图并回答问题:
(1) t2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将t3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乙>甲>丙 ;
(3)t3 ℃时,欲将30 g甲物质完全溶解配制成该温度下甲的饱和溶液,则需加入水的质量为 50 g,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搅拌,加快溶解速率 ;
(4)当乙物质中混有少量甲物质时,可以用 蒸发结晶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方法点拨  
1.溶解度曲线解答
(1)一看点
①曲线上的点: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由此判断溶解度大小,定量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②两曲线的交点:某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2)二看线
①线的走向: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包括上升型、下降型、平缓型。
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改变溶质或溶剂的质量(适用于所有物质),改变温度则取决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③提纯方法:
上升型——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缓升型——恒温蒸发溶剂;
下降型——蒸发结晶。
2.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
根据某温度下的溶解度计算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举一反三
[生产生活](2024·威海期末)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结合表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温度 溶解度
氯化钠 碳酸钠
0 ℃ 35.7 g 7.0 g
10 ℃ 35.8 g 12.2 g
20 ℃ 36.0 g 21.8 g
30 ℃ 36.3 g 39.7 g
40 ℃ 36.6 g 49.0 g
50 ℃ 37.0 g 48.7 g
60 ℃ 37.3 g 46.5 g
A.碳酸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B.“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分别利用了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原理
C.20 ℃时,将20 g氯化钠加入50 g水中,形成的溶液质量为70 g
D.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课堂达标反馈
1.[溶解度概念]20 ℃时,将36 g NaCl完全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A.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B.向该溶液中加入10 g水,则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C.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
D.向该溶液中再加入2 g固体NaCl,则溶液质量为138 g
2.[气体溶解度]可乐饮料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当打开瓶盖时,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逸出,喝完之后会“打嗝”,将不再冒出气泡的可乐瓶(敞口)置于温水中,瓶内出现较多气泡。关于上述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打开瓶盖和将不再冒出气泡的可乐瓶(敞口)置于温水中,都有气泡冒出,都是因为瓶内压强减小导致溶解度减小
B.打开后,溶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大
C.冰过的可乐比没冰过的可乐口感更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D.喝完“打嗝”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溶解度与溶解性]20 ℃时,50 g水中溶解某物质0.104 5 g即达到饱和,一般把这种物质划分为 (C)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难溶物质
4.[溶解度曲线](2023·淄博中考)如图为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D)
A.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8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269 g冷却到20 ℃时,析出137.4 g硝酸钾
D.80 ℃时,向50 g水中加入90 g硝酸钾,充分溶解,得到140 g饱和溶液
5.[结晶]如图所示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B.t1 ℃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为×100%
C.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D.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杂质时,可采取冷却KNO3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