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单县一中高三一轮复习综合模拟(二)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道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传说中的人物皋陶历经了尧、舜、禹三个时期,始终担任职掌断狱和司法大权的“大理”和“士师”,相传他断狱公平、执法公正,创造出最早的监狱雏形,被后人称为“狱神”。皋陶的传说()
A.带有国家初始形态孕育的印记 B.展现了原始民主遗风的影响力
C.体现了官僚世袭制的历史渊源 D.因缺乏考古资料印证而不可信
2.如表为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主张。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孟子 惟仁者宜在高位
荀子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
墨子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韩非 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
A.贤人治国成为社会共识 B.官僚政治已取代了贵族政治
C.各家学说交融程度加深 D.诸子积极探索国家治理方法
3.汉武帝时期,在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后,汉军开始用兵于闽越国、南越国。对南方两个政权的战争()
A.促进了文化交流 B.解决了王国问题
C.控制了珠江流域 D.强化了君主专制
4.某学者在研究一段历史时期时,发现该时期有这样的特征:诗歌创作中既有汉族文人对塞外风光的描绘与感怀,也有少数民族诗人用汉文书写中原山水的佳作;服饰风格上,宽袍大袖与短衣窄袖并行于不同群体之间;城市建筑里,传统汉式飞檐斗拱与游牧民族的穹庐造型元素相互融合。据此判断,该学者研究的时期是()
A.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B.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C.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D.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
5.宋神宗元书三年(1080年),文学家曾巩在议论国家经费时,对景德、皇祐、治平三个时期的财政支出情况进行了动态分析,如表所示。这一分析能够说明宋朝()
时期 景德(1004-1007年) 皇祐(1049-1053年) 治平(1064-1067年)
分析指标 绝对数 发展速度(%) 绝对数 发展速度(%) 绝对数 发展速度(%)
官吏(万员) 1 100 2 200 3.4 340
郊费(郊外祭祀天地)(百万) 6 100 12 200 13 217
A.政治风气的保守 B.改革成效显著
C.社会潜伏着危机 D.经济状况良好
6.英国学者盖尔伯宣称:1840-1842年与中国发生战争的原因,一是中国威胁到了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英国平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中国拒绝“自由贸易”,而“自由贸易是耶稣基督,耶稣基督就是自由贸易”。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英国殖民侵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B.中国民众民族意识较为缺失
C.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扩张的产物
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商业战争
7.如表所示是1917-1922年北洋政府接收或通过的部分教育议案。推动这些议案产生的重要原因是()
时间 议案
1917年 全国教育会第三届年会正式向北洋政府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议案
1918年8月 教育部通过议案,自此,在小学基础教育中,女子教育和男女同校基本被确定下来
1922年 在北京召开的学制改革会议上通过了《学制系统改革草案》,明确规定课程设置上,无男女校的区别
A.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 B.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弘扬
C.民族工业的全面发展 D.爱国救亡运动持续高涨
8.据统计,即便在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情况下,边区普选参选率比较高,而且一直在提高:1937年第一次普选时参选率为70%,1941年第二次普选时提高到80%。这()
A.表明边区贯彻“三三制”原则 B.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提高了全国民众的参政热情 D.说明边区政治实践具有独创性
9.1963年9月,党中央决定再用3年(1963-1965年)时间,为“三五”计划的实施创造条件。在这三年里,我国在工业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尖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
A.得益于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 B.是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结果
C.彰显了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 D.标志着“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10.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古代王朝长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而到了现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大力倡导发展市场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某内陆城市,政府积极推动商业发展,建立大型商业中心,鼓励民众创业经商,然而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却出现了商科类专业报考火爆,而传统文史类学科则备受冷落的现象,与之相伴的是当地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资金也面临短缺。这主要表明()
A.商业繁荣与文化传承的零和博弈
B.功利主义思潮对教育文化的侵蚀
C.现代性焦虑下历史文化的式微根源
D.经济转型触发社会资源错配连锁反应
11.从公元前13世纪到16世纪初,玛雅帝国先后经历了前古典时期一古典时期一后古典时期的变迁过程(如下图所示)。这可用于探究()
A.中央集权保障了玛雅城市国家的发展 B.交通成为制约玛雅文明发展的主因
C.地理环境对玛雅文明发展的双重影响 D.因殖民入侵导致文明发展完全中断
12.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刻画了夏洛克这一被金钱腐蚀的人物形象。他的密友马洛在另一部戏剧中描述了一个高利贷资本家被金钱蒙蔽了心灵,导致良心泯灭最终受到报应的故事。上述作品揭示了()
A.追求个性解放观念的兴起 B.工业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病
C.欧洲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 D.资本原始积累引发的问题
13.1923年,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一书中指出:“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列宁意在强调()
A.俄国发起十月革命的合理性 B.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有效性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
14.20世纪30年代欧洲与世界面临新的战争危险时,和平主义思潮在包括法国在内的各西方民主国家迅速地蔓延开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这一潮流()
A.推动了孤立主义的发展 B.以祸水东引保护自身利益
C.助长了法西斯侵略野心 D.为英法等国赢得长久和平
15.下图为1850-1988年的英国职业人数结构图。该图反映出英国()
A.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 B.高福利导致制造业衰落
C.职业女性比重最后超越男性 D.无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二、非选择题共 55分
16.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江浙)的粮食流动出现了一些新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浙江及江南苏、松等府地窄人稠,即收之丰年,亦皆仰食于湖广、江西等处。
-《清世宗实录》
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织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
-叶梦珠《阅世编》
窃照大江以南......率以沙涨之地宜种棉花。是以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究其种棉而不种稻之故。并非沙土不宜于稻,盖缘种棉费力少而获利多,种稻工本重而获利轻。
-两江总督高晋《请海疆禾棉兼种疏》
结合明清经济发展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一的新现象。(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晚清光绪年间,在东南沿海某通商口岸城市,新办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有一家名为“宏远”的纺织厂,其厂主本是当地颇具声望的乡绅,早年游历西洋,深感机器生产之威力,归国后遂倾尽全力办厂。他一方面重金聘请外国技师指导生产,引入当时最先进的纺织机器;另一方面,从周边农村招募大量女工,这些女工年龄多在十几岁到三十岁之间,每日劳作时长超十个小时。工厂所产布匹,起初多销往国内各地,因质优价廉,销路渐广。但不久后,随着国外洋布大量倾销,宏远“纺织厂面临巨大竞争压力,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此时,厂主试图联合其他几家本土工厂,向官府请愿,希望能通过提高洋布关税、给予本土企业贷款扶持等政策来渡过难关,然而各方反应不一,事情陷入僵局。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像“宏远”纺织厂这类民族工业创办与初步发展的原因以及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困境的根源。(6分)
(2)对于材料中厂主为挽救民族工业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多元视角进行评析,并说明你认为在当时历史情境下,还有哪些可行的路径能助力民族工业突破困境、走向振兴?(9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人民日报》“三八”国际妇女节女性形象塑造
材料一
表3为《人民日报》“三八”国际妇女节涉及女性形象的新闻照片主题及数量(1950-1977年)。
表3
相关主题 对应数量(张) 占比
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的妇女 17 18%
国际上非社会主义阵营的妇女 5 5%
保卫国家、保卫和平 18 19%
工作岗位上的妇女典型 22 23%
妇女翻身解放 2 2%
鼓动参与社会建设 16 17%
其他 14 14%
总计 94 100%
材料二
表4为《人民日报》“三八”国际妇女节涉及女性形象的新闻照片主题及数量(1978-2001年)。
表4
相关主题 对应数量(张) 占比
提高妇女素质 20 15%
维护妇女权益 20 15%
工作岗位妇女典型 42 32%
资本主义国家妇女 14 11%
会议庆典 18 14%
社会主义阵营 8 6%
革命 4 3%
其他 7 5%
总计 133 100%
-摘编自邓一帆《《人民日报》1(950-2019)妇女节新闻中片中女性形象变迁的分析》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女性形象·时代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3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近代拉美的“现代化”
材料一
表5为1870年、1910年部分拉美国家主要贸易伙伴及贸易占比情况统计。
表5
区域 国别 主要贸易伙伴 在贸易总值中的占比(%)
1870年 1910年
北部拉美 墨西哥 美国 45.2 72.4
古巴 美国西班牙 - 65.8
南部拉美 阿根廷 英国德国 38.5 63.5
乌拉圭 英国阿根廷 33.6 61.3
西部拉美 智利 英国德国 32.4 66.2
秘鲁 英国美国 - 62.7
-摘编自【美】斯坦利·J斯坦因芭芭拉 H.斯坦因《拉丁美洲的殖民遗产》
材料二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各国仿效欧美建立立宪政体,实际上是考迪罗体制。在19世纪,利维亚在74年内发生了60次“革命”,哥伦比亚在 70年中经历了27次内战,墨西哥70届政权中有60个以政变形式上台。大地产制在独立后得到巩固和发展,1910年,墨西哥85%的土地掌握在1%的人口手中,墨西哥爆发民主革命才开始得到解决。其土地改革后来为危地马拉和玻利维亚所仿效并于20世纪60年代推及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
19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凭借自身在农、牧、矿等资源上的优势,推行初级产品出口的经济发展战略,获取外汇收入以从国外购买本国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工业制成品。拉美国家兴办实业推动了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兴建和建筑业、轻工业、食品工业的发展。但拉美并未真正实现现代化,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拉美国家出口规模和产品价格的急剧下降,外资流入中断,拉美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拉美未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原因。(15分)
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皋陶传说的意义。皋陶担任司法要职并创造监狱雏形,这些与国家初始形态中权力集中、法律及管理机构出现等特征相关,体现了国家初始形态孕育的印记。材料未体现原始民主遗风,B 项错误;未涉及官僚世袭制,C 项错误;不能因其无考古资料印证就完全否定,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A。
2.答案:D
简析:本题分析战国时期诸子思想主张。孟子、荀子、墨子、韩非等对官员选拔任用提出见解,这是在社会变革背景下对国家治理方法的探索。不能说明贤人治国成为社会共识,A 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秦朝建立后逐渐完成,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家学说交融,C 项错误。故答案为 D。
3.答案:A
简析:本题推断汉武帝对南方政权战争的影响。汉武帝征服闽越国和南越国,扩大了统治疆域,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这两个政权不是汉初分封的王国,B 项错误;闽越国不在珠江流域,C 项错误;材料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A。
4.答案:B
简析:本题判断材料所描述的历史时期。材料中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迁徙、融合的时代特点相吻合。秦汉时期民族交流程度不及此时期,A 项错误;隋唐民族交融深度广度相对较弱,C 项错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强化,文化交融情况与材料不符,D 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B。
5.答案:C
简析:本题说明宋朝财政支出情况反映的问题。景德、皇祐、治平时期官吏和郊费支出显著增加,加剧了宋代财政危机,表明社会潜伏着危机。材料未体现政治风气保守,A 项错误;此时庆历新政已失败,王安石变法未开始,B 项错误;宋代积贫积弱,经济状况不佳,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6.答案:C
简析:本题解读英国学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工业革命后英国为获取市场和原料,以中国拒绝 “自由贸易” 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其本质是工业文明扩张。材料未涉及战争影响,A 项错误;未提及中国民众态度,B 项错误;鸦片战争不仅是商业战争,更是侵略战争,D 项错误。故答案为 C。
7.答案:B
简析:本题分析推动教育议案产生的原因。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与科学思想,推动教育观念变革,促使女子教育等议案产生。五四爱国运动主要是反帝爱国,与女子教育议案直接关联不大,A 项错误;民族工业全面发展与女子教育议案无必然联系,C 项错误;爱国救亡运动持续高涨并非主要原因,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B。
8.答案:B
简析:本题推断边区普选参选率高的意义。边区普选参选率高,体现了边区政权受拥护,有利于团结抗日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材料未表明贯彻 “三三制” 原则,A 项错误;不能由此推断全国民众参政热情,C 项错误;材料重点是普选的意义,非边区政治实践的独创性,D 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B。
9.答案:C
简析:本题分析 1963 - 1965 年我国取得成就的原因。这一时期经济困难,但在多领域取得成就,彰显了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此时中苏关系破裂,A 项错误;冲破计划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后,B 项错误;“左” 倾错误未全面纠正,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10.答案:D
简析:本题剖析内陆城市经济与文化现象的原因。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转型,政府推动商业发展引发社会资源错配,导致商科报考热、文史类受冷落和文化遗迹保护资金短缺。不是商业与文化的零和博弈,A 项错误;功利主义思潮不是主要原因,B 项错误;现代性焦虑也不准确,C 项错误。故答案为 D。
11.答案:C
简析:本题探究玛雅帝国变迁可研究的问题。玛雅帝国城市兴衰与地理环境有关,如临近河流中下游的城市兴起又可能因洪水等消失,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玛雅未建立中央集权,A 项错误;交通不是制约文明发展的主因,B 项错误;殖民入侵未使文明完全中断,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12.答案:D
简析:本题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问题。莎士比亚和马洛的作品批判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追求金钱、道德沦丧的现象。与追求个性解放观念兴起无关,A 项错误;此时工业资本主义尚未兴起,B 项错误;未体现商业经营方式改变,C 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D。
13.答案:A
简析:本题理解列宁言论的意图。列宁强调俄国可先革命取得政权,再发展经济赶上他国,意在说明十月革命的合理性。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联性不强,B、C、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A。
14.答案:C
简析:本题分析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20 世纪 30 年代和平主义思潮蔓延,西方民主国家对法西斯妥协退让,助长了法西斯侵略野心。推动孤立主义发展的是美国,A 项错误;不是祸水东引,B 项错误;未给英法带来长久和平,D 项错误。故答案为 C。
15.答案:A
简析:本题解读英国职业人数结构变化反映的问题。农业和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服务业增加,表明英国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高福利在二战后才建立,不是制造业衰落原因,B 项错误;职业女性未超越男性,C 项错误;无产阶级力量未日益壮大,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A。
二、非选择题
16.
答案:新现象:江南地区由粮食输出区变为粮食输入区。原因:江南地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明清江南地区兴起工商业市镇,手工业繁荣,百姓主要从事工商业;种棉经济利益大于种稻,经济作物种植广泛。影响:促进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简析:本题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地区粮食流动新现象。首先根据材料和知识得出江南由粮食输出区变为输入区的新现象。然后从人地矛盾、工商业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等方面分析原因。最后阐述其促进长途贩运贸易和突破自然经济结构、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的影响,分点作答,逻辑清晰。
17.
(1)答案:发展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影响;通商口岸交通便利;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困境根源:外国资本主义挤压;封建势力束缚;自身资金技术薄弱。
简析:本题分析民族工业创办发展原因及困境根源。从材料中厂主游历西洋及通商口岸办厂等信息得出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和交通便利,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是发展原因。从洋布倾销、聘请外国技师及时代背景可知外国资本主义挤压、封建势力束缚和自身资金技术薄弱是困境根源,分别归纳。
(2)答案:评析:厂主尝试联合请愿争取政策扶持,体现民族资产阶级妥协性,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可行路径:推动政治变革;加强技术创新;拓展市场;加强行业合作。
简析:本题评析厂主举措并提出可行路径。厂主向官府请愿体现其妥协性,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可行路径从政治、技术、市场、行业合作等方面思考,结合近代中国社会背景,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思路。
18.
答案:示例题目:女性形象 时代变迁正文:1950 - 2001 年,《人民日报》在 “三八” 国际妇女节当天刊发的关于女性形象的新闻照片相关主题,反映了女性参与国家建设的状况。1950 - 1977 年,女性形象的新闻照片相关主题,反映了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时代特征。材料中 “工作岗位上的妇女典型”“鼓动参与社会建设” 等主题体现出新中国大力发展工农业建设,并取得一定成就,妇女形象主题宣传有助于推动经济恢复发展;“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的妇女” 等主题体现出当时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实行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保卫国家、保卫和平” 等主题凸显了我国巩固国防,并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有助于巩固新生政权,追求和平生活;“妇女翻身解放” 主题反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特点。1978 - 2001 年的女性形象的新闻照片相关主题,则主要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资本主义国家妇女”“社会主义阵营” 等主题体现出中国与世界联系,实行对外开放;“革命” 主题所占比例少,“工作岗位妇女典型” 占比高,体现出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投身经济建设;“提高妇女素质”“维护妇女权益” 等主题体现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制定并修订一系列与妇女权益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权益提供法律保障。这份主题统计表通过对女性形象主题的宣传,激发了人民建设祖国的热情,是时代的记录,反映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变迁。
简析:本题以 “女性形象 时代变迁” 写历史短文。首先点明主题核心是女性参与国家建设。然后分两个阶段,结合不同时期历史背景,如建国初期的建设、外交、国防等和改革开放后的开放、工作重心、法治等,分析女性形象主题反映的时代特征。最后总结其激发热情、记录时代和反映社会经济变迁的作用,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9.
答案:从拉美国家政治体制角度回答,如:拉美国家实行考迪罗军事独裁统治,政局不稳定,社会动荡。从拉美国家土地制度角度回答,如大地产制的盛行,造成了广大民众的贫困和国内市场的狭小,阻碍本土工业发展。从拉美国家发展模式角度回答,推行初级产品出口的经济发展战略,依附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没有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帝国主义侵略的角度回答,如英美等国的资本输出、政治渗透和武力干涉。从国际经济秩序的角度回答,如欧美主导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深了拉美地区经济殖民地化和对欧美发达国家的依附。
简析:本题分析近代拉美未实现现代化的原因。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出发,分别从政治体制(考迪罗体制)、土地制度(大地产制)、发展模式(初级产品出口)、帝国主义侵略、国际经济秩序等角度进行分析,全面阐述导致拉美现代化受阻的因素,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