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历史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1.3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教材知识梳理整合 精练本
1.(2024·成都)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们都肯定了秦朝(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B.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
C.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
A
2. (2024·乐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度量衡标准,制作颁行标准器,并且设立机构每年检查校正生产和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度量衡。这有利于( )
A.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B.不同地域人民语言交流
C.方便各地的交通往来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D
3.(2024·宜昌模拟)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提倡( )
A.勤于政事
B.戒奢从俭
C.知人善任
D.虚怀纳谏
B
4.(2024·武汉模拟)下表为西汉淄川国诸王世系表,第二代以后,王国控制的领地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分封制的确立 B.“推恩令”的实施
C.郡县制的推广 D.刺史制度的完善
世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第八代
诸侯王名 刘贤 刘志 刘建 刘遗 刘终古 刘尚 刘横 刘友
王国领地 28县 28县 11县 11县 7县 7县 3县 3县
B
5.(2024·黄冈模拟)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汉武帝此举旨在( )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剥夺诸侯王的权力
C.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C
6.(2024·重庆B卷)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2人扶在栏杆一头,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据此可知( )
A.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
B.劳动者精通力学理论
C.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
D.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体劳动
C
7.(2024·恩施三模)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道:“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B
8.(2024·宜昌二模)张仲景有感东汉末年疾病流行,人民死亡众多,于是刻苦攻读古典医学著作,对东汉以前的临床医学作了全面总结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成《伤寒杂病论》。上述材料反映了《伤寒杂病论》( )
A.确立了辨证施治的原则
B.是前代医学理论的积淀
C.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
D.是中医药学的鼻祖著作
B
9.(2024·荆州二模)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主要讨论了粟米(易物交换)、衰分(按等级分配资源)、商功(土木和水利工程)、均输(官方摊派赋役)等主要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数学( )
A.为君主专制体制服务
B.强调逻辑思维重要性
C.体现中外文明的交流
D.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D
10.(2024·咸宁模拟)《史记·淮阴侯列传》写道:“韩信……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司马迁在这里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
A.查看档案文献
B.搜集民间传说
C.找寻口述资料
D.进行实地探访
D
11.(2024·武汉)【丝绸与中华文明】(8分)
材料一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发现于古代西域精绝国遗
址。精绝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接受汉朝西域都护府统
辖。“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面积不大,但色彩极为丰富,
代表了当时丝织技术的高超水平,反映了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
——摘编自郑茜《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
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等
材料二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现了桑、蚕、帛以及偏旁从丝的100多个与丝有关的字;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受到制丝过程中产生的丝茸沉淀物与凸版印花技术的启发;汉代以来,丝织物不断西传,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诸国进行经济交流的主要产品。丝绸延绵数千年,至今依旧光耀神州,已成为国家文化的名片,将中国货通世界、与世交好的愿景传递。
——摘编自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考古发现蕴含的历史信息。(3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汉朝丝织技术水平高超;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3分)
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学校准备开展“建设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历史研学活动,请你从丝绸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的角度拟定一个活动主题。(2分)
(示例)丝绸:连接古代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名片
12. (2024·河南)早在西周就已出现的瓦当,到西汉时一改原来的简单、朴素,变得纹饰繁多,构思奇巧,集绘画、浮雕、工艺美术和书法于一身。材料强调了西汉瓦当( )
A.建筑用途广泛
B.史料价值突出
C.艺术价值较高
D.材料来源丰富
C
13. (2024·广东)汉武帝时期,人们常用“勇”“雄”“猛”“安汉”“广武”等字取名,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与该风气的出现可能有关的是( )
A.北击匈奴
B.“光武中兴”
C.楚汉之争
D.“文景之治”
A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2024·成都)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们都肯定了秦朝(A)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B.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
C.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
2.(2024·乐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度量衡标准,制作颁行标准器,并且设立机构每年检查校正生产和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度量衡。这有利于(D)
A.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B.不同地域人民语言交流
C.方便各地的交通往来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3.(2024·宜昌模拟)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提倡(B)
A.勤于政事 B.戒奢从俭
C.知人善任 D.虚怀纳谏
4.(2024·武汉模拟)下表为西汉淄川国诸王世系表,第二代以后,王国控制的领地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B)
世系 第一 代 第二 代 第三 代 第四 代 第五 代 第六 代 第七 代 第八 代
诸侯 王名 刘贤 刘志 刘建 刘遗 刘终古 刘尚 刘横 刘友
王国 领地 28县 28县 11县 11县 7县 7县 3县 3县
A.分封制的确立 B.“推恩令”的实施
C.郡县制的推广 D.刺史制度的完善
5.(2024·黄冈模拟)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汉武帝此举旨在(C)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剥夺诸侯王的权力
C.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6.(2024·重庆B卷)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2人扶在栏杆一头,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据此可知(C)
A.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
B.劳动者精通力学理论
C.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
D.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体劳动
7.(2024·恩施三模)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道:“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B)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8.(2024·宜昌二模)张仲景有感东汉末年疾病流行,人民死亡众多,于是刻苦攻读古典医学著作,对东汉以前的临床医学作了全面总结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成《伤寒杂病论》。上述材料反映了《伤寒杂病论》(B)
A.确立了辨证施治的原则
B.是前代医学理论的积淀
C.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
D.是中医药学的鼻祖著作
9.(2024·荆州二模)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主要讨论了粟米(易物交换)、衰分(按等级分配资源)、商功(土木和水利工程)、均输(官方摊派赋役)等主要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数学(D)
A.为君主专制体制服务
B.强调逻辑思维重要性
C.体现中外文明的交流
D.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10.(2024·咸宁模拟)《史记·淮阴侯列传》写道:“韩信……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司马迁在这里采用的史学方法是(D)
A.查看档案文献 B.搜集民间传说
C.找寻口述资料 D.进行实地探访
11.(2024·武汉)【丝绸与中华文明】(8分)
材料一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发现于古代西域精绝国遗址。精绝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接受汉朝西域都护府统辖。“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面积不大,但色彩极为丰富,代表了当时丝织技术的高超水平,反映了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
——摘编自郑茜《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等
材料二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现了桑、蚕、帛以及偏旁从丝的100多个与丝有关的字;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受到制丝过程中产生的丝茸沉淀物与凸版印花技术的启发;汉代以来,丝织物不断西传,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诸国进行经济交流的主要产品。丝绸延绵数千年,至今依旧光耀神州,已成为国家文化的名片,将中国货通世界、与世交好的愿景传递。
——摘编自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考古发现蕴含的历史信息。(3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汉朝丝织技术水平高超;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3分)
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学校准备开展“建设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历史研学活动,请你从丝绸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的角度拟定一个活动主题。(2分)
(示例)丝绸:连接古代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名片
12.(2024·河南)早在西周就已出现的瓦当,到西汉时一改原来的简单、朴素,变得纹饰繁多,构思奇巧,集绘画、浮雕、工艺美术和书法于一身。材料强调了西汉瓦当(C)
A.建筑用途广泛 B.史料价值突出
C.艺术价值较高 D.材料来源丰富
13.(2024·广东)汉武帝时期,人们常用“勇”“雄”“猛”“安汉”“广武”等字取名,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与该风气的出现可能有关的是(A)
A.北击匈奴 B.“光武中兴”
C.楚汉之争 D.“文景之治”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2024·成都)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们都肯定了秦朝(A)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B.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
C.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
2.(2024·乐山)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度量衡标准,制作颁行标准器,并且设立机构每年检查校正生产和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度量衡。这有利于(D)
A.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B.不同地域人民语言交流
C.方便各地的交通往来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3.(2024·宜昌模拟)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提倡(B)
A.勤于政事 B.戒奢从俭
C.知人善任 D.虚怀纳谏
4.(2024·武汉模拟)下表为西汉淄川国诸王世系表,第二代以后,王国控制的领地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B)
世系 第一 代 第二 代 第三 代 第四 代 第五 代 第六 代 第七 代 第八 代
诸侯 王名 刘贤 刘志 刘建 刘遗 刘终古 刘尚 刘横 刘友
王国 领地 28县 28县 11县 11县 7县 7县 3县 3县
A.分封制的确立 B.“推恩令”的实施
C.郡县制的推广 D.刺史制度的完善
5.(2024·黄冈模拟)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汉武帝此举旨在(C)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剥夺诸侯王的权力
C.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6.(2024·重庆B卷)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2人扶在栏杆一头,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据此可知(C)
A.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
B.劳动者精通力学理论
C.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
D.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体劳动
7.(2024·恩施三模)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道:“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B)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8.(2024·宜昌二模)张仲景有感东汉末年疾病流行,人民死亡众多,于是刻苦攻读古典医学著作,对东汉以前的临床医学作了全面总结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成《伤寒杂病论》。上述材料反映了《伤寒杂病论》(B)
A.确立了辨证施治的原则
B.是前代医学理论的积淀
C.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
D.是中医药学的鼻祖著作
9.(2024·荆州二模)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主要讨论了粟米(易物交换)、衰分(按等级分配资源)、商功(土木和水利工程)、均输(官方摊派赋役)等主要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数学(D)
A.为君主专制体制服务
B.强调逻辑思维重要性
C.体现中外文明的交流
D.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10.(2024·咸宁模拟)《史记·淮阴侯列传》写道:“韩信……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司马迁在这里采用的史学方法是(D)
A.查看档案文献 B.搜集民间传说
C.找寻口述资料 D.进行实地探访
11.(2024·武汉)【丝绸与中华文明】(8分)
材料一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发现于古代西域精绝国遗址。精绝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接受汉朝西域都护府统辖。“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面积不大,但色彩极为丰富,代表了当时丝织技术的高超水平,反映了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
——摘编自郑茜《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等
材料二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现了桑、蚕、帛以及偏旁从丝的100多个与丝有关的字;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受到制丝过程中产生的丝茸沉淀物与凸版印花技术的启发;汉代以来,丝织物不断西传,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诸国进行经济交流的主要产品。丝绸延绵数千年,至今依旧光耀神州,已成为国家文化的名片,将中国货通世界、与世交好的愿景传递。
——摘编自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考古发现蕴含的历史信息。(3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汉朝丝织技术水平高超;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3分)
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学校准备开展“建设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历史研学活动,请你从丝绸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的角度拟定一个活动主题。(2分)
(示例)丝绸:连接古代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名片
12.(2024·河南)早在西周就已出现的瓦当,到西汉时一改原来的简单、朴素,变得纹饰繁多,构思奇巧,集绘画、浮雕、工艺美术和书法于一身。材料强调了西汉瓦当(C)
A.建筑用途广泛 B.史料价值突出
C.艺术价值较高 D.材料来源丰富
13.(2024·广东)汉武帝时期,人们常用“勇”“雄”“猛”“安汉”“广武”等字取名,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与该风气的出现可能有关的是(A)
A.北击匈奴 B.“光武中兴”
C.楚汉之争 D.“文景之治”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