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2025年1月份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小题共16小题,共48分)
1.孔子认为“礼”是规范社会秩序的核心“礼”可分成“礼义”和“礼制”两部分。“礼”向上连接“德”,是“德”落实的保障;向下连接“法”,以“法”作为维护“礼”的手段。这表明在社会治理上,孔子( )
A.借鉴了道家“道德”观念 B.意在恢复西周的礼乐规范
C.强调教化与制度的约束 D.主张借鉴法家的治国理念
2.1533年,英格兰议会通过一部法律,规定所有神职人员皆应受制于君主;并宣称根据各种各样的古代信史和编年史,英格兰国王显然拥有至高无上的王权,并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由一个最高元首-国王统治”。据此可知,该法()
A.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B.反映了英国霸主地位的巩固
C.适应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D.破坏了近代王权受限的原则
3.下图是20世纪90年代某乡镇街道上有人经营收费公用电话的照片,当时用公用电话打本地电话一分钟收5角钱。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B.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得以确立
C.电话已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D.个体经营与市场经济逐步发展
4.如图描绘了1770年至1860年英国兰开夏郡建筑工人、农场工人和手摇织机工人的实际收入。据此可知()
A.兰开夏郡的工业发展程度领先全国 B.现代行业部门适应了新的生产要求
C.蒸汽动力的普及削弱了工人竞争力D.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分化
5.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主火炬的巨型“雪花”设计,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大雪花由标有参赛各国名称的“小雪花”组成,寓意世界大同,和谐包容。这一设计蕴含的传统理念是()
A.无为而治 B.民贵君轻 C.和而不同 D.法不阿贵
6.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荚”等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铸造新的五铢钱“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五铢钱的铸造()
A.降低了铸造货币的成本 B.加强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抑制了民间贸易的发展
7.1946年中国共产党进入哈尔滨时,针对人心浮动和秩序混乱局面,明确提出凡关于筹款的事项均统一于市政府,其余任何机关、部队都不准筹款、清算及没收私人物资”,并派人到临近地区筹集粮源,建成以公营粮店为中心的限价售粮网。该材料可说明()
A.国民党政权所面临的危机 B.革命统一战线壮大的原因
C.中共得以立足东北的缘由 D.国共力量消长变化的趋势
8.1934年4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苏维埃国有工厂管理条例》,中共中央组织局制定了《苏维埃国家工厂支部工作条例》,对改善公营工厂的管理做了许多规定,如实行厂长负责制;厂长下设工厂管理委员会,以便民主管理;实行经济核算制,按月规定生产计划和财政预决算;实行思想教育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等。这些条例()
A.在中央苏区得到了长期有效实施
B.极大缓解了革命根据地经济困难
C.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
D.使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变成现实
9.如图所示为1932年刊载于《红色中国》上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修订版)。这次税则修订二)
说明:
·商业资本101元(修订前为200元)为起征点,100元以下免征
·自资本100元至50万元分为14个等级,第一个等级为资本101元至200元,税率为6%(修订前最低2%),逐级累进
·第14等级资本10万元至50万元,税率为25%修订前无10万以上资本征税规定,最高税率18.5%)
A.着眼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是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有益尝试
C.兼顾营商需求和革命斗争需要 D.适应了土地改革深入发展要求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德国统治欧洲阴谋论的众多书籍不断出版,如《1910年入侵英伦》《威廉来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下的伦敦》在英国广受欢迎;描写德国战胜英国的《英格兰的报应》《德国未来100年》等小说也在德国畅销.这些书籍畅销可用来说明()
A.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B.一战爆发之前的社会心理因素
C.意识形态领域冲突的加剧 D.英德矛盾是帝国主义主要矛盾
11.美国学者罗威廉《最后的中华帝国》一书中认为,“中国的世界模式”暗示中国是孤立、排外的、无法接纳基于对等主权与相互尊重之上的民族国家体制,且根本上受制于对文化与仪式的要求,而非响应实际的国家利益。这种停滞与僵固的文化不仅存在清代,更包含整个“传统中国”。这一模式()
A.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 B.开拓了国家疆土
C.体现了闭关锁国政策 D.传播了中华文明
12.下面是1868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图。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
A.实业救国成效初显 B.传统商业仍具有市场的竞争优势
C.传统经济的顽固性 D.清廷通过自救运动延续了其统治
13.1543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太阳中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同一年,尼德兰医生维萨留斯发表《人体构造论》,论述了人的骨骼、肌肉、血液、神经等7大系统,是解剖史上的里程碑。二者都()
A.为现代科技革命准备了条件 B.体现了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
C.为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 D.用实验方法进行了科学验证
14.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指出:农业本身的积累和国家从农业取得的积累,在合作社收入中究竟占多大比例为好?请大家研究,议出一个适当的比例来。其目的就是要使农业能够扩大再生产,使它作为工业的市场更大,作为积累的来源更多。”据此可推知()
A.农业合作化程度受到中央重视 B.发展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
C.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已迫在眉睫 D.党中央注重克服苏联模式弊端
15.1900年,上海本地绅商创办了上海第一个民办市政机构-闸北工程总局。1905年,11月,上海工程总局成立,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各项事宜。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总工程局随即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为整个华界由政府授权建立的地方自治总机关。这反映了上海()
A.近代城市治理进程的不断深入 B.市政建设受到西方影响
C.已形成较完善的地方治理体系 D.自治加剧地方独立倾向
16.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模式呈现出霸权治理衰落、多极治理兴起、网络化治理出现的状况,同时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其不得不与非政府组织等协调关系共同参与全球治理。这种变化
A.巩固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 B.旨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C.反映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D.改变了发达国家主导地位
二、材料题(本小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长安通往主要城门的大街有六条,皆设有街鼓,“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长安城纵横交错的街道将整个外郭城分隔为108坊(略有变化),坊区为居民区。东西城区各设市区,为东西两市,位于街东和街西中间偏北,各占两坊,是长安繁华区的两大中心区域。长安城内有京兆尹及所属附郭京县负责城市民事管理,包括狱讼、督察奸非、抚治黎甿、敦四民之业,此外,还设置官员巡掌城市监察不法之事。在户口方面,城乡户口没有区别,不同类别和特殊群体有单列的户籍,分属不同机构管辖。如商人列入市籍,匠人编入匠籍,乐人有乐籍,军人隶军籍,僧尼和道士等有单独的僧道户籍。这些单独户籍在行政管理、承担赋役等方面有不同于普通编户的责任和义务。
-摘编自韩光辉《论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和建制城市的形成》等
材料二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许多城市居民无力购买住房,仅在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由于城市饮用水取水的河流被沿岸肆意排放的污水污染,英国许多城市霍乱流行,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在伦敦的7个辖区中,贫民集中居住区犯罪率高得惊人。同时,不少新兴的工业城市街道狭窄,建筑物品质低劣而且杂乱无章,整个城市的建设缺乏起码的规划。针对这些问题,1800年,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开始着手在苏格兰的新拉纳克进行“新和谐村”试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议员选举法,新兴的工业城市得到65个席位。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工厂法》,初步构建了英国政府的劳工立法体系。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在178个城市中设立了济贫法委员会、卫生总局等政府管理机构,利物浦市政当局利用城市的公共地产建造了大量的工人住宅,采用政府征购的方式拆除了部分贫民窟后,在原址上兴建了商店、公园等公共设施。著名的城市学家霍华德在1898年正式提出了建设“田园城市”的主张。再者,政府实施系统的卫生改革,如建设下水道、保障饮用水清洁、清洁道路、清运垃圾等,公共卫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城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其应对措施。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外城市治理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几乎是持续不断地进行的。迁徙的过程中,既有江北人士持续移居江南,也有统治阶级为了调整边疆人口分布,免遭敌对政权掳掠,将人口往内地或军事重镇的迁移,还有将南方少数民族粗暴地驱赶下山以补充兵员、营户和奴婢的行为。此外,一些民众根据自身需要而非受强制性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自行流动也已经出现。
-摘编自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
材料二明清时期,湖北的荆襄、郧阳地区,陕西的巴山老林地区都聚集着许多开发性的经济移民,他们从事开矿、种靛等生产活动,都把对财富的追求放在首位。当时,有的商人甚至走出境外,以至于缅甸江头城出现“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的现象。清代前期,广东人口则以潮、惠、嘉为中心,向东流向台湾,向南流向高、雷、廉、海南及东南亚等地,向西流向广西、四川、云南,向北流向江西、湖南、湖北及陕西等地。
-摘编自季松《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晚清时期,出洋华工群体以福建、广东地区的为多,流入地区遍布世界各地,尤以东南亚、南美地区为大宗。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加之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淘金之所。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以至于在华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华人被西方人口贩子拐卖出洋。
-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南朝与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华工群体出现的原因及其贡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南朝、明清、晚清等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进行评价。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末的史书市场
1902年,书商在金陵乡试场前统计:“所销之书,以历史为最多,”《史论类纂》广告谓:“自维新后,试场、学堂莫不以历史试士,统观两场题目,均须切实史事。”书籍市场上,史论类书籍和西史书籍被士子广泛购阅,读史风气渐开,“通知今古,兼习外事”成为风尚。1902年,梁启超在其发表的《新史学》中言;“《二十四史》也,《九通》也......此等书皆万不可不读。”此一观点颇受趋新人士和举子的赞同。史书发行泛滥于市,泥沙俱下,《瀛寰志略》等史地书籍和《明治维新史》等外国政治史也分外畅销。底层读书人心目中的“史论”“史学”与“历史知识”等概念几乎画上等号,并无明显分别,“简”“速”“全”成为购买史书的标准,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厚重史籍经由市场筛选简化,成了“可读之书”。时人多评举业史书难脱词章窠臼,不足为史著,只不过是将策论新瓶装旧酒,商业繁盛与质量低下形成鲜明的反差。
-摘编自王乐鑫《清末科举改制前后的史书市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史书市场繁荣的原因,并简析史书市场繁荣背后暗藏的危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史书业的出路在哪里?
20.“江南”这一概念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早期文献中,“江南”如同“中原”、“塞北”、“岭南”、“西域”等名词一样,仅用来表现特定的地理方位,并非有明确范围的地域区划。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的是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比较确切的江南概念到唐代才最终形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唐前期以山川形便原则来划定地理区划时,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由于江南道地域过于广袤,各地差异巨大,唐玄宗时期,又把它分成江南东道、江南西道两部分。今日浙、闽二省与苏、皖南部被划为“江南东道”,其余地区则列入“江南西道”。唐后同期,江南西道又一分为二,西部设置湖南道,东部仍称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南东道则被再分为浙西、浙东、宣歙、福建四个道。到了宋代,为着财政上的方便,设置了许多“路”,唐时的江南东道被分为两浙路、福建路与江南东路。明清以来,江南指的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更加狭义的范围,则仅指太湖流域。这一地区工农业生产发达,文化高度繁荣,迄今为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摘编自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周振鹤《释江南》
请以“江南”概念的演变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孔子的社会治理思想。孔子认为 “礼” 连接 “德” 与 “法”,既强调道德教化,又重视制度约束来规范社会秩序。材料未体现借鉴道家观念,A 项错误;恢复西周礼乐规范不全面,B 项错误;并非单纯借鉴法家理念,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2.答案:C
简析:本题分析英格兰议会法律的意义。16 世纪英格兰议会通过法律强化王权,适应了民族国家发展对统一权力的需求。宗教改革序幕是马丁 路德改革,A 项错误;此时英国未巩固霸主地位,B 项错误;该法未破坏近代王权受限原则,D 项错误。故答案为 C。
3.答案:D
简析:本题解读乡镇公用电话照片的信息。照片中有人经营收费公用电话,体现了个体经营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材料未体现城乡经济不平衡,A 项错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不能仅由公用电话判断,B 项错误;不能说明电话是生活必需品,C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D。
4.答案:B
简析:本题分析英国工人收入变化图的信息。从图中可知不同行业工人实际收入有变化,反映出现代行业部门适应新生产要求时工人收入的差异。不能得出兰开夏郡工业领先全国,A 项错误;蒸汽动力普及与工人竞争力削弱无直接关联,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社会阶级结构分化,D 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B。
5.答案:C
简析:本题探究冬奥会主火炬设计蕴含的传统理念。“大雪花” 由各国 “小雪花” 组成,寓意世界大同、和谐包容,体现了 “和而不同” 的传统理念。“无为而治”“民贵君轻”“法不阿贵” 与材料无关,A、B、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6.答案:C
简析:本题探讨五铢钱铸造的影响。汉武帝铸造五铢钱统一货币,规范了货币市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材料未提及降低铸币成本,A 项错误;主要加强了经济管理,非君主专制统治,B 项错误;抑制民间贸易说法错误,D 项错误。故答案为 C。
7.答案:C
简析:本题分析中共在哈尔滨举措的意义。中共在哈尔滨规范筹款、筹集粮源等措施,稳定了局面,是中共得以立足东北的重要原因。材料未体现国民党政权危机,A 项错误;与革命统一战线壮大无关,B 项错误;未反映国共力量消长,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8.答案:C
简析:本题理解苏维埃工厂条例的意义。这些条例在公营工厂实行厂长负责制、民主管理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材料未表明在中央苏区长期有效实施,A 项错误;不能极大缓解经济困难,B 项错误;此时未形成计划经济体制,D 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C。
9.答案:C
简析:本题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税则修订的目的。税则修订调整了商业资本起征点和税率,兼顾了营商和革命斗争需要。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未形成,A 项错误;不是征收个人所得税,B 项错误;与土地改革无直接关系,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10.答案:B
简析:本题解读德英相关书籍畅销的现象。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英书籍中关于对方的内容畅销,反映了一战前两国紧张关系下的社会心理。英国此时未丧失世界霸主地位,A 项错误;不能说明意识形态冲突加剧,C 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D 项错误。故答案为 B。
11.答案:D
简析:本题分析美国学者观点中 “中国的世界模式” 的影响。该模式强调中国文化对国家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中华文明。材料未体现促进经济繁荣、开拓疆土和闭关锁国政策,A、B、C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D。
12.答案:C
简析:本题从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中国经济情况。1868 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中传统商品占比较大,反映了传统经济的顽固性。实业救国成效初显与材料不符,A 项错误;未体现传统商业竞争优势,B 项错误;材料未表明清廷统治延续原因,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13.答案:A
简析:本题归纳哥白尼和维萨留斯成果的意义。二者的著作分别在天文学和医学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现代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在启蒙运动时更突出,B 项错误;文艺复兴在此之前已开展,C 项错误;并非都用实验方法验证,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A。
14.答案:D
简析:本题推断毛泽东讲话的目的。毛泽东关注农业积累比例,是为了克服苏联模式中重工轻农的弊端,促进农业发展。材料未强调农业合作化程度,A 项错误;发展农业未成为国民经济核心,B 项错误;未表明国民经济比例调整迫在眉睫,C 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D。
15.答案:A
简析:本题梳理上海地方自治的发展过程。从闸北工程总局到工程总局再到自治公所,体现了上海近代城市治理进程的深入。材料未突出西方影响,B 项错误;未形成完善治理体系,C 项错误;不能说明自治加剧地方独立倾向,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A。
16.答案:C
简析:本题分析冷战后全球治理模式变化的反映的问题。全球治理模式变化及国际组织关系调整,反映了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对多元合作治理的需求。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尚未巩固,A 项错误;不是旨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B 项错误;未改变发达国家主导地位,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二、材料题
17.
(1)答案:特点:居民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市坊分离;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加强治安管理;推行严格的城乡一体、分类管理的户籍制度;实行地方行政与专属机构系统的双重管理。
简析:本题从材料归纳唐代城市治理特点。依据材料中街鼓控制开闭时间得出时间限制;从坊市布局知道市坊分离;由京兆尹等官员管理可知有专人管理;从官员监察等内容得出治安管理;根据户籍分类管理情况总结户籍制度特点;从行政与专属机构管理方面归纳管理体系特点,分点准确概括。
(2)答案: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产生,使得社会财富更为集中,贫富分化现象日益突出;工业化过程中出现污染等问题,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自由主义思想盛行,缺少政府的监控;城市盲目扩张,城市布局不够合理;民众公共卫生意识薄弱。措施:提升工业城市地位和改善工人阶级的处境;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公共卫生治理;进行劳工立法。
简析:本题分析英国城市问题原因及应对措施。原因从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阶级分化、环境污染、思想及城市规划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措施根据材料中议会改革、立法、城市建设及卫生改革等内容进行总结,逻辑清晰。
(3)答案:启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城市治理;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城市治理要具备前瞻性认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简析:本题总结中外城市治理启示。综合唐代和英国城市治理情况,从经济与治理关系、政府作用、治理理念等角度得出启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
18.
(1)答案:特点:南朝时期:持续不断;被动迁徙与自行流动同时存在;以自北向南迁徙为主。明清时期:以经济移民为主;跨境迁徙进一步发展;人口流向较为多元。
简析:本题概括南朝与明清人口迁徙特点。南朝方面,从材料中 “持续不断”“被动与自行流动并存”“江北往江南” 等信息总结。明清时期,依据 “经济移民”“跨境”“流向多元” 等关键词概括,准确提炼特点。
(2)答案:原因:殖民者的强制贩卖;已在海外致富华人的影响;美国金矿的发现及其对劳动力的需求;东南沿海老百姓生活艰难。贡献:推动了美国等海外地区的经济开发;客观上传播了中国文化。
简析:本题分析晚清华工群体原因及贡献。原因从材料中殖民者贩卖、华人影响、美国需求及百姓生活状况等方面归纳。贡献从对海外经济开发和文化传播角度阐述,结合历史背景,合理分析。
(3)答案:评价: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主要受到少数民族入居中原的影响,呈现出自北而南的被动迁徙过程,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民族交融的发展。明清之际的人口迁徙呈现出明显的经济趋向,且跨境迁徙不断发展,这都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晚清华工的出洋与近代西方殖民掠夺、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对劳动力的需求密不可分,可以折射出晚清中国已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华工成为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析:本题评价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分别从南朝、明清、晚清人口迁移的原因、方向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如少数民族南迁、商品经济发展、西方殖民等,分析其对经济、民族关系和世界市场的作用,客观全面。
19.
(1)答案:原因:清末科举改制中考试科目的变化;西学影响力的加深;梁启超等学者推动了史学的发展;书籍市场的发展;书商为读史风潮的舆论造势(史书广告的推动);传统史学仍具有生命力;史学研究具有服务于救亡图存的功能。危机:读史的功利性不利于史学的长足发展;折射出科举改制与选拔近代实用性通才型人才的目标相脱离。
简析:本题分析清末史书市场繁荣原因及危机。原因从科举改制、西学、学者、市场、书商、传统史学及救亡图存等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危机从读史功利性对史学和科举改制目标的影响角度阐述,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问题。
(2)答案:出路:史书应兼具高学术水准和通俗性(可读性);对史书的编纂和出版应发挥国家管控和市场调节双重作用;史书应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社会需求(发挥现实启迪作用)。
简析:本题探讨中国史书业出路。针对前面分析的问题,从史书质量、编纂出版管理及服务社会等角度提出出路,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为史书业发展提供思路。
20.
示例答案:论题: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还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概念。说明:秦汉时期,与塞北、岭南一样,江南只是一个地域概念,由于相对落后、人口稀少,江南泛指整个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魏晋以来,人口南移,江南地区不断开发。唐朝时期,江南地区因为地域广袤、差异巨大,为便于管理,行政区划不断细分,“江南” 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兼具了政治内涵;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成为了发达的经济区域,江南这一概念的经济意义凸显;明清以来,随着江南经济的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江南地区人文荟萃、文化繁荣,江南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成为文化发达区域的代称。总之,江南这一概念内涵丰富,不断发展变化,蕴涵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
简析:本题以 “江南” 概念演变为主题写论题并说明。示例论题明确指出江南的多元概念。说明部分按时间顺序,从秦汉到明清,分别阐述江南在不同时期地域范围变化及政治、经济、文化内涵的发展,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展现江南概念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