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沿革 学案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云南)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沿革 学案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云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5 15:13:16

文档简介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沿革
【线索概览】
主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主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
1.农业
类别 时期 概况
作物 先秦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 ,半坡原始居民种植
东晋南朝 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栽
北宋 由越南传入
明代 从国外引进新物种—— 、甘薯、 、花生和向日葵等
工具 先秦 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 石器、骨耜等;商周有少量青铜农具; 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汉朝 铁农具大大发展,铁犁和牛耕在黄河流域普遍推广使用
东晋南朝 推广和改进犁耕
唐朝 发明了 和灌溉工具
经济 重心 秦汉时期 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魏晋南北朝 江南地区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得到开发
两宋 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 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2.手工业、商业及海外贸易的发展
时期 类别 概况
春秋 手工业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商业 城市中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更多地使用
东晋 南朝 手工业 手工业有很大进步,如冶铁、纺织、造船、制瓷等
商业 南朝时的 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唐朝 手工业 纺织业:品种多,技术高超。陶瓷业: 青瓷、邢窑白瓷、 是世界上的工艺珍品
商业 唐都 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开放性设问
(1)常考设问: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2)参考模板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皇权不断加强。
开放性设问
(1)常考设问: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2)参考模板
①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②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
③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易错易混
(1)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和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2)为强化监察制度,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西汉设立刺史。
(3)中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经历数朝,秦朝在中央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开放性设问
(1)常考设问: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请就“三农”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2)参考模板
①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
②政府加大农业投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③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等。
续表
时期 类别 概况
宋朝 手工业 纺织业 先进的棉纺织工具,产品种类较多
制瓷业 北宋的 ,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 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 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出现有早市、夜市、草市;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纸币与铜钱并行
海外 贸易 广州、 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
明朝 手工业 棉纺织业 从南方推向北方,出现棉纺织业基地
制瓷业 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
清朝 前期 手工业 发展迅速,出现比较成熟的
商业 形成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
开放性设问
(1)常考设问: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2)参考模板
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易错易混
(1)夏商西周时期开始使用青铜农具,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
(2)东汉末,南方开始开发;隋唐时,得到发展;安史之乱后,进一步发展;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一、选择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2分)
1.(2024·楚雄模拟)文物证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宜侯夨(cè)簋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如图),铭文大意为周康王封夨为宜侯,赏赐他美酒、铜器以及奴隶等。该文物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汉武帝时,中央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务,地方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产销。朝廷这一措施的重大作用是( )
A.平抑物价,保障民生
B.削弱诸侯,活跃市场
C.统一思想,发展文化
D.增加收入,控制经济
3.(2024·昆明二模)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作为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注重( )
A.考察人才学识 B.家族经济实力
C.家庭出身背景 D.考核工作实绩
4.(2024·山西学业考)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此采取的举措中与“制其钱谷”相符的是( )
A.设置枢密院 B.设立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设立市舶司
5.如图反映了唐、宋两朝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由“宁为百夫长”到“唯有读书高”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制度的创立
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C.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D.皇帝喜爱读书
6.如图为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分布变化图。这反映出( )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外贸易拓展
C.疆域面积扩大 D.商品经济繁荣
7.(2024·文山模拟)假如你正在观赏一部描述元朝的电视剧,在剧中不可能看到的是( )
A.忽必烈采纳儒臣建议,重视农业
B.关汉卿的《窦娥冤》上演
C.成吉思汗实行行省制度
D.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
8.如图一组漫画描绘了我国古代臣子上朝礼仪的变化:由坐到站,再到跪。君臣礼仪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
C.丞相制度被取消
D.皇权不断削弱
二、非选择题
9.(12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现经济集中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秦始皇最先将谁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 (1分)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摘编自黄朴民《“大一统”之梦
——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
(2)秦汉统治者是如何“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 (2分)
材料三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 ”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深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 请各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3分)
材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4)材料四中的“帝”指哪位皇帝 请指出丞相这一官职设立和废除的朝代。(3分)
材料五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右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5)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 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 (2分)
(6)结束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1分)热考专题提升篇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沿革
【线索概览】
主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主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
1.农业
类别 时期 概况
作物 先秦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
东晋南朝 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栽
北宋 由越南传入占城稻
明代 从国外引进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工具 先秦 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等;商周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汉朝 铁农具大大发展,铁犁和牛耕在黄河流域普遍推广使用
东晋南朝 推广和改进犁耕
唐朝 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经济 重心 秦汉时期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魏晋南北朝 江南地区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得到开发
两宋 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2.手工业、商业及海外贸易的发展
时期 类别 概况
春秋 手工业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商业 城市中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更多地使用
东晋 南朝 手工业 手工业有很大进步,如冶铁、纺织、造船、制瓷等
商业 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唐朝 手工业 纺织业:品种多,技术高超。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是世界上的工艺珍品
商业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开放性设问
(1)常考设问: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特点。
(2)参考模板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或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皇权不断加强。
开放性设问
(1)常考设问: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2)参考模板
①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②一定程度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
③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易错易混
(1)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和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2)为强化监察制度,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西汉设立刺史。
(3)中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经历数朝,秦朝在中央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开放性设问
(1)常考设问: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请就“三农”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2)参考模板
①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
②政府加大农业投资,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③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等。
续表
时期 类别 概况
宋朝 手工业 纺织业 海南岛先进的棉纺织工具,产品种类较多
制瓷业 北宋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 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杭州,出现有早市、夜市、草市;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纸币与铜钱并行
海外 贸易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明朝 手工业 棉纺织业 从南方推向北方,出现棉纺织业基地
制瓷业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商帮
清朝 前期 手工业 发展迅速,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 形成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开放性设问
(1)常考设问: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2)参考模板
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易错易混
(1)夏商西周时期开始使用青铜农具,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
(2)东汉末,南方开始开发;隋唐时,得到发展;安史之乱后,进一步发展;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一、选择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2分)
1.(2024·楚雄模拟)文物证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宜侯夨(cè)簋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如图),铭文大意为周康王封夨为宜侯,赏赐他美酒、铜器以及奴隶等。该文物有助于我们了解( B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西周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2.汉武帝时,中央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务,地方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产销。朝廷这一措施的重大作用是( D )
A.平抑物价,保障民生
B.削弱诸侯,活跃市场
C.统一思想,发展文化
D.增加收入,控制经济
【解析】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3.(2024·昆明二模)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作为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注重( A )
A.考察人才学识 B.家族经济实力
C.家庭出身背景 D.考核工作实绩
【解析】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作为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注重人才的学识。
4.(2024·山西学业考)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此采取的举措中与“制其钱谷”相符的是( C )
A.设置枢密院 B.设立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设立市舶司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制其钱谷”对应的举措是集中地方财权。经济上,宋太祖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集中了财权。
5.如图反映了唐、宋两朝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由“宁为百夫长”到“唯有读书高”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科举制度的创立
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C.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D.皇帝喜爱读书
【解析】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题干图片反映了唐、宋两朝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由“宁为百夫长”到“唯有读书高”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6.如图为中国古代局部人口分布变化图。这反映出( A )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外贸易拓展
C.疆域面积扩大 D.商品经济繁荣
【解析】依据题干示意图可知,北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黄河流域人口所占的比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大量北方人口迁入南方,改变了人口布局;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人口布局的变化,不足以直接反映出海外贸易拓展或疆域面积扩大;南北人口布局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繁荣也没有直接关系。
7.(2024·文山模拟)假如你正在观赏一部描述元朝的电视剧,在剧中不可能看到的是( C )
A.忽必烈采纳儒臣建议,重视农业
B.关汉卿的《窦娥冤》上演
C.成吉思汗实行行省制度
D.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
【解析】元朝统一后,元世祖忽必烈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结束混战局面,在征服西夏的战争中病逝。
8.如图一组漫画描绘了我国古代臣子上朝礼仪的变化:由坐到站,再到跪。君臣礼仪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
A.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
C.丞相制度被取消
D.皇权不断削弱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臣从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到跪受笔录,说明大臣地位的下降,皇权不断加强,反映出的特点是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非选择题
9.(12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现经济集中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秦始皇最先将谁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 (1分)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摘编自黄朴民《“大一统”之梦
——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
(2)秦汉统治者是如何“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 (2分)
材料三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 ”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深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 请各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3分)
材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4)材料四中的“帝”指哪位皇帝 请指出丞相这一官职设立和废除的朝代。(3分)
材料五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右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5)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 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 (2分)
(6)结束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1分)
答案:(1)韩非。
(2)秦: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长安设太学,推行儒家教育,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3)任用贤才,任用房玄龄为相(或任用杜如晦为相);善于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4)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秦朝;废除:明朝。
(5)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6)辛亥革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