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三)暨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三)暨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22 21:2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一中2024-2025-1 高三年级
历史学科三月考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I卷1至2页,第I1卷3至4页。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答题纸或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一、选择题(共15题,计45分,答案涂于答题卡上)
1.距今8000年至7600年前的磁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华夏族的源头之一。考古学家在当地发现了大量陶纺轮,这显示磁山文化
A.是华夏族的代表性文化 B.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C.原始陶器制作水平高超 D.是原始手工业的开端
2.西周分封的诸国,主要分布在七个地区:一为王畿所在的渭水流域;二为黄河汾水流域;三为洛阳、开封、安阳三角地带;四为成周的近畿;五为鲁南、苏北一带;六为豫南、鄂北一带;七为鄂南、湘赣一带。这说明西周分封的着眼点是
A.控制农业生产区 B.加强对东方的控制
C.强化对地方的管理 D.防止诸侯离心力
3.墨子认为在未有国家之前,“一人一义,十人则十义,百人百义”,以致“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于是,人们“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天子设立各级统治者,然后命令天下百姓以上之所是为是,以上之所非为非,这样国家才能得到治理。这表明墨子
A.主张强化君主的权力 B.强调共同价值观的培育
C.代表平民阶层的立场 D 推崇各学派主张的融合
4.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
5.清廷调度国计民生,要从有余省份的银两中指拨一部分解运到不足省份,名曰协济。1861年之后,惟山西年清年款,他省多不能依限报解,且有逾限不解者。据此可知
A.国家权力下移 B.地方经济发展失衡
C.中外关系紧张 D.太平天国运动发展
6.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写道:“中国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殖民地化的况味。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该材料主要反映出作者认为
A.列强要把中国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B.西方工业国开始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C.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思想不切实际
D.五四运动是以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运动
7.1953年后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在于:
A.土地所有权由个体所有转化为国家所有 B.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C.组织管理由个体劳作变为集体劳作 D.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8.在中共八大上,中央副主席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作为补充。这一思想
A.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B.客观反映了生产力发展实际
C.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D.孕育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9.公元前9-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古希腊和古中国均在思想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在轴心时代两者的文化却有相通的地方。这是指:
A.摆脱原始宗教的精神束缚 B.用哲学和道德的视角认识世界
C.奠定各自文化形态的基础 D.肯定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10.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都是明确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尤其是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同时少部分条文属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公法”。近代法国拿破仑最引以为傲的,是其颁布并成为后世典范的“民法典”。这反映了
A.私权保护与契约构筑社会规范 B.罗马法被延用并不断发展到近代
C.重视国家与个人利益间的平衡 D.注重权利的大陆法系被广泛传播
11.据估计,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的人口迁徙
A.减轻了农村就业和生计的压力 B.实现了殖民文化向多层次转型
C.推动了殖民扩张和贸易的发展 D.缓和欧洲地区新旧教派的矛盾
12.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中说:“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而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以下解释中,最贴近材料的是
A.前者主张建立松散的邦联以保护个人权利并反对暴政
B.后者主张建立紧密的联邦以保护个人权利并反对暴政
C.革命派与联邦派都笃信启蒙思想并主张保护个人权利
D.革命派与联邦派在保护个人权利问题上态度是相反的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几十年前统治全球对欧洲来说还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v但伴随着通讯事业的突飞猛进、内燃机被用于交通领域,技术上的革新和欧洲日益增长的实力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他所说的世界格局指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雅尔塔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世界市场
14.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清晰
D.国际形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15.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民族国家的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B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分歧严重 D.大国间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二、非选择题(16题18分,17题22分,18题15分,总计55分,答案写于答题卡上)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坚持“居其功业之实而言之”。司马光治史不大究天人之际,而始终注意人事,区分人物的贤奸善恶。《资治通鉴》中记述的各种人物,无论是君是臣,都视其修身治国、立身处世如何,而论其善恶得失。“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于史实,“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诫者编年一书。”
-摘编自吴怀祺《<资治通鉴>的价值和司马光的历史观》
材料二、章太炎认为,“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若人人以旧史为不足信”,则“国之本实蹶也”。“如我学人,废经不学,忘民族之大闲(防),则必沦胥以尽,终为奴虏而已矣。”“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实迹,吾恐其渐就萎黄也。孔氏之教,本以历史为宗。宗孔氏者,当·····取前王陈迹可以感怀者,流连弗替。”
-摘编自《章太炎全集》
(1)用史实说明“孔氏之教,本以历史为宗”(6分)
材料三、翦伯赞同志说,过去,在反动统治下,写历史文章像制作炮弹,总想使它尽可能大地打击敌人,总要千方百计地把历史和政治斗争的需要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必要的,因此有时就以古喻今。·····他认为1949年以后社会条件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成为指导思想,因此也应该对历史学科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坚持斗争精神而又避免出现过去的错误,这样才能使历史科学繁荣起来·····他反复强调,要使历史科学具有更大的战斗力,不断地战胜非无产阶级的思想,首要条件是严格按照历史实际来研究和评价历史,切忌削足适履。
-田余庆《坚持真理、无畏无私-深刻怀念翦伯赞同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章太炎和翦伯赞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思想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改造。(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10分)
1950 195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其中:苏联 13.94 12.86 52.50 40.44 62.44 47.82 69.39 49.07 90.16 68.02 81.60 57.91 77.00 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其中:西方国家 27.60 14.87 12.11 1.59 18.48 7.08 15.33 5.01 19.64 7.42 27.05 9.69 27.50 11.37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1794年法国热月政变后,热月党领导的国民公会于1795年制定了宪法。宪法草案报告人在解释宪法的指导思想时说:“应该由优秀人物来统治。优秀人物就是最有教养和最关心维护法律的人。目前,除个别例外,优秀人物应该从下列这类人中去寻找:他们拥有财产,热爱其财产所在的国家和保护其财产的法律,以及维护其财产的安定环境;由于他们拥有财产而过着优裕的生活,因而很有教养;这种教养使他们明智而有判断力,可以讨论决定国家命运的法律的利弊。一个由有产者统治的国家是有秩序的国家,而有无财产者统治的国家将陷入自然状态。”
-(法)阿·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简编》
分析1795年宪法的背景、所包含的政治主张,并给予评价。
  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磁山文化与华夏族的关系。磁山文化是仰韶文化源头之一及华夏族源头之一,大量陶纺轮的发现虽不能表明其完全代表华夏族文化,但可作为其在华夏族文化起源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证据之一。仅陶纺轮不能说明摆脱自然依赖,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制作水平高超,C 项错误;不能确定是原始手工业开端,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A。
  2.答案:A
  简析:本题分析西周分封着眼点。西周分封诸国分布在渭水、黄河汾水等重要农业生产区,说明其着眼于控制农业生产,以保障经济基础和统治稳定。加强对东方控制不全面,B 项错误;强化地方管理是目的之一,但材料更突出农业生产区,C 项错误;防止诸侯离心力不是主要着眼点,D 项错误。故答案为 A。
  3.答案:B
  简析:本题探究墨子的思想。墨子认为国家建立前因价值观多元致天下乱,主张立天子后统一是非标准,强调共同价值观培育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并非强化君主权力,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代表平民阶层立场,C 项错误;也未提及推崇各学派融合,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B。
  4.答案:D
  简析:本题解读宋代社会现象。宋代巨贾彭则爱好儒学、捐书等行为受知州肯定,而子孙耻于被称为 “贩夫”,说明文治政策下士人地位较高,社会对文化和士人的尊崇。士农工商界限仍存在,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度促进社会公平,B 项错误;地方官学教育普及与材料主旨不符,C 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D。
  5.答案:A
  简析:本题推断清廷协济情况反映的问题。1861 年后惟山西能完成协济,其他省多不能依限报解,反映出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减弱,国家权力下移。材料未体现地方经济发展失衡,B 项错误;中外关系紧张与材料无关,C 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不是主要原因,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A。
  6.答案:C
  简析:本题理解瞿秋白言论含义。材料指出中国受帝国主义压迫,使学生运动倾向社会主义,认为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思想在殖民压迫下不切实际,所以转向社会主义寻求出路。列强目的不是把中国变为资本主义国家,A 项错误;西方工业国发展阶段不是重点,B 项错误;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但材料未强调是以工人为主体,D 项错误。故答案为 C。
  7.答案:C
  简析:本题考查 1953 年后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变化。1953 年开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变化体现为组织管理由个体劳作变为集体劳作,如农业合作社等形式。土地所有权是集体所有,A 项错误;B 项是人民公社特点,时间不符;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土地改革时已消灭,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8.答案:D
  简析:本题分析陈云思想的意义。陈云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思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出一定的市场补充作用,为后来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孕育了改革思路。当时非公有制经济未得到大力发展,A 项错误;一定程度反映生产力实际,但不是主要意义,B 项错误;未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C 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D。
  9.答案:B
  简析:本题比较古希腊和古中国轴心时代文化相通之处。在 “轴心时代”,古希腊和古中国虽相隔遥远,但都用哲学和道德视角认识世界,如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儒家、道家思想对世界的思考。摆脱原始宗教束缚不准确,A 项错误;奠定文化形态基础不具体,C 项错误;肯定人的价值在古希腊较突出,中国儒家更强调道德规范下的人,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B。
  10.答案:A
  简析:本题归纳古罗马法与法国民法典的共性。古罗马《十二铜表法》重视自由民私法平等和契约、财产私有,法国民法典也注重私权保护与契约规范社会,反映了私权保护与契约在构建社会规范方面的重要性。罗马法虽有影响,但材料更强调私权和契约,B 项错误;材料未突出国家与个人利益平衡,C 项错误;大陆法系传播不是重点,D 项错误。故答案为 A。
  11.答案:C
  简析:本题推断 17 世纪英国人口迁徙的影响。大量人口迁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为英国海外殖民地提供劳动力和资源,推动殖民扩张与贸易发展。材料未提及减轻农村就业压力,A 项错误;未实现殖民文化多层次转型,B 项错误;不能缓和欧洲新旧教派矛盾,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12.答案:C
  简析:本题解读弗格森言论。1776 年革命派和 1787 年联邦派都强调保护个人权利,都受启蒙思想影响,只是对 “暴政” 的理解不同,革命派反对政府暴政,联邦派反对群众暴政。A、B 项对双方理解片面;双方都保护个人权利,态度并非相反,D 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C。
  13.答案:A
  简析:本题分析斯塔夫里阿诺斯所指世界格局。材料中因通讯、交通技术革新和欧洲实力增长确立的世界格局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基本形成。雅尔塔体系在二战后形成,B 项错误;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格局,C 项错误;世界市场在此之前已逐步形成,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A。
  14.答案:C
  简析:本题剖析当时布尔什维克党的情况。加米涅夫和斯大林主张支持临时政府等,说明布尔什维克党部分领导人对革命形势认识不清,未看清临时政府本质。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沙皇残余势力威胁,B 项错误;国际形势不是主要原因,D 项错误。所以答案是 C。
  15.答案:C
  简析:本题揭示欧共体决策机制争议的实质。德、意等国提议改变决策机制体现超国家倾向,法国抵制维护本国利益,反映出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分歧。民族国家利益阻碍只是一方面,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摆脱美国控制,B 项错误;不是单纯大国争夺领导权,D 项错误。因此答案为 C。
  二、非选择题
  16.
  (1)答案:孔子将复兴西周的礼乐制度作为政治理想;编订的五经都是商周的文化典籍;孔子编订《春秋》,史实记录中寓褒贬之意,奠定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
  简析:本题要求用史实说明 “孔氏之教,本以历史为宗”。从孔子的政治追求、文化典籍编订及《春秋》史学特点等方面阐述,其政治理想与西周历史相关,编订典籍传承商周文化,《春秋》的褒贬笔法开创史学传统,这些都体现孔子以历史为宗的教育理念。
  (2)答案:强调通过准确的历史记录掌握历史;把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结合起来;注重历史学的现实意义。
  简析:本题概括三人观点共通之处。司马光治史注重人事善恶得失,章太炎强调读史巩固国本,翦伯赞要求按历史实际研究评价历史且注重其战斗力,综合可知都重视准确记录历史、结合叙述与解释及关注现实意义。
  (3)答案:超越王朝兴衰,探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再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突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整理、批判和吸收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简析:本题说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传统史学的改造。唯物史观从宏观历史规律、历史主体及研究方法体系等方面进行变革,突破王朝局限,关注人民群众,整合传统方法形成新体系,与传统史学有明显区别和提升。
  17.
  (1)答案:同的原因:同属资本主义阵营;朝鲜战争的爆发 。异的原因:美国国力强盛,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国力削弱,香港更是东亚贸易和金融中心,全面禁运英国损失较大;我国政策的影响。
  简析:本题分析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异同原因。同属资本主义阵营使美英在冷战初期有共同立场,朝鲜战争加剧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防范。美国国力强使其更激进地禁运,英国因香港贸易地位及自身国力弱而有所不同,我国的外交和贸易政策也影响了英国态度。
  (2)答案:进出口总额增加较快;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较低。
  简析:本题概括中国进出口贸易特征。从材料数据可看出总额增长趋势,与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贸易占比大且苏联突出,与西方国家贸易先降后升但占比小,直接提取数据信息并归纳总结。
  (3)答案: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的经济封锁;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的实施;既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
  简析:本题评价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从外交方针角度,与不同阵营国家贸易体现独立自主;从经济角度,对苏联等贸易利于经济恢复和建设,与西方国家贸易也有一定作用,政策在不同贸易对象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
  18.
  背景答案:革命高潮已过去,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结束恐怖统治,恢复正常秩序。
  简析:本题分析 1795 年宪法背景。热月政变后法国局势变化,雅各宾派恐怖统治结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这是宪法制定的重要背景,结合法国大革命进程可得出。
  政治主张答案:由资产阶级独占统治、实行法治。
  简析:从材料中 “由优秀人物(有产者)统治”“维护法律” 等语句可归纳出其政治主张为资产阶级统治和法治原则。
  评价答案:肯定:符合历史客观发展需要;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是革命的任务;稳定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否定:否定了雅各宾派的民主精神;资产阶级独占统治体现了它的局限性,排斥人民群众,破坏了平等原则。
  简析:本题评价 1795 年宪法。从历史发展阶段看,资产阶级统治是当时趋势,有利于稳定和生产力发展,这是肯定方面;但相比雅各宾派民主,它有倒退,资产阶级独占统治排斥群众,违背平等,这是否定方面,全面客观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