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提升课 整合1 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提升课 整合1 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同步练习 (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1-19 18:03:03

文档简介

期末提升课
整合1 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大概念整合重构
知识升华
1.物质的性质(通性与个性问题)
(1)金属、酸、碱、盐的性质中都有一定的通性,是由于物质中都有共同的因素,比如金属都是由原子构成,酸溶液中都有游离的氢离子,碱溶液中都有游离的氢氧根离子等。
(2)物质的个性问题是由于物质具有不同的原子或离子,比如不同酸中的酸根离子不同。
2.物质的应用(性质指导应用)
(1)利用溶液浓度知识可以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利用溶解度的知识指导海水晒盐。
(2)利用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利用金属氧化物与还原物质指导工业炼铁。
(3)利用酸碱盐的性质探究中和反应的应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进行探究。
命题再探索提升
探索1 酸的性质和应用
1.(2024·西安一模)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反应关系全面验证酸的化学性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中溶液为 红 色。
(2)X物质是 Fe (填化学式)。
(3)写出实验中任意一个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SO4+Cu(OH)2===CuSO4+2H2O(合理即可) 。
(4)将反应②所得混合物过滤,为检验稀硫酸是否过量,可向滤液中加入少量 C (填字母)。
A.锌粒        B.AgNO3溶液
C.Ba(OH)2溶液 D.Na2SO4溶液
探索2 碱的性质和应用
2.(2023·十堰中考)为验证碱的化学性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做了如下探究:
(1)【探究一】小组同学分别新配制了一瓶NaOH和Ca(OH)2溶液,由于没及时贴上标签,实验时无法直接区分。为了鉴别它们,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a.取样,分别加入几滴酚酞溶液;
b.取样,分别通入少量CO2;
c.取样,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
【讨论交流】同学们一致认为只有一个方案可行,该方案是 b (填序号)。其他两个方案不可行,理由是 方案a中分别加入几滴酚酞溶液,均变红色(或方案c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均无明显现象) (任选一个方案作答)。经讨论,同学们又设计了更简洁的方案并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1】小组同学分别取两种溶液于试管中,各加入少量Na2CO3溶液(如图1所示)。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出现白色沉淀,试管②中无明显现象。
【得出结论】试管②中的溶液是 NaOH(或氢氧化钠) 溶液。
(2)【探究二】探究Ba(OH)2的化学性质。
【查阅资料】Ba(OH)2易溶于水;CaCl2、BaCl2溶液均呈中性。
【进行实验2】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再向其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如图2所示),边加边振荡。
【现象与结论】当观察到溶液颜色 由无色变为红色 时,说明中和反应已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Cl+Ba(OH)2===BaCl2+2H2O 。
【拓展延伸】做完实验后,同学们将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充分混合。观察到白色沉淀增多,溶液最终呈红色。溶液中一定大量存在的离子有 OH-、Na+、Cl- 。(填离子符号)
探索3盐的性质和应用
3.(2024·榆林二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完盐的化学性质后,进行了如图所示探究实验。
【表达交流】
(1)实验①中产生的沉淀是 Cu(OH)2 (填化学式)。
(2)试管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试管①、②中的上层清液与试管③、④中的溶液倒入同一个洁净的废液杯中,静置,最终只得到无色溶液。
【提出问题】无色溶液中溶质成分有哪些
【理论分析】
(3)根据四支试管中所用到的试剂和反应的生成物分析,小西同学认为无色溶液中溶质除了酚酞外,一定含有 NaCl(或氯化钠) ,可能含有NaOH、Na2CO3、BaCl2、HCl中的一种或几种。
【分组讨论】
(4)小安认为溶液中溶质一定不含NaOH、Na2CO3,理由是 NaOH、Na2CO3溶液都呈碱性,都会使酚酞溶液变红 。
【实验验证】为验证其他成分,同学们分别取少量待测液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安:加入稀硫酸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还含有BaCl2
小西:加入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还含有HCl
小秦:加入氧化铁 溶液变为黄色 溶液中还含有HCl
【得出结论】所得无色溶液中还含有BaCl2和HCl。
【反思拓展】
(5)大家认为, 小西 同学的实验不能得出相应结论。
(6)下列试剂也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AD (填字母)。
A.锌粒和硫酸钠溶液
B.铜片和硫酸铜溶液
C.氧化镁和氢氧化钠溶液
D.碳酸钠溶液
探索4 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4.(2024·武汉模拟)某同学探究“金属、酸的化学性质”,完成实验甲、乙、丙并记录部分现象如表所示。
实验 现象
甲 产生气泡,溶液最终呈浅绿色
乙 溶液最终呈浅绿色
丙 溶液最终呈蓝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实验甲、乙、丙能证明铝、铁、铜金属活动性顺序:Al>Fe>Cu
B.若将甲、乙实验后的全部物质充分混合,最终溶液可能呈无色
C.若将甲、丙实验后的全部物质充分混合,最终溶液可能只有一种阳离子
D.若将乙、丙实验后的全部物质充分混合,最终可能没有固体残留
探索5 滤液、滤渣问题
5.(2023·大连中考)化学小组设计图1实验来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在实验后按照图2所示流程从试管B的溶液中回收铜和银。
(1)针对图1中的方案,只利用所给的四种试剂,再补充一个实验,即可达到实验目的,写出补充实验的操作及现象: 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插入铜丝,铜丝表面无变化 
(2)分析图2的处理流程:滤渣里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Ag(或银) ,成分最复杂的滤渣所对应的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有 Fe(NO3)2或Fe(NO3)2、Cu(NO3)2 。判断所加铁粉是否已达成实验目的的方法是 向滤液中插入铁丝,观察是否有红色物质析出 。
(3)图2流程中,加入铁粉的质量与所得滤渣的质量关系是 前者小于后者 (填“前者大于后者”“前者小于后者”或“无法确定”)。
探索6 金属和酸反应图像问题
6.(2023·潍坊中考改编)向两个盛有相同质量铝粉和铁粉的烧杯中,分别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
B.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
C.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
D.图示曲线能反映铁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期末提升课
整合1 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大概念整合重构
知识升华
1.物质的性质(通性与个性问题)
(1)金属、酸、碱、盐的性质中都有一定的通性,是由于物质中都有共同的因素,比如金属都是由原子构成,酸溶液中都有游离的氢离子,碱溶液中都有游离的氢氧根离子等。
(2)物质的个性问题是由于物质具有不同的原子或离子,比如不同酸中的酸根离子不同。
2.物质的应用(性质指导应用)
(1)利用溶液浓度知识可以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利用溶解度的知识指导海水晒盐。
(2)利用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利用金属氧化物与还原物质指导工业炼铁。
(3)利用酸碱盐的性质探究中和反应的应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进行探究。
命题再探索提升
探索1 酸的性质和应用
1.(2024·西安一模)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反应关系全面验证酸的化学性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中溶液为 色。
(2)X物质是 (填化学式)。
(3)写出实验中任意一个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将反应②所得混合物过滤,为检验稀硫酸是否过量,可向滤液中加入少量 (填字母)。
A.锌粒        B.AgNO3溶液
C.Ba(OH)2溶液 D.Na2SO4溶液
探索2 碱的性质和应用
2.(2023·十堰中考)为验证碱的化学性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做了如下探究:
(1)【探究一】小组同学分别新配制了一瓶NaOH和Ca(OH)2溶液,由于没及时贴上标签,实验时无法直接区分。为了鉴别它们,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a.取样,分别加入几滴酚酞溶液;
b.取样,分别通入少量CO2;
c.取样,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
【讨论交流】同学们一致认为只有一个方案可行,该方案是 (填序号)。其他两个方案不可行,理由是 (任选一个方案作答)。经讨论,同学们又设计了更简洁的方案并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1】小组同学分别取两种溶液于试管中,各加入少量Na2CO3溶液(如图1所示)。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出现白色沉淀,试管②中无明显现象。
【得出结论】试管②中的溶液是 溶液。
(2)【探究二】探究Ba(OH)2的化学性质。
【查阅资料】Ba(OH)2易溶于水;CaCl2、BaCl2溶液均呈中性。
【进行实验2】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再向其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如图2所示),边加边振荡。
【现象与结论】当观察到溶液颜色 时,说明中和反应已发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拓展延伸】做完实验后,同学们将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充分混合。观察到白色沉淀增多,溶液最终呈红色。溶液中一定大量存在的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探索3盐的性质和应用
3.(2024·榆林二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完盐的化学性质后,进行了如图所示探究实验。
【表达交流】
(1)实验①中产生的沉淀是 (填化学式)。
(2)试管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试管①、②中的上层清液与试管③、④中的溶液倒入同一个洁净的废液杯中,静置,最终只得到无色溶液。
【提出问题】无色溶液中溶质成分有哪些
【理论分析】
(3)根据四支试管中所用到的试剂和反应的生成物分析,小西同学认为无色溶液中溶质除了酚酞外,一定含有 ,可能含有NaOH、Na2CO3、BaCl2、HCl中的一种或几种。
【分组讨论】
(4)小安认为溶液中溶质一定不含NaOH、Na2CO3,理由是 。
【实验验证】为验证其他成分,同学们分别取少量待测液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安:加入稀硫酸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还含有BaCl2
小西:加入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还含有HCl
小秦:加入氧化铁 溶液变为黄色 溶液中还含有HCl
【得出结论】所得无色溶液中还含有BaCl2和HCl。
【反思拓展】
(5)大家认为, 同学的实验不能得出相应结论。
(6)下列试剂也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填字母)。
A.锌粒和硫酸钠溶液
B.铜片和硫酸铜溶液
C.氧化镁和氢氧化钠溶液
D.碳酸钠溶液
探索4 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4.(2024·武汉模拟)某同学探究“金属、酸的化学性质”,完成实验甲、乙、丙并记录部分现象如表所示。
实验 现象
甲 产生气泡,溶液最终呈浅绿色
乙 溶液最终呈浅绿色
丙 溶液最终呈蓝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甲、乙、丙能证明铝、铁、铜金属活动性顺序:Al>Fe>Cu
B.若将甲、乙实验后的全部物质充分混合,最终溶液可能呈无色
C.若将甲、丙实验后的全部物质充分混合,最终溶液可能只有一种阳离子
D.若将乙、丙实验后的全部物质充分混合,最终可能没有固体残留
探索5 滤液、滤渣问题
5.(2023·大连中考)化学小组设计图1实验来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在实验后按照图2所示流程从试管B的溶液中回收铜和银。
(1)针对图1中的方案,只利用所给的四种试剂,再补充一个实验,即可达到实验目的,写出补充实验的操作及现象:
(2)分析图2的处理流程:滤渣里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成分最复杂的滤渣所对应的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有 。判断所加铁粉是否已达成实验目的的方法是 。
(3)图2流程中,加入铁粉的质量与所得滤渣的质量关系是 (填“前者大于后者”“前者小于后者”或“无法确定”)。
探索6 金属和酸反应图像问题
6.(2023·潍坊中考改编)向两个盛有相同质量铝粉和铁粉的烧杯中,分别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时,两个烧杯中的酸都恰好完全反应
B.b点时,两个烧杯中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
C.c点时,两个烧杯中都有金属剩余
D.图示曲线能反映铁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