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七律?长征》
教学思路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并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闲、细浪”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意。
学习重点:我能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从而理解诗意。
知识链接:
七律 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预习任务:
1、利用各种途径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利用各种记忆生字新词的方法,熟记本课生字新词 。
3、采用查字、词典结合课后注释的方法理解诗的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
1、在小组内朗读全诗,同学之间互相纠正发音。说说你对诗歌的体会(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点滴的体会,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在小组内共同理解词语从而理解诗句。
3、师生共同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学习收获:
1、我会听写本课生字新词。
2、我会改错。
3、我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万水千山:
等闲:
五岭:
逶迤:
细浪:
磅礴:
拓展延伸:
读读同步阅读中的毛泽东的诗词四首。或者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毛泽东的诗词。
25七律?长征 课 时 第2课时 教学思路
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的战斗豪情。
2、我能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习重点:我能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关于《长征》一诗的创作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驰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预习任务:
1、再次记忆本课生字新词,特别是易错的字词。
2、理解诗中重点诗句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律诗,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的战斗豪情。
自主、合作、探究:
1、在小组内比赛朗诵全诗,并推选代表在全班展示,谈谈朗诵的技巧。
2、从那些诗句中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并说说你的体会。
3、有感情朗诵诗句,理解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来试一试:
1、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并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2、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我的收获:
拓展延伸:
再读读所搜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总结评价
①自我评价:发言踊跃(好、中、差),表达清晰(好、中、差),举止大方(好、中、差),思维敏捷(好、中、差)。
②学生评价:我认为这节课 表现最好,因为他
③教师评价:
课件34张PPT。长征人教版小学第九册 第25课历史背景词语理解课外拓展诗句理解课外练习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1935年10月会师情境朗读七律 ?长征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毛泽东第一次反“围剿”时写的对联长 征时间:参加部队:经 过 1、长征之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长征精神关于长征的一组数据人们对长征的评价长征中的几次重大事件乌江江长赤水大渡河金沙江西瑞金江 西湖 南福 建贵州广 西西 康四 川陕吴起镇甘肃三军会师会宁1936.10毛尔盖泸定桥安顺场贵阳黄河腊子口草地雪山1934.10.1935.10.遵义1935.4.江 西湖 南广 东广 西贵 州云 南四 川西 康甘 肃陕 西福 建遵义会议 旧址红军四渡赤水 纪念塔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红军战士雕像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吴起镇 旧址 1935年9月红军第一次会师 长征,几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来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 中央电视台关于长征老战士的回忆报道长征前敌人五次围剿红军力量对比返回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1935年10月会师情境朗读七律 ?长征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词语的理解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 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长征是波澜壮阔的诗史。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毛泽东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注释?〔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毛泽东在一九三五年九月中旬率领中央红军进入甘肃省南部,十月上旬,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打垮了敌人的骑兵部队,胜利地越过六盘山。?〔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望断 )直到望不到为止。
(屈指)弯着指头计算。
(长缨)长带子,引申为长绳。这里指人民军队和工农武装力量。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化用南宋刘克庄《贺新郎》词:“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苍龙,是一种凶神恶煞。《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 沁园春 长沙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颠三倒四”也有理,让我们帮汉字”演杂技”.呆呆帛帕吴吞犬太叶古闪们回吕精彩回放,先按课文填空,再回答问题.1、“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这句诗中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了红军战士
的精神。
2、“ 云崖暖, 铁索寒。”“暖”
字表现了战士们 的心情,“寒”则是表现
腾细浪走泥丸夸张比喻无所畏惧、英勇顽强 金沙水拍大渡桥横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 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1、黎平会议改变了红军长征的路线,
2、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3、四渡赤水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4、粉碎张国焘分裂红军的阴谋,
5、哈达铺确立了红军的落脚点等。 非常重要的战役有 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强渡嘉陵江飞夺泸定桥 ;包座战役;激战腊子口;酣战直罗镇;东征战役;西征战役;百丈关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