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高三第一次大练习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都曾出土有商王朝风格的青铜器,某些地区还出土了一些既模仿商王朝风格,又具有本地特色的青铜器。这说明商代
A.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 B.已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C.王室所统治的地区不断扩大 D.青铜冶铸技术普遍推广
2.据《东汉会要》记载:东汉时期,官方登录的最高垦田数为和帝朝的7320170顷80亩140步,最高户口数为桓帝朝的16070906户,50066856口。这比西汉末的统计数字都有所减少。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东汉时期
A.社会生产发展停滞不前 B.统治者不重视农业发展
C.豪强地主势力影响较大 D.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发展
3.南朝为解决财政困难而铸造不足值的“沈郎钱”,另外还铸造“永光二铢”等虚价大钱,并且允许民间滥铸轻薄的鹅眼钱、诞环五铢钱等小钱。而北朝发行的货币,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由此推知,南北朝时期
A.大一统的形势遭到削弱B.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劣币泛滥加剧社会动荡 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
4.中唐以前,子孙相承的田产要由各级官府以永业田的名义进行“授受”。宋代,国家不再进行田地授受,开垦屯田时,不准侵占民田;兴修水利工程时,政府会给予田地被占用的小农不同形式的补偿,或偿付地价,或以官田拨还小农。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A.农民赋役负担明显减轻 B.农民依附地位逐渐削弱
C.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D.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
5.下表是明清时期运河诸关关税收入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时间 万历年间 天启年间 康熙二十五年 雍正三年 乾隆十八年 嘉庆十七年
运河诸关关税收入(万两) 31.87 42.24 67.10 62.00 151.90 141.10
占全国关税总额的比重(%) 92.7 88.0 50.6 40.9 331 29.3
A.南北贩运贸易逐渐衰弱 B.对外贸易关税比重上升
C.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关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6.1854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某官员在一份考察太平天国运动的报告中写道:“原本以为一个年轻的、刚刚通过斗争而生存的势力,将会是一心渴望得到欧洲人的帮助和合作······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这反映出
A.列强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 B.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
C.列强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军 D.太平天国中断与外国的通商贸易
7.土地革命时期,各农村革命根据地均位于偏僻山区。为及时传递信息,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在根据地内部形成了县、区一级以交通站为主,乡级以下以递步哨和传山哨为主的、分工互补的通讯模式,并得到有效运行。这种通讯网络的建立,主要说明了
A.群众路线是革命斗争重要法宝 B.群众支持工农武装割据斗争
C.革命根据地注重基层政权建设 D.通信网成为保卫边区的屏障
8.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流通法币。皖南事变发生后,边区决定发行“陕甘宁边区币”,强调“务须用政府法令,保证边区内部完全行使边币,不准行使法币。边区银行的纸币,是用政府的法令保证其行使,边区内一切交易价格,均须以边币为标准,社会上一切支付手续,均须以边币为工具,否则,即系违法之举”。边币的发行旨在
A.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保障抗日战争的物质需求
C.提高边区人民生活水平 D.建立自主的边区经济体系
9.新中国外交政策根据时势不断调整。1949年,毛泽东提出“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1956年11月,针对苏联宣言,提出“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主权国家”,其外交关系“更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这反映出新中国
A.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B.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逐渐抛弃“阵营”式外交思维 D.积极与不结盟运动发展关系
10.阅读下面“2011年至2018年中美日国内生产总值柱形图”,从下图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日趋严峻的国际环境
B.美日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竞争中渐趋衰落
C.中国在国际贸易之中面临诸多危机与挑战
D.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且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11.党的十四大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概括为“求同存异”。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尊重世界多样性”及“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商量解决”的主张。党的十六大在十五大的基础上,提倡“求同存异”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以上外交主张均
A.体现国际竞争的多样化 B.推动国际事务的自主化
C.实现国际交往的单一化 D.追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12.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亚历山大帝国陷入混战。帝国逐渐分裂为北非的托勒密埃及王国、西亚的塞琉古王国和希腊本土的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如图)据此推知,希腊化时代在文化方面的主要特征是
A.希腊文化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 B.东西世界初现文化交融格局
C.区域文化与希腊文化碰撞交流 D.希腊城邦成为新的文化中心
13.1807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拿破仑的强烈要求下,被迫加入“大陆封锁体系”,英国因此加强了对两国海岸线的控制,切断了它们与殖民地之间的交通联系。此后不久,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又相继被法国占领。这一过程
A.推动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B.有助于法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C.重塑了欧洲的地缘政治版图 D.客观上推动了拉美独立运动发展
14.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宏伟的五年计划。欧洲大多数人士认为,这一计划是不切实际的,注定要失败的。然而,20世纪30年代初期,大多数观察家意识到,改变俄国的政治和社会剧变是世界上发生的大事,甚至部分追求进步的人们,奏响了访苏交响曲。导致这一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模式为欧洲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提供了借鉴
B.苏联经济建设模式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C.美国罗斯福新政借鉴苏联模式走出了经济危机
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颠覆了欧洲人以往的政治认知
15.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法国逐步将自己的军事力量从北约防务体系中撤出,不再受美国指挥。戴高乐在处理国家关系时,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东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戴高乐的这些做法表明
A.法国将摆脱美国对其国家事务的影响
B.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了法国的战略自主
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日益分化
D.法国的外交政策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16.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南方”逐步实现经济崛起,如今更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其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目前,“全球南方”经济蓬勃发展与政治能见度上升相辅相成,不断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实力,其战略价值也不断凸显,成为多方争取拉拢的对象。“全球南方”的崛起
A.说明新兴国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
B.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C.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D.表明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初步确立起来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自崇宁以来······官卖石炭(煤炭)增二十余场,而天下市易务,炭皆官自卖”,出现了“二郎山下雪纷纷······石烟多似洛阳尘”的景象。此外,城镇不乏专营能源的商人,两宋都城还出现了诸多的炭铺、烛铺等,以及民间烧炭、樵采、制油烛等的专业人户。普通百姓除了是以能源产售为业的专业人户外,更多的则依靠补充主业的副业化经营。北宋开封沿黄河设“河南第一至第十石炭场,河北第一至第十石炭场”等,开封城还有“麦秸巷”“炭场巷”“草场巷”“炭坊巷”等。城市之外,“近郭樵渔成野市”,遍布镇村、近山沿水的墟市、草市、河市、江市等,都是各类能源的交易市场,甚至还有从事能源贸易的海商。
-摘编自柴国生《宋代能源经济发展述论》
材料二海煤就是矿物质煤。13世纪及其后的三个世纪,英国煤炭的使用被严格限制在三个领域:炼铁、烧石灰、在不方便安装烟囱的住房中作燃料。大量海煤烧制而成的石灰,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1298年,伦敦铁匠自发地决定“夜间不能有任何影响健康和影响邻居的海煤贸易活动”。到14世纪30年代,木材价格上涨近一倍。大部分能源消耗型的工业(铁工业和石灰工业),更倾向于使用煤。16世纪,伦敦进口的海煤,主要来自国内的纽卡斯尔和桑德兰。17世纪初,伦敦的海煤进口明显上升。
-摘编自蒋继瑞《近代早期城市的能源贸易与能源消费问题-以英格兰海煤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能源贸易繁荣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初英国伦敦海煤进口明显上升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能源贸易和近代伦敦海煤贸易对社会生活的共同影响。(3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史记》曰:“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隋唐时期,部分人对海洋的潮汐运动规律认识有了理性上的提高;宋元时期已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罗盘导航、天文定位以及航迹推算,使跨洋航海的宏愿与构想得以实现。明初开始了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途经多国,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绘有20页航海地图,是中国航海技术与实力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何国卫《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技术基础》
材料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扩展国际合作空间、缓解与各国海上与地缘矛盾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在伊朗、沙特、伊拉克等国投资了大量油田和石油炼化厂。同时,西亚、北非的部分国家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基础建设方面存在一定合作空间。南亚作为“一带一路”的交汇地带,中国可以为南亚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南亚国家的能源、剩余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但众所周知,西亚、北非地区可谓是全球政治局势最为复杂、政治风险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中国与西亚、北非地理位置间隔较远,有些国家交通设施仍不成形,存在极大的金融风险。而南亚地区各国关系并不和谐,地域冲突、历史积怨等问题错综复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想要连通铁路、公路、通信网络等设施具有很大挑战。
-摘编自毛立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与挑战试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所具备的条件,并分析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与挑战。(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英国虽是岛国,可是其文化和教育与欧洲大陆息息相关。如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三个理想品格:虔诚、庄重与博爱,对英国社会一直具有极大影响。绅士教育真正发端于意大利,但绅士教育理论系统化于17世纪的英国。近代英国的绅士教育本质上是贵族式精英教育、人文教育。英国贵族体制起源于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5-11世纪),以他们的生活习惯与交往方式为主的贵族文化是绅士教育的重要内容。早期的绅士教育主要是学习宗教的教义,这是德行的基础。传统上,英国的贵族和绅士并不十分重视学问,到爱德华六世当政(1547-1553年)时,英国议会中的一些贵族仍是文盲。不过,据统计,1680年出生的上院贵族,进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深造者超过36%,1741年以后出生的上院贵族中,这一比例已上升到了57%。英国绅士教育在17-18世纪获得蓬勃发展。
-摘编自张悦《孔子的君子教育与洛克的绅士教育之比较》等
材料二中国君子教育是指产生于春秋时期,以儒学为理论基础,由孔子在私学教学实践中开创的、以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孔子以“仁”开君子教育之端,孟子以“仁、义、礼、智”继承发展,荀子以“礼”为拓展,董仲舒以“信”相加,形成“仁、义、礼、智、信”的君子教育核心内容。加之程朱理学对道德教育的提升,直至清帝逊位,君子教育都是中国社会主流的教育模式。
-摘编自黄思记《君子教育与绅士教育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英国绅士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君子教育和英国绅士教育的异同。(9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500年之前,世界市场有着多个中心,不同文明的国家处于相对平等的世界秩序之中,但随着以追求无限积累为目标的资本主义不断扩张,包容性、多中心的世界市场被等级制、单中心的世界体系所取代,战争、剥削与压迫成为世界秩序近五百年来最显著的特征。在这一体系中,霸权转移的基础源自世界市场主导权的转移。在21世纪之后,世界市场浮现多中心趋势,作为世界市场重要中心之一的中国,凭借其文明传统为世界秩序提供了新的蓝图。世界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了经济基础。
-摘编自释启鹏《作为世界秩序“底层逻辑”的世界市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市场与世界秩序”拟定一个论题,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论证充分。)
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商代青铜冶铸技术的传播。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出土商王朝风格或具本地特色的青铜器,表明青铜冶铸技术在多地出现,得到普遍推广。材料未体现中原是中华文明核心,A 项错误;商代未建立中央集权,B 项错误;仅从青铜器出土不能得出王室统治地区扩大,C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D。
2.答案:C
简析:本题分析东汉垦田数和户口数减少的原因。东汉最高垦田数和户口数比西汉末减少,从侧面反映出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大量土地和人口被隐匿,影响了官方统计。材料不能说明社会生产停滞,A 项错误;不能推断统治者不重视农业,B 项错误;材料未明确提及政局动荡的影响,D 项错误。故答案为 C。
3.答案:C
简析:本题推断南北朝货币情况的影响。南北朝时期南朝铸造不足值货币,北朝货币大小轻重不一且私铸严重,导致劣币泛滥,进而加剧社会动荡。材料未直接表明大一统形势削弱,A 项错误;不能得出中央完全失去对地方控制,B 项错误;货币体系并非灵活多样,而是存在问题,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4.答案:B
简析:本题对比唐宋土地政策变化的影响。唐宋时期,从官府授田到国家不授田且对农民土地被占给予补偿,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逐渐削弱。材料未提及农民赋役负担减轻,A 项错误;未体现农村商品经济发展,C 项错误;土地兼并现象未得到遏制,D 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B。
5.答案:C
简析:本题分析明清运河诸关关税收入数据的意义。明清时期运河诸关关税收入及占全国关税总额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反映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贸易往来增加。南北贩运贸易应是增强,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关税比重上升,B 项错误;不能说明关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6.答案:B
简析:本题解读英国官员报告的内容。报告表明太平天国不渴望欧洲人帮助,体现了其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列强扶持太平天国取代清政府与材料不符,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列强与清政府联合镇压,C 项错误;不能说明太平天国中断与外国通商贸易,D 项错误。故答案为 B。
7.答案:A
简析:本题理解根据地通讯网络建立的意义。根据地依靠人民建立通讯网络,体现了群众路线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性,是革命胜利的法宝。材料重点是通讯网络的建立方式,B 项不准确;不只是基层政权建设,C 项错误;通信网是传递信息,不是保卫边区的主要屏障,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A。
8.答案:D
简析:本题探究边币发行的目的。皖南事变后边区发行边币并规定其在边区的唯一合法地位,旨在建立自主的边区经济体系,摆脱对法币的依赖。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是主要目的,A 项错误;保障物质需求不是直接原因,B 项错误;提高生活水平并非重点,C 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D。
9.答案:C
简析:本题分析新中国外交主张的变化。从强调联合平等待我的民族到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应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出新中国逐渐抛弃 “阵营” 式外交思维。此时未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A 项错误;“一边倒” 方针在材料中有所转变,B 项错误;与不结盟运动无关,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10.答案:D
简析:本题分析中美日国内生产总值柱形图的信息。从图中数据可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迅速,表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且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材料未体现中国经济面临严峻国际环境,A 项错误;不能说明美日在世界竞争中衰落,B 项错误;未表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危机与挑战,C 项错误。故答案为 D。
11.答案:D
简析:本题归纳外交主张的核心追求。党的十四大至十六大的外交主张都强调尊重世界多样性、各国自主决定事务、国际事务协商解决等,追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未体现国际竞争多样化,A 项错误;推动国际事务自主化不全面,B 项错误;不是实现国际交往单一化,C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D。
12.答案:C
简析:本题推断希腊化时代文化特征。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不同区域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形成希腊化时代文化特点。希腊文化未占据世界主导,A 项错误;不是东西世界初现文化交融,B 项错误;希腊城邦不再是文化中心,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13.答案:D
简析:本题分析西班牙和葡萄牙相关事件的影响。西班牙、葡萄牙被法国控制,客观上削弱了其对拉美殖民地的控制,推动了拉美独立运动发展。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在此之前,A 项错误;法国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 项错误;未重塑欧洲地缘政治版图,C 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D。
14.答案:A
简析:本题探寻欧洲人对苏联态度转变的原因。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危机下,苏联模式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为欧洲国家应对危机提供了借鉴,使欧洲人态度转变。不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B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借鉴苏联经验但不是主要原因,C 项错误;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颠覆认知,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A。
15.答案:C
简析:本题理解戴高乐做法的意义。戴高乐使法国军事脱离北约、改变外交视角,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法国未完全摆脱美国影响,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欧洲一体化对法国的作用,B 项错误;法国外交未完全摆脱意识形态影响,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16.答案:C
简析:本题分析 “全球南方” 崛起的影响。“全球南方” 经济崛起、政治能见度上升,有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促使其更加公平合理。未表明新兴国家参与国际金融治理,A 项错误;发展中国家早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B 项错误;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初步确立,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二、非选择题
17.
(1)答案:表现:官方能源贸易场所增多;民间能源贸易从业者多样;城市能源交易市场繁荣;乡村能源贸易市场广泛;海外能源贸易兴起。
简析:本题从材料概括宋代能源贸易繁荣的表现。依据材料中官卖煤炭场所增加、民间各类能源专业户及铺户、城市能源交易场所、乡村能源市场、海外能源商等信息,分点归纳出宋代能源贸易在官方、民间、城乡及海外等方面的繁荣表现。
(2)答案:原因:木材价格上涨,煤炭替代需求增加;工业发展对能源需求增大;伦敦城市发展,能源消耗增多;煤炭运输条件改善。
简析:本题分析 17 世纪初英国伦敦海煤进口上升的原因。结合材料中木材价格变化、工业用煤倾向、伦敦城市发展及煤炭进口来源等信息,从能源替代、工业需求、城市消耗、运输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逻辑清晰。
(3)答案:共同影响:推动能源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生活方式。
简析:本题归纳宋代能源贸易和近代伦敦海煤贸易的共同影响。从产业、经济、生活方式等宏观角度,综合考虑两者对社会的作用,总结出其推动产业、经济发展及改变生活方式等共同影响,简洁明了。
18.
(1)答案:条件:造船技术先进;航海技术提高;对海洋潮汐规律有认识;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强大。表征:郑和下西洋规模宏大、历时久、途经多国、航海地图绘制先进,在世界航海史上领先,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强大。
简析:本题概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条件及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条件从材料中的船舶、航海技术、潮汐认识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表征,从其规模、时间、路线、航海图等方面说明其在航海史的领先地位及对海上丝绸之路的代表意义,史论结合。
(2)答案:机遇:能源投资合作空间大;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潜力大;能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挑战:政治局势复杂、风险高;交通不便、金融风险大;地区关系不和谐。
简析:本题分析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与挑战。机遇从材料中能源需求、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提取。挑战依据西亚、北非及南亚地区的政治、交通、金融、国际关系等问题进行概括,准确全面。
19.
(1)答案:因素:欧洲大陆文化影响;绅士教育理论的系统化;贵族文化传统;宗教教义的基础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
简析:本题概括英国绅士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中英国与欧洲大陆文化联系、绅士教育理论、贵族文化、宗教教义及贵族受高等教育情况等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归纳出影响因素,分点阐述。
(2)答案:相同点:都注重品德培养;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都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点:理论基础不同,中国君子教育以儒学为基础,英国绅士教育受多种因素影响;教育目的不同,中国培养 “内圣外王” 君子,英国是贵族式精英教育;发展历程不同,中国君子教育持续时间长且一直是主流,英国绅士教育在特定时期蓬勃发展。
简析:本题比较中国君子教育和英国绅士教育的异同。相同点从品德、理论、社会影响等方面概括。不同点在理论基础、教育目的、发展历程上,分别对比两国教育的特点,分析差异,论述清晰。
20.
示例答案:论题:世界市场的演变影响世界秩序的发展。论证:1500 年之前,世界市场多中心且相对平等,不同文明国家和平共处,如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促进文化经济交流,维持相对稳定秩序。1500 年后,资本主义扩张使世界市场单中心、等级制,引发战争、剥削与压迫,如殖民扩张中欧洲列强掠夺殖民地资源,破坏当地社会秩序,建立不平等世界体系。21 世纪后,世界市场多中心趋势重现,中国等新兴力量崛起,如 “一带一路” 倡议促进沿线国家合作共赢,推动建立更公平合理世界秩序。总之,世界市场结构变化与世界秩序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简析:本题围绕 “世界市场与世界秩序” 拟定论题并论证。示例论题明确指出两者的影响关系。论证部分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 1500 年前、1500 年后及 21 世纪后世界市场不同状态下世界秩序的情况,结合古代丝绸之路、殖民扩张、“一带一路” 等实例,有力论证了论题,逻辑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