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6《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课件+讲+练+测)(基础版)(打包4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6《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课件+讲+练+测)(基础版)(打包4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2 14:09:48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第一单元 诗歌之部第六课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要学会哟☆温故知新☆ 1.关于律诗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先学一点☆课堂探讨☆ 《登岳阳楼》的首联“昔闻”和“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注意梳理文意,回答时和作者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课堂探讨☆ 《登岳阳楼》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意境的题目,注意对意象进行分析,概括意境,然后点明情感。☆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昼夜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颔联10个字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置身在这样的诗境,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课堂探讨☆ 《旅夜书怀》的一、二联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一联和二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意象和意境的题目,答题时先找到意象,然后概括意境。☆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一联:细草、微风、危墙、独舟。二联:星、平野、月、大江。第一联的意象显的渺小脆弱,第二联的意象显得雄浑浩大。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墙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课堂探讨☆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梳理文意,回答时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忧国忧民的思想联系起来。 ☆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杜甫为什么“亲朋无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为“戎马关山北”。于是杜甫只能“凭轩涕泗流”了。诗人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伤时忧世的感情。☆课堂探讨☆ 《旅夜书怀》中“天地一沙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梳理文意,回答时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忧国忧民的思想联系起来。☆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是自己处境飘泊孤苦的写照,对自己命运的难以把握的叹息,对自己生命渺小孤独的悲剧之感。☆课堂提高☆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1)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此诗写了诗人多种悲慨。“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可以说万般感慨集于笔端,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有人生、宇宙、历史、古今之悲,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意在培养学生深入把握诗词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的能力。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2. 此诗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培养学生揣摩语言、品味诗词意境的能力。找到窍门了吗?《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1.(15届安徽明光二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对即可)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简要分析“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畏”字的妙处。(4分)
【答案】 “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一般是:解词+释句+手法+作用。“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又要分手。末联里,作者直抒胸臆: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本诗写一同在外漂泊的同乡故人聚会,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这就是“畏晓钟”的原因。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5届广东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①
[宋] 韩驹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顾藉②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②顾藉:顾念。
(1)请对首联中的“拥”字进行赏析。(3分)
【答案】 “拥”字在句中是“拥抱”的意思,(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展示出一幅落叶纷纭紧贴台阶的画面,营造了冬日里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或:“拥”字在句中有“聚集、堆积”之意,(1分)与“深”字紧密配合,化静态为动态,(1分)描绘出落叶满阶、紧贴阶前的情景,营造了阴冷凄寒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愁苦悲凉的心情。(1分))(3分。字义1分,手法1分,效果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结合全诗,分析“倦鹊”“飞鸿”两个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答案】乌鹊在冬夜里绕枝翻飞,欲求栖息却无枝可依,呈现出疲倦、疲惫的情态;(1分)鸿雁掠过清冷的月亮,投下一声孤独悲切的哀鸣,(1分)诗歌借景抒情(1分),借“倦鹊”、“飞鸿”表现了诗人在贬谪中孤苦无依的处境和困顿失意的心情。(1分)(4分。两个意象解说各1分,手法1分,感情1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5届广东揭阳、潮州金山中学暑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晚步①
【清】历鹗
斜景忽已暝,流莺时一鸣。水光知月出,花落见风行。
僻地非遗世,新畦欲耦耕。孤吟少俦侣,发兴②自江城。
①此诗写于厉鹗因家贫租屋东园读书时,两年后,他考中举人。
②发兴:激发意兴。
(1)简析颔联是怎样写出诗人散步时的环境的特点的(4分)。
【答案】诗人采用了反衬(衬托)的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幽静。(2分)水面上泛起了粼粼波光,原来是月亮慢慢升了上来;花朵悠悠飘坠,是因为有风儿在轻轻拂过。(1分)诗人通过对景物细微变化的感知来突出了环境的幽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答出采用的表现手法,可结合着具体诗句来答出表现手法,如衬托;诗歌颔联描写的水、月、花、风等意象,均是动态描写,但体现的却是环境的幽静,因为只有如此幽静,作者才能感知如此细微的变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结合后两联简析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诗人并没有因身处僻地而消极避世,依然是热爱生活,甚至饶有兴味的想享受农耕生活的快乐;(1分)尽管缺少知己,无人赏识,但在黄昏的宁静中心情反而不平静,(1分)并激发了他的意兴,他志向远大,思想飞向了外面的广阔世界。(1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15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8月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1.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2.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
(1)诗中景物表现的是什么季节?景物描写构成了怎样的环境?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5分)
【答案】(1)枫林暗示了是秋季。(1分)(2)孤舟、微风、枫林三个意象集中构成了一片肃杀、凄凉的意境。(2分)(3)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愁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有人说,是个的第三句“岭色千重万重雨”与全诗关联不大。你同意这种说法吗?(6分)
【答案】不同意。此句不仅写岭色,也兼写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2分)“千重”“万重”的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分析4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15届河北石家庄二中8月考试)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问题。(共13分)
四时田园杂兴
宋 ·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3分)
【答案】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1分),以白描的手法(1分),描绘出春耕季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诗题和全诗内容分析。诗题为“四时田园杂兴”,指出了诗歌写的是农村见闻。诗句描绘了农忙时节农村男女老少一起忙碌的景象,用的是白描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2分),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2分),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结合此句上文“童孙未解供耕织”一语分析。“童孙未解”的是“供耕织”,即还不了解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辛苦,因此他们“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既表现了农村儿童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也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15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期初学情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答案】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2分,答出两点得1分)乐景写哀(反衬)(2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6分)
【答案】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2分)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含蓄蕴藉。(4分,手法2分,效果分析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诗的中间四句描绘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联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恨”,是传统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像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这首诗与《琵琶行〉同是抒写天涯沦落之恨,但选材,谋篇,命意,又何等不同!这就是艺术创造。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盛唐以来,七律或工丽,或雄浑,或沉郁顿挫,佳作如林。但写得这样轻灵、跳脱、活泼的,还不曾有过。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15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唐)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作者在首联怎样描绘了山村景象?(4分)
【答案】起句从听觉(1分)形象写起,诗人路过一个山村,远远便闻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1分)。次句为视觉描写(1分),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1分)。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1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结合全文看,作者内心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答案】诗的开局以“寒水”“少四邻”写起渲染荒凉景象(1分),给人以寂静清冷之感(1分);三四句以“怪禽啼叫”、“落日恐人”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1分),给人以恐惧不安之感(1分);五六句写初月高悬,烽火不过秦地,描绘了山区的寂静平安(1分),给人以平静心安之感(1分);七八句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1分),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1分)。(第三点可不答)
【解析】
试题分析:贾岛《暮过山村》这是一首羁旅诗。诗歌为了突出“过”,在布局上以“寒水”开始,以“烟火”告终,中间描写了山间中“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等意象,给人以由寒而暖的感受,从惶恐而至欣慰之喜,从而表现了对山村的热爱之情。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晚泊岳阳
欧阳修(宋)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闪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给3分答出所写景象的作用,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是对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句句关情。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是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诗中重点表情达意的词语。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受。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③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①C ②BE ③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3分)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解析】
试题分析:要概括出意象的隐含的意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4分)
【答案】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美文欣赏
  八月 我走进成都草堂
  看见 唐朝清瘦瘦的目光
  忧国忧民 透明锐利
  悲愤而忧伤
  穿梭时空的思维
  在你的眼光里 我看见
  盛唐的光辉 一闪即逝
  在你的茅屋里 我听到
  怒吼的秋风 冰冷剌耳
  在你的诗句里 我读到
  铮铮的白骨 呐喊千古
  在你的草堂上空 我还看见
  总有一只孤雁 成为太阳的影子
  以及你那宽厚的布衣里
  裹满了沧桑 而你
  只用一滴眼泪
  便把家园
  淋湿
  你的草堂
  是民族精神的家园
  伟人朱德的诗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便是最好的赞美
  不能和你在草堂上 相遇相识
  不能和你在茅屋里 饮酒交谈
  惟有在你诗圣杜拾遗像前
  用深情的目光怀念
  思索你诗歌的精神
  你在茅屋惨淡经营的诗句
  那是在苦难艰难中挣扎
  我知道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八月
  你家园的天空 秋风怒号
  你和你的妻儿在黑暗和冰冷中 叹息
  就是南村的孩子
  都欺你老无力
  今夕何昔了
  我们的家园已充满温馨
  我们的孩子已在千万间
  用水泥和钢筋构筑的房屋里
  用你的诗歌 取暖
  读你的诗句 怀念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关于律诗
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内容。
【探究活动】
《登岳阳楼》的首联“昔闻”和“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注意梳理文意,回答时和作者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
【讨论明确】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探究活动】
《登岳阳楼》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意境的题目,注意对意象进行分析,概括意境,然后点明情感。
【讨论明确】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昼夜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颔联10个字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置身在这样的诗境,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探究活动】
《旅夜书怀》的一、二联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一联和二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意象和意境的题目,答题时先找到意象,然后概括意境。
【讨论明确】
一联:细草、微风、危墙、独舟。二联:星、平野、月、大江。第一联的意象显的渺小脆弱,第二联的意象显得雄浑浩大。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墙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梳理文意,回答时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忧国忧民的思想联系起来。
【讨论明确】
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杜甫为什么“亲朋无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为“戎马关山北”。于是杜甫只能“凭轩涕泗流”了。诗人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伤时忧世的感情。
【探究活动】
《旅夜书怀》中“天地一沙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梳理文意,回答时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忧国忧民的思想联系起来。
【讨论明确】
是自己处境飘泊孤苦的写照,对自己命运的难以把握的叹息,对自己生命渺小孤独的悲剧之感。
【课堂提升】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1)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答案】此诗写了诗人多种悲慨。“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可以说万般感慨集于笔端,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有人生、宇宙、历史、古今之悲,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
(2)此诗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答案】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培养学生揣摩语言、品味诗词意境的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