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第一百中学高一第一学期过程性诊断(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天津市第一百中学高一第一学期过程性诊断(二)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22 20:2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过程性诊断(2)
高一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一、选择题(2*30=60分)
1.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方面必须“承秦”,另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
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
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2.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
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3.唐太宗在诏令中明确规定,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之前;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把《老子》《庄子》等书列为科举考试的项目;甚至唐朝好几个皇帝把道士请到皇宫里炼丹。这些举措
A.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B.使道教成为唐正统思想
C.使道教势力超过了佛教 D.使儒学被统治者所摒弃
4.“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这段表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
A.都城不在洛阳 B.造纸术没有被发明
C.雕版印刷术没有被发明 D.赋这种形式没有诞生
5.宋代文天祥说:“本朝惩五季之乱,消除藩镇,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浸弱,故敌致一州,则一州破。致一县,则一县残。”这说明
A.宋代没能消除藩镇割据危害
B.宋代中央集权软弱无力
C.宋因强化中央集权而导致积贫积弱
D.宋频繁的发动对外战争
6.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小麦超越粟成为北方的主粮。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表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7.宋代之前,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之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A.南方人聪明
B.政治中心南迁
C.宋代重文轻武
D.经济重心南移
8.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9.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商业道德伦理发生重大变化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10.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
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这段材料表明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12.“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理由”是
A.清政府统治的腐朽无能 B.军事技术的落后
C.英国的坚船利炮 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13.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中国造社会。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西方。这反映出
A.革命理论不断发展 B.太平天国走向成熟
C.时代变化影响农民运动 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
14.有学者认为,同为中国近代影响深远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却比义和团运动更好地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其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国
A.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B.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D.在中国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下表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
时间 人物 著作 简介
1842 魏源 《海国图志》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45 姚莹 《康輶纪行》 介绍英法历史,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
1849 徐继 畬 《瀛寰志略》 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按亚、欧、非、美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据此可知,这些著作
A.彻底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C.促使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 D.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6.《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发出通知:“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三国干涉还辽
A.反映了欧洲紧张的国际关系 B.使中国无偿地收回了辽东地区
C.目的是维护远东地区的和平 D.反映了列强在中国矛盾的激化
17.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可见,该学者认为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
18.民国元年颁行新历书,以授时为主旨,凡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删除,新历(阳历)下附星期,旧历(阴历)下附节气。影响这一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革命的不彻底性
B.北洋军阀掌控国家政权
C.社会改良缺乏群众性
D.适应社会转型时期要求
19.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20.据《申报》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电、函札中,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有“恭请圣安”等字样。这可以说明
A.民主共和已是民心所向 B.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启蒙
C.政治等级关系亟待打破 D.西方政治理念被普遍接受
21.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临时政府颁布了39条除旧布新的法令。孙中山对此颇为乐观,确信“帝王思想”将会“不谋而绝迹于天下”了。这反映出孙中山
A.未能看清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图谋
B.认为民族主义目标已经完成
C.认为三民主义理论指导革命成功
D.对中国的国情认识尚不充分
22.近代某时期,曾集中出现许多以“新”字开头的刊物。如《新国民》《新青年》《新社会》《新生活》《新村》《新生命》《新教育》《新新小说》《新妇女》《新人》《新学生》《新共和》《新湖南》等,有数十种之多。由此可推知,当时
A.民主革命呼声高涨 B.民众期盼民主和平建国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学界重视改造国民精神
23.1916年8月,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写道:“顺知吾青年之生,为自我而生,非为彼老辈而生,青春中华之创造,为青年而造,非为彼老辈而造。”这一观点
A.是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
B.是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
C.是实现救亡图存的呼吁
D.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2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于中共“一大”的党纲,中共“二大”党纲的最大变化是
A.暂时放弃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B.进一步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
C.直接为国共两党合作奠定了基础
D.明确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5.1926年,共产国际的穆辛在《关于中共在广州的任务的提纲》中指示:“决不允许突出共产党人,让共产党人占据太重要的职位,试图取代最高指挥人员和政工人员”。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指示
A.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B.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
C.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D.导致了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
26.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7.1927年,天津《大公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党军去秋突出武汉,今春进陷苏浙,世人惊为意外,渐认为南北势力将有不可测之变化。”这说明
A.北洋军阀的统治被推翻
B.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兴起
C.北伐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D.国共合作取得巨大成功
28.下图是1927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宣传画,它可用来说明当时中共
A.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B.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在必行
D.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29.江西这片红色的土地拥有“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的美誉,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建立
C.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D.湘赣边秋收起义、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30.1935年10月,在吴起镇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张闻天明确指出:“一个历史时期已经完结,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新的任务就是“要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要把土地革命与反帝直接结合起来。”这说明
A.红军长征实现了胜利会师 B.民族矛盾促使中共拥蒋抗日
C.中共仍实施民主革命纲领 D.土地革命是中共的核心任务
二、材料题(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材料二】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两段材料皆据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请回答:
(1)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
(2)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列举1901年到1920年间体现近代中国“沉沦”的重要历史事件。
(3)简要分析1901年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1)据材料一,五四运动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材料二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郎、黄充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这场革命”的政治基础和实质任务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在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危机,都成为之后党做出正确决策并迎来大发展、大进步的契机。
-摘编自姬轩亦《国祚密码》
(3)结合中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中期的党史,简要说明党面对“危机”分别指的是什么?“做出正确决策并迎来大发展、大进步”中的“正确决策”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简析:材料指出汉初既要 “承秦” 实行郡县制,又要尊重东方习俗实行封国制,说明郡国并行制有其合理性。A 选项,汉代已有文化融合;C 选项,秦朝灭亡是因为暴政;D 选项,郡国并行制并未使汉朝长治久安。
  2.答案:B
  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社会不稳定,导致水利工程修建减少,而南方相对稳定,水利工程数目增加,体现了经济发展依赖政治稳定。A 选项,当时北方水利技术水平并不落后;C 选项,仅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说明异常繁荣;D 选项,南宋后南方经济才超越北方。
  3.答案:A
  简析:唐朝统治者大力推崇道教,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B 选项,唐朝正统思想仍是儒学;C 选项,材料无法表明道教势力超过佛教;D 选项,唐朝统治者未摒弃儒学。
  4.答案:C
  简析: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西晋时期不可能有书商竞相刻版印刷。A 选项,西晋都城是洛阳;B 选项,造纸术西汉已发明;D 选项,赋在汉朝就已诞生。
  5.答案:C
  简析: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消除了藩镇割据,但也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A 选项,宋代已消除藩镇割据;B 选项,宋代中央集权强化,但并非软弱无力;D 选项,材料未体现宋代频繁发动对外战争。
  6.答案:C
  简析:两宋时期南北方粮食作物相互传播,形成新的耕作制度,表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A 选项,南稻北粟格局在更早之前已打破;B 选项,材料不能说明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D 选项,材料未涉及农产品商品化问题。
  7.答案:D
  简析: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带动文化重心南移,使得南方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增强。A 选项,无法判断南北人谁更聪明;B 选项,政治中心并未完全南迁;C 选项,材料与重文轻武政策无关。
  8.答案:C
  简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属于集体宰相制度;明朝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是在正式体制之外的机构,符合两种专制模式。A 选项,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都属于正式体制外机构,未体现集体宰相制度;B 选项,汉武帝中外朝制度和明朝内阁制都只是在正式体制外分权;D 选项,宋朝参知政事等属于正式行政体制内,不符合第二种模式。
  9.答案:D
  简析: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冲击了传统观念,导致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改变。A 选项,重农抑商政策仍存在;B 选项,商业道德伦理未发生重大变化;C 选项,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未改变。
  10.答案:D
  简析:黄宗羲认为丞相可制约君权,说明他仍寄希望于明君贤吏来改善政治,未跳出传统窠臼。A 选项,他未主张君主立宪制;B 选项,当时西方主权在民思想未传入;C 选项,恢复宰相制度不是重点。
  11.答案:A
  简析:材料强调鸦片战争成为中国人对西方侵略和半殖民地地位不满的开端,说明鸦片战争是近代民族灾难的起点。B 选项,材料未涉及鸦片战争对近代化历程的阻碍;C 选项,材料未肯定侵略者的作用;D 选项,材料未提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
  12.答案:D
  简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导致军事、政治等方面的落后。A、B、C 选项都是失败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
  13.答案:C
  简析:太平天国运动早期和后期纲领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变化对农民运动的影响。A 选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差异较大,不能说明革命理论不断发展;B 选项,两者矛盾不能表明太平天国走向成熟;D 选项,材料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传播。
  14.答案:B
  简析: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加速了清政府灭亡,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A 选项,其建立的政权仍是封建性质;C 选项,粉碎列强瓜分图谋的是义和团运动;D 选项,太平天国未实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5.答案:B
  简析:这些著作介绍西方情况,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等,目的是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A 选项,“彻底抛弃” 说法错误;C 选项,洋务运动兴起还有其他因素;D 选项,这些著作主要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未涉及政治制度。
  16.答案:D
  简析:三国干涉还辽是因为日本割占辽东半岛触犯了俄国利益,反映了列强在中国矛盾的激化。A 选项,与欧洲国际关系无关;B 选项,中国付出赎辽费才收回辽东;C 选项,其目的不是维护远东和平,而是自身利益。
  17.答案:B
  简析:材料表明当改革受阻时革命爆发是必然的,说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历史必然性。A 选项,与材料意思相悖;C 选项,材料未提及革命是唯一出路;D 选项,清末新政有一定成效。
  18.答案:D
  简析:民国元年颁行新历书,删除旧历书上吉凶神宿,适应了社会向近代转型的要求。A 选项,材料未体现政治革命不彻底;B 选项,与北洋军阀掌控政权无关;C 选项,材料未涉及社会改良群众性问题。
  19.答案:C
  简析: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改变了磕头习惯,强调了其对民主精神和平等意识觉醒的促进作用。A 选项,材料未突出民权政治舞台;B 选项,材料重点不是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D 选项,材料未提及民主宪政制度框架。
  20.答案:B
  简析:各地称孙中山 “大总统陛下” 等,说明等级观念仍存在,民主政治有待进一步启蒙。A 选项,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C 选项,君臣等级关系已被打破;D 选项,西方政治理念未被普遍接受。
  21.答案:D
  简析:孙中山认为颁布法令就能使 “帝王思想” 绝迹,没有认识到中国封建专制传统的深厚,对国情认识不足。A 选项,材料与袁世凯复辟无关;B 选项,民族主义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与清除 “帝王思想” 不同;C 选项,材料未涉及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成功。
  22.答案:D
  简析: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了许多以 “新” 字开头的刊物,体现了学界对改造国民精神的重视。A 选项,材料未体现民主革命呼声;B 选项,这不是解放战争时期;C 选项,材料未表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23.答案:A
  简析:李大钊的言论强调青年为自我而生,创造青春中华,是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B 选项,君主专制已被推翻;C 选项,材料未体现救亡图存;D 选项,材料未涉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24.答案:B
  简析:中共 “二大” 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最低纲领,进一步认清了中国国情。A 选项,中共 “二大” 未放弃共产主义目标;C 选项,新三民主义为国共合作奠定基础;D 选项,中共一大已明确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5.答案:D
  简析:共产国际指示共产党不占据重要职位,导致中共放弃了革命领导权。A 选项,农民革命意义是毛泽东的贡献;B 选项,材料未涉及中国革命发展战略方向;C 选项,这不利于国共合作。
  26.答案:D
  简析:1925 年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了中共党员人数快速增加。A 选项,共产国际支持是外因;B 选项,北伐战争 1926 年才开始;C 选项,土地革命 1927 年才兴起。
  27.答案:D
  简析:“党军去秋突出武汉,今春进陷苏浙” 表明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进展。A 选项,北伐只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 选项,国民革命运动 1924 年已兴起;C 选项,北伐未实现中国统一。
  28.答案:C
  简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体现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必要性。A 选项,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B 选项,材料与井冈山根据地开创无关;D 选项,材料未涉及土地革命。
  29.答案:B
  简析:南昌起义是人民军队的摇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是共和国的摇篮,都在江西。A 选项,八七会议在湖北汉口;C 选项,井冈山会师时人民军队已创建;D 选项,遵义会议在贵州。
  30.答案:C
  简析:材料表明中共仍将土地革命与反帝结合,坚持民主革命纲领。A 选项,1936 年红军才胜利会师;B 选项,材料未体现拥蒋抗日;D 选项,土地革命与反帝都是任务,不能说土地革命是核心任务。
  二、材料题
  31.
  (1):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引进西方生产方式和技术,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为改良派、革命派提供了物质基础;培养新式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冲击旧思想,为新思想传播创造条件,提供了阶级和思想基础。
  (2):《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十一条》签订进一步损害中国主权;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的 “沉沦”。
  (3):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提供政治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提供物质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等,提供思想基础。
  32.
  (1):特点为青年学生揭开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阶层迅速扩大。根本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实质任务是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
  (3):20 年代后期危机是国民革命失败和起义夺取大城市策略失利;决策是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30 年代中期危机是 “左” 倾导致反围剿失利和长征;决策是召开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