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东四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第1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一位旅行者说:“在这座城市(如图中☆号)里,每周有三种休息日:穆斯林逢周五休息,犹太人逢周六休息,基督徒则在主日休息。”旅者所处应在()
A.波斯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阿拉伯帝国D.奥斯曼帝国
2.1324年,马里国王穆萨取得了廷巴克图的统治权,又通过“黄金朝圣”使这座隐藏在撒哈拉深处的城市举世闻名,成为了当地最重要的学术和艺术中心;他修建的桑科雷大学是穆斯林世界最著名的学府之一,学子可以免费获得教育。据此可知,廷巴克图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马里地理位置优越B.撒哈拉商路畅通无阻
C.西非文化资源丰富D.统治者举措推行得当
3.哥伦布初次踏上西印度群岛就用暴力捕捉了几个印第安人,以获得岛上情报;第二次航美期间,海地印第安人苦于殖民主义者无穷的需索和侵杀、揭竿而起准备反抗时,哥伦布立即实行野蛮镇压,还把战争中俘获的印第安人变为奴隶,并将其中500名运往欧洲。这反映了哥伦布当时()
A.以掠夺黑人奴隶为其目的B.垄断了欧洲与美洲的商贸通道
C.探险活动伴随着殖民侵略D.意在建立全球性商品贸易市场
4.以下是对新航路开辟后某国家的描述,符合下述全部描述的是()
A.15世纪的葡萄牙B.17世纪的荷兰
C.16世纪的西班牙D.18世纪的英国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后,引申出“人人皆僧侣”的观点;同一时期明代王阳明则主张“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子、朱熹的语录为真理。两者的思想都()
A.带有人文主义色彩B.引发了社会巨变
C.拥有广泛社会基础D.冲击了世俗王权
6.如表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应是()
A.穆罕默德·阿里改革B.俄国农奴制改革
C.明治维新D.清末新政
7.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府对外实行高关税政策,对内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水平,扶持本土产业的发展,注重技术创新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培养,推行职业教育制度,等等。由此可知,当时德国()
A.科技和经济水平已领先世界B.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C.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工业化道路与英国不同
8.下面两幅漫画形象地展示了马克思经济学某一学说。马克思的这一学说()
A.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B.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C.旨在激起广大民众推翻资产阶级独裁统治
D.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规律
9.1884年柏林会议后,列强制定了各自的侵略计划:英国企图建立从开罗到开普敦的纵贯非洲的帝国;法国打算建立从塞内加尔到索马里的横跨非洲的帝国;德国制定一套沿赤道从大西洋沿岸到印度洋沿岸的侵略计划。据此可推断出()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B.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竞争加剧
C.非洲大陆全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D.欧美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10.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代表。分析表格可知该时期()
墨西哥 191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赶走独裁者,颁布资产阶级宪法
印度 1885年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大党”,1905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
中国 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埃塞俄比亚 1894年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发表《告人民诏书》,号召人民抗击意大利侵略者,保卫国家独立
A.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不平衡B.未能提出改造社会新方案
C.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D.由民族革命转向民主革命
11.1919年夏,威尔逊带着经历了严重妥协的和会成果返回美国,被美国各派指责。威尔逊基于“十四点原则”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的理想失败了,他本人的政治生命也因此基本终结。这反映出当时()
A.美国没有远超英法的绝对优势B.英法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标
C.英日同盟挫败了美国霸权图谋D.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任重而道远
12.1921年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重视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和经济制高点(银行业、重工业、运输业)的控制;斯大林上台后,用行政手段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配置,大力发展重工业。两者都()
A.重视控制国民经济命脉B.体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性
C.借鉴市场经营管理方式D.服务战争时期的特殊环境
13.“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炸弹的爆炸......他建议同伴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作为这支大军的军服。”材料中的“他”()
A.提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B.击败了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军
C.被誉为“人民的良心”D.成立民族解放阵线进行斗争
14.1930年,德国小说《西线无战事》被好莱坞拍摄成同名电影。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但当电影在柏林举行首映式时,纳粹冲锋队员向影院里倾倒了大批事先准备好的蟑螂和老鼠。纳粹冲锋队的行为折射出当时德国()
A.反战思潮成为社会主流B.英法列强联手制裁德国
C.经济动荡加剧社会危机D.纳粹政权大肆扩军备战
15.20世纪60年代戴高乐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实现与苏联、中国关系的正常化;在他的领导下,法国反抗美元霸权,抵制美国的经济渗透。即使如此,法美合作也从未停止。这体现了法国()
A.促进世界和平的愿望B.深受马歇尔计划牵制
C.秉持独立自主的原则D.构建欧洲联盟的决心
16.1983年3月,美国里根政府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决定重整军备,建立“一个包括以地面、空中和太空为基地的多种拦截手段的综合防御体系,可以对来袭弹道导弹的助推段、末助推段、中段和再入段逐层加以拦截,使美国免受核攻击的威胁,或把核攻击的危险性降低到最低限度”。这一计划的目的是()
①转变科研方向,和平利用太空②带动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
③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④给苏联经济制造压力,拖垮苏联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7.“实事求是地讲,在苏共二十大之后,我有两个感受,第一个是苏联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改善,过去排长队的现象越来越少......第二个是人民心态放松了很多,以前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控制得很厉害,现在大家敢讲讲话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初现于()
A.斯大林时期B.赫鲁晓夫时期C.勃列日涅夫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
18.1977年,时任总统卡特提出了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新方针”:一要“高度尊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每一个国家的特性和主权”;二要“尊重人权”;三要“努力推动解决那些影响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美国此举()
A.意在缓和与拉丁美洲国家矛盾B.导致美苏争霸态势的改变
C.有助于抵制苏联对拉美的渗透D.使世界殖民体系得以摧毁
19.在科索沃,自以为强大无比的美国感到分身乏术,请求欧盟出来主导;在巴以冲突中,美国曾长期排挤欧盟,到头来又不得不拉着欧盟和俄罗斯,设法寻求解决方案;在美国对伊朗和朝鲜实行强硬政策时,欧盟也并未附和美国。这反映出()
A.世界政治局势日益恶化B.欧盟的影响力下降
C.美国单极格局的局限性D.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0.当下的世界,在东欧,俄乌战事即将打满36个月;在中东,巴以冲突已经持续一年有余;而在遥远的北非,苏丹内战即将进入第600天。这表明()
A.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B.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C.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历史潮流D.多极化正加速发展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兴起了许多新城市。那些聚集在新城市工厂附近的青年人经常居住在那些不像样的、看起来好像是一排排鸽子笼的小屋里,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和通风设备。许多潮湿阴暗的地下室成了全家老小的“家”。在工业城市中的一间地下室或鸽子笼的家里,有着无知、贫困、饥饿、肮脏、疾病等像敌人一样的危害。发热病和其他疾病严重破坏了像曼彻斯特和伯明翰这些城市。各工厂都需要非熟练劳工。纺织机和自动织布机可以由妇女和儿童们来看管。事实上,儿童更受欢迎,因为他们比较敏捷、便宜和容易管理。在纱厂里,大多数雇下的是儿童和妇女。
-摘选自【美】海斯、穆恩、韦兰主编《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大方针下,以政府的工部省(内务省)为中心,开始实施产业育成计划。官营的富冈制丝厂作为模范工厂,首先引进了西洋式工业技术。明治十三年(1880年),政府制定“官营工厂払下(出售)概则”,除与造币局、通信、军事相关的官营工厂外,其余的官营工厂、矿山均出售给民间,这一举措极大地刺激了民间工业的发展。1890年,工业化产业革命出现大跃进的高潮。
-摘编自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造成的负面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工业化的特点;并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历史意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后,美国的跨国公司发展基本上与战后经济周期一致。据美国商务部调查,1950年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子公司只有7417家,到1966年已增至23282家。私人对外直接投资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投资额由1950年的117.8亿美元,增长都1960年的318.15亿美元,1970年则高达754.8亿美元,美国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私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美国越来越多的工业、服务业公司到国外进行经营活动,国外部分的投资额、利润在公司发展中的占比也日益提高,如福特汽车公司的海外利润在1960-1971年,占比由15%增长到26%。美国跨国公司所代表的资本在海外还大肆收购所在国的企业,到1970年代初,美国的跨国公司控制了西欧计算机设备生产的80%,集成电路的95%,小汽车的40%。美国公司在海外的扩张使的跨国公司声名鹊起,危地马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斯图里亚斯在其作品中批判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自己祖国的掠夺,法国记者赛尔旺仔1968年出版的《美国的挑战》一书中,点名美国的海外公司使其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第三大工业力量”。
-摘编自黄河《战后经济危机与美国跨国公司的发展(1947-197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美国跨国公司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影响。
肇东四中2024--2025年度高三期末考试历史答题卡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C B A B D A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A C C B B C D A
二、材料题
21、
(1)负面影响:工人生活环境恶劣;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普遍使用童工。(任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特点:政府主导和推动(将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资本家);向西方学习(主动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国营企业和私人资本相结合。(任答两点即可)
历史意义:加速日本工业化进程(或促进日本近代化发展);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2、
(1)表现:海外子公司的数量增加;对外投资额的增加;成为对外投资的主体;海外利润占比增加;对投资国相关产业的控制力增强。(任答3点即可)
(2)影响: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升了美国对世界的控制和影响力;损害了相关国家的利益,引发了反对等。(任答3点即可)
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简析:本题考查奥斯曼帝国的宗教文化特征。由图中位置及材料中多种宗教休息日可知是伊斯坦布尔,此地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受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影响,符合其宗教多元特点。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时期伊斯兰教未形成,阿拉伯帝国未统治该地,A、B、C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D。
2.答案:D
简析:本题分析廷巴克图文化繁荣的原因。材料中廷巴克图文化繁荣得益于马里国王穆萨的 “黄金朝圣” 及修建桑科雷大学等举措,这些统治者行为促进了城市发展。材料未提及地理位置、商路和文化资源的关键作用,A、B、C 项错误。故答案为 D。
3.答案:C
简析:本题揭示哥伦布航海活动的本质。材料中哥伦布对印第安人暴力捕捉、镇压并变为奴隶,体现其航海探险与殖民侵略同步。材料未表明以掠夺黑人奴隶为目的,A 项错误;未涉及垄断商贸通道,B 项错误;建立全球商品贸易市场不是材料主旨,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4.答案:B
简析:本题判断符合描述的国家。根据材料中经济领域扩展、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及北美殖民地首府等信息,符合 17 世纪荷兰的情况。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情况与材料不完全相符,A、C、D 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B。
5.答案:A
简析:本题比较马丁 路德和王阳明思想。二者分别否定教会和传统儒学权威,强调个人信仰和内心作用,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王阳明思想未引发社会巨变,B 项错误;其思想不具广泛社会基础,C 项错误;王阳明思想未冲击世俗王权,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A。
6.答案:B
简析:本题判断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材料中 “保留封建残余”“农民交赎金”“剥削加重” 等符合俄国农奴制改革特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明治维新、清末新政与材料描述不符,A、C、D 项错误。故答案为 B。
7.答案:D
简析:本题分析德国工业化道路特点。材料表明德国政府主导工业化,与英国自下而上的工业化道路不同。不能得出德国科技经济领先世界,A 项错误;未涉及君主专制强化,B 项错误;德国不是全面干预经济,C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D。
8.答案:A
简析:本题理解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意义。材料中漫画体现的是剩余价值学说,该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秘密。《共产党宣言》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和揭示资本主义规律,B、D 项错误;其目的不是激起民众推翻独裁统治,C 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A。
9.答案:B
简析:本题推断柏林会议后列强在非洲的情况。列强在非洲的侵略计划有重叠冲突,表明殖民竞争加剧。殖民体系开始形成于新航路开辟后,A 项错误;非洲 20 世纪初才几乎全被瓜分,C 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非洲,不能说明瓜分世界狂潮,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B。
10.答案:A
简析:本题分析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特点。材料中既有封建统治者领导的运动,也有资产阶级领导的运动,体现发展不平衡。亚洲和拉美有新方案,B 项错误;材料未强调领土瓜分完毕,C 项错误;未涉及革命任务转变,D 项错误。故答案为 A。
11.答案:A
简析:本题剖析威尔逊理想失败的原因。一战后美国在巴黎和会未获远超英法优势,英法抵制使其建立世界体系理想失败。材料未体现英法双标,B 项错误;英日同盟与挫败美国霸权图谋无关,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和平解决争端问题,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A。
12.答案:A
简析:本题归纳列宁和斯大林经济政策的共性。二者都重视国家对经济关键部分控制,注重掌控国民经济命脉。斯大林模式体现高度集中计划性,新经济政策不是,B 项错误;斯大林手段非市场经营管理,C 项错误;1921 年战争已结束,D 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A。
13.答案:A
简析:本题判断材料中人物及运动。材料中 “精神运动取代武装暴动” 等符合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特点。击败意大利法西斯的是埃塞俄比亚,B 项错误;“人民的良心” 是桑地诺,C 项错误;甘地未成立民族解放阵线,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A。
14.答案:C
简析:本题分析纳粹冲锋队行为的原因。1930 年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动荡、社会矛盾激化,纳粹冲锋队反对反战电影,反映当时社会危机。反战思潮非德国主流,A 项错误;与英法制裁无关,B 项错误;纳粹政权 1933 年建立,D 项错误。故答案为 C。
15.答案:C
简析:本题理解法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戴高乐时期法国外交在多方面体现独立自主,反抗美国霸权等。材料未突出促进世界和平,A 项错误;不是受马歇尔计划牵制,B 项错误;构建欧盟不是主要体现,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16.答案:B
简析:本题分析美国 “战略防御” 计划的目的。该计划即 “星球大战计划”,旨在推动美国科技、提高核威慑、拖垮苏联。未提及改变科研方向,①错误,A、C、D 项排除。所以答案是 B。
17.答案:B
简析:本题确定材料现象出现的时期。苏共二十大后出现的舆论开放等现象与赫鲁晓夫改革打破斯大林崇拜有关。斯大林时期舆论统一,A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不是初现,C、D 项错误。故答案为 B。
18.答案:C
简析:本题推断美国对拉美 “新方针” 的目的。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实力下滑,出台 “新方针” 是为抵制苏联对拉美的渗透。缓和矛盾是手段不是目的,A 项错误;不是导致美苏争霸态势改变原因,B 项错误;未摧毁世界殖民体系,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19.答案:D
简析:本题解读材料反映的国际趋势。材料中美国在多地区需依靠欧盟等解决问题,表明欧盟影响力提升,体现多极化趋势发展。不能说明世界政治局势恶化,A 项错误;欧盟影响力上升,B 项错误;美国未建立单极格局,C 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D。
20.答案:A
简析:本题分析当下世界局势的启示。当今世界局部战争频发,凸显改革全球治理机制的紧迫性。材料未涉及发展问题,B 项错误;未体现和平发展潮流,C 项错误;与多极化加速发展无关,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A。
二、材料题
21.
(1)答案:负面影响:工人生活环境恶劣;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普遍使用童工。
简析:本题从材料归纳工业革命对英国的负面影响。根据材料中工人居住条件差得出生活环境恶劣;从疾病等情况推断环境污染;由资本原始积累及对工人压榨可知贫富分化加剧;从雇佣儿童现象得出普遍使用童工。
(2)答案:特点:政府主导和推动(将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资本家);向西方学习(主动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国营企业和私人资本相结合。意义:加速日本工业化进程(或促进日本近代化发展);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简析:本题分析日本工业化特点及明治维新的意义。从材料中政府的产业育成计划、引进技术、出售国营工厂等得出工业化特点。明治维新的意义从对工业化进程推动和社会制度转变方面阐述,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22.
(1)答案:表现:海外子公司的数量增加;对外投资额的增加;成为对外投资的主体;海外利润占比增加;对投资国相关产业的控制力增强。
简析:本题概括二战后美国跨国公司发展表现。依据材料中海外子公司数量、投资额、投资占比、利润占比及对投资国产业控制等数据信息,分点准确概括出其发展表现。
(2)答案:影响: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升了美国对世界的控制和影响力;损害了相关国家的利益,引发了反对等。
简析:本题分析美国跨国公司发展的影响。从经济全球化、美国国际地位及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等角度,结合材料中跨国公司在全球的投资、控制情况及他国反应,分析其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全面且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