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6《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课件+讲+练+测)(提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6《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课件+讲+练+测)(提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2 14:09:13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第一单元 诗歌之部第六课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学习要点】
1.探究李白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要学会哟☆课堂探讨☆ 结合《登岳阳楼》探究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探究诗歌风格的题目,给出了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首先应该明确“沉郁”指的是“意境的开阔、雄壮”和诗歌的“忧国忧民”的思想,“顿挫”值得是“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和“照应”。。☆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第三、四句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就像昼夜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伤时忧世的感情。可见其沉郁。☆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起承转合巧夺天工。首联起句写渴望登楼之情,颔联“承”接上联写登楼后看到的景色,颈联不仅没有继续写湖,却开始“转”写看景后的心情,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最后既写景又写情。达到了“合”的完美统一。 ☆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结构上的回环照应。本诗有两处照应。衡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批道,“亲朋”句承“吴楚”句,“老病”句承“乾坤”句。这是第一次照应。当时杜甫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吴楚”跟“亲朋”连接起来了。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就是如此有机结合的。第二处照应是首尾的照应。起句写渴望登上洞庭湖的心情,那么,登上之后又是什么心情呢,尾句说“凭栏涕泗流”。可见其“顿挫”之美。 ☆课堂提高☆ 请将《阁夜》与《旅夜书怀》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差异。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抒怀》的意境高朗壮阔。在《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旅夜抒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这两首诗在章法上也不同:《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抒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比较阅读,比较意境的不同主要培养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比较章法的不同主要培养学生把握诗词内在结构的能力。找到窍门了吗?《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1.(15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8月考学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①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②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关中一带大雨,六十余日不止,庄稼遭受了很大损失。玄宗很忧虑,宰相杨囯忠挑选一些未受灾害的禾苗献上,说:“雨虽多,不害稼。”杜甫这时候正困守长安。②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用秋日风雨中“烂死”的百草反衬决明的“颜色鲜”,把决明的叶与花分别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4分)
【答案】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外在形象2分,内在形象2分)
【解析】
试题分析:“阶下决明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决明在雨水中开花,颜色光鲜,居于自己青春的光景,天真地向季节的刀刃炫耀着初生的花叶。越是鲜艳亮泽的颜色越是难久长而令人叹惋,仿佛拥有了润泽美好的形象,也就同时拥有了秋天的诅咒,若乐府中言:“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一待秋色深,便无复“翠羽盖”与“黄金钱”。小植物便终究是小植物,在秋风中无助地凋零,甚至来不及叹息,故言“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因恐其难久,故特觉可惜。“临风三嗅馨香泣”,写出决明的馨香。堂上书生即杜甫。杜甫身世,与决明有类似之处,故不禁为之伤心掉泪。借决明写诗人自己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答案】①“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2分)②“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已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2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5届江西省崇义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注释】①奉济驿,在成都东北的绵阳县。②严公,即严武,宝应元年代宗即位,六月,召严武入朝。
(1)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拟人。“青山空复情”一句,把无知无情的青山写成有情有意,似乎是要挡住严武的去路,多情地挽留,一如作者此时心情。②虚实结合。第二联既写“何时”(虚),又写“昨夜”(实),诗人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自然憧憬起重逢的情景。③对比。第二联把过去和将来进行对比,加重对严武不舍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诗一开头,点明“远送”,体现出诗人意深而情长。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送了一站又一站,一直送到了二百里外的奉济驿,有说不尽的知心话。“青山空复情”一句,饶有深意。青峰伫立,也似含情送客;途程几转,那山仍若恋恋不舍,目送行人。然而送君千里,也终须一别了。借山言人,情致婉曲,表现了诗人那种不忍相别而又不得不别的无可奈何之情。伤别之余,诗人自然想到 “昨夜”相送的情景:皎洁的月亮曾和他一起“同行”送别,在月下同饮共醉,行吟叙情,离别之后,后会难期,诗人感情的闸门再也关不住了,于是诗人发问道:“几时杯重把?”“杯重把”,把诗人憧憬中重逢的情景,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里用问句,是问诗人自己,也是问友人。社会动荡,生死未卜,能否再会还是个未知数。诗人送别时极端复杂的感情,凝聚在一个寻常的问语中。以上这四句倒装,增添了诗的情趣韵致。前人说得好:“诗用倒挽,方见曲折。”首联如果把“青山”一句提到前面,就会显得感情唐突,使人不知所云;颔联如果把“昨夜”一句放在前面,便会显得直白而缺少情致。现在次序一倒,就奇曲多趣了。这正是此诗平中见奇的地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诗语言质朴含情,试分析尾联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4分)
【答案】①抒写诗人送别后的心境。“独”字见别离之后的孤单无依;“残”字含风烛残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道出知遇远去的冷落和惆怅。②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严武的真诚感激和深挚友谊,依恋惜别之情溢于言表。(答对一点2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2013?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客从
杜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③,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答案】
(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么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1)侧重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2)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4.(15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8分)
登楼感怀①
于 谦
晩来无事漫登楼,曲曲栏干总是愁。
渺渺乡关何日到,茫茫天地此生浮。
太行有路东西去,汾水无情日夜流。
华发苍颜成底事,可能辜负钓鱼舟。
注:①诗约作于诗人巡抚山西、河南期间。他长期徘徊于巡抚任上,在四处奔波中感受着岁月的流逝。当时明王朝国势渐颓,诗人虽尽职尽责,却很难有大用之时。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案】在天地宇宙的经行中,他感受到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在华发苍颜的愁闷失意中,他感受到了归隐不得之愁;在晚来登楼的苍茫中,他感受到思归不得的乡愁;在岁月老去的无奈中也隐约流露出壮志难酬的忧愁和功成身退的期许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盛世不再的忧思。(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羁旅途中登高怀远类的诗歌,抒发的也是典型的情感:思乡之愁、家国之忧。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晚来无事漫登楼”一句,“漫”字用得妙,妙在何处?(4分)
【答案】 “漫”有随意、漫无目的之意。傍晚时分,诗人于百无聊赖中漫步登楼,“漫”字贴切传神地传达出诗人惆怅满怀而又无可排遣的心情,为后面写“愁”张本。(每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14届广东珠海高三开学模拟)阅读下面的元词,然后回答(1)(2)题。(7分)
渔父①
吴镇
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注:①本词是吴镇临摹荆浩《渔父图》之后写下的十六首《渔父》词中的一首。
(1)在“风触湖心一叶横”这句词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3分)
【答案】 “触”字用得最好。(1分)“触”指的是“触碰”,微风轻轻触动湖水,水中的一只小舟随晚风飘荡,(1分)体现了幽清明静的意境。(1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答案】 “风触湖心一叶横”表现词中的渔父稳稳坐在小舟中垂钓,体现了悠然自得的心境,(1分)“兰棹稳”意为无论多大风浪仍稳坐钓鱼船,体现作者与世无争的人生观。 (1分)“只钓鲈鱼不钓名”表现了渔父不沽名钓誉、隐逸自适的精神境界。(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能知人论世,也要能从诗歌中的意象入手,另外还要抓住诗中的关键句。如本诗中的关键句就是最后一句,“只钓鲈鱼不钓名”,表达出作者与世无争、隐逸自适的性格和境界。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14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词语有“异乡”“独上”“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贫官”“客”“离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14届四川高三联测促改第二轮测试)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赏板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若有表达效果。(4分)
【答案】(4分)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答出“即景抒情”、“对比”、“用典”中任二点,2分。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先要明白题干中“手法”一词的含义。一般来说,“手法”含义颇广,既包含修辞手法,也包括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此词中,上片主要写景,因此应联想到“即景抒情”这一词语;然后再指出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下片提到曹操和刘备,因此应想到“用典”的方法;然后还要指出用的什么典、起什么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4分)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答出期盼孙权式的英雄抗击侵略,光复神州,2分。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共4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1.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答案】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4届江苏苏州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解佩令?登大别山
【清】史承谦
澄江如练,碧峰孤拥。指晴川、片帆催送。转眼春归,奈客里、登临谁共?踏残芳,玉鞭飞鞚。
东连彭蠡,斜通嶓冢。古山川、楚天遥控。落日鱼龙,唤长笛、一声吹动。恨茫茫,北云南梦。
(1)开篇“澄江如练,碧峰孤拥”两句描写景物,有何特点?(3分)
【答案】描写了山、江的色彩;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从远眺或俯视的角度来描写所见之景;化用了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句;(1点1分,任意3点给3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特别是要注意题目的理解。本题是要答出“澄江如练,碧峰孤拥”这两句在写景上的特点,易答成这两句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描写的特点,主要从角度、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这两方面来考虑。从描写的角度上来看,是远望,也是俯视;修辞上是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古山川、楚天遥控”中的“控”字历来为人所称赏,请说说它好在哪里。(4分)
【答案】 “古山川、楚天遥控”这句话,描写了诗人站在山巅所看到的景象,远处古老的、寥廓的山川历历在目,似被楚天牢牢地控制住了,(1分)这个“控”字,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化静为动,(1分)形象地突出了大别山的高大。(1分)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知道“控”这个字的意思,那就是“控制”;然后根据这个意思,把它代入原诗中去描绘诗句:诗人站在山巅所看到的景象,远处古老的、寥廓的山川历历在目,似被楚天牢牢地控制住了;最后指出其在表情达意这方面的效果:运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形象地突出了大别山的高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这首词寄托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作内容作简要说明。(3分)
【答案】感叹时光飞逝 “转眼春归”(答“惜春”亦可);对客居在外的无奈(“奈客里”),作客异乡的孤独(“登临谁共”);异地思归的迫切心情(“踏残芳,玉鞭飞鞚”);对天各一方的遗憾、怅惘 (“恨茫茫,北云南梦”)。(1点1分,须结合词句赋分,任意3点给3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首联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2分)首联写绕舍的春水、日日来的群鸥,为下文抒发喜悦的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景物描写的题目,主要是渲染气氛,开头也有铺垫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诗以“客至”为题,并贯穿全篇。请结合全诗对此概括说明。 (4分)
【答案】(4分)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颈联重笔浓墨,着意描画延客的情景;尾联请邻翁共饮的细节把延客的气氛推向高潮。(每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内容是如何围绕“客至”额内容展开的的。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4分)
【答案】(4分)前两联虚写客至,后两联实写待客。示例:①“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客人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虚写客至。(2分,找准诗句1分,分析1分)②“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 只旧醅 ”,作者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实写待客就餐、频频劝饮的场面,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2分,找准诗句1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美文欣赏
  八月 我走进成都草堂
  看见 唐朝清瘦瘦的目光
  忧国忧民 透明锐利
  悲愤而忧伤
  穿梭时空的思维
  在你的眼光里 我看见
  盛唐的光辉 一闪即逝
  在你的茅屋里 我听到
  怒吼的秋风 冰冷剌耳
  在你的诗句里 我读到
  铮铮的白骨 呐喊千古
  在你的草堂上空 我还看见
  总有一只孤雁 成为太阳的影子
  以及你那宽厚的布衣里
  裹满了沧桑 而你
  只用一滴眼泪
  便把家园
  淋湿
  你的草堂
  是民族精神的家园
  伟人朱德的诗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便是最好的赞美
  不能和你在草堂上 相遇相识
  不能和你在茅屋里 饮酒交谈
  惟有在你诗圣杜拾遗像前
  用深情的目光怀念
  思索你诗歌的精神
  你在茅屋惨淡经营的诗句
  那是在苦难艰难中挣扎
  我知道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八月
  你家园的天空 秋风怒号
  你和你的妻儿在黑暗和冰冷中 叹息
  就是南村的孩子
  都欺你老无力
  今夕何昔了
  我们的家园已充满温馨
  我们的孩子已在千万间
  用水泥和钢筋构筑的房屋里
  用你的诗歌 取暖
  读你的诗句 怀念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学习要点】
1.探究李白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风格。
【探究活动】
结合《登岳阳楼》探究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风格的题目,给出了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首先应该明确“沉郁”指的是“意境的开阔、雄壮”和诗歌的“忧国忧民”的思想,“顿挫”值得是“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和“照应”。。
【讨论明确】
第三、四句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就像昼夜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伤时忧世的感情。可见其沉郁。
起承转合巧夺天工。首联起句写渴望登楼之情,颔联“承”接上联写登楼后看到的景色,颈联不仅没有继续写湖,却开始“转”写看景后的心情,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最后既写景又写情。达到了“合”的完美统一。结构上的回环照应。本诗有两处照应。衡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批道,“亲朋”句承“吴楚”句,“老病”句承“乾坤”句。这是第一次照应。当时杜甫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吴楚”跟“亲朋”连接起来了。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就是如此有机结合的。第二处照应是首尾的照应。起句写渴望登上洞庭湖的心情,那么,登上之后又是什么心情呢,尾句说“凭栏涕泗流”。可见其“顿挫”之美。
【课堂提升】
请将《阁夜》与《旅夜书怀》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差异。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答案】《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抒怀》的意境高朗壮阔。在《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旅夜抒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这两首诗在章法上也不同:《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抒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解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