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安徽省肥东瑶岗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安徽省肥东瑶岗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22 20:2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肥东瑶岗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
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总分:100分考试时长:75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16小题,总分48分)
1.(3分)通过对商初都城毫都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宫殿区,其形制基本符合《考工记》“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的记载。这一发现说明(
A.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体系已奠定
B.《考工记》影响了中国古都的形制
C.早期国家礼制化在商王朝已凸显
D.内外服制度强化了对地方的管控
2.(3分)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都不得不采取授田制,将土地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分给个体农户耕种,不再需要“千耦其耘”式的劳作。这一举措()
A.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B.导致宗法分封开始瓦解
C.受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D.体现了强制耕战的思想
3.(3分)汉初,人们仍习惯性地将秦始皇称为“秦王”,与六国晚期及楚汉战争时期的诸国国君并列,对秦二世更是直呼“胡亥”,甚至连记述史事时也刻意不用“秦二世”纪年。这反映出,汉初()
A.皇权观念影响有限B.宗法原则不受重视
C.分封制度得以复兴D.纪年方式十分混乱
4.(3分)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过梁、楚以归”“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这说明《史记》的撰写()
A.是大一统时代的产物B.强调了天人关系的协调
C.重视对历史现场调查D.凸显了文化遗存的重要
5.(3分)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和汉族基本上样了;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及尊重妇女的意识等也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C.民族交融双向互动D.少数民族加速汉化
6.(3分)在唐代,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太宗曾赐《吉凶礼要》等给新罗,唐玄宗曾赐《毛诗》《礼记》《左传》等给吐蕃。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
A.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B.说明羁縻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
C.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D.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7.(3分)唐代两税法采用“以支定收”的方法,建立中央至地方三级财政主体,将各地上缴的两税分为“上供、留使、留州”三部分,并严禁税外科配。然而一直到唐末,地方官员在两税之外“科配”的现象却禁而不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唐后期()
A.官吏考核流于形式B.中央集权弱化
C.地方行政效率低下D.均田制被破坏
8.(3分)宋仁宗时期,全国普遍执行五等户制,政府规定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这意味着压抑下层百姓权利的种种桎梏得以剔除,而对奴婢生命权的保护亦更加深入具体了。这一变化()
A.体现民众法律意识显著增强B.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
C.说明社会成员身份已经平等D.反映了社会矛盾尖锐
9.(3分)在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下,“成汤祈雨”的故事基本定型。下表为该故事在唐中晚期至明中晚期书写内容及特点的变化。这表明()
时间 书写内容及特点
唐中晚期 汉儒的祥瑞灾异理论受到士人群体的挑战
宋至明初 水旱天定观念融入士人的叙述中
明中晚期 士人常援引“成汤祈雨”讥刺时政,表达对治世明君的期待
A.封建制度日益僵化B.天人感应理论已被摒弃
C.历史记述角度多元D.儒学复兴影响士人观念
10.(3分)自清代雍正、乾隆年间起,在台湾岛、四川多山地区、广西农村、湖南贵州交界、闽粤山区等地,频繁发生当地土著居民和流入迁徙民众(客民)的乡村宗族械斗,有些械斗甚至发展成反抗官府的大规模起义。这反映了当时()
A.人口增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B.中央集权强化激化官民矛盾
C.土地兼并引发民众强烈不满D.经济重心南移诱发资源争夺
11.(3分)中国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反之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一变化说明清王朝()
A.坚决维护了领土主权B.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D.疆域意识渐趋近代化
12.(3分)史学家冯天瑜认为:“明代文化领域经历了长期的沉寂,在晚明却卷起了高涨的浪潮。这是一个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时代,这是一个硕果累累、成就浩繁的丰收季节”。下列各项中的史实,与这一观点不能匹配的是()
A.著成集古代中药学知识之大成的典籍
B.翻译介绍西方数学与水利技术的著作
C.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思想
D.编撰由儒学士人主导教化乡里的范本
13.(3分)1876年后,清政府逐步改变了对海外华侨的歧视,开始将华侨视为“华民”、“华商”和“华侨绅商”;1893年,又准许旅居外国的华民自由回国,华侨取得与国内臣民基本平等的地位。这()
A.表明了传统朝贡体系的解体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说明中国与世界联系更密切D.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14.(3分)下图是1911年时人创作的一幅政府漫画《加人一等》。作者意在()
A.揭露列强不断侵略中国B.阐明人民大众深受压迫
C.批判清政府与洋人勾结D.强调社会变革势在必行
15.(3分)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阐述道:“尽管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中对孔子的批判有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地方,但毫不留情地触及儒家学说中名教、三纲五常等维护等级制度的旧文化的根源,在社会上引起巨大震动。”作者意在说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
A.解放思想B.尊孔复古C.托古改制D.清除陋习
16.(3分)下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机器榨油和手工榨油产量比较(单位:万担)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种类 机器油厂生产 手工业生产 总计
项目 产量 占比 产量 占比 产量 占比
年代 1920 155.9 7.34% 1968.6 92.66% 2124.5 100%
1933 212.6 7.20% 2740.2 92.80% 2952.8 100%
1936 219.4 7.35% 2767.2 92.65% 2986.6 100%
A.近代化企业在曲折中发展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逐渐弱化
二、材料题(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40分)
1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君主强调自身统治合法性的依据,既诉诸传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儒家正名理论,也诉诸神化君主世袭罔替的血统高贵性和道德完满性。明末吕坤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而剥天下以自奉哉?”清初唐甄说,“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直接戳破了君主自我神化的虚伪性。
-摘编自孙邦金《明清儒学对君臣关系与忠君伦理的多元省思》
材料二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学术层面,人们向西方学习的主动性空前增强。很多西学由日本引入,而引入的内容也从科技转向哲学、社会科学,加之新式学堂的增多,西学思想进一步传播,儒学与政治绑定关系逐渐出现裂痕。从废除科举制度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儒学丧失了全部的政治保障,知识分子纷纷转型,使儒学的传承中斯。
-摘编自于跃《中国近代儒学的式微及反思-以张锡勤先生(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儒学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儒学地位发生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明末清初与20世纪初儒学发生变化的原因。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政治特征是研究该阶段政治等现象的重要抓手。
阶段 政治特征
春秋战国 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各国展开争霸、兼并战争;各国纷纷变法;奖励军功取代了世卿世禄,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
秦汉 ①
魏晋南北朝 ②
隋唐 ③
宋元 ④
明清 ⑤
-据朱绍候等总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从①⑤中任选三处,参照春秋战国时期阶段政治特征的表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陈述。
三、论述题(本题共计1小题,总分12分)
19.(12分)儿童史的兴起为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 童蒙读物包括《苍颉篇》《急就篇》等字书,汉代还重视《论语》《孝经》等,汉代砖画像反映出,当时儿童与成人的界限不清晰,儿童的成人化现象严重,父母往往带着未成年子女参加农业劳作,传习技能。儿童既有掩雀、捕蝉、蹴鞠等一般游戏,也有战争儿戏等模仿大人行为的特殊游戏。
隋唐 唐律对儿童与成人做了区分,儿童不再像前代那样穿着成人服装,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关于“牧童”的内容,除《急就篇》《孝经》等读物外,还有文学诗赋等方面的教材。儿童游艺包括音乐舞蹈、堆沙成塔、采花、斗草、骑牛、骑竹马、叠罗汉、倒立、顶竿、游泳等。
宋元 宋人将儿童视为吉祥的象征,画家创作了大量的婴戏图,描绘了儿童跟鞠、击球、嬉水垂钓、骑竹马、舞狮子、皮影戏等场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播甚广,朱熹等鸿儒硕学也加入到编写儿童读物的行列中,
明清 儿童服饰颜色鲜艳,有些儿童佩有长命锁、金手镯等。官方主张用等级秩序教育儿童,民间也有发展儿童天性的呼声,跳百索、抖空竹、抽陀螺、放风筝、踢毽子均是儿童喜欢的娱乐活动。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儿童的世界》等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选角度拟定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及简析
  一、单选题
  1.答案:C
  简析:商初都城毫都宫殿区形制符合《考工记》记载,体现了早期国家在建筑规制上的礼制化,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天下体系,A 项错误;《考工记》成书晚于商朝,B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内外服制度,D 项错误。
  2.答案:C
  简析:战国时期因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生产技术进步,使个体家庭劳作取代集体劳作成为可能,C 项正确;土地私有制下无法根本抑制土地兼并,A 项错误;宗法分封在春秋已开始瓦解,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强制耕战思想,D 项错误。
  3.答案:A
  简析:汉初人们对秦始皇和秦二世称呼不尊,说明皇权观念在当时影响有限,A 项正确;材料与宗法制无关,B 项错误;汉初郡国并行制并非西周分封制复兴,C 项错误;不用 “秦二世” 纪年不能说明纪年方式混乱,D 项错误。
  4.答案:A
  简析:司马迁能游历多地考察历史,得益于汉代大一统局面下交通等条件便利,说明《史记》是大一统时代产物,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天人关系,B 项错误;“重视” 现场调查在材料中不明显,C 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凸显文化遗存重要性,D 项错误。
  5.答案:C
  简析:南北朝末期各族与汉族在多方面相互影响,体现民族交融双向互动,C 项正确;少数民族尊重妇女意识影响汉族不能说明女性地位提高,A 项错误;华夏认同在更早时期已形成,B 项错误;材料强调双向融合,不只是少数民族汉化,D 项错误。
  6.答案:A
  简析:唐朝赐书给新罗、吐蕃,且其子弟来长安求学,反映中华文化对周边的吸引力,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羁縻政策,B 项错误;不能得出宗藩关系长期稳定,C 项错误;新罗、吐蕃不是唐朝边疆地区,D 项错误。
  7.答案:B
  简析:唐后期地方官员不遵守两税法规定额外征税,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中央集权弱化,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吏考核,A 项错误;没有体现地方行政效率,C 项错误;均田制破坏与材料现象无关,D 项错误。
  8.答案:B
  简析:宋仁宗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制度,使佃农等成为编户齐民,B 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民众法律意识增强,A 项错误;宋代社会成员身份并未完全平等,C 项错误;这一举措是缓解社会矛盾,不能说明矛盾尖锐,D 项错误。
  9.答案:D
  简析:从唐中晚期到明中晚期 “成汤祈雨” 故事的变化与不同时期儒学发展相关,如韩愈复兴儒学、理学兴起、明清思想活跃等推动士人观念改变,D 项正确;唐宋封建制度未僵化,A 项错误;天人感应理论未被摒弃,B 项错误;材料不是历史记述角度多元,C 项错误。
  10.答案:A
  简析:清代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引发土著居民与流入迁徙民众因土地等问题产生矛盾和械斗,A 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和土地兼并无关,B、C 项错误;宋代已完成经济重心南移,D 项错误。
  11.答案:D
  简析: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勘定边界线,反映其疆域意识向近代化转变,D 项正确;清政府曾割地,未坚决维护领土主权,A 项错误;材料未表明抛弃天朝上国观念,B 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才成为列强统治工具,C 项错误。
  12.答案:D
  简析:晚明文化成就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李贽思想等,而编撰教化乡里范本不属于重大文化成就,D 项符合题意;A、B、C 项均与晚明文化成就相符,不符合题意。
  13.答案:B
  简析:清政府对华侨态度转变,使华侨能回国投资,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 项正确;与朝贡体系解体无关,A 项错误;材料重点是对国内的影响,C 项错误;不涉及外交近代化,D 项错误。
  14.答案:D
  简析:1911 年漫画中列强与清政府勾结,表明清政府反动,社会变革势在必行,D 项正确;A、B、C 项只是表面现象,不是作者主要意图,排除。
  15.答案:A
  简析: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家纲常名教,引起社会震动,起到思想解放作用,A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反对尊孔复古,B 项错误;托古改制与新文化运动无关,C 项错误;清除陋习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意义,D 项错误。
  16.答案:A
  简析: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机器榨油产量有增长但占比变化不大,说明近代化企业在曲折中发展,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抵制西方经济侵略,B 项错误;不能表明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 项错误;也不能说明与世界市场联系弱化,D 项错误。
  二、材料题
  17.
  (1)新发展:部分儒学家反思传统君臣关系和忠君思想,出现批判君主专制、倡导民本、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思潮。
  简析:从材料中儒学家对君主与民众关系的新观点及对君主的批判,结合明清时期经济、思想背景,概括儒学新发展。
  (2)变化:儒学式微,脱离与政治的绑定,丧失主导地位。
  简析:根据材料中儒学与政治关系的变化及科举、帝制变革等情况,得出儒学地位的改变。
  (3)明末清初原因:社会动荡、君主专制强化、商品经济发展、程朱理学僵化、民主思想出现、儒学家努力。
  简析: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明末清初儒学变化的根源。
  (3)20 世纪初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儒学不适应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传播、政治制度变革。
  简析:结合近代中国面临的外部侵略、内部经济政治变革及文化交流等因素,解释儒学变化原因。
  18.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秦确立皇帝制等,汉初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加强集权,完善察举制。
  简析:按照题目要求,结合秦汉时期主要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及演变过程进行陈述。
  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政治动荡,中央集权破坏,九品中正制下士族门阀政治盛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封建化与民族交融。
  简析: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局势、选官制度特点及重要改革的影响。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政局稳定,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政治制度成熟。
  简析:突出隋唐时期政治稳定及重要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三、论述题
  论题:中国古代儿童生活逐渐世俗化、娱乐化。
  阐述:秦汉时儿童读物和游戏体现成人化与世俗化;隋唐儿童与成人区分更明显,服饰、文学作品及游艺活动呈现娱乐化;宋元儿童被视为吉祥象征,读物和嬉戏图增多;明清儿童服饰鲜艳、娱乐活动多样且官方和民间重视儿童教育与天性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儿童生活的世俗化、娱乐化反映社会发展及对儿童的关注重视。
  简析:先从材料提取儿童生活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特征确定论题,再分时期梳理相关表现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升华,说明其反映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