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第二单元 散文之部第十七课 狱中杂记【学习要点】
1.探究文章的主旨。
2.探究文章的风格。 要学会哟☆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1.牢狱生存条件之差表现在哪里?
2.狱吏是如何贪赃枉法的?
3.描述监狱里的黑恶势力结成的网。
4.归纳主旨, 本文的主题有何普遍意义?☆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的题目,要求用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1.二百多人挤在一排没有窗户的狭小暗室里,吃喝拉撒都在一处,人死后不能及时处理,传染病动辄流行。
2.恣意妄为,制作伪章,篡改公文,甚至调换主罪者名单,即使是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法律之正义公理荡然无存。
3.主管官员管理着狱中囚犯的一举一动,囚犯的命运可以说是直接操纵在他们手上。监狱中的狱霸虽然他们本身也是囚犯,但他们与狱吏内外勾结,也能赚大钱。作者笔下的狱霸最后都乐不思蜀了,这一奇怪现象足可见封建牢狱黑暗之一般。
4.本文表现吏之毒与民之苦,吏毒则民苦,而造成二者矛盾的根源是一个“利”字(不当之利),这既是清朝监狱黑暗的根源,又是封建王朝黑暗的根源,实质上也是绝大多数黑暗时代罪恶的根源,可以说,文中之“狱”是黑暗时代的缩影,是“利”字之恶的典型。☆课堂提高☆ 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写胥吏贪赃枉法的一组是
①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②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③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④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⑤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 ⑥但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③④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C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②④和“胥吏”无关。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见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
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为这样的事都能坐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
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
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来的事实,作者也向同牢的犯人一一印证,体现了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的行文特点。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B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文中是左右邻居受牵连。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从方苞的《狱中杂记》分析论述桐城派的散文艺术特色。☆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首先要明确"桐城派"提倡的"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和相互为用的主张,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比较好地体现了"桐城派"提倡的"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和相互为用的主张,体现了"桐城派"散文的特点。从"义理"(即文章的中心)来看,作者大胆地揭露了清朝司法制度的黑 暗和腐朽,令人发指,不失为有胆有识之作。在"考据"上,本文内容 详实而有说服力,使人惊心动魄。文章列举了许多由作者目见耳闻和 亲身经历的事实:狱官与禁卒相互勾结,贪赃枉法,草营人命,等等。在"词章"上,本文借助于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在文字上过分的雕琢、修饰。作者以确凿的事实为线索,将材料编 排井井有条,环环相接。全文以对话的方式叙事,语言简洁有力。☆课堂提高☆ 1.下列对选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先后记述了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对“囚犯”的层层盘剥,揭示了刑部监狱的腐朽黑暗。
B.作者引用了孟子“术不可不慎”的话,是想说明刑部衙门的胥吏、禁卒不一定生下来就是坏人,可是他们的职业使他们只能做坏事。所以说选择职业要慎重。
C.部中老胥家里有许多假的印章,任何案宗他都敢改动,甚至一些已经定案为死刑的案件。
D.选文第二段侧重记述了刑部老胥用作伪的手段贪污枉法的事情,从而揭示清朝监狱的腐化是从上到下的。。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 C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不是任何案件都敢改。 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2.对选文写作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比较好地体现了清代以姚鼐为宗祖的"桐城派"提倡的"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和相互为用的主张,体现了"桐城派"散文的特点。
B.在"义理"(即文章的中心)来看,作者大胆地揭露了清朝司法制度的黑暗和腐朽,令人发指,不失为有胆有识之作。
C.在"考据"上,本文内容详实而有说服力,使人惊心动魄。文章列举了许多由作者目见耳闻和亲身经历的事实:狱官与禁卒相互勾结,贪赃枉法,草营人命,等等。
D.在"词章"上,本文借助于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在文字上过分的雕琢、修饰。作者以确凿的事实为线索,将材料编排井井有条,环环相接。全文以对话的方式叙事,语言简洁有力。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A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桐城派宗祖是方苞。找到窍门了吗?《狱中杂记》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9分)
从先秦以来,我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与白话保持着严格的距离。散文发展史,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文言文发展史。其间虽然偶有白话的渗透,但大局不改。然而,文言这种不言而喻的至尊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黄遵宪以及谭嗣同、陈荣兖等都曾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裘廷梁更是以白话为维新之本,甚至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梁启超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将文言撕开了一道难以弥合的裂口。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民国代兴,白话文运动更加轰轰烈烈,席卷南北,所向披靡。到《新青年》创立,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更是接连发表文章,像精心设计的组合拳一般,对已经摇摇欲坠的古文施以致命打击。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明确提出要对今日之文学改良,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八事,文字虽然还较温和,但里面分明隐藏着要用“活文学”也就是白话文学替代古文的用心。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更将胡适的“改良”升级为“革命”,毫不隐晦地说:“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而笔锋所向,尤在“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将他们戴上“十八妖魔”的高帽,而“桐城派”等“今日吾国文学”,因为“悉承前代之敝”,也同样在宣战打击之列。《新青年》同期还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信,该信一边大力赞赏胡适白话体文学主张,一边又以挑衅的口吻指出:“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知若何咒骂。虽然,得此辈多咒骂一声,更是价值增加一分也。”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谬种”的骂辞,所骂对象也更加接近当代,火药味又浓三分。
按说,面对这种公然挑战,与传统文学有瓜葛的文人学者,特别是无端遭到辱骂的桐城派,应该挺身而出,群起反攻。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或许是经过长期的白话文思想冲击,人们已经真切感受到古文确实已经日薄西山,白话文的世纪就要到来,真切地感受到胡适、陈独秀所言是大势所趋,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出来应战。他们有的徒兴哀叹,有的静观其变,有的干脆改弦易辙。严复以为:“此事全属天演,革命时代,学说万千,然而施之人间,优者自存,劣者自败,虽千陈独秀,万胡适、钱玄同,岂能劫持其柄?则亦如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
不过,事情总有些例外,林纾就是这例外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还在胡适、陈独秀们在《新青年》上高声叫阵时,林纾很快在上海坚定予以回击。遗憾的是,历史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林纾挺立中流,以身作闸,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无论如何还是无法以一己之躯阻挡大江东去。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3年第十二期罗书华《古文最后的守夜人》)
1.下列各项对文中改良古文论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启超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给予了地位至尊的文言难以恢复元气的一击。
B.《新青年》的创立,为改良古文的论战提供了主阵地,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是冲锋陷阵的主将。
C.文言的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严重挑战,其表现之一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八事”,主张文学改良,用白话文代替古文。
D.同为白话文的倡导者,陈独秀的言辞比胡适更为犀利,一针见血。
【答案】C
【解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自先秦以来,中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从这个角度来说,散文的发展史也就是文言文的发展史。
B.晚清时期的黄遵宪等人将古文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之后的白话文运动更加速了它隐退的步伐。
C.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并把笔锋指向了明前七子、后七子,指向了桐城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称他们为“妖魔”。
D.一些传统的文人学者可能已真切地感受到了古文已经走到末路,因此面对胡适等人的挑战,并没有多少人能挺身而出,进行反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辨析能力。首先要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段,然后将选项与之比较。A项原文第一段是说“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文言文发展史”,并未明确“一个角度”就是“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故选项以偏概全,过于绝对化。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启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其性质不同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它仍然属于古代白话文的范畴。
B.钱玄同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之上,把“谬种”骂辞的矛头指向古文,对古文的批判更加具有火药味。
C.严复站在一个更高点,认为白话文替代古文是自然的进化,人类必须顺其自然。
D.就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言,白话文替代古文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而且是进步的表现。
【答案】B
【解析】
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9分)
睢州汤公,其治绩,吴淞十郡儿童妇女,皆耳熟焉。立朝之节,同时士大夫多知之。惟受特知于圣王,而卒困于佥壬,其致愆之由,相构之迹,虽门人子弟,或不能详也。
公巡抚江苏时,执政明珠有家隶,言事多效,公卿震慑,所至大府常郊迎。过苏,畏公威声,弗敢谒。自监司以下,朝夕候其门。公闻使召之,将命者用故事以客礼请。从骑数十至辕门,顾谓左右,曰:“主人出迎何迟也?”久之,入至阶下,见公南面坐。公曰:“汝主与吾同朝,闻汝来,以酒饮犒汝。”命门卒为主人。其人惭沮,即日去苏。归诉之,谋致难于公。而公声绩甚焯,上方向公,念公在外无从得事端。会东官出阁读书,乃为上言,汤某以理学为时所崇,辅教太子,非某不称。上然之,遂以詹事征。
公之内召也,比郡士民,争以农器什物塞水陆,道不可行。公示谕:“吾在外不能为父老德,往者屡请核减浮粮,并为延议阻,夸入见天子,且面陈之。”余相国国柱者,执政私人也,得此以告曰:“曩议皆上所可也,善则归君,过则归己。而市于众以为名,使上知此,立蹶矣。”比公至,语已上闻,而公未之知。进讲东宫,首《大学)“财聚民散”数则。毕讲,东宫入侍。上问所肆,具以闻。上曰:“此列国分疆时语也。若海内一统,民散将安之?试询之。”公具陈秦隋土崩状,且言一统而民散,祸更烈于分国时。上闻,犹谅其忠。
会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及执政大臣,下内阁九卿廷议,执政惶悚,不知所为。议与同列囚服待罪。王相国熙继至,貌甚暇,徐曰:“市儿妄语,立斩之则事半矣。”执政曰:“上阅奏至再三,亲点次,类嘉与之,奈何君言若是?”王笑曰:“第以吾言入,视何如?”时公为宗伯,最后至,余相国述两议以决于公,公曰:“彼言虽妄,然无死法,大臣不言,故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国柱曰:“此论可上闻乎?’’公曰:“上见问,固当以此对。”执政入奏,国柱尾其后,而与之语。命下,董汉臣免议。自是上滋不悦公。
(节选自方苞《汤司空逸事》)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试一等,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二十六年,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诂问。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斌适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未几,疾作,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清史稿?汤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方向公 向:偏爱
B.上问所肄 肄:学习
C.第以吾言人 第:依次
D.明珠、国柱愈恚 恚:怨怒
【答案】C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会东官出阁读书,乃为上言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B.上然之,遂以詹事征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公之内召也,比郡士民,争以农器什物塞水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 吾孰与徐公美
【答案】C 19.B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汤司空治理有方,这在当时吴淞妇孺皆知。他虽受皇上重视,但最终还是遭人构陷,其中细节,少为人知。
B.汤司空为人正直,对待明珠家隶,虽亲自以酒招待他,但遵循原则,不显阿谀之态,致使明珠家隶不悦。
C.汤司空关注民生,也深得百姓厚爱。后来,他辅佐教授太子,用自己的学识见解,让皇帝体会到他的忠心。
D.汤司空忠心耿耿,有人却诬蔑他诽谤朝廷,而他面对皇上责问,说自己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B项“虽亲自以酒招待他”错误,从文本第二节可以知道,汤司空不是亲自以酒招待,而是“命门卒为主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闻使召之,将命者用故事以客礼请。(3分)
(2)比公至,语已上闻,而公未之知。(3分)
(3)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4分)
【答案】(1)汤公听到这件事,派人召见他,奉命的人依照一般惯例,以待客的礼节邀请他。(“使”“故事”各1分,句子通顺1分)(2)等到汤公来到京师以后,这话已让皇上听到,但汤公却不知此事。(“比”“闻”各1分,句子通顺1分)(3)住在京城的江南人,要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这样的事,才散去。(定语后置“客都下者”1分,“客”1分,“继”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睢州汤公,他为政的成绩,吴淞十郡儿童妇女都很了解。他执政期间的节义,那时很多的士大夫都知道。尽管特别受到君王的赏识,但是终究被奸佞小人置于窘困之地。他招致怨恨的原因,结下怨恨的经过,就是他的门人弟子,有的也未必都很清楚。
汤公做江苏巡抚时,当时的执政明珠有家卒,说话办事很有效用,朝中公卿,都为这些家卒震动畏惧,明珠家卒所到之处,总督、巡抚时常出郊迎接。明珠家卒路过苏州时,由于敬畏汤公威严声望,不敢拜见汤公。但是自监司以下的那些官吏,都早晚守候在明珠家卒居住的门口。汤公听到这件事,派人召见他,奉命的人依照一般惯例,以待客的礼节邀谙他。明珠的家卒带领几十个骑马的人来到汤公门外,环顾左右说:“主人为什么这么晚还不出来迎接?”过了很久,(门开后)进门来到台阶的下面,看见汤公面朝南坐着。汤公说:“你的主人和我同在朝中供事,听说你来了,因此就用酒宴来犒劳你。”汤公命令自己的门卒做待客主人。那人感到羞辱,当天便离开了苏州。回去后向明珠诉说这件事,谋划向汤公发难。但是汤公名声和政绩都很显赫,皇上正思慕汤公,考虑汤公在外地,无从找他的岔子。正逢太子要出阁读书,因此他对皇上说汤公凭借理学为世人推崇,辅佐教授太子,他最合适。皇上认为是这样,因此以詹事的官职诏征汤公。
汤公应诏入朝时,邻近各郡县的百姓争相用农器和日常用具阻塞水上、陆路交通,使汤公不能离开。汤公向大家表示:“在京师外边不能给父老乡亲们带来什么恩德,以前我多次请他听到这话后,告诉执政说:“过去议定的事都是皇上批准的,假如这些决定好,应归功于君,假如这些决定有过失就归咎于自己,但是汤公却买通百姓,来博取声誉,皇上知道了这件事,汤某会立刻倒台。”等到汤公来到京师以后,这话已让皇上听到,但汤公却不知此事。他到东宫教授太子,首先讲了《大学》中“财聚民散”等数则。讲解结束,太子来到内宫侍奉皇上。皇上问学了什么。太子把所听到的讲给皇上听。皇上说:“这是列国分地而治时期的话。假如海内统一,百姓离散又能到哪里去呢?你询问一下你的老师。”汤公尽情陈述了秦朝、隋朝土崩瓦解的情形,并且说,国家统一百姓离散,祸害比列国纷争时更为厉害。皇上听了后,还是体谅了他的忠心。
恰好灵台郎董汉臣向皇帝上书,批评指责时事和执政大臣,皇上把此事下交内阁各级官员在朝廷上论辩,执政明珠惊恐不安,不知所措。内阁九卿议定明珠当与同僚囚服待罪。相国王熙继来了,面容非常悠闲,他缓缓地说:“这是市井小人的胡言乱语,立刻把他们抓起来斩首,那么这种事也就不再发生了。”执政明珠说:“皇上十分详细地批阅了这个奏折,亲自批复,好像对此颇为嘉奖,怎么你这么说呢?”王相国笑着说:“只管听了我这话上朝.看看会怎样?”当时汤公为宗伯,最后来到,余相国叙说两种意见,让汤公评判。汤公说:“董汉臣那些话尽管很狂妄,然而不至于处死。大臣不说,因此小吏才说了。我们这一辈人应当自我反省。”国柱说:“此话可以让皇上听到吗?”汤公说:“皇上询问时,本当用这话应对。”执政明珠进去禀告皇上,国柱跟随其后并和他谈话。皇上传命下来,对董汉臣的上书不在评议。从此,皇上对汤公更为不满了。
(节选自方苞《汤司空逸事》)
汤斌,字孔伯,是河南睢州人。康熙十七年,下诏举行博学鸿儒科的科举考试,汤斌考试取得一等,授官翰林院侍讲,参与编修《明史》。二十六年,皇上最终赦免了董汉臣的罪。明珠、余国柱对汤斌更加怨恨,摘录他的言论向上禀报皇上,并找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把这作为对朝廷的诽谤,皇上传旨责问。汤斌只是说自己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惩处。正赶上汤斌带病入朝,人们道听途说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流下眼泪。住在京城的江南人,要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这样的事,才散去。不久,汤斌疾病发作,死去,终年61岁。
(节选自《清史稿?汤斌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荣,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①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②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③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④,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⑤,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至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⑥,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⑦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 有删改)
【注】①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②摄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③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④贰之:重抄一本成为两份。⑤革:危急。⑥亲身之椑:贴身之棺。⑦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毛文龙将卒反 将:率领
B.先生则躬樵汲 樵:木柴
C.亲身之椑,弗能易也 易:改换
D.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顾:回头
【答案】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B.其从孙某以书诣郡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定附身衾衣,乃卒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而惧其无传也久矣 图穷而匕首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乃”都解释为“才”。A项两个“是”分别为代词“这”和判断动词“是”; B项两个“以”分别解释为“拿着”和“因为”;D项两个“而”分别表转折和承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云先生的父亲张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担任登莱总兵,后来死于毛文龙反叛一事;白云先生也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锦衣卫千户。
B.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白云先生却隐居山中,闭口不谈《诗》《书》。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白云先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著作并传布它,不要使这些著作湮灭失传。
D.文章选材详略得当,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着墨不多,对白云先生著书数百卷,但不想流传于世等事件则写得较详细,这样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无中生有,朝廷是因为他父亲的忠诚才任命他为千户长。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摘自《鸿门宴》)
【答案】(1)学士、词人从他那里什么也得不到,四方的达官贵人往来此地,每天到这座山,而不知道山中有这个人。(采分点:无所求取、冠盖、日,句意2分)(2)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采分点:所以、非常、判断句式,句意2分)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怡,字瑶星,起初叫做张鹿徵,上元(今南京)人。他的父亲张可大,明末担任登莱总兵。毛文龙率部下反叛,诱捉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为孙元化而死。事情传开以后,张怡以书生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甲申年,贼寇攻陷了京城,张怡遭遇了敌人将领,誓死不屈,敌人把他锁起来,带着他到处抢掠,贼寇中有人因为佩服他的义举把他放走了。很长时间,才回到故里,他的妻子已经死了,他独自寄居在摄山寺庙中。不进入城市,乡里人称他为白云先生。
在这时,三楚、吴越一带的有名望的老人,大多追求名声,以文章经术标榜自己。只有吴中的徐昭发、宣城的沈眉生,在乡下躬耕,即使贤士大夫都不能见他们一面,但是依然有作品流传到世间。白云先生则亲自打柴挑水,闭口不谈《诗》《书》,学士、词人从他那里什么也得不到,四方的达官贵人往来此地,每天到这座山,却不知道山中有这个人。我父亲和处士余公佩,有一年去拜访他,进入他的房子,书架上有几十上百卷书,都是他著作的经说及史事评论。我父亲他们请求翻抄,他不答应,说:“我已经到了岁数了,已经买了两个瓮,下葬的时候就一并埋葬了。”他死时八十八岁。他平生的亲戚朋友,早前买来好的木材,为他准备棺椁。病重将死的时候,他听到这件事哭着说:“从前我父亲在危难的城里效忠而死,没有亲属主持收殓,后来虽然改葬了,但他当初的贴身棺材也不能改换。我怎么能忍心用这么好的棺木呢?”回头注视他叔伯孙子某人,催促他改换棺材,选定贴身的寿衣,才去世。当时我父亲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赶回来后已经提前下葬了。有人说:他的书已经埋葬了;有人说,经书有副本,还保存在他的家里。
乾隆三年,下诏修《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寻求他的遗书,他的一个叔伯孙子,拿着他的书献到地方官府,太守命令学官召集学生抄写,很久都没有抄完。
白云先生的书,我非常想读,却担心它们没有流传下来很长时间了,幸好他的家人自己拿了出来,但是我始终没有看到一眼。所以写下此篇,使乡里的后辈有所感发,守护、珍藏并传布它,不要让它们湮没失传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游丰台记
[清]方苞
丰台去京城十里而近,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花时,都人士群往游焉。余六至京师,未得一造观。戊戌夏四月,将赴塞门,而寓安之上党,过其寓为别。曰:“盍为丰台之游?”遂告嘉定张朴村、金坛王篛林、余宗弟文辀、门生刘师向,共载以行。
其地最盛者称王氏园,扃闭不得入。周览旁舍,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从者曰:“止此矣!”问之土人,始知初植时,平原如掌,千亩相连,五色间厕,所以为异观也。其后居人渐多,各为垣墙篱落以限隔之。树木丛生,花虽繁,隐而不见。游者特艳其昔之所闻,而纷然来集耳。因就道旁老树席地坐,久之始得圃者宅后小亭而憩休焉。少长不序,卧起坐立惟所便,人畅所欲言,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盖余数年中未有醼①游若此之适者。
余平生钝直寡谐,相知深者,二十年来凋零过半;其存者,诸君子居其半矣。诸君子仕隐游学各异趋,而次第来会于此,多者数年,少亦历岁移时,岂非事之难期而可幸者乎?然寓安之行也,以旬日为期矣。其官罢而将归者,则文辀也;事毕而欲归者,朴村也;守选而将出者,刘生也;惟篛林当官,而行且告归。计明年花时滞留于此者,惟余独耳。岂惟余之衰疾羁孤,此乐难再?即诸君子踪迹乖分,栖托异向,虽山川景物之胜什百于斯,而耆艾故人,天涯群聚、欢然握手如兹游者,恐亦未可多遘②也。因各述以诗,而余为之记。
(选自《方苞文选》,有修改)
[注]①醼:同“宴”。 ②遘:遭遇。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未得一造观 造:到,往
B.五色间厕 厕:同“侧”,旁边
C.盖余数年中未有醼游若此之适者 适:适意
D.即诸君子踪迹乖分 乖:分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本题中B项的“厕”应为“混杂”“间杂”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属于直接表现“丰台之游”的一组是( )(3分)
①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
②扃闭不得入
③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
④平原如掌,千亩相连,五色间厕
⑤因就道旁老树席地坐
⑥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
A.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③⑤⑥ 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交代丰台地理位置、景观特点、出游时间与同游者姓名,并以寓安之问引出丰台之游。
B.作者与朋友先是一起赏花,然后在道旁老树下饮酒为乐,自由自在,直至傍晚依然流连忘返。
C.在写丰台游乐之后,第三段表达了人生聚少离多,良辰美景难常有的感慨,感情真挚动人。
D.本文语言古雅、精炼,无秾词俪语,句式参差错落;叙写真事,抒发真情,朴质无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仔细对照,尤其要注意命题者在时间、人物、地点、将然或已然、必然或或然等等方面设置的“陷阱”。本题中,原文并不是如B项所说的“在道旁老树下饮酒”,而是在花圃主人住所后面的小亭子里饮酒:此题在地点上出了错。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游者特艳其昔之所闻,而纷然来集耳。(2分)
(2)诸君子仕隐游学各异趋,而次第来会于此。(2分)
【答案】⑴游玩的人只是羡慕他们往日听到的(美景),于是(因此、因而)纷纷赶来聚集(在这里)罢了。(采分点:特、艳、而。三个语言点各1分) ⑵诸位君子或为官或归隐或游学,各有不同的志趣,可是陆续来到这里相会。(采分点趋、次第、会于此。三个语言点各1分)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丰台距离京城十里远还不到,当地的百姓靠种植花木为生,芍药(的种植)尤其盛行。花开的时候,京城的士人们成群去(丰台)游玩。我到京城六次,没有能够去观赏一次。戊戌年(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夏季四月,我将要到塞门(承德的避暑山庄)去,而寓安要到上党去,我到寓安的住处向他告别。寓安说:“为什么不去丰台游玩呢?”于是告诉嘉定的张朴村、金坛的王篛林、我的堂弟方文辀、门生刘师向,共同乘车前往。
这个地方最有名的叫做王氏园,大门关了不能进去。走遍其他园舍,从篱笆间看到几块花圃种着含苞未放的花,仆从说:“只是如此而已!”向当地人询问,才知道(这个地方)最初种植花木时,平原像手掌一样(平坦),上千亩的花圃连在一起,五彩缤纷的颜色错杂其中,这就是成为奇特景观的原因呀。此后居住此地的人越来越多,各自建造围墙篱笆来隔开土地,树木一丛丛地生长,花虽然生长繁盛,却被遮住看不见了。游玩的人只是羡慕这里昔日的美闻,因此纷纷赶来聚集在这里罢了。于是(我们)靠近路旁的老树席地而坐,过了很长时间才能够到花圃主人住所后面的小亭子休息。年少年长不再排序,卧下或是起身,坐着或者站立,怎么方便怎么着,各人也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举起酒杯互相劝酒,傍晚了还不能回去,这大概是我多年来还没有像(今天)这样适意的游玩了。
我平生愚钝耿直和别人相处也很少和谐,交往很深的知心朋友,二十年来也有一大半去世了;还存活的,今天一起玩的诸位君子也占了一半了。诸位君子或为官或归隐或游学,各有不同的志趣,可是陆续来到这里相会,时间长的有好几年,短的也经历了一年多,难道不是世上的事情很难企求(大家能够相会于此)却又是可以庆幸的吗?可是寓安这一次出行,也就剩十多天的时间。因官职被罢免而将要回去的,是方文辀了。事情办完了准备回去的,是张朴村呀。等候选用将要上任离开的,是刘师向。只有王篛林还在做官,也将要告老回乡了。估计明年花开时还停留在这里的,只有我一个人了。难道只有我衰老疾病羁旅孤独,这样欢聚的快乐难以再有?就是诸位君子行踪分离,栖息托身的地方各不相同,即使(今后所在之处)山川景物比现在美十倍百倍,而师长老友,能像这次漂泊天涯却聚在一起,开开心心、手握着手的游玩机会,恐怕也不能够多遇呀。因此各人用诗来记叙这次聚会,而我为这一次游玩写一篇游记。
《狱中杂记》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晷刻(ɡuǐ) 痼疾(ɡù) 口呿舌挢(qū)
B.矜诩(xǔ) 奇羡(qí) 以蒉报踵(kuì)
C.遘者(gòu) 主谳者(yàn) 或随有瘳(chōu)
D.相薄(bó) 爽垲(kǎi) 罹其毒(lí)
【答案】B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①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余
②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
B.①主缚者亦然
②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C.①牖其前以通明
②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
D.①余叩所以
②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以”前者是连词,译为“来”;后者为介词,可译为“因”A连词表转折;B代词,这样;D 表原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天时顺正 B.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C.吾辈无生理矣 D.为标准以警其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今天”:(古)两个词,现在气候;(今)说话的这一天B.“生人”:(古)活着的人;(今)陌生人C.“生理”:(古)活的可能;(今)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功能。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所以染者众也
A.因思昔日生长王谢
B.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
C.行刑者先俟于门外
D.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
【答案】D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非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引决:引导解决
B.还是后人妆点语 妆点:夸张、粉饰
C.不次岁月,异年谱也 次:依次排列
D.余今大梦将寤 寤:醒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引决:自裁,自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把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寻梦”的一组是( )
①披发入山,为野人 ②黍熟黄粱,车旅蚁穴 ③繁华靡丽 ④以粪报鼻,仇香艳也 ⑤惟恐其非梦 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答案】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为《陶庵梦忆》写的序言虽属应用文体,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功力却发挥得淋漓尽致
B.本文以记叙为线索,介绍了著述的起缘、宗旨以及全书的内容和特色,又巧妙地嵌入了抒情和议论,全文虚实相依
C.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自己在国家破亡之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他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报应,使人感受到一种被压抑、被扭曲的悔恨与愤懑
D.文中作者用了邯郸梦的典故,说明自己富贵梦的破灭,人们看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挥之不去的沉郁与哀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中,“记叙”与“抒情”位置互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
译文:
(2)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译文:
【答案】(1)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2)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唯恐其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其是梦,但他们作为痴人却是一样的。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和典型的文言现象。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述庵文钞序
姚 鼐
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夫天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
青浦王兰泉先生,其才天与之,三者皆具之才也先生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韵逸气,而议论考核,甚辨而不烦,极博而不芜,精到而意不至于竭尽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先生历官多从戎旅,驰驱梁、益,周览万里,助威国家定绝域之奇功因取异见骇闻之事与境,以发其瓌[注]伟之辞为古文,人所未有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若独异于人吾谓此不足为先生异,而先生能自尽其才,以善承天与者之为异也
鼐少于京师识先生,时先生亦年才三十,而鼐心独贵其才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发而读之,自谓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隐其愚陋之识,而不为天下明告之也若夫先生之诗集及他著述,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而一以余此言求之,亦皆可得其美之大者云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四)
【注】 瓌:通“瑰”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 端:方面
B.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 过:过分,过于
C.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 病:弊病
D.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 害:坏,不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害:妨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能直接反映作者文学主张的一组是( )
①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
②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
③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
④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
⑤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
⑥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隐其愚陋之识,而不为天下明告之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作者的文学主张在第一段中便已经提出,③是对青浦王兰泉先生的肯定;⑥是作者的写作缘由。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文章是一篇书序,在文中,作者赞扬了王兰泉先生“异于人”的地方,并阐述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即义理、考证、文章必须相辅相成
B.姚鼐早年就很赏识王兰泉,而《述庵文钞》则是后来姚鼐读了王兰泉从金陵寄来的诗文以后才写的
C.王兰泉先生早年随军征战,立了不少战功,解甲归田后立志于创作,写下了《述庵文钞》
D.作者认为,王兰泉之所以能够写出《述庵文钞》这样深得古文精髓的好文章,是由于他能将义理、考证、文章巧妙地结合起来
【答案】D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
译文:
(2)吾谓此不足为先生异,而先生能自尽其才,以善承天与者之为异也
译文:
(3)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
译文:
【答案】(1)这三个方面,如果好好地运用,就能够相辅相成,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2)我却说这并非是先生与众不同之处,先生能用尽自己(三者兼之)的才能,并好好地承受上天给予他的禀赋,这才是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3)恐怕天下的读书人读先生的文集,只会叹服他优美的文辞,或许不明白个中的原因。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曾经谈论过学问的事情,有三个方面,就是:义理、考证、文章这三个方面,如果好好地运用,就能够相辅相成,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现今博学强识并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其文章本来就高贵;孤陋寡闻并且学识浅薄的人,其文章本来就浅陋但是世间有过于追求义理的人,他们的言辞杂乱没有条理,粗俗浅显,像语录体,没有文采;有过于追求考证的人,他们的文章就会到了琐碎繁绕的地步,言语没完没了自以为文章美到了极点,却反而因此成了弊病,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对喜欢的东西喜欢得太过份,而在他应当选择的东西(事物)上面智性却变得愚钝糊涂了天生有才能的人,他的文章虽美但不能没有偏重,所以能兼有三者长处的是最为宝贵的然而兼具了众长之中也还是会有不足,(这样看来)难道充分运用上天给的才华,而且不因为才华而自我蒙蔽的人不是很难得的吗?
青浦王兰泉先生,他的才能是上天赐予的,是三者兼具的人才先生写的文章,具有唐宋名家高雅的韵味,飘逸的气度,且文章议论考证,言辞漂亮却不烦琐,内容广博却不繁杂,精细周到却不会把意思说尽这是因为他善用上天给他的、能兼长的才能,却不因为自己过分喜欢的缘故妨害文章之美先生当官长期随军征战,在梁州、益州等地奔走,历览万里之景,辅助国家成就安定边疆的杰出功业于是他取用这些奇异的见闻,阐发成为奇伟、卓异的言辞写成古文,这是别人所不曾有的世人因此说那是上天帮助而成就了先生文章,好像唯独先生和别人不一样我却说这并非是先生与众不同之处,先生能用尽自己(三者兼之)的才能,并好好地承受上天给予他的禀赋,这才是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我年轻时在京城认识先生,当时先生才三十岁,我心里就很重视崇尚他的才能到先生官至正卿,年老归来海上,自己修定文章名为《述庵文钞》,共四十卷,从金陵寄给我打开来读,自认为能粗略地懂得先生深刻的用意恐怕天下的读书人读先生的文集,只会叹服他优美的文辞,或许不明白个中的原因,所以我不能隐藏自己愚陋的见识,不能不清楚地(把这些见识)告诉天下人至于先生的诗集和其他著述,体裁虽然不一定和古文相同,但一概用我这些话来探求,也都可以体会到其中极美妙的地方。
美文欣赏
方苞幼年时聪颖过人,四五岁能对对子、诵章句,七岁读《史记》,十岁开始读经书古文,皆能背诵。一天,方苞在野外玩耍,时值乡村五月农忙时节,男女老少在田野拔秧、插秧。田头一个拔秧的农夫一边用稻草捆秧,一边念道:“稻草扎秧父抱子。”
方苞听了,伫足田头。农夫见是一小孩站在这里,口里又念了刚才的一句,笑着问方苞:“你能对出下联吗?”方苞认真寻思,自言自语道:稻草,父也;秧,子也。他举目前望,见不远处的竹林里,几个妇女正把竹笋投入竹篮里,他眉毛一扬,自信地点点头,高声对道:“竹篮装笋母搂儿。”农夫惊喜不已,夸方苞真是个“神童”。
康熙微服私访,在骆马湖镇上的茶馆里结识了欧阳宏,引入驿馆里吃酒倾谈。聊至“东宫洗马”的笑话,聪明过人的欧阳宏马上就敏锐地觉察到面前这位慈祥和善的老者,可能就是当今皇上。康熙见其神色,大惊,想到“这个面目丑陋的老人天分极高,怕再顺着这个“洗马”的题目说下去,会暴露自己的身份。”康熙连忙把张廷玉叫来,把话岔开了。康熙和张廷玉通过聊天方式,考察这个欧阳宏的学问,发现其“学问渊博,才思敏捷,不管是什么事都有独到的甚至是惊人的见解。”康熙心中暗赞:“好一个鸿学大儒啊,比起高士奇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年龄大了点儿,不然的话,朕倒要启用他了。”
后来还是启用了。康熙发现,这个欧阳宏原来就是方苞。方因戴名世的《南山集》获罪,废为平民,流落民间。康熙发现后,不拘一格,将其以布衣身份录入上书房。能在上书房行走的人,屈指可数,人以宰相身份待之。
《狱中杂记》
【学习要点】
1.探究文章的主旨。
2.探究文章的风格。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的内容。
【探究活动】
1.牢狱生存条件之差表现在哪里?
2. 狱吏是如何贪赃枉法的?
3.描述监狱里的黑恶势力结成的网。
4.归纳主旨, 本文的主题有何普遍意义?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的题目,要求用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
【讨论明确】
1.二百多人挤在一排没有窗户的狭小暗室里,吃喝拉撒都在一处,人死后不能及时处理,传染病动辄流行。
2.恣意妄为,制作伪章,篡改公文,甚至调换主罪者名单,即使是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法律之正义公理荡然无存。
3.主管官员管理着狱中囚犯的一举一动,囚犯的命运可以说是直接操纵在他们手上。监狱中的狱霸虽然他们本身也是囚犯,但他们与狱吏内外勾结,也能赚大钱。作者笔下的狱霸最后都乐不思蜀了,这一奇怪现象足可见封建牢狱黑暗之一般。
4.本文表现吏之毒与民之苦,吏毒则民苦,而造成二者矛盾的根源是一个“利”字(不当之利),这既是清朝监狱黑暗的根源,又是封建王朝黑暗的根源,实质上也是绝大多数黑暗时代罪恶的根源,可以说,文中之“狱”是黑暗时代的缩影,是“利”字之恶的典型。
【课堂提升】
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写胥吏贪赃枉法的一组是
①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②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③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④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⑤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 ⑥但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②④和“胥吏”无关。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见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
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为这样的事都能坐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
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
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来的事实,作者也向同牢的犯人一一印证,体现了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的行文特点。
【答案】B
要点二:探究文章的风格。
【探究活动】
从方苞的《狱中杂记》分析论述桐城派的散文艺术特色。
【教师释疑】
首先要明确"桐城派"提倡的"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和相互为用的主张,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比较好地体现了"桐城派"提倡的"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和相互为用的主张,体现了"桐城派"散文的特点。从"义理"(即文章的中心)来看,作者大胆地揭露了清朝司法制度的黑 暗和腐朽,令人发指,不失为有胆有识之作。在"考据"上,本文内容 详实而有说服力,使人惊心动魄。文章列举了许多由作者目见耳闻和 亲身经历的事实:狱官与禁卒相互勾结,贪赃枉法,草营人命,等等。在"词章"上,本文借助于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在文字上过分的雕琢、修饰。作者以确凿的事实为线索,将材料编 排井井有条,环环相接。全文以对话的方式叙事,语言简洁有力。
【课堂提升】
1.下列对选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先后记述了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对“囚犯”的层层盘剥,揭示了刑部监狱的腐朽黑暗。
B.作者引用了孟子“术不可不慎”的话,是想说明刑部衙门的胥吏、禁卒不一定生下来就是坏人,可是他们的职业使他们只能做坏事。所以说选择职业要慎重。
C.部中老胥家里有许多假的印章,任何案宗他都敢改动,甚至一些已经定案为死刑的案件。
D.选文第二段侧重记述了刑部老胥用作伪的手段贪污枉法的事情,从而揭示清朝监狱的腐化是从上到下的。
【答案】C
2.对选文写作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比较好地体现了清代以姚鼐为宗祖的"桐城派"提倡的"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和相互为用的主张,体现了"桐城派"散文的特点。
B.在"义理"(即文章的中心)来看,作者大胆地揭露了清朝司法制度的黑暗和腐朽,令人发指,不失为有胆有识之作。
C.在"考据"上,本文内容详实而有说服力,使人惊心动魄。文章列举了许多由作者目见耳闻和亲身经历的事实:狱官与禁卒相互勾结,贪赃枉法,草营人命,等等。
D.在"词章"上,本文借助于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在文字上过分的雕琢、修饰。作者以确凿的事实为线索,将材料编排井井有条,环环相接。全文以对话的方式叙事,语言简洁有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桐城派宗祖是方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