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第一单元 诗歌之部第七课 《扬州慢》【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要学会哟☆温故知新☆ 1.关于作者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少随父宦游,往来沔、鄂几近二十年。父死,流寓湘、鄂,诗人萧德藻赏其才,以侄女妻之,携之同寓湖州,因与苕溪白石洞天为邻,故以之为号。往来苏杭间,与名人多有交游,范成大、杨万里对其诗文人品多有称赞。姜夔通音律,精赏鉴,工翰墨。他生活在动荡的年代,南宋朝廷面临着尖锐的民族和阶级矛盾。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他感到痛心,这种凄凉的心情表现在他的文学和音乐创作中。先学一点☆温故知新☆ 2. 相关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造成“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残局。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1164年),金兵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同年十二月宋金订立“隆兴和议”,此后双方保持了近四十年的和平关系。先学一点☆课堂探讨☆ 下面是《扬州慢》中引用杜牧的诗句,试按要求简要赏析。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 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 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 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杜牧笔下的扬州有着怎样的特点?他对扬州怀有怎样的感情?
(2)思考诗中运用杜牧诗句的作用?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赏析杜牧诗歌的赏析的题目,注意引用典故或诗句的作用,首先概括杜牧笔下扬州的特征,然后概括姜夔眼中扬州的特征,目的是对比,进行抒情。 ☆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1)繁华;喜爱,怀念(2)用杜牧诗中的扬州城的繁华反衬今日姜夔所见的扬州城的萧条、衰败,表达黍离之悲。☆课堂提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 愤
陆 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1)试分析作者用苏武和张巡两个典故的作用。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典故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的联系。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2)文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有人说是他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本诗没有涉及“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学生如果有别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主旨的题目,注意结合诗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探讨☆ 赏析诗歌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艺术手法从抒情的角度主要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怀古伤今,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讲主要有对比、衬托、动静、虚实等,然后是修辞。答题时注意答出具体的手法,然后点明效果。 ☆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用的是拟人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在寒气中吹着,号角之声,萦绕在空城上方,久久不散。运用了以动衬静,用空城中凄清的号角声来反衬扬州的空寂、凄清,而渐黄昏则点明时间为傍晚时分,渲染了一种凄迷,迷蒙的气氛。寒字不仅体现乐声令人寒,更重要的是体现作者心寒。☆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3)“空”字的解读。空字写出了城中人烟稀少、空荡,令人感觉萧瑟。与上文的号角声呼应,体现环境的安静,无生气。
(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想象杜牧见到扬州城的衰败,他的惋惜、遗憾,即使杜牧再有才华,可是再难以写出富有深情的诗句。
教师补充:展示豆蔻花的图片,帮助理解“豆蔻词工”。明确想象杜牧再到今日扬州,他的反应,来表现扬州城今日的衰败,已然是一座空城。☆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仍在,桥下水波荡漾,清冷的月光,映着寂寞的夜空,想那桥边红药,年复一年开着,不知为谁生长。用桥边红药与今日败落的景象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出自己内心的悲伤。注意“仍在”、“年年”,说明美好的东西还在,扬州城往昔的繁华、热闹,安居乐业的人们却不在了。物是人非。十二年了,还是没有赏花人,战争带给扬州城的伤害可见一斑。“冷月无声”,联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以前是“明月”有“箫声”,如今是“冷月”且“无声”。水波中无声的冷月突显了作者无限的痛惜之情。 ☆课堂提高☆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艺术手法赏析的题目,主要是对比,答题时答出什么和什么对比,然后答出效果。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首个主旨的题目,注意怀古伤今诗歌的情感特征。找到窍门了吗?《扬州慢》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施
罗 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1)新颖的立意是两首诗歌的共同之处,请你谈谈这两首诗歌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4分)
【答案】两首诗歌对西施的观点相同:国家的兴亡成败是有各种复杂因素的,不能将亡国的罪责加在一个女子身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分析说明。(6分)
【答案】罗诗以议论为主,开头摆明自己的观点,后两句运用反向证明的手法,推出世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崔诗,也是议论开篇,但是后两句借春水之急来为西施鸣不平用的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诗歌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1)诗的颈联表达了什么观点?《伶官传序》中哪句话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5分)
【答案】表达了险要的山川形势并不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国家兴亡,应当取决于人事的观点。《伶官传序》中“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从诗的结构和艺术手法两方面简要谈一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这首诗前两联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通过今昔盛衰对比,为下文的议论和感慨打下铺垫;后两联则是借古讽今,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来告诫唐代统治者不能依托山河之险,沉溺声色享乐,步六朝破亡的后尘。
【解析】
试题分析:结构上,前两联写景,后两联议论和生发感慨;艺术手法有今昔盛衰对比、铺垫、借古讽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1)这首曲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景?从整首曲子来看,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什么效果?(5分)
【答案】对比。通过这种鲜明的物境反差,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谴责、憎恶情绪,也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艺术手法的题目,注意对比手法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山,空自愁;河,空自流”该如何理解?(6分)
【答案】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含蓄朦胧地表达出对王朝覆灭、物是人非的无尽感慨,也仿佛是在告诫骊山和渭河,不必为此而忧愁叹息,这种人事变迁是自然规律。看似平淡,却包含着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批判。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①。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星河鹭起,画图难足”长江白鹭飞起,再美的画也画不出。②“门外楼头”,用典:隋军已兵临城下,陈后主陈叔宝和宠妃张丽华仍在结绮楼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1)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5分)
【答案】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主旨的题目,注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综合分析《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作,请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 (不超过100字)(6分)
【答案】①怀古实为伤今②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③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④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当今⑤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怀古诗的特征的题目,注意结合讲案的分析做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
试题分析:答题时先概括诗歌的意象,然后总结意境,最后点明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扬州慢》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用诗化的语言对全诗进行描绘。
【答案】秦淮河边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可是观赏的人又在哪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元散曲抒发什么情感?
【答案】作者看到秦淮河的破败,想到当年的繁华,不由的产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怀古伤今的诗歌的情感特征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雨花台
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1)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描绘全诗。
【答案】白门外的条条江湾早已失去了往日波光粼粼的风采,透着沉沉的死寂,江湾边上原本应该在微风中摇曳,尽显婀娜,在阳光中闪动,尽现温柔的柳树,却是满眼的衰败之象,令我原本就哀伤的情感瞬间迸发,悲痛在我的身体里一丝一丝地蔓延开来。眼前的大长干和小长干早已人去楼空,当年歌舞升平,莺歌燕舞,纸醉金迷的十里秦淮,如今只看见青楼半吊在空中的招牌和酒坊被撕成一缕一缕的旗子随着风在空中来回飘荡,没有歌,没有舞,没有人,只有破旧的渔桨在和河水中静静地游动。秋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长、茂盛、枯萎, 今日的雨花台早已不是当年的雨花台了,如今它只是一个荒芜,破败的空台子而已。当年的奢侈繁华早已成为了旧时故事,如今除了我甚至没有一个人站在这楼台上向远处眺望,或者椅在栏杆上欢喜、神伤。这让我的心更是无尽痛惜、悲伤。手扶栏杆,抬头远望,看见燕子在夕阳下仍旧无忧无虑地飞翔,有些气恼,但定神一想,它又有什么错呢,它是鸟又不是人,怎么会懂得物是人非的悲凉呢,我又怎能强求它同我一起为眼前的衰败景象伤感呢?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不要原句翻译,要适当的想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怀古伤今之情。词人看到眼前金陵城寥落衰败、雨花台萧瑟冷清的景象,想到它曾经的繁华阜盛,一种昔盛今衰的感慨油然而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沉醉东风
维扬怀古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
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首句“锦帆落天涯那答”是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
(1)维扬的今昔有何不同?
【答案】今日的维扬萧条破败,冷冷清清;昔日的维扬箫鼓歌吹,兴盛繁华。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诗意的概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作者借此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全曲抒发了作者对沧桑兴替、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怀古伤今的诗歌的情感特征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美文赏析:
《扬州慢》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是一个有卓越赏鉴的诗人,假如杜牧重到扬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沧桑之变,一定会十分吃惊的。这几句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词人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显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姜夔终身布衣,不曾仕宦,当然更不可能带兵杀敌,因此,他不能象岳飞、辛弃疾那样发为壮词。他对国事的关怀,是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写入词中,委婉蕴藉。张炎《词源》说他的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骚雅”便有格调,“清空”就有神韵。这首《扬州慢》词,写扬州战乱后的萧条景象,感怀家国,哀时伤乱,抒写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词中还融化了杜牧的诗句,使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词中“过”、“尽”、“自”、“废”、“渐”、“杜”、“算”、“纵”、“二”、“念”等字都作去声,用于领头处,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飞动之美,而将去声字用于句子中间,则增加句子的传神之韵,如“波心荡,冷月无声”中的“荡”字,以响亮的声音来体现水波荡漾,冷月无声的境界,既具神韵又添音韵之谐婉。这首词正体现了姜夔作词追求“骚雅”和“清空”的特点。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 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扬州慢》
【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关于作者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少随父宦游,往来沔、鄂几近二十年。父死,流寓湘、鄂,诗人萧德藻赏其才,以侄女妻之,携之同寓湖州,因与苕溪白石洞天为邻,故以之为号。往来苏杭间,与名人多有交游,范成大、杨万里对其诗文人品多有称赞。姜夔通音律,精赏鉴,工翰墨。他生活在动荡的年代,南宋朝廷面临着尖锐的民族和阶级矛盾。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他感到痛心,这种凄凉的心情表现在他的文学和音乐创作中。
2. 相关背景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造成“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残局。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次遭到极其惨重的破坏,变成一座空城。隆兴二年(1164年),金兵大举进犯淮南地区,扬州再次受到影响。同年十二月宋金订立“隆兴和议”,此后双方保持了近四十年的和平关系。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内容。
【探究活动】
下面是《扬州慢》中引用杜牧的诗句,试按要求简要赏析。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 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 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 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 歌吹是扬州。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杜牧笔下的扬州有着怎样的特点?他对扬州怀有怎样的感情?
(2)思考诗中运用杜牧诗句的作用?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赏析杜牧诗歌的赏析的题目,注意引用典故或诗句的作用,首先概括杜牧笔下扬州的特征,然后概括姜夔眼中扬州的特征,目的是对比,进行抒情。
【讨论明确】
(1)繁华;喜爱,怀念(2)用杜牧诗中的扬州城的繁华反衬今日姜夔所见的扬州城的萧条、衰败,表达黍离之悲。
【课堂提升】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 愤
陆 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试分析作者用苏武和张巡两个典故的作用。
【答案】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2)文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有人说是他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本诗没有涉及“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学生如果有别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探究活动】
赏析诗歌的主要的艺术手法。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艺术手法从抒情的角度主要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怀古伤今,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讲主要有对比、衬托、动静、虚实等,然后是修辞。答题时注意答出具体的手法,然后点明效果。
【讨论明确】
(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用的是拟人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渐近黄昏,凄清的号角在寒气中吹着,号角之声,萦绕在空城上方,久久不散。运用了以动衬静,用空城中凄清的号角声来反衬扬州的空寂、凄清,而渐黄昏则点明时间为傍晚时分,渲染了一种凄迷,迷蒙的气氛。寒字不仅体现乐声令人寒,更重要的是体现作者心寒。
(3)“空”字的解读。空字写出了城中人烟稀少、空荡,令人感觉萧瑟。与上文的号角声呼应,体现环境的安静,无生气。
(4)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想象杜牧见到扬州城的衰败,他的惋惜、遗憾,即使杜牧再有才华,可是再难以写出富有深情的诗句。
教师补充:展示豆蔻花的图片,帮助理解“豆蔻词工”。明确想象杜牧再到今日扬州,他的反应,来表现扬州城今日的衰败,已然是一座空城。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二十四桥仍在,桥下水波荡漾,清冷的月光,映着寂寞的夜空,想那桥边红药,年复一年开着,不知为谁生长。用桥边红药与今日败落的景象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出自己内心的悲伤。注意“仍在”、“年年”,说明美好的东西还在,扬州城往昔的繁华、热闹,安居乐业的人们却不在了。物是人非。十二年了,还是没有赏花人,战争带给扬州城的伤害可见一斑。“冷月无声”,联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以前是“明月”有“箫声”,如今是“冷月”且“无声”。水波中无声的冷月突显了作者无限的痛惜之情。
【课堂提升】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首个主旨的题目,注意怀古伤今诗歌的情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