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月是故乡明 课件+ 教学设计 +预习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月是故乡明 课件+ 教学设计 +预习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0 10:37:24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月是故乡明








目录
古诗导入,揭示课题

字词学习,梳理文脉

聚焦童年,品味快乐

对比发现,体会情感

回顾全文,拓展古诗
古诗导入
揭示课题

古诗导入
与月亮有关的诗文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
古诗导入
与月亮有关的诗文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
古诗导入
与月亮有关的诗文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揭示课题
与月亮有关的诗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等。
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
字词学习
梳理文脉

字音字词
烟波浩
miǎo
gōu
méng
chéng chè
yǐ nǐ






风光旖旎
ruì


pái huái
徘徊

字音字词
lái

芒湖
y n
无边无

qǐng
碧波万

é

雄奇
yān

园胜地
zhuì



词语解释
根据意思选词语,在括号内填序号。
(1)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辽阔无边。( )
(2)形容水面或天空或草原一片碧绿或碧蓝,广阔无垠。( )
(3)形容风景美丽,没有可以相比的。( )
① 碧波万顷 ② 烟波浩渺 ③ 美妙绝伦
词语解释
烟波浩渺
碧波万顷
美妙绝伦
多音字

yān
yàn
燕子
燕雀
燕国
燕园胜地
“燕园”,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园。当“燕”做地名或姓的时候,念第一声。
梳理脉络
根据学习提示,梳理文章脉络。
(1)默读学习提示,说说提示向我们提出了几个要求。
(2)交流分享。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
抒发了哪些感受?
搜集一些思乡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梳理脉络
(1)这篇文章以“月亮”为线索,除了写故乡的月亮,还写了什么?
他乡月
(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哪几个自然段
写的是故乡月,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他乡月?
故乡月:(2-4自然段)
他乡月:(5-6自然段)
梳理脉络
默读课文,仿照例子,圈出关键词,填写图表。
忆故乡月
比他乡月
《月是故乡明》
赏明月
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
碧波万顷的大海
风光绝妙的朗润园
数星星
摇知了
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
巍峨雄奇的高山
童年趣事
成长经历
聚焦童年
品味快乐

走进童年
作者在回忆往事时,内心会产生哪些感受?认真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学习活动。
(1)读:默读第三、四自然段。
(2)画:用波浪线画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3)圈:圈出最能表达作者感受的词语,并写
下自己的体会。
走进童年
分享交流。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彼,天天盼着黄昏早早来临。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性,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体会快乐
体会美好
写法:抓住典型事例
对比发现
体会情感

走进作者
思考:季老一生阅历丰富,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为什么会发出“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1911
1917
1930
1934
1935
1946
2009
出生山东临清
济南求学
清华求学
欧洲求学
北大任教
季老
经历
体会情感
作者眼中的他乡月是怎样的呢?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
体会情感
面对如此美妙绝伦的他乡月,作者却抒发了这样的感受——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了你!
写法:对比
他乡月
故乡月
体会情感
这样的对比写法你在第六自然段还能找到吗?
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体会作者对故乡月的喜爱。
回顾全文
拓展古诗

文章结构特点
外国的月亮再美也比不上家乡的小月亮,难怪作者会感叹——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季老在故乡只有短短六年时光,他却用了长长的一生去惦念。让我们一起念出他的心声——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首尾呼应
开头
结尾
总结全文
季老通过童年趣事回忆了故乡月,又借助他乡月的美妙绝伦与家乡月的平凡对比,在回忆和对比中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拓展古诗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齐诵古诗,了解大意。
你还能找到相同主题的诗词吗?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揭题导入
1.诗词导入:自古以来,人们总喜欢用月亮来表达思念之情。你都知道哪些和“月”相关的思乡名句?(学生自由交流)
2.过渡:关于月亮的诗词真多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以“月亮”为线索的散文。(教师板书课题,释题)
3.简介季羡林的生平。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课件,学生练读,教师正音。
2.多音字“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 (因为太单调了。)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 (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 (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是什么样子的 (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 (有,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 (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在古柳下摇知了。)还有没有别的趣事 (更晚的时候去坑边看水里的月亮,晚上做梦还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爱月亮,而且,他总能围绕着月亮找到许多乐趣。
4、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 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誊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亮。
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 在高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 (年近耋耋,指老年,高龄。)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 (此地有茂林修....赏月胜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 (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寄托的思念之情。)
5、布置作业。
[教学板书]
3*月是故乡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类文阅读-3 月是故乡明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那年我12岁。那是家里很不顺的一年,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祖父去世、父亲受伤、哥哥因偷铁被抓要交罚款……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母亲把亲成朋友甚至邻居家蹚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吸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着给弟弟妹妹们买点儿好吃的吗?
“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里好好反省反省吧。”
那晚的月光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歇脚的当口儿,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可是她坚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乌云一层一层压过来,有些让人室息。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缕一缕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并催促我说,快,咱就一直跟着月亮走。
人生是由各种烦恼的碎片组合而成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拼接的过程。人生中那些艰难之事,于我早已不再新鲜。每每历经苦之风暴来袭,我都不会选择躲闪,而是勇敢地扎进去。我记住了母亲的那句话,也相信乌云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都有了转机和希望。
跟着月亮走吧。
——《博爱》2016年第9期
1.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在短文中画出一个比喻句,并简单写一写它的妙处。
3.短文塑造了一个 的母亲的形象。
4.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1.①母亲在月光下教育哥哥:②我和母亲在月光下给父亲送饭。
2.例:画:一缕一缕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
把月光比作利剑,把黑夜比作袍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穿透乌云的力量,烘托出母亲乐观的心态。
3.乐观、坚强、有骨气
4.例: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要正直、乐观、坚强,要勇敢地闯过去。
故乡红叶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依如山里的人们。
——中国作家网 凸凹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惆怅:伤感,失意。③踅(xué):中途折回。
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
2.故乡的人们不赏红叶是因为 。
3.第二年作者内心惆怅迟疑,可为什么还是回去了?
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试着写一写:“故乡红叶”在文中象征着什么?
(2)试着分析文中“父亲”这个形象。
[参考答案]
1.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
2.忙于劳作
3.父亲一天天老去,怕辜负父亲。
4.例:“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
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并以此心安和欢悦,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做自己喜欢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坛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