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及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时空坐标】
考点1 新文化运动(2025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110周年)
考点2 五四运动
1.爆发:
(1)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爆发: 年5月4日, 。
(3)口号:“ ,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4)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 、陆宗舆、章宗祥。
2.扩大表现:
(1)中心:北京→ 。
(2)主力:学生→ 。
(3)形式:学生罢课→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3.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 ”上签字。
4.意义:
(1)是一场彻底 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为 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3)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 的转折点。
【微点拨】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其中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同时也是其实质和内涵。
考点3 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①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②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发展。
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诞生:中共一大。
召开 年7月23日,在上海开幕
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 专政,实现
中心工作 领导和组织
领导机构 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中共二大。
时间、地点 1922年7月、上海
最终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
历史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明确的 的民主革命纲领
2.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代表:1923年2月, 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2)认识: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考点4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 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国民党: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希望改组国民党。
(2)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①召开: 年1月,广州。
②内容:重新解释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③意义:标志着 的正式建立。
(3)发展:黄埔军校的建立。
2.北伐胜利进军:
(1)目的:推翻 的统治,统一全国。
(2)概况: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任北伐军总司令。
(3)战果: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北伐军从 流域打到 流域,震动全国。
(4)影响: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3.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①表现: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 ;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②影响:轰轰烈烈的 失败了。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①建立:1927年4月, 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②统一:1928年底, “改易旗帜”, 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考点5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1)南昌起义。
①时间: 。
②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③意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2)秋收起义。
①背景:1927年,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确定实行 的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②发动:1927年9月, 在湘赣边界举行起义。
③结果:进攻城市受挫,转向山区进军,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即 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 的序幕。
2.井冈山会师:
(1)时间: 年4月。
(2)双方: 、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 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
(3)结果: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 ,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4)意义:会师后的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 不断巩固和扩大。
3.工农武装割据:
(1)创局面: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 ,开展 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立原则: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 的原则。
(3)促发展: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以 面积最大。
(4)建政权: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 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
【微点拨】“井冈山道路”是相对于“俄国道路”而言的,即以农村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
考点6 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 ”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
3.遵义会议:(202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
(1)时间: 年1月。
(2)内容:开始确立以 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3)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 的转折点。
4.意义:
(1)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 。
(2)现实意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时空观念】
近代化的探索
【历史解释】
新文化运动批判“尊孔复古”思潮的实质
(1)孔子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象征,封建皇权借助孔子的学说而合法化。
(2)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认为孔子就是专制帝王的护身符,批判尊孔复古就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漫画说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不顾战胜国中国的强烈抗议,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历史时空】
【历史解释】
【易混警示】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的表现: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家国情怀】
红船精神
(1)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2)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3)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红船精神”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唯物史观】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时空观念】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历史解释】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历史解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曾经受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地主以敲骨吸髓的残酷手段剥削农民,人民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
【时空观念】
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1.(2023 云南学业考)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发端,一批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了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
A.“自强”“求富” B.扶清灭洋
C.民主与科学 D.实业救国
2.(2024·湖南学业考)1917年,胡适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语”等主张,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由此可知,胡适和陈独秀希望( )
A.保留旧文学 B.废除科举制
C.普及白话文 D.推翻清王朝
3.(2024·泸州学业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这些口号和主张(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彰显了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C.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D.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4.(2024·云南学业考)一张报纸发行“号外”,通常是因为有重大事件发生,如图是《新申报》1919年5月5日印发的“号外”,报道了当时发生在北京的学生运动。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南昌起义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5.(2024·宜宾学业考)五四运动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国人民的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形成反侵略的统一战线
B.成为了民主革命的开端
C.促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启迪了民众的思想觉悟
6.(2024·昭通二模)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介绍的是( )
A.鲁迅 B.蔡元培 C.胡适 D.李大钊
7.(2024·重庆学业考)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1912-1921年的时间轴。该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显著变化是( )
A.从专制走向民主
B.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的转变
C.从分裂走向统一
D.革命领导阶级和目标的改变
8.(2024·昆明模拟)如表是同学们整理的党的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的部分内容。据表可知,这次重要会议是( )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1922年 7月 上海 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9.(2024·云南学业考)孙中山对黄埔军校是抱有无穷希望的,他在军校的开学典礼上要求学生:“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军校的创办( )
A.是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践
B.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
C.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
D.实现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10.(2023 云南学业考)1926年7月4日通过的《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指出:“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宣言》揭示了北伐的目的是( )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反对袁世凯复辟
C.组织工人运动
D.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11.(2024·福建学业考)1924年的《真正革命歌》写道:“真正革命党人应该加入国民军,要铲除军阀,与帝国主义死拼。我是国民军,我是国民军,打仗为救老百姓。”这表明了( )
A.作者的反帝反封建理念
B.军事歌曲的大范围流传
C.北伐取得辉煌战果
D.群众积极参加革命
12.(2024·昆明二模)“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这个伟大的事件”是( )
A.中共成立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13.(2024·云南学业考)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他率领起义军南下,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自此,中国共产党( )
A.从幼年走向成熟
B.正式创建了人民军队
C.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4.(2024·昆明二模)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思想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党和军队的建设,是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下列能证明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 )
A.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B.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15.(2024·云南学业考)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从图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北伐的胜利进军
B.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C.红军长征的历程
D.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16.(2024·金昌学业考)如图是以1935年长征途中腊子口战役为题材的油画作品。该作品( )
A.客观记录了当时战斗的场面
B.带有作者对历史的合理想象
C.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全貌
D.是研究长征史的第一手资料
17.时代赋予责任,青年自觉担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心系天下,责任担当】
材料一 在王安石的成长过程中,“求学,当立追圣贤;为官,敢当天下事”是他毕生追求的人生境界。登第入仕后,纵论天下大事和时政的积弊,提出改革的设想,以求“国家太平”之治,这正是他早年欲为稷契担当情怀的自然逻辑。
——摘编自杨永亮
《王安石早年的儒家政治理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并列举两项变法的措施。
【民族觉醒,青年先锋】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并对材料二中“‘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进行解读。
18.(2024·扬州学业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5—1936年红军长征时期的标语等宣传材料:
“建立遵义的工农政权!”“遵义工农解放万岁!”
“和敌人抢时间,和敌人赛跑,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
“大雪山,不算大,最高不过七十八,算个啥!同志们,比赛吧,看谁最先登上它,顶呱呱!”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格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摘编自袁馗《红军长征中的标语口号:
长征精神的生动载体》等
(1)据材料,指出与上述宣传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对“红军长征”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第十一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及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时空坐标】
考点1 新文化运动(2025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110周年)
考点2 五四运动
1.爆发:
(1)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
(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4)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2.扩大表现:
(1)中心:北京→上海。
(2)主力:学生→工人阶级。
(3)形式:学生罢课→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3.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4.意义:
(1)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3)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微点拨】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和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其中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同时也是其实质和内涵。
考点3 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①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②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发展。
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诞生:中共一大。
召开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开幕
内容 党的名称 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工作 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 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中共二大。
时间、地点 1922年7月、上海
最终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历史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代表: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2)认识: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考点4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
①中国共产党: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国民党: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希望改组国民党。
(2)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①召开:1924年1月,广州。
②内容: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③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3)发展:黄埔军校的建立。
2.北伐胜利进军:
(1)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概况: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
(3)战果: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4)影响: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3.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①表现: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②影响: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①建立: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②统一:1928年底,张学良“改易旗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考点5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1)南昌起义。
①时间:1927年8月1日。
②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③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2)秋收起义。
①背景:1927年,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②发动: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起义。
③结果:进攻城市受挫,转向山区进军,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
2.井冈山会师:
(1)时间:1928年4月。
(2)双方: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
(3)结果: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4)意义:会师后的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3.工农武装割据:
(1)创局面: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立原则: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3)促发展: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以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4)建政权: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
【微点拨】“井冈山道路”是相对于“俄国道路”而言的,即以农村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
考点6 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过程:
3.遵义会议:(202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3)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意义:
(1)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现实意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时空观念】
近代化的探索
【历史解释】
新文化运动批判“尊孔复古”思潮的实质
(1)孔子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象征,封建皇权借助孔子的学说而合法化。
(2)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认为孔子就是专制帝王的护身符,批判尊孔复古就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漫画说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不顾战胜国中国的强烈抗议,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历史时空】
【历史解释】
【易混警示】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新”的表现: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家国情怀】
红船精神
(1)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2)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3)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红船精神”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唯物史观】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时空观念】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历史解释】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历史解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曾经受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地主以敲骨吸髓的残酷手段剥削农民,人民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
【时空观念】
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1.(2023 云南学业考)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发端,一批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了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C )
A.“自强”“求富” B.扶清灭洋
C.民主与科学 D.实业救国
【解析】据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C正确。
2.(2024·湖南学业考)1917年,胡适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语”等主张,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由此可知,胡适和陈独秀希望( C )
A.保留旧文学 B.废除科举制
C.普及白话文 D.推翻清王朝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胡适主张进行文学革命,说明两者都希望普及白话文。
3.(2024·泸州学业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先后提出了自强求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口号和主张。这些口号和主张( D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彰显了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C.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D.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洋务派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由此可见,这些口号和主张体现了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4.(2024·云南学业考)一张报纸发行“号外”,通常是因为有重大事件发生,如图是《新申报》1919年5月5日印发的“号外”,报道了当时发生在北京的学生运动。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B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南昌起义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解析】根据材料“1919年5月5日”“发生在北京的学生运动”及所学知识,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掀起了五四运动。
5.(2024·宜宾学业考)五四运动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斗争实践中懂得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国人民的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这说明五四运动( D )
A.形成反侵略的统一战线
B.成为了民主革命的开端
C.促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启迪了民众的思想觉悟
【解析】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五四运动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懂得了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才能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说明五四运动启迪了民众的思想觉悟。
6.(2024·昭通二模)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介绍的是( D )
A.鲁迅 B.蔡元培 C.胡适 D.李大钊
【解析】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7.(2024·重庆学业考)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1912-1921年的时间轴。该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显著变化是( D )
A.从专制走向民主
B.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的转变
C.从分裂走向统一
D.革命领导阶级和目标的改变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1912-1921年,我国历史发展的显著变化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8.(2024·昆明模拟)如表是同学们整理的党的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的部分内容。据表可知,这次重要会议是( B )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1922年 7月 上海 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9.(2024·云南学业考)孙中山对黄埔军校是抱有无穷希望的,他在军校的开学典礼上要求学生:“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军校的创办( B )
A.是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践
B.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
C.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
D.实现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解析】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10.(2023 云南学业考)1926年7月4日通过的《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指出:“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宣言》揭示了北伐的目的是( D )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反对袁世凯复辟
C.组织工人运动
D.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解析】据题干“卖国军阀之暴虐”“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可知,北伐战争的目的在于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建设一个统一的政府,D正确。
11.(2024·福建学业考)1924年的《真正革命歌》写道:“真正革命党人应该加入国民军,要铲除军阀,与帝国主义死拼。我是国民军,我是国民军,打仗为救老百姓。”这表明了( A )
A.作者的反帝反封建理念
B.军事歌曲的大范围流传
C.北伐取得辉煌战果
D.群众积极参加革命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铲除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治的革命目标,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理念。
12.(2024·昆明二模)“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这个伟大的事件”是( B )
A.中共成立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联系所学可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3.(2024·云南学业考)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他率领起义军南下,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自此,中国共产党( C )
A.从幼年走向成熟
B.正式创建了人民军队
C.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开始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14.(2024·昆明二模)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思想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党和军队的建设,是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下列能证明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 C )
A.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B.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排除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启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排除B;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C正确;秋收起义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排除D。
15.(2024·云南学业考)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从图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C )
A.北伐的胜利进军
B.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C.红军长征的历程
D.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解析】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经过: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16.(2024·金昌学业考)如图是以1935年长征途中腊子口战役为题材的油画作品。该作品( B )
A.客观记录了当时战斗的场面
B.带有作者对历史的合理想象
C.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全貌
D.是研究长征史的第一手资料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可知,这是从1935年长征途中腊子口战役为题材的油画作品,该作品是作者根据史实,对当时战斗的场面展开合理想象而绘制的作品,故该作品带有作者对历史的合理想象。
17.时代赋予责任,青年自觉担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心系天下,责任担当】
材料一 在王安石的成长过程中,“求学,当立追圣贤;为官,敢当天下事”是他毕生追求的人生境界。登第入仕后,纵论天下大事和时政的积弊,提出改革的设想,以求“国家太平”之治,这正是他早年欲为稷契担当情怀的自然逻辑。
——摘编自杨永亮
《王安石早年的儒家政治理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并列举两项变法的措施。
【民族觉醒,青年先锋】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并对材料二中“‘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进行解读。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有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的巴黎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由日本,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为此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爆发五四运动,故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所以说“‘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
答案:(1)富国强兵。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任举两项即可)
(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在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
18.(2024·扬州学业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5—1936年红军长征时期的标语等宣传材料:
“建立遵义的工农政权!”“遵义工农解放万岁!”
“和敌人抢时间,和敌人赛跑,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
“大雪山,不算大,最高不过七十八,算个啥!同志们,比赛吧,看谁最先登上它,顶呱呱!”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格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鲜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摘编自袁馗《红军长征中的标语口号:
长征精神的生动载体》等
(1)据材料,指出与上述宣传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对“红军长征”的认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1935—1936年红军长征时期的标语等宣传材料”可知,与上述宣传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红军长征。第(2)题,根据材料可拟定观点为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结合所学知识,从红军长征的原因、主要历程以及红军长征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即可。
答案:(1)红军长征。
(2)观点: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论述: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以后,红军不畏艰难,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挥师北上。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保存了革命力量,传播了革命思想,扩大了党的影响,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想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甘共苦的集体主义精神;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