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内容 30诗四首 之 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目标 知识 掌握陶渊明的主要成就,把握诗的内容及诗中的悠闲情怀。
能力 培养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边诵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情感态度 体会诗人的隐逸情怀。
重点 掌握背景与词义和诗句大意 ,归纳诗中的“愿”所指的内容。
难点 体会“愿”中所包含的诗人思想感情
教法 引导 探究 朗读 归纳 教具 多 媒 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本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明确作者及相关的常识,板书关键词语:1 姓名、字、号、生活时代; 2 思想及主要成就; 3 以前学过的作品。 个别回答,共同明确。共同回忆相关的内容。(用时 3分钟 ) 培养学生的整理能力,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 组织学生自读诗,点拨个读,结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下注释引导说说诗中的大意, 问题质疑: 1 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2 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 (锄草)锄了多长时间? 3 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明确: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点评发言,板书关键词语: 一层:豆田锄草的劳动场景; 二层:归途,表达终生归隐的意愿。 自读诗,结合课下注释找出相关的语句,说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意,明确问题,归纳交流诗中的场景与意愿。 (用时 10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 探究能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 布置自由诵读诗,互相检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 当堂检查诵读, 组织完成练习:124页7、8题。 重点引导学生探究8题 :愿表达的感情。点评发言,共同明确。 自由诵读诗,互相检查。 当堂检查诵读, 共同完成练习,自由发言,共同明确其中包含的隐逸情怀。(用时 10分钟) 培养学生的 当堂诵读能力。体会作者的隐逸情怀。
四 组织当堂诵读与自主默写,个别指导检查,当堂完成。(用时10分钟) 当堂自主诵读与默写,个别检查。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与当堂达标的能力。
五 布置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至四首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划出朗读的停顿,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及作品的相关背景。进行个别指导。 布置课下作业: 1完成本首诗的默写; 2 评论作者的隐逸情怀。 (明确观点,并写出相应的理由) 自由朗读其余三首诗,明确相关的常识。自主朗读。明确本节的作业。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一层:豆田锄草的劳动场景; 1 姓名 、字 、号 、生活时代 ; 2 思想及主要成就:山水田园诗人;隐居情怀。 二层:归途,表达终生归隐 3 以前学过的作品 。 的意愿。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内容 30 诗四首 之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第二节
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作者的情况,把握诗的内容及诗中的情怀。
能力 培养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边诵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情感态度 体会诗中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长江两岸秀丽景色 ,体会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及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重点 两首诗内容的理解,感情的把握。
难点 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深刻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法 引导 探究 归纳 点评 教具 多 媒 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检查第一首诗的默写,回忆相关的常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王维的回忆中导入本节。展示相关的幻灯,明确。组织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默写第一首,个别上前板书。回忆作者的情况,说说本 诗的写作背景。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 组织全体学生齐读。引导注意节奏。组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结合课下注释说说本诗中的内容。当堂交流,点拨学生的发言,引导明确诗中的叙事及感情(慰问边疆,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点拨诗人慰问的辛苦。 齐读,结合注释说说诗的内容。个别发言,明确诗中的叙事及感情,发解诗人的辛苦。(用时 10分钟) 培养学生阅读感知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内心的感情。
三 组织学生赏析诗中的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引导抓住重点词--“直与圆”来进行。 问题导读: 直写出了什么景象? 圆表现了什么? 点拨发言,明确: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布置当堂诵读与互相检查。 个别指导。 明确要求,各抒已见,共同交流明确这两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表现的大漠奇景。(用时 5分钟) 当堂诵读与互相检查。 (用时 5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大漠奇景,培养当堂诵读能力。
四 进行第三首诗的学习。 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明确李白的基本情况,展示相关的幻灯进行补充。明确其字、号、时代,个人理想及本诗的写作时期。 布置自读全诗。结合课本上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结合课下注释说说相关的常识。共同明确。明确任务自读诗歌,结合课本上注释梳理诗的大意。(用时 5分钟)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激发阅读探究的兴趣。
五 组织当堂朗读,点拨朗读的停顿。 ( http: / / www.21cnjy.com )听取对大意的概括。 引导理解诗的内容。 问题导读: 1 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其视角分别是什么?两幅图景分别是什么? (月夜俯视; 白昼眺望)
4 尾联借故乡水表达了什么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当堂朗读,个别依次说说各联的大意,交流补充。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合问题说说自己的理解,自由问答。共同概括诗中的感情。 (用时 10分钟) 培养学生阅读感知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内心的感情。
六 课堂小结:两首诗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与抒情的方式相同之处。组织当堂诵读两首诗,自由答疑。 布置课下作业: 熟读背诵两首诗。掌握作者相关的情况。预习第四首。 明确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诵读,问答。明确课下作业。 培养当堂诵读习惯。
板书设计 使 至 塞 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 渡荆门送别 叙事--慰问边疆; 首联:远渡的地点目的 感情--激愤和抑郁 颔联:楚地的壮阔景色 写景:直表现了边塞荒凉; (山、 江) - 圆写出了温暖苍茫。 颈联: 月夜俯视; 白昼眺望 - 尾联:无限眷恋、思念 - 主题:诗人开阔情怀、奋发进取 - 的精神、对故乡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内容 30 诗四首 之登岳阳楼(其一)
教学目标 知识 了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把握本诗的内容及主题 。
能力 培养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边诵读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情感态度 体会诗中的国恨家悲。
重点 把握 诗的内容及主题 ,诗的诵读。
难点 体会诗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法 引导 探究 归纳 点评 教具 无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检查前三首诗的诵读,从岳 ( http: / / www.21cnjy.com )阳楼的地理位置及影响导入本节,组织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幻灯明确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后,作者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 诵读前三首诗,明确本诗的作者及背景。(用时 6分钟 )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 布置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注意朗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停顿。当堂个别朗读与点评。布置学生自由朗读了解诗的内容,小组间交流,当堂交流点评,引导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结合课下注释自读,注意朗读的停顿。个别 ( http: / / www.21cnjy.com )朗读, 自由朗读了解诗的内容,小组间交流,当堂交流点评, 初步感知诗的内容。(用时 5分钟 ) 培养学生的阅读整体感知能力,
三 组织学生分析诗中的景与情。 问题导读: 1 诗中的哪几句是写景 景物有何特点? 2 诗中哪几句是叙写世事变迁? 3 诗的最后两句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结合相关的幻灯,点评学生的发言,引导明确以下几点: 1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 2 颔联中, 怀古伤今, 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徙倚”二字,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3 颈联“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4 尾联情景相生,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明确问题,自主朗读,结合诗中注释找出诗中的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叙事,小组交流其内容,当堂共同明确。结合相关的幻灯。体会诗人的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用时 15分钟 ) 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激发阅读探究交流的积极性,体会作者的憔悴悲愁,饱经风霜。
四 课堂小结:本诗的主题,抒发的感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完善板书中内容。组织回顾相关的常识,完成练习124页第5题、9、10、11-13题。 引导当堂练习,共同明确, 归纳赏析诗的角度: 结合背景,抓住重点词语及主要写法进行。练习19题 。 布置课下作业: 1 轻巧中1、2、4、5题。 2 选择其中一首发挥想象写成一篇现代文,要求有描写与议论或抒情。 3 诵读默写这四首诗。 明确问题,当堂练习,进行交流,明确课下作业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学习诗的赏析。
板书设计 30 登 岳 阳 楼 ( http: / / www.21cnjy.com ) ( 其一) - 首联 : 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 抒发: - “帘旌” --近景, - “夕阳”--远景--静谧而惨淡 辗转江湘\ - 颔联: 怀古伤今,满腔愁绪 -- 颠沛流离 / 苦 - 颈联:背井离乡,漂泊不定 -- - “万里”--路途遥远 老大伤悲之 落 寞 - “三年”--历尽艰辛 - 尾联:触景生情--憔悴悲愁 / 国家动荡之 忧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