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第一课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学案 (含答案) 苏教版(2019) 必修 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3 第一课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学案 (含答案) 苏教版(2019) 必修 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1-20 00:49:26

文档简介

化学 必修 第二册(苏教)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一课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2.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3.能运用原电池原理解释钢铁的电化学腐蚀现象。
1.原电池的定义
将 转变为 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工作原理(以锌-铜-稀硫酸原电池为例)
(1)负极: 电子,发生 反应,电极反应式: 。
正极: 电子,发生 反应,电极反应式: 。
电池总反应: 。
(2)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在外电路中,电子从 经外电路流向 ,电流从原电池的正极经外电路流向负极。
(3)离子移动方向: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 极,阴离子移向 极。
3.钢铁的电化学腐蚀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原电池是一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
(2)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
(3)正极是电子流出极。(  )
(4)用导线连接的铜片和锌片插入稀硫酸中,锌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  )
(5)HCl+NaOH===NaCl+H2O是放热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  )
将钢铁制品与水和氧气隔绝,就可以阻止钢铁锈蚀。因此,防止铁生锈最简单的方法是保持钢铁制品表面光洁干燥。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在钢铁表面形成保护层、制成不锈钢、利用电化学知识防腐蚀等。 [问题探究] 1.钢铁制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发生了原电池反应。 2.锌与稀硫酸反应时,若滴几滴硫酸铜溶液,反应速率会加快,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滴加硫酸铜溶液后,会有少量锌与硫酸 铜反应置换出铜,生成的铜、锌分别作为原电池的两个电极而形成原电池,从而加快锌与稀硫酸的反应。 3.已知反应Cu+2Ag+===2Ag+Cu2+,请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画出原电池装置图并标出正、负极。 提示:先确定两个电极,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所以铜作负极,再找活动性比铜弱的碳棒或银棒作正极;从反应中可以看出电解质溶液中必须含有银离子,所以用硝酸银溶液作电解质溶液。装置如图所示。
知识点一 原电池原理及正、负极判断
1.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探究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锌片: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 铜片:没有变化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
锌片: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 铜片:没有变化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
锌片:逐渐溶解 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锌与稀硫酸发生反应,铜片上产生H2
锌片:逐渐溶解 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产生了电流,即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具有不同活动性的两种电极材料(金属和金属或金属和能导电的非金属)。
(2)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状态的电解质)。
(3)“两极”“一液”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 (1)在原电池中,电子在导线中定向移动,离子在溶液中定向移动,即“电子不下水,离子不上岸”,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
(2)当有以水为溶剂的电解质溶液存在时,很活泼的金属单质不能用作原电池的负极,如K、Na、Ca等,因为它们与水反应剧烈。
(3)非电解质溶液不能参与形成原电池。
3.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1.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B.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工作时其正极上不断产生电子并经外电路流向负极
D.电极只能由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
2.某兴趣小组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原电池原理的探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和b用导线连接时,电子由Zn经导线流向Cu,再经稀硫酸流回Zn
B.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为正极,发生的反应为2H++2e-===H2↑
C.a和b不连接时,锌片上有气体生成,该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
D.无论a和b是否连接,稀硫酸均参与反应
知识点二 钢铁的电化学腐蚀
1.金属腐蚀的本质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金属阳离子,金属发生氧化反应。
2.金属腐蚀的类型
类型 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
条件 金属与非金属单质或非电解质液体直接接触 不纯金属或合金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现象 无电流产生 有微弱电流产生
本质 金属被氧化 较活泼金属被氧化
两者往往同时发生,电化学腐蚀更普遍
3.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分类 析氢腐蚀 吸氧腐蚀
形成条件 水膜酸性较强 水膜呈碱性、弱酸性或中性
电极反应 负极 Fe-2e-===Fe2+ 2Fe-4e-===2Fe2+
正极 2H++2e-===H2↑ 2H2O+O2+4e-===4OH-
总反应 Fe+2H+===Fe2++H2↑ 2Fe+2H2O+O2===2Fe(OH)2
腐蚀速率 一般较快 一般较慢
3.在钢铁腐蚀过程中,下列五种变化可能发生的是(  )
①Fe(OH)2转化为Fe(OH)3 ②O2被还原 ③产生H2 ④Fe(OH)3脱水形成Fe2O3·xH2O
⑤杂质碳被氧化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4.在一块表面无锈的铁片上滴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后看到铁片上有铁锈出现。铁片腐蚀过程中发生的总化学方程式为2Fe+2H2O+O2===2Fe(OH)2,Fe(OH)2进一步被氧气氧化为Fe(OH)3,再在一定条件下脱水生成铁锈,其原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片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
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C.铁片腐蚀过程中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2H2O+O2+4e-===4OH-
D.铁片里的铁和碳与食盐水形成无数微小原电池,发生了电化学腐蚀
知识点三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1)分析:构成原电池,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
(2)实例:实验室用Zn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制H2,使用粗锌产生H2的速率快。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硫酸(或稀盐酸)形成原电池,加快了锌的腐蚀,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1)分析: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负极,活动性弱的金属为正极。
(2)实例: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A>B。
3.金属材料的防护
(1)分析:将被保护金属设计成原电池的正极。
(2)实例:轮船在海里航行时,为了保护轮船不被腐蚀,可以在轮船上焊上一些活动性比铁更强的金属,如Zn,这样构成原电池,Zn为负极,Fe为正极,从而防止铁被腐蚀。
4.制作化学电源——设计原电池
(1)分析:①首先将已知氧化还原反应拆分为两个电极反应式。
氧化反应:还原剂-ne-===氧化产物(负极反应式);
还原反应:氧化剂+ne-===还原产物(正极反应式);
正极反应式+负极反应式===电池的总反应式。
②根据原电池的反应特点,结合两极反应式找出正、负极材料及电解质溶液。
a.电解质溶液的选择:电解质溶液一般要能够与负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电极材料的选择:电极材料必须导电。在原电池中,一般选择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作为负极,活动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惰性材料作正极。负极材料或还原性物质在负极上失去电子被氧化,氧化性物质在正极上得到电子被还原。
(2)实例:利用氧化还原反应Zn+CuSO4===ZnSO4+Cu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
①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如下:
负极(Zn):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Cu):Cu2++2e-===Cu(还原反应)。
②装置:
5.把a、b、c、d四块金属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形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上有大量气泡产生;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6.某原电池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是Zn+Cu2+===Zn2++Cu,该原电池正确的组成是(  )
选项 正极 负极 电解质溶液
A Cu Zn HCl
B Zn Cu CuSO4
C Cu Zn CuSO4
D Cu Zn ZnCl2
本课总结
自我反思:                                     
                                    
随堂提升
1.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被腐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负极发生反应:Fe-3e-===Fe3+
B.正极发生反应:2H2O+O2+2e-===4OH-
C.发生的原电池反应为2Fe+2H2O+O2===2Fe(OH)2
D.钢柱在水下的部分比在空气与水交界处的部分更容易被腐蚀
2.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铜、锌组成的原电池中,电子从锌极经过导线流向铜极
B.把铜片和锌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C.把铜片插入FeCl3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
D.将铜片和铁片用导线相连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铁片质量减轻,铜片质量增加
3.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反应:Zn+2FeCl3===ZnCl2+2FeCl2,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Zn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B.b电极反应式为2Fe3++2e-===2Fe2+
C.电子流动方向是a电极→FeCl3溶液→b电极
D.电池的正极材料可以选用石墨、铂电极,也可以用铜电极
4.金属a、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均位于氢的前面,a还可以从b的硝酸盐溶液中置换出b。将a、b用导线相连放入CuSO4溶液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导线中有电流,电流由b流向a
B.a的质量减小,b的质量增大
C.b上有氢气产生
D.a上发生氧化反应,b上发生还原反应
5.(2024·广东省南阳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铜片、锌片和稀硫酸组成的铜锌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铜片上有2.24 L气体(标准状况)放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外电路中转移电子0.2 mol
B.铜为负极,有12.8 g铜溶解
C.锌为正极,有6.5 g锌溶解
D.反应过程中消耗0.4 mol氢离子
课时分层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度 ★ ★ ★ ★ ★ ★★ ★★
对点 原电池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条件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题号 8 9 10 11 12 13
难度 ★★ ★ ★★ ★★★ ★★ ★★★
对点 原电池的原理、形成条件、金属腐蚀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Cu Zn原电池的相关考查 原电池的原理及相关计算 原电池的设计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条件
[学习·理解]
1.下列有关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极一定要由两种不同的金属组成
B.电子流出的一极是正极
C.两极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下面四个化学反应理论上不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是(  )
A.2Al+2NaOH+2H2O===2NaAlO2+3H2↑
B.2H2+O22H2O
C.Mg3N2+6H2O===3Mg(OH)2+2NH3↑
D.CH4+2O2CO2+2H2O
3.人造地球卫星用到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其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分别为Zn+2OH--2e-===ZnO+H2O,Ag2O+H2O+2e-===2Ag+2OH-。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
A.负极,被氧化 B.正极,被还原
C.负极,被还原 D.正极,被氧化
4.如图所示装置,下列有关该装置反应开始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锌极附近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B.铁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O+O2+4e-===4OH-
C.铁极发生电化学腐蚀生成铁锈
D.溶液中的OH-向铁极移动
5.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和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X>Y>Z B.X>Z>Y
C.Y>X>Z D.Y>Z>X
6.(2024·广东省南阳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利用金属镁和铝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铝作该原电池的负极
B.溶液中H+向Mg电极移动
C.若将稀H2SO4换成乙醇,则电流表的指针也能偏转
D.若将稀H2SO4换成NaOH溶液,则Al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Al-3e-+4OH-===AlO+2H2O
7.在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P为电解质溶液。由此判断下列M、N、P所代表的物质可以成立的是(  )
选项 M N P
A 锌 铜 稀硫酸
B 铜 铁 稀盐酸
C 银 锌 硝酸银溶液
D 铜 铁 硝酸铁溶液
8.A、B、C三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
(1)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锡极为____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锡极附近溶液的酸性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3)C中被腐蚀的金属是________,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C中铁被腐蚀由快到慢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应用·实践]
9.如图所示,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同时A极的质量减小,B极上有气泡产生,C为电解质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极为原电池的正极
B.A、B、C分别可能为Zn、Cu和稀盐酸
C.C中阳离子向A极移动
D.A极发生氧化反应
 
10.如图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放入稀硫酸中,发生原电池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溶液的pH增大 B.溶液中的Zn2+浓度增大
C.溶液中的SO浓度增大 D.溶液的密度增大
11.质量相同的铁棒、碳棒和足量CuCl2溶液组成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闭合K,电子通过CuCl2溶液移到碳棒上
B.闭合K,铁棒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
C.闭合K,转移0.2 mol电子时,理论上碳棒与铁棒的质量差为24 g
D.打开K与闭合K时发生的总反应相同
12.利用生活中或实验室中的常用物品,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化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原电池。请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原理:Fe+2H+===Fe2++H2↑。
(2)实验用品:电极(________、________)、稀硫酸、________、________、耳机。
(3)按如图所示装置连接好实验仪器,该原电池中,Fe在____极发生________反应;H+在____极发生________反应。
[创新·提高]
13.(1)如图所示,将Mg、Al和电解质溶液组成一种原电池。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则正极为_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极是_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电解质溶液为NaOH溶液,则正极为________。
(2)若将铝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硝酸的烧杯中,负极为________,若将铝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浓硝酸的烧杯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Al比Cu活泼,Al为负极,Cu极上析出NO2
B.Cu为负极,Al为正极,Al极上析出Cu
C.Cu为负极,电极反应为Cu-2e-===Cu2+
D.Al为正极,电极反应为2H++2e-===H2↑
1化学 必修 第二册(苏教)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一课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2.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3.能运用原电池原理解释钢铁的电化学腐蚀现象。
1.原电池的定义
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工作原理(以锌-铜-稀硫酸原电池为例)
(1)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Zn-2e-===Zn2+。
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2H++2e-===H2↑。
电池总反应:Zn+2H+===Zn2++H2↑。
(2)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在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电流从原电池的正极经外电路流向负极。
(3)离子移动方向:在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3.钢铁的电化学腐蚀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原电池是一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
(2)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
(3)正极是电子流出极。(  )
(4)用导线连接的铜片和锌片插入稀硫酸中,锌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  )
(5)HCl+NaOH===NaCl+H2O是放热反应,能设计成原电池。(  )
答案:(1)√ (2)× (3)× (4)× (5)×
解析:(5)中和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
将钢铁制品与水和氧气隔绝,就可以阻止钢铁锈蚀。因此,防止铁生锈最简单的方法是保持钢铁制品表面光洁干燥。防止钢铁生锈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在钢铁表面形成保护层、制成不锈钢、利用电化学知识防腐蚀等。 [问题探究] 1.钢铁制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发生了原电池反应。 2.锌与稀硫酸反应时,若滴几滴硫酸铜溶液,反应速率会加快,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滴加硫酸铜溶液后,会有少量锌与硫酸 铜反应置换出铜,生成的铜、锌分别作为原电池的两个电极而形成原电池,从而加快锌与稀硫酸的反应。 3.已知反应Cu+2Ag+===2Ag+Cu2+,请将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画出原电池装置图并标出正、负极。 提示:先确定两个电极,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所以铜作负极,再找活动性比铜弱的碳棒或银棒作正极;从反应中可以看出电解质溶液中必须含有银离子,所以用硝酸银溶液作电解质溶液。装置如图所示。
知识点一 原电池原理及正、负极判断
1.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探究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锌片: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 铜片:没有变化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
锌片: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 铜片:没有变化 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
锌片:逐渐溶解 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锌与稀硫酸发生反应,铜片上产生H2
锌片:逐渐溶解 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产生了电流,即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具有不同活动性的两种电极材料(金属和金属或金属和能导电的非金属)。
(2)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状态的电解质)。
(3)“两极”“一液”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 (1)在原电池中,电子在导线中定向移动,离子在溶液中定向移动,即“电子不下水,离子不上岸”,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
(2)当有以水为溶剂的电解质溶液存在时,很活泼的金属单质不能用作原电池的负极,如K、Na、Ca等,因为它们与水反应剧烈。
(3)非电解质溶液不能参与形成原电池。
3.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1.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是还原反应
B.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工作时其正极上不断产生电子并经外电路流向负极
D.电极只能由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
答案:B
2.某兴趣小组设计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原电池原理的探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和b用导线连接时,电子由Zn经导线流向Cu,再经稀硫酸流回Zn
B.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为正极,发生的反应为2H++2e-===H2↑
C.a和b不连接时,锌片上有气体生成,该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
D.无论a和b是否连接,稀硫酸均参与反应
答案:A
解析:a和b用导线连接时,构成原电池,电子由Zn经导线流向Cu,电子不会通过溶液传递,A错误。
知识点二 钢铁的电化学腐蚀
1.金属腐蚀的本质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金属阳离子,金属发生氧化反应。
2.金属腐蚀的类型
类型 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
条件 金属与非金属单质或非电解质液体直接接触 不纯金属或合金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现象 无电流产生 有微弱电流产生
本质 金属被氧化 较活泼金属被氧化
两者往往同时发生,电化学腐蚀更普遍
3.析氢腐蚀与吸氧腐蚀
分类 析氢腐蚀 吸氧腐蚀
形成条件 水膜酸性较强 水膜呈碱性、弱酸性或中性
电极反应 负极 Fe-2e-===Fe2+ 2Fe-4e-===2Fe2+
正极 2H++2e-===H2↑ 2H2O+O2+4e-===4OH-
总反应 Fe+2H+===Fe2++H2↑ 2Fe+2H2O+O2===2Fe(OH)2
腐蚀速率 一般较快 一般较慢
3.在钢铁腐蚀过程中,下列五种变化可能发生的是(  )
①Fe(OH)2转化为Fe(OH)3 ②O2被还原 ③产生H2 ④Fe(OH)3脱水形成Fe2O3·xH2O
⑤杂质碳被氧化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在钢铁腐蚀过程中,负极Fe-2e-===Fe2+,正极O2或H+得电子,Fe2+与OH-结合生成Fe(OH)2,Fe(OH)2被氧化生成Fe(OH)3,Fe(OH)3脱水形成铁锈。
4.在一块表面无锈的铁片上滴食盐水,放置一段时间后看到铁片上有铁锈出现。铁片腐蚀过程中发生的总化学方程式为2Fe+2H2O+O2===2Fe(OH)2,Fe(OH)2进一步被氧气氧化为Fe(OH)3,再在一定条件下脱水生成铁锈,其原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片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
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C.铁片腐蚀过程中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2H2O+O2+4e-===4OH-
D.铁片里的铁和碳与食盐水形成无数微小原电池,发生了电化学腐蚀
答案:D
解析:铁在负极区失去电子被氧化为Fe2+,氧气在正极区得到电子被还原为OH-,OH-与Fe2+生成Fe(OH)2,进一步被氧化为Fe(OH)3,再脱水生成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xH2O,A、B错误;负极反应为Fe-2e-===Fe2+,C错误。
知识点三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1)分析:构成原电池,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
(2)实例:实验室用Zn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反应制H2,使用粗锌产生H2的速率快。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硫酸(或稀盐酸)形成原电池,加快了锌的腐蚀,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1)分析: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负极,活动性弱的金属为正极。
(2)实例: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A>B。
3.金属材料的防护
(1)分析:将被保护金属设计成原电池的正极。
(2)实例:轮船在海里航行时,为了保护轮船不被腐蚀,可以在轮船上焊上一些活动性比铁更强的金属,如Zn,这样构成原电池,Zn为负极,Fe为正极,从而防止铁被腐蚀。
4.制作化学电源——设计原电池
(1)分析:①首先将已知氧化还原反应拆分为两个电极反应式。
氧化反应:还原剂-ne-===氧化产物(负极反应式);
还原反应:氧化剂+ne-===还原产物(正极反应式);
正极反应式+负极反应式===电池的总反应式。
②根据原电池的反应特点,结合两极反应式找出正、负极材料及电解质溶液。
a.电解质溶液的选择:电解质溶液一般要能够与负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b.电极材料的选择:电极材料必须导电。在原电池中,一般选择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作为负极,活动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惰性材料作正极。负极材料或还原性物质在负极上失去电子被氧化,氧化性物质在正极上得到电子被还原。
(2)实例:利用氧化还原反应Zn+CuSO4===ZnSO4+Cu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
①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如下:
负极(Zn):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Cu):Cu2++2e-===Cu(还原反应)。
②装置:
5.把a、b、c、d四块金属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形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上有大量气泡产生;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a>b>c>d B.a>c>d>b
C.c>a>b>d D.b>d>c>a
答案:B
解析:在原电池中,一般较活泼的金属电极会溶解,较不活泼的金属电极上会有固体析出或产生气体,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a、b相连时,a为负极,说明活动性:a>b;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说明活动性:c>d;a、c相连时,c上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活动性:a>c;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活动性:d>b。
6.某原电池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是Zn+Cu2+===Zn2++Cu,该原电池正确的组成是(  )
选项 正极 负极 电解质溶液
A Cu Zn HCl
B Zn Cu CuSO4
C Cu Zn CuSO4
D Cu Zn ZnCl2
答案:C
解析:将Zn+Cu2+===Zn2++Cu拆成两个半反应:
氧化反应(负极反应):Zn-2e-===Zn2+。
还原反应(正极反应):Cu2++2e-===Cu。
则电池的负极是Zn,正极是比锌不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电解质溶液中含Cu2+。
本课总结
自我反思:                                     
                                    
随堂提升
1.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被腐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负极发生反应:Fe-3e-===Fe3+
B.正极发生反应:2H2O+O2+2e-===4OH-
C.发生的原电池反应为2Fe+2H2O+O2===2Fe(OH)2
D.钢柱在水下的部分比在空气与水交界处的部分更容易被腐蚀
答案:C
解析:由原电池原理可知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为Fe-2e-===Fe2+,A错误;正极上发生的反应为2H2O+O2+4e-===4OH-,B错误;在空气与水交界处O2浓度大,钢柱更容易被腐蚀,D错误。
2.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铜、锌组成的原电池中,电子从锌极经过导线流向铜极
B.把铜片和锌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C.把铜片插入FeCl3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
D.将铜片和铁片用导线相连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铁片质量减轻,铜片质量增加
答案:C
解析:把铜片插入FeCl3溶液中,Cu和FeCl3反应生成CuCl2和FeCl2,故C错误。
3.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反应:Zn+2FeCl3===ZnCl2+2FeCl2,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Zn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B.b电极反应式为2Fe3++2e-===2Fe2+
C.电子流动方向是a电极→FeCl3溶液→b电极
D.电池的正极材料可以选用石墨、铂电极,也可以用铜电极
答案:D
解析:根据Cl-的移动方向可知,b电极为负极,a电极为正极,根据电池总反应可知,Zn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即b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A、B错误;电子流动方向是b电极→导线→a电极,C错误;正极材料的活动性应比负极材料弱,D正确。
4.金属a、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均位于氢的前面,a还可以从b的硝酸盐溶液中置换出b。将a、b用导线相连放入CuSO4溶液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导线中有电流,电流由b流向a
B.a的质量减小,b的质量增大
C.b上有氢气产生
D.a上发生氧化反应,b上发生还原反应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a、b、Cu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b>Cu,则a、b及CuSO4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a作负极,b作正极。电子由a经过导线流向b,电流由b流向a。a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质量减小,溶液中的Cu2+在b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析出Cu,从而使b的质量增大,b上不会产生H2。
5.(2024·广东省南阳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铜片、锌片和稀硫酸组成的铜锌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铜片上有2.24 L气体(标准状况)放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外电路中转移电子0.2 mol
B.铜为负极,有12.8 g铜溶解
C.锌为正极,有6.5 g锌溶解
D.反应过程中消耗0.4 mol氢离子
答案:A
解析:铜片、锌片和稀硫酸组成的铜锌原电池,其中锌较活泼,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作负极,则铜作正极,B、C错误;负极:Zn-2e-===Zn2+,正极:2H++2e-===H2↑,由正、负极得失电子守恒可得关系式:Zn~2e-~2H+~H2,当产生2.24 L氢气(物质的量为0.1 mol)时,需要0.2 mol氢离子,有0.2 mol电子转移,A正确,D错误。
课时分层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度 ★ ★ ★ ★ ★ ★★ ★★
对点 原电池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条件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题号 8 9 10 11 12 13
难度 ★★ ★ ★★ ★★★ ★★ ★★★
对点 原电池的原理、形成条件、金属腐蚀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Cu Zn原电池的相关考查 原电池的原理及相关计算 原电池的设计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条件
[学习·理解]
1.下列有关原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极一定要由两种不同的金属组成
B.电子流出的一极是正极
C.两极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答案:D
解析:在原电池中电极既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能导电的非金属或其他能导电的物质(如PbO2),A错误;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所以电子流出的一极是负极,B错误;在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C错误。
2.下面四个化学反应理论上不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是(  )
A.2Al+2NaOH+2H2O===2NaAlO2+3H2↑
B.2H2+O22H2O
C.Mg3N2+6H2O===3Mg(OH)2+2NH3↑
D.CH4+2O2CO2+2H2O
答案:C
解析:只有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才能用于设计原电池;C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能设计成原电池。
3.人造地球卫星用到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其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分别为Zn+2OH--2e-===ZnO+H2O,Ag2O+H2O+2e-===2Ag+2OH-。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
A.负极,被氧化 B.正极,被还原
C.负极,被还原 D.正极,被氧化
答案:B
4.如图所示装置,下列有关该装置反应开始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锌极附近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B.铁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O+O2+4e-===4OH-
C.铁极发生电化学腐蚀生成铁锈
D.溶液中的OH-向铁极移动
答案:B
5.X、Y、Z都是金属,把X浸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和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X>Y>Z B.X>Z>Y
C.Y>X>Z D.Y>Z>X
答案:C
6.(2024·广东省南阳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利用金属镁和铝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铝作该原电池的负极
B.溶液中H+向Mg电极移动
C.若将稀H2SO4换成乙醇,则电流表的指针也能偏转
D.若将稀H2SO4换成NaOH溶液,则Al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Al-3e-+4OH-===AlO+2H2O
答案:D
解析:镁作负极,A错误;H+向正极移动,即向Al电极移动,B错误;若将稀H2SO4换成乙醇,乙醇不能导电,则电流表的指针不能偏转,C错误。
7.在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P为电解质溶液。由此判断下列M、N、P所代表的物质可以成立的是(  )
选项 M N P
A 锌 铜 稀硫酸
B 铜 铁 稀盐酸
C 银 锌 硝酸银溶液
D 铜 铁 硝酸铁溶液
答案:C
解析:经分析可知该装置是原电池,其中M棒有金属单质析出,作正极,N棒失电子溶解作负极。锌、铜、稀硫酸构成原电池,则锌是负极,M棒变细,A不成立;铁、铜、稀盐酸构成原电池,M棒上无金属单质析出,B不成立;铜、铁、硝酸铁溶液构成原电池,铜作正极,在铜电极上铁离子得到电子转化为亚铁离子,M棒上不能析出金属,D不成立。
8.A、B、C三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
(1)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锡极为____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锡极附近溶液的酸性________(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3)C中被腐蚀的金属是________,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C中铁被腐蚀由快到慢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答案:(1)Fe+2H+===Fe2++H2↑
(2)正 2H++2e-===H2↑ 减弱
(3)Zn Zn+H2SO4===ZnSO4+H2↑
(4)B>A>C
解析:A中不能形成原电池,铁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B中能形成原电池,铁比锡活泼,锡为正极,铁为负极,铁被腐蚀的速率加快。C中能形成原电池,锌比铁活泼,锌为负极,不断被腐蚀,铁为正极,被保护。
[应用·实践]
9.如图所示,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同时A极的质量减小,B极上有气泡产生,C为电解质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极为原电池的正极
B.A、B、C分别可能为Zn、Cu和稀盐酸
C.C中阳离子向A极移动
D.A极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C
解析:原电池中,负极金属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而溶解,质量减小,故A极为负极,B极为正极,A、D正确;A、B、C分别为Zn、Cu和稀盐酸时,可以构成原电池,且现象与题述现象一致,B正确;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C错误。
10.如图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放入稀硫酸中,发生原电池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溶液的pH增大 B.溶液中的Zn2+浓度增大
C.溶液中的SO浓度增大 D.溶液的密度增大
答案:C
解析:A项,氢离子浓度降低,溶液的pH增大,正确;B项,锌不断溶解,溶液中的Zn2+浓度增大,正确;C项,由于在反应过程中溶液中SO没有参加反应,所以溶液中c(SO)不变,错误;D项,原电池放电时,溶液由硫酸溶液逐渐变成硫酸锌溶液,溶液质量增大,所以溶液的密度增大,正确。
11.质量相同的铁棒、碳棒和足量CuCl2溶液组成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闭合K,电子通过CuCl2溶液移到碳棒上
B.闭合K,铁棒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
C.闭合K,转移0.2 mol电子时,理论上碳棒与铁棒的质量差为24 g
D.打开K与闭合K时发生的总反应相同
答案:D
解析:闭合K,该装置构成原电池,Fe作负极,C作正极,电子由铁棒通过导线到达正极碳棒上,故A错误;闭合K,铁棒表面发生的电极反应为Fe-2e-===Fe2+,故B错误;闭合K,该装置为原电池,当电路中转移0.2 mol电子时,正极析出铜的物质的量n(Cu)==0.1 mol,m(Cu)=0.1 mol×64 g·mol-1=6.4 g,Fe电极溶解的质量为56 g·mol-1×0.1 mol=5.6 g,理论上碳棒与铁棒质量差为6.4 g+5.6 g=12 g,故C错误;打开K,反应为CuCl2+Fe===Cu+FeCl2,闭合K时该装置为原电池,电池的总反应为CuCl2+Fe===Cu+FeCl2,发生的总反应相同,故D正确。
12.利用生活中或实验室中的常用物品,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化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原电池。请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原理:Fe+2H+===Fe2++H2↑。
(2)实验用品:电极(________、________)、稀硫酸、________、________、耳机。
(3)按如图所示装置连接好实验仪器,该原电池中,Fe在____极发生________反应;H+在____极发生________反应。
答案:(2)铁钉(或铁片等) 铜钉(或其他的惰性电极,如铅笔芯等) 烧杯 导线 
(3)负 氧化 正 还原
[创新·提高]
13.(1)如图所示,将Mg、Al和电解质溶液组成一种原电池。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则正极为_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极是_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电解质溶液为NaOH溶液,则正极为________。
(2)若将铝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硝酸的烧杯中,负极为________,若将铝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浓硝酸的烧杯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Al比Cu活泼,Al为负极,Cu极上析出NO2
B.Cu为负极,Al为正极,Al极上析出Cu
C.Cu为负极,电极反应为Cu-2e-===Cu2+
D.Al为正极,电极反应为2H++2e-===H2↑
答案:(1)①Al 2H++2e-===H2↑ Mg Mg-2e-===Mg2+ ②Mg (2)Al C
解析:(1)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时,镁、铝都能与稀硫酸反应,但由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强,所以镁为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Mg-2e-===Mg2+,铝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当电解质溶液为NaOH溶液时,由于铝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镁不与NaOH溶液反应,所以镁为原电池的正极。
(2)Al和Cu都与稀硝酸反应,但Al的金属活动性比Cu强,所以负极为Al。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Cu在浓硝酸中发生反应,被氧化,Cu是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Al是原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NO+e-===NO2↑+H2O。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