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课孔乙己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荤菜(hūn) 阔绰(chuò) 门槛(kǎn)
B.荐头(jiàn) 羼水(chān) 附和(hè)
C.哄笑(hòng) 蘸水(zhàn) 不屑(xiè)
D.颓唐(túi) 蒲包(pú) 涨价(zhǎng)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舀出 门槛 伤疤 污人青白
B.恳切 蒲包 擦拭 颓唐不安
C.结账 书藉 皱文 麻木不仁
D.锭出 碟子 拖欠 自欺欺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那次打击之后,他总是一副颓唐不安的模样。
B.科学研究表明,过去的50年地球在持续变暖,全球变暖已是不屑置辩的事实。
C.他坚守“君子固穷”的观点,不愿用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
D.妈妈们都爱唠唠叨叨,说的都是些老生常谈的话,真让人厌烦。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孔乙己》,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B.《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封建教育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
C.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D.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与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眼前。
5. 省略号的一般作用有:A、表思维跃进;B、表话未说完;C、表心情矛盾;D、表静默或思索。试指出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
(1)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
(2)“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3)“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
(4)“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_____
①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子弟帖》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②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
④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
⑤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不消化。
④⑤①③② B.⑤③②④① C.⑤①④③② D.④③①⑤②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者用孔乙己的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故事情节,布局精巧。
C.小说中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D.小说中既有社会环境描写,也有自然环境描写。
9. 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短衣帮站着喝酒,穿长衫的慢慢坐喝,这种穷富等级社会地位的差别正是孔乙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小说中描写的社会背景。( )
(2)“窃书不能算偷”,把“偷”说成“窃”,一是为了遮丑,二是炫耀才学,这正好暴露了孔乙己虚荣心被损伤后的内心痛苦。( )
(3)“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反映了孔乙己被封建教育毒害之深遭人唾弃的情景。( )
9.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10、为迎接校园文化节的到来,光明中学开展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个开场白,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
(2)活动二:请仿照活动形式再写两项。
A.竞猜歌词,走进小说世界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跨越时空,驰骋文学想象
(3)活动三:小明找到四大名著里的几副对联布置教室,可惜下联被打乱了,请你帮他找出相关人物对应的上下联,填写在横线上。
上联 下联
①一诗二表三分鼎 ⑤病如西子胜三分
②心较比干多一窍 ⑥戒刀杀尽不平人
③禅杖打开危险路 ⑦头戴金冠光映映
④身穿金甲亮堂堂 ⑧万古千秋五丈原
诸葛亮:_______ 林黛玉:_______
鲁智深:_______ 孙悟空: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孔乙己》节选,完成各题
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②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地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
③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着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到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了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④从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⑤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1. 第③段画直线的句子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
12. 掌柜说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在选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13. 第③段画双横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
14. 文末“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写字的老人
邓建华
①广场地面的砖很周正,拼在一起,像一幅巨大的字帖。
②华灯初上时,有个驼背老人,手提装有清水的旧油漆桶,肩扛一米长的毛笔来了。
③驼背老人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只要天晴,他准时来。摆好水桶,硕大的笔头蘸上清水,就提笔开始写字,工工整整将字写在方格的地面砖上。欧体,飘逸、洒脱。书《满江红》,或《登鹳雀楼》。大热天,他常常穿一条西装裤,一件背心,一口气写上百字,也不见他歇,甚至不喝一口水。清水写的字,让有些呆滞的广场充满韵味。
④有人散步,匆匆走过广场,陡然发现地面上遒劲有力的字,便收住脚步,围着字细看一番,“啧啧啧”赞叹不已。有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止不住加速度的轮滑,碾压过老人的“作品”,也不见他抬头喝止。他还是那样从从容容地写,腰不痛手不酸的样子,着实叫人惊叹。等到广场舞大妈们开始张罗着,将音响设备推过来,驼背老人才开始收拾自己的笔“墨”。他将六七斤重的笔在桶里反反复复淘洗,将笔锋上每一根不服帖的白毛扯拉得顺顺溜溜,再将有些脏的剩水,提到不远处的金桂树下,小心浇灌。我一直觉得这棵树与别的树不同。如果说那排树是一个班的学生,这棵树就带点它们中的“学霸”那种骄傲样子,是喝多了那些“墨”水吗?
⑤有段时间天气不错,驼背老人天天来,我也天天去广场溜一圈。有人问:“您收不收徒弟啊?这么好的本事。”老人偶尔搭腔,说:“哪天没饭吃了,可能会!”
⑥听说了有这么个老人,书法协会的人也寻了过来。来的人看着老人写了十几分钟字,面带羞愧,小心翼翼地说:“如果请您加入我们书法协会,您老愿意不?”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
⑦驼背老人这点儿怪脾气,彻底调动了我的好奇心。他是谁?天天这么练,他要干什么?
⑧许多人围着他转,他还是一声不响,提笔写字,不关心所有的疑问和好奇。
⑨这天,天有点闷热,他每每写到第三行字,第一行就已干了,所以总只能见到两行字,伴着他缓缓前行。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一日的轨迹上。
⑩我忍不住说:“要能写在纸上,多帅!”老人说:“有天到了那步田地,可能会的!”
我不理解“那步田地”是哪步,就说:“毕竟啊,写在地上的清水字,一瞬就不见了!”
老人将笔蘸满清水,写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几个字,才接过我的话说:“是吗?那刻在石头上的字,也只一瞬就不见了。”
我看着那几个字,转眼就风干了,不知怎么回答他。
老人见我没再说什么,就笑道:“我没有在写字啊,你没有看见我只是在扫地吗?”他照例在他该收场时,洗笔、拨锋、泼水、扛笔、提桶而去。我很纳闷。扫地?
后来在一个小区的传达室,我碰见他,只是,他没提笔,而是提一杆不太利索的竹扫帚,在认真地打扫外来车辆粘带进来的纸屑,那一丝不苟的神态,很熟悉。
我迎上去,说:“您好啊,您在这里扫地?”
老人头都没有抬,有一句话却有力地蹦出来:“扫地?你没见我在写字吗?”
(选自《羊城晚报》2021年8月26日,有删改)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写字”展开叙写,写了老人写字、有人问“字”、老人“释字”等情节。
B.第③段中“韵味”一词,表现了老人飘逸洒脱的字给呆滞的广场所增添的文化味道。
C.第④段写散步的人的啧啧赞叹,从正面刻画了写字老人在广场上练字的认真、从容。
D.这篇小说从生活小事入手,语言朴实,耐人寻味,能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16.第⑦段写到老人的“这点儿怪脾气”。老人的“怪脾气”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17.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从人物描写角度)
(2)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一日的轨迹上。(从修辞角度)
18.毕淑敏认为,在精神上,人应该有三间小屋,其中一间用来“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小明读完小说后认为,写字的老人就有这样一间精神小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船女子
佟继萍
①1921年7月,上海的天气闷热,海风裹挟下,浓重的云团翻卷集聚着,像是在酝酿一场暴风雨。
②法租界的望志路上,一幢石库门建筑的二楼,一些人正在慷慨激昂地谈论着。楼下过廊里的长凳上,坐着个神色凝重的青年女子,她不时地朝着门口左右张望。她叫王会悟,受丈夫李达委托,为屋里开会的十五个神秘人物站岗放哨。这个秘密会议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③30日晚,进行第六场会议时,王会悟看到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的陌生人,从厢房虚掩着的后门闯入径直往楼上走,便立即叫住他,问他是谁。这人支吾了一句,说声对不起,神色慌张地下楼走了。这个突然出现的人,让王会悟感觉非常蹊跷,她立刻去楼上通报消息。正在发言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会议立即停止,代表们纷纷撤离。
④十多分钟后,两辆巡捕房警车停在楼下,全副武装的巡捕冲下车,包围了整栋房子,开始大搜查。一阵混乱后,没找到任何证据,只好悻悻地撤退了。
⑤那个穿灰色长衫的人,是法租界巡捕房密探,正是因为王会悟的警惕,代表们才得以及时疏散。事后,马林称赞王会悟说:“这个女孩子很机警,要好好培养。”
⑥晚上,一起撤离的部分代表,在李达寓所商议复会事宜。上海是不能开会了,到哪儿去继续开会呢?代表们意见不一。王会悟说:“我有个建议,我老家嘉兴的南湖,游人少,好隐蔽,咱们到南湖去租一艘画舫,在船上开会,大家看如何?”
⑦“我觉得王先生提的这个建议非常好!”来自武汉的董必武首先表示赞同,其他代表听了也纷纷说是个好主意。
⑧江南水乡乌镇长大的王会悟,其父是晚清秀才,开一家私塾。在嘉兴读书期间,王会悟接触到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来到新思想荟萃的上海,结识了李达,两人便在陈独秀家里举行了婚礼。
⑨会议地点一确定,王会悟与李达周密策划,决定各带领一部分代表分两个车次出发。
⑩第二天一早,王会悟乘早班火车赶到嘉兴,安排代表们去鸳湖旅社歇息,在同车到达的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陈潭秋陪同下,到南湖烟雨楼实地观察,确定画舫的停靠位置。
王会悟让旅社账房先生帮忙租了画舫,在离开旅社前往南湖时,向旅社借了麻将带上。
身着素色衣裙的王会悟在前边引路,边走边介绍南湖的环境,十几位西装革履的外地“游客”,悠闲地随在其后,步入船舱。
一艘古朴典雅的红船,在荷花摇曳的嘉兴南湖上荡漾着。船头,江南女子王会悟一边警觉地环视周围,一边指点船主,把船撑到烟雨楼东南方向僻静的水域用篙插住,代表们坐在中舱的八仙桌前开始开会。此时,俏丽窈窕的王会悟如一水乡歌女、哼唱起嘉兴小调,遇到有船经过时,她手指敲着舱门打节拍提醒代表们注意。船舱里听到暗号,就压低声音讨论,船过去了就群情振奋。带来的那副麻将牌码放在桌子中心,掩人耳目。
会议气氛正热烈时,湖面上突然驶来一条大船,王会悟立即提高嗓音,手拍舱门的节奏也加快了。代表们当即停止讨论,有的打起了麻将,有的端起茶杯到船头去赏风景。
王会悟婉转地向船主询问,得知是富人家游船在湖上兜风,代表们又聚在一起,会议继续进行。
午后,雨打湖面,游人渐渐散去,南湖少有的清静。代表们字斟句酌地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异口同声地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雨停了,一抹红彤形的霞光穿过云层涂在红船上,依在船头上的王会悟,在波光粼粼水面的映衬下,仙女般伫立着。
……
傍晚,王会悟送别代表们离开红船时,已是暮霭沉沉、渔火点点了。
而今,乌镇西栅王会悟纪念馆里,王会悟与红船群雕伫立堂前,仿佛在向后人们讲述着红船的故事。
(选自(2021中国年度小小说》,有改动)
1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会议代表董必武的话都体现了对王会悟工作的认可。
B. 小说的插叙部分简要交代了王会悟的家庭出身、读书经历和生活经历等。
C. “麻将”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是故事的重要细节,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 小说既充分尊重历史真实,又运用了丰富的文学表现手法,特点突出。
20.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加以梳理,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上海—幢石库门建筑里 ① 王会悟及时通报 代表们立即撤离
② 代表复会地点意见不一 ③ 代表们纷纷赞同
④ ⑤ 王会悟示警,了解情况后解除警报 会议继续进行
21. 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意义,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22. 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代表们字斟句酌地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异口同声地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
23. 缅怀历史,致敬先辈。王会悟的哪些优秀品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两点并简述理由。
写作
24、请运用肖像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位你熟悉的人。(100字左右)
答案
1.A 2.B 3.B 4.C 5. (1)B (2)C (3)A (4)D 6.D 7.A
8.(1)√ (2)√ (3)×
9.(1)外貌描写。写出了孔乙己尚有劳动能力但又不肯劳动、懒得出奇的特点,以及精神萎靡颓唐、生活穷困潦倒的现状。
(2)语言、神态描写。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
10、(1)示例:提起小说,大家一定不陌生。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走进小说天地”!
(2)讲述故事,畅谈独特感受 评说人物,神游人物画廊
(3)①⑧ ②⑤ ③⑥ ④⑦
11.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了悲凉氛围,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12.孔乙己的命运,掌柜漠不关心,唯一使他记起和遗憾的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作者让这句话反复出现,充分表现了掌柜的唯利是图、冷酷贪婪,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国民的麻木愚昧、冷酷无情。
13.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孔乙己用“跌断”来遮掩被打断腿的事实,表现了他仍死要面子,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可怜而又可气,可见他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14. 不矛盾。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活,只能估计说“大约”;但他已失去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人们麻木不仁、冷酷无情、落井下石,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又说“的确”。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体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抗议与批判。
15、C
16、示例:有人想向老人拜师学艺,他不收;书法协会的人请老人入会,他直接拒绝;他在地上写字,不愿在纸上写。
17、(1)示例: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人对加入书法协会的不屑之情。
(2)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人写字时动作的缓慢、执着,表现了老人写字的从容、潇洒。
18、示例:同意。写字的老人本职工作是看守小区的门卫,还负责打扫卫生。他有写字的特长,凭着长期的练习,写得一手好字,既不加入书法协会,又不收徒弟,甚至不在纸上写字,可见他并不为名,更不为利,写字纯粹是个人精神爱好。老人把在地上写字比作扫地,把扫地比作在地上写字,可见他的精神是纯洁高尚的,是超脱世俗的,有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独立思考。
19. C 20. ①有陌生人突然闯入 ②李达寓所里 ③王会悟建议在南湖上召开会议 ④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 ⑤湖面上突然驶来一条大船
21. ①“闷热'象征帝国主义压迫之紧,“海风”“云团”象征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协同迫害, “酝酿着一场暴风雨”象征着中共一大的召开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景物描写渲染了紧张氛围,突出了会议召开的不易、艰难,为下文代表们开会时密探闯入做铺垫。
22. “字斟句酌”的意思是仔细地斟酌推敲,传神地写出了代表们写中共第一个纲领时慎重的态度;“异口同声”指不约而同,写出了他们内心信念的坚定,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美好未来的期望。
23. ①谨慎机敏、胆大心细:从她发现可疑人物及时报告给代表们可以看出;②爱党,尽职尽责:从她坚持为会议站岗放哨,即使在风雨中也依然坚持可以看出;③做事稳重,不怕牺牲:从她安排大家去南湖进行会议可以看出。(答对2点即可)
24、【例文】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厚厚的整齐的刘海搭在额头上,一副大黑框眼镜已经占去了半个脸,眼镜后面有一双灵动的豆豆眼。你可别小瞧这一双豆豆眼,一想到鬼主意,那双小小的、灵活的豆豆眼立刻变成了两道弯弯的小月牙,月牙下面还有一张正在“奸笑”的嘴。这双豆豆眼转两圈,以及送上嘴边的“奸笑”,就让大家知道她的鬼主意已经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