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级第四次检测
1.考古学家在西安半坡、秦安大地湾、姜寨、偃师灰嘴等遗址均发现明确有粮食堆积的窖穴。窖穴坑壁涂抹黄泥的增多,除用火烤地面以防潮外,偃师灰嘴遗址的储粮窖穴中还发现在地面上铺席子等编织物的防潮手段。考古发掘证明当时()
A.农业技术水平领先 B.已经出现定居生活
C.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D.人们生活较为富余
2.里耶秦简显示:迁陵县民户需要向政府纳茧。《后汉书·巴郡南郡蛮》载:“(巴郡等地)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錑(一种铜兵器,如图所示)。汉兴,南郡太守靳强请一依秦时故事。”由此可知,秦汉时期()
A.实物税赋种类多元 B.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C.征税体系一脉相承 D.南方得到广泛开发
3.下列是十六国到北朝时期统治者所说的话。由此可见当时()
(前秦)苻坚 “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酮同.......岂敢优游卒岁,不建大同之业
(夏)赫连勃勃 “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統万为名。”
(北魏)拓跋珪 “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
(北魏)孝文帝 “南荡昊越,复礼万国。”
A.“大一统”思想影响广泛
B.北方与南方对抗 思想强烈
C.民族政权之间斗争激烈
D.南北分裂带来严重社会危机
4.756年,唐玄宗发布了一篇筹划平叛全局的制书,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规定“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于是“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这一做法()
A.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B.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
C.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D.旨在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5.宋人袁采在《袁氏世范》中写道:“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之资,莫如为儒......如不能为儒,则医卜、星相、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这表明宋代()
A.士族政治逐渐衰落 B.士人价值取向变化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户籍管理较为宽松
6.《元史》记载:“春,帝居万安宫一月,居揭揭察哈殿二月;夏,避暑于昔刺斡儿朵;秋,居于阔阔脑儿行宫;冬,大猎于汪吉河”,“率以为常”,后在此基础上元朝建立了两都(大都和上都)巡幸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
A.适应了民族传统和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 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C.表明元朝政治治理奉行因地制宜的原则 D.利于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7.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普遍交换的媒介,继而出现了“商品-白银-商品”的流通方式,借贷关系中也出现了“白银一增值后的白银”的现象。同时,白银跨地区流通的限制减少,流通费用降低,甚至出现了借助汇兑实现白银流通的现象。材料所述现象()
A.彰显了商品生产的区域性分工 B.推动了自由雇佣劳动的普及
C.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 发展 D.反映了社会成员身份的平等
8.1874年清政府针对日本提出的“台湾番地无主论”,以《台湾府志》为本,强调“台湾番地有主”,同时改行“实效管辖领有论”,积极开山抚番、开路垦荒、兴学教化、铺筑铁路,更于1885年宣布台湾建省。这表明清政府()
A.阻止了日本对台湾的侵略 B.扭转了边疆危急的严峻局面
C.开启了台湾近代化的进程 D.具有了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
9.1902年4月,直隶保定巡警创办,保定警务学堂同时创办。1903年初,保定警务学堂并入天津警务学堂,组建北洋巡警学院。直隶警察教育不仅开设早,而且章程完备,课程设置完善,师资水平高,还允许外省咨送附学。据此推知,当时直隶()
A.开启了近代教育的先河 B.成为推行新政的样板地区
C.社会治安形势优于他地 D.民主革命运动走向了高潮
【答案】B
【解析】
10.1919年,孙中山写就《实业计划》,提出“凡个人能力所及,或更宜于个人经营之产业,均应由个人自由经营”,“港口、铁路之类的交通运输业,各工业部门的大型企业,应由国家经营,以便全面而统一地发
展工业化”。这表明()
A.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发展
B.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源于中国
C.中国工业化路径有别于英美
D.五四运动激发国人办厂热情
11.长城抗战后,中日于1933年5月31日签订《塘沽协定》,停止了中国军队对日本侵略军同年3月进攻长城沿线时的自动抵抗,规定中国军队撤出长城以南,并设置100公里的“非武装地带”,中国军队不得进入,日军撤至长城沿线。该协定()
A.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 B.便利了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地区
C.间接导致“不抵抗政策”的出台 D.迫使中国军队丢失华北广大领土
12.1944年秋,晋察冀城市工作委员会改为城市工作部,冀中、冀东区党委及各地委、县委也普通建立城工部。各级城工部门有计划地派遣党员打入城市中,要求“动员区村干部大量向内部打,领导城市内工作”。据此可知()
A.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
B.民主选举巩固工农联盟
C.敌后战场斗争形式多样
D.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瓦解
13.1956年,陈云向越南介绍中国经济建设经验时指出:中国办的日用消费品工厂,一般一至两年内就可收回全部投资。办这样的工业,既可以为办重工业积累资金,又可以满足农民购买力提高后的需要,进一步解决城市职工的就业问题。这体现了当时中国()
A.社会主义改造有序开展 B.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C.经济调整工作顺利完成 D.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14.1984年,我国制定了奥运争光计划以保证竞技体育的发展,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奥运会。同年,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了新中国的第一枚奥运金牌,《人民日报》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许海峰的名字在1984年的全部报道中出现了28次。这折射出当时()
A.充满活力的国家形象 B.发展体育成为大众共识
C.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D.新闻传播途径有所拓展
15.198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严格控制民工盲目外出的紧急通知》,要求......民工不要偏听一些人的片面宣传和鼓动,盲目外出寻找工作。”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这一变化()
A.是对二元户籍管理制的突破 B.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需要
C.反映出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D.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16.1992-2002年,我国各文化部门之间的职能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实现了部分职能的分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化部门效率低下的问题,充分激发了文化市场的活力。这可以用于说明()
A.人民大众文化修养提升 B.经济与文化实现了协调发展
C.国家文化职能得到转变 D.经济发展助推文化领域改革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特点。它既是历代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国家治理自身的重要内容。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实施监督;第二,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第三,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通畅。这是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必备条件。
-摘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材料二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围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三个方面”,简述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的政治实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解决边疆“内患”的重要史实。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宋三百年在经济、文化、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宋代的经济,国内外学者认为发生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商业革命”“货币革命”“城市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等。虽然称“革命”并不合适,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突出进步。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的再认识》
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入“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所谓的宋代“革命”进行举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7年10月,《演义白话报》在上海创刊,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报,办这份报纸的目的是“把各种有用的书籍报册,演为白话”。1898年之后,白话报大量创刊,比如《无锡白话报》《广州白话报》等,社会上兴起了所谓的“白话文运动”。这些报刊与后来新文化运动的“白话”并不一致,其实质是启用中国古代就存在但主要用于民问口语交流的白话,运用普通老百姓能够看得懂的语言,并不是为了废除文言。清末的“白话”仅是为白话争一席之地位,即争书面语的合法地位。这些白话报纸多为地方性的报纸,作为通俗读物,作为时事新闻报道媒体等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使用,就面临着理解的困境。
-摘编自谭彼岸《晚清的白话文运动》
材料二他(陈独秀)有(受过)充分的文学训练,对于旧文学很有根底。他的诗有很大胆的变化,其中有一首《哭亡兄》,可说是完全白话的,是一种新的创造。他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比归有光、姚鼐的古文要高明得多,可见他早就了解白话文的重要性。他受法国文学的影响很大,把法国文学上各种主义详细地介绍到中国,引起大家对各种主义的许多讨论。陈先生是一位革命家,陈先生知道政治革命失败是因为没有文化思想这些革命,他就参加伦理革命、宗教革命、道德革命。他这种革命的精神,与我们留学生的消极态度,相差不知多少,他那时所主张的,不仅是政治革命,而是道德艺术,一切文化的革命!
-摘编自胡适《陈独秀与文学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白话文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提倡文学革命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为部分学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历程分期的代表性观点及其基本内容。
代表性观点 基本内容
“二分期”说 从1949年到1982年为第一阶段,中国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为根本任务,在对外政策上是以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和执行国际统一战线的原则来制定外交政策;从1982年到现在为第二阶段,中国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在对外政策上则以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总的方向
“三分期”说 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冷战结束为止。第三阶段是冷战结束到现在
“四分期”说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初步创立和巩固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曲折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大踏步前进期;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当代中国外交历史分期问题述评》等
从表中任意选取一种观点或提出新观点,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历程”这一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简析:多个遗址有粮食窖穴且采取防潮措施,表明人们长期定居储存粮食,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技术比较,A 项错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阶级分化不明显,C 项错误;当时生产力低下,生活并不富余,D 项错误。
2.答案:A
简析:秦汉时期蚕茧、布匹、铜兵器等成为民户赋税,体现实物税赋种类多元,A 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重农抑商政策,B 项错误;秦汉税制不同,C 项错误;仅部分地区征税信息不能说明南方广泛开发,D 项错误。
3.答案:A
简析:十六国到北朝统治者言论都表达统一天下愿望,反映 “大一统” 思想影响广泛,A 项正确;并非单纯北方对抗南方,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族政权斗争情况,C 项错误;未提及分裂危害,D 项错误。
4.答案:A
简析:安史之乱后唐朝划分势力让节度使自供物资,虽利于平叛,但为藩镇割据埋下隐患,A 项正确;材料是解决平叛物资问题,非财政危机,B 项错误;安史之乱后唐朝已由盛转衰,C 项错误;目的是平叛,不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D 项错误。
5.答案:B
简析:宋代士大夫子弟职业选择多样,不再局限于儒学仕途,反映士人价值取向变化,B 项正确;士族政治在唐代已衰落,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C 项错误;与户籍管理无关,D 项错误。
6.答案:A
简析:元朝两都巡幸制适应游牧民族习俗和政治统治需要,安抚蒙古故地与中原汉族,A 项正确;“消除” 地方分裂隐患说法绝对,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因地制宜治理原则,C 项错误;不能体现边疆内地管理一体化,D 项错误。
7.答案:C
简析:白银成为普遍交换媒介且跨地区流通便利,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品生产区域分工,A 项错误;未推动自由雇佣劳动普及,B 项错误;明朝社会成员身份不平等,D 项错误。
8.答案:D
简析:清政府对台湾主权行为表明其有一定国家主权意识,D 项正确;未能阻止日本侵略,A 项错误;未扭转边疆危机严峻局面,B 项错误;不能确定是台湾近代化开端,C 项错误。
9.答案:B
简析:直隶警察教育开设早、章程完备等,成为清末新政样板地区,B 项正确;不是近代教育先河,A 项错误;未与其他地区治安比较,C 项错误;与民主革命运动高潮无关,D 项错误。
10.答案:C
简析:孙中山实业计划中工业经营方式与英美私有制工业模式不同,中国是国有制和私有制混合路径,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辛亥革命对经济的促进,A 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危机,B 项错误;未涉及五四运动对国人办厂的影响,D 项错误。
11.答案:B
简析:《塘沽协定》便利了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B 项正确;一二 九运动由华北事变引发,A 项错误;不抵抗政策在九一八事变后已出台,C 项错误;此时华北领土未丢失,D 项错误。
12.答案:C
简析:1944 年中共派遣党员打入城市开展工作,体现敌后战场斗争形式多样,C 项正确;工作重心转移在 1949 年七届二中全会后,A 项错误;未涉及民主选举和工农联盟,B 项错误;未体现城乡二元结构变化,D 项错误。
13.答案:D
简析:日用消费品工厂建设为重工业积累资金,是工业化战略实施表现,D 项正确;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A 项错误;未实现城乡一体化,B 项错误;经济调整在 20 世纪 60 年代,C 项错误。
14.答案:A
简析:1984 年我国关注奥运及金牌,宣传运动员成绩,折射出充满活力的国家形象,A 项正确;“大众共识” 无法体现,B 项错误;与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无直接关联,C 项错误;未体现新闻传播途径拓展,D 项错误。
15.答案:B
简析:从限制民工外出到引导服务,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对劳动力合理配置的需要,B 项正确;未突破二元户籍管理制,A 项错误;与对外开放无关,C 项错误;对农村改革促进作用不明显,D 项错误。
16.答案:D
简析:1992 - 2002 年文化部门职能因经济发展而改革,激发文化市场活力,表明经济助推文化改革,D 项正确;未提及大众文化修养,A 项错误;未体现经济文化协调发展,B 项错误;不是文化职能转变,C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7.
(1)政治实践:秦朝实行郡县制,长官由中央任命,推行上计制度;汉武帝设刺史。秦朝废除分封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秦朝修筑道路和邮传系统。这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
简析:根据材料中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三个方面,结合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措施,如郡县制、刺史制度、推恩令、道路建设等进行阐述,说明其对加强中央控制和维护大一统的作用。
(2)史实:平定大小和卓、准噶尔部叛乱,设伊犁将军、盟旗;在西藏设驻藏大臣等;平定三藩之乱、改土归流、统一台湾设府。
简析:从清代对西北、西南、东南等边疆地区的治理措施入手,列举相关史实,体现其解决边疆 “内患”、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果。
18.
(1)举例:商业革命体现在商品经济发展、集镇和海外贸易繁荣;科技革命如印刷术等成熟并推动世界文明;货币革命是出现 “交子” 促进商品经济。
简析:依据材料中宋代的 “革命” 说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商业、科技、货币等方面的发展成果进行举例说明。
(2)表现及说明:表现为白银成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资本转向生产领域。说明:明朝中后期商业市镇、市民阶层兴起,贱商观念改变,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思想出现。
简析:从材料中提取白银内流对商业的影响表现,再结合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阶级、思想等方面的变化,阐述商品经济繁荣对社会转型的促进作用。
19.
(1)特点:主要在报刊领域,目的是为白话争书面语合法地位,影响范围有限。
简析:根据材料中清末白话文运动的开展形式、目的和作用范围等内容,概括其特点。
(2)原因:对旧文学反思,受法国文学影响,文化思想革命需求,促进新文化传播。
简析:结合材料中陈独秀的文学背景、思想来源和革命主张等,分析其提倡文学革命的原因。
20.观点:新中国外交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50 年代后期至 60 年代、70 年代、改革开放至 21 世纪初、十八大以来五个阶段。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 年代后期至 60 年代支持民族独立斗争与推动外交进展;70 年代提出 “三个世界” 思想,恢复联合国席位等;改革开放后调整战略;十八大以来走出特色外交道路。依据形势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可分为五个阶段。
简析:先提出观点,再按照不同阶段依次阐述各时期的外交政策、重要事件和成果,最后总结说明新中国外交根据形势调整策略,论证观点的合理性,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