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23 11:2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惠州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2月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夏朝时候,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这种家天下时代的开启,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是指
A.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
B. 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
C.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2. 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 具有民主色彩 B. 以血缘为纽带
C. 权力高度集中 D. 神权王权结合
3. 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 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4. 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
A. 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 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
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
D.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5. 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门阀政治,至明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了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物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宗法制
A. 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 B. 具备丰富的社会功能
C. 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 D. 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
6.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制度因素是
A. 三公九卿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礼乐制度
7. 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战国以降,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消除国野差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一现象
A.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
C. 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D. 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8. 下表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
时期 时间起止 诸侯国数量变化 战争爆发频率(次) 战争爆发次数(年平均) 没有战争的年份(年)
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123—2 203 1.859 90
战国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27—1 150 1.527 105
A. 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
B. 和平发展占据主流
C. 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
D. 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9. 姓氏的起源有很多途径。宋、郑、齐、鲁、陈、蔡、吴、秦等姓氏可以追溯到
A.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
B. 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C. 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
D. 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10. 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
A. 隶书的全面推广
B. 儒家思想的传播
C. 边患危机的解决
D. 大一统思想的宣传
11. 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 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 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12. 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 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 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 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 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13.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 颁布“推恩令”
C. 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 颁布“附益之法”
14.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
A. 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 B. 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C.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15. 有学者描述中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贫穷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这一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16. 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A. 宰相权力的扩大
B. 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17. 关于“陈桥兵变”的历史真相,今人根据多种史料研究认为,赵匡胤谎报契丹大军南下,在率军北上途中授意部下将黄袍加在他身上,拥立他为天子。但翻阅《太祖实录》中记载的却是当时契丹南下,太祖率兵出击,众将士强拥他为皇帝。这说明
A. 历史记录受政治影响呈现主观性
B. 赵匡胤建立宋朝具有历史必然性
C.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D. 历史真相随时代久远而难以再现
18. 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 加强君主专制
C. 处理民族关系 D. 提高行政效率
19. “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普通称为帅、漕、宪、仓。‘帅’是安抚使,‘漕’是转运使,‘宪’是提刑按察使,‘仓’是提举常平使。这四个是中央派地方来监临指挥地方的。此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须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可见,宋代监司官()
A. 等级最高的是“漕” B. 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节制
C. 是中央行政机构 D. 确保了各州赋税全部上缴到朝廷
20. 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
A. 控制财政大权 B. 牵制中书门下
C. 制约地方长官 D. 提高行政效率
21. 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这种现象使得宋代()
A. 中央政府权力受到削弱 B. 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C. 地方势力得到极大增强 D. 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
22. 宋仁宗时,农民起义军攻破高邮,郡守晁仲约用募集财物酒肉相迎的方式,让当地免遭杀戮抢劫。朝廷要诛杀晁仲约,参知政事范仲淹力劝仁宗:“州郡无兵无财,俾之将何捍拒?”州郡这种困窘局面源于()
A. 行政效率低下 B. 崇文抑武政策
C. 地方割据严重 D. 强干弱枝策略
23.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太祖选用地方官吏的做法:“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污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的做法()
A. 纵容官员腐败乱纪 B. 凸显崇文抑武方针
C. 注重权力制约平衡 D.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24.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青苗法规定:“愿请领青苗钱者,十户为一保,约钱数多少,量人户物力,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不得亏损官本。”由此可见,青苗法的实施旨在()
A. 改善农民生活 B. 增加政府收入 C. 缓和社会矛盾 D. 强化专制集权
25. 下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A. 《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最权威客观
B. 《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
C. 《王安石传》近代学者所著,评价较为全面
D. 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
26. 公元916年,契丹改国号为辽。辽朝统一各部落后,模仿中原政治体制,针对不同的族群使用相应的法律处理纠纷……辽圣宗时期,辽朝直接以《贞观政要》为治国方略。据此可知,当时的辽朝()
A. 民族关系比较紧张 B. 封建化进程加速
C.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D. 军队战斗力提升
27. 下图为元朝帝国构建示意图。据图可知,元朝()
A. 行省制是对中央行政制度的创新 B. 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差异化特征
C. 统治模式体现出多元统一的特点 D. 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
28. 金熙宗(1119~1150年)统治时期,对猛安谋克制度进行了改革,一些猛安谋克被纳入州县系统。此外,他还对一些狩猎行为予以严禁,以免破坏庄稼的现象出现。金熙宗的这些改革举措()
A. 利于金朝封建化进程 B. 保障了金朝政权的持续稳定
C. 消除了金朝民族矛盾 D. 造成北方野兽泛滥民不聊生
29. 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程颢、程颐、朱熹,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这种发展是为了()
A. 不断吸取外来的思想 B. 使儒家思想更加纯洁
C.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 批判继承儒道佛思想精华
30. 宋代柑橘产地集中在两浙、四川、江西、福建以及两广。这些地区许多农户不再种植粮食,完全以栽培柑橘为业,所需粮食依靠外地供给。这反映出()
A. 农业种植技术提高 B. 生产专业化发展 C. 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D. 各地经济差距扩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王吉(?一公元前48年),字子阳,琅琊皋虞人也。少时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阳令。举贤良为昌邑中尉,而王好游猎,驱驰国中,动作亡节,吉上疏谏。
——摘自班固《汉书·王吉传》
材料二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错杂,详翦(通核)无所。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其后,中正任久,爱憎由己,而九品之法渐弊。遂计官资以定品格,天下惟以居位者为贵。
——摘自杜佑《通典·卷十四》
材料三李唐统治者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较为彻底地改革了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用先进的科举取士制度代替了魏晋以来形成的落后的世家大族世袭官位制,这使得年轻的士人的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这些年轻的士人很多没有显耀的门第,他们和下层百姓的联系较为密切,他们眼界开阔,志向远大,才华横溢,具有以前的大家世族出身的士人所无法比拟的气质和才能。因而他们通过科举之路步入仕途,参与国事之后,就为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大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自张辉《略论唐科举制的弊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推行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曹魏时推行的选官制度及其实施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庄园经济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与土地制度相结合的产物。“秦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西汉因循秦制,土地兼并劰现象屡见不鲜,到西汉后期,豪强地主的社会势力增长,他们能够通过合法或者非法、隐蔽的方式,比较稳定地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农民,豪强地主田庄经济基本形成。到东汉初期,本身就是豪强地主的刘秀依靠豪强地主势力的支持而当上皇帝,重新统一天下,东汉成为地主庄园经济仯前发展的时期。东汉庄园经济是一种比个体家庭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相对进步的经济形态和经营模式,对社会的影响也是较为全面的。从历史上看,东汉庄园经济在社会救济、吸纳流.民.发展生产等方面的社会功效是不可忽视的。
——摘编自樊遂桥《略论东汉庄园经济的社会功能》
材料二东汉时期,大地主的田庄不仅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还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这种进行多种经营的地主田庄,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自给自足一般不需要对外进行交换活动。在地主田庄中从事劳动的主要是对 强地主依附性极强的宗族、宾客、徒附和奴隶。这些劳动者不仅向豪强地主交纳半数以上的实物地租,还得无偿为地主服劳役,如砍伐林木、修治陂渠、营造院宇等,受田庄地主的超经济剥削。豪强地主大多聚族而居,利用宗法血缘关系,纠集宗族亲戚,建立坞堡以自守。他们把依附农民按军事组织方式建立私人武装,战时跟随豪强打仗,史称“部曲”或“家兵”。大地主田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转化成统一国家的对立物,形成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据势力。与此同时,东汉初年以后,土地兼并逐渐激烈,贵族豪门任意侵占自耕农的土地,但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那些没有破产的自耕农要向东汉政府交纳田税、算赋和口赋,还要出更赋,负担非常沉重,与封建政府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地主庄园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地主庄园的特点,并评价其历史影响。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华夏民族,自虞、夏、商、周以来,渐次展扩以及于长江、辽河、珠江诸流域,并及于朝鲜、蒙古、西域、青海、西藏、安南诸境。环我族而处者,有接受我文化,或于我相融合而同化,与我终古相依,如梁甫之于泰山。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的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地域与民族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
  1.C。夏朝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启家天下时代,C 项正确。A 项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变革;B 项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并非夏朝的政权更替特点;D 项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是隋唐时期的变化。
  2.D。商王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体现神权与王权结合,D 项正确。A 项,早期政治制度无民主色彩;B 项,材料未突出血缘纽带;C 项,此时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3.C。夏、商、周三族自认是黄帝族后裔,反映出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C 项正确。A 项,“各族公认” 过于绝对;B 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认同,非宗族观念;D 项,世袭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
  4.B。商周时期君主征求 “国人” 意见,说明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B 项正确。A 项,商周不是君主专制政体;C 项,“决定” 说法错误;D 项,材料未体现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5.B。宗法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作用,表明其具备丰富社会功能,B 项正确。A 项,宗法制在明清时期对徽商有积极作用,但不能说推动社会不断进步;C 项,血缘关系在宗法制中一直重要;D 项,材料未体现对社会的控制强化。
  6.B。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独立性,导致国家结构分散松散,B 项正确。A 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中央官制;C 项宗法制主要强调血缘关系;D 项礼乐制度是维护等级秩序的,与国家结构松散性无关。
  7.B。战国消除国野差异,使民众成为 “编户齐民”,有利于国家控制人口,实现富国强兵,B 项正确。A 项,土地私有制确立与材料现象无直接因果关系;C 项,加速宗法分封制瓦解不是主要影响;D 项,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流动。
  8.A。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国数量减少,战争频率虽有变化但总体趋势是走向统一,A 项正确。B 项,和平发展不是主流;C 项,材料未突出富国强兵主题;D 项,战争规模在材料中未体现扩大。
  9.B。宋、郑等姓氏可追溯到西周宗法分封制下的封国,B 项正确。A 项与这些姓氏起源无关;C 项,不是源于远古部落氏族标志符号;D 项,百家争鸣与姓氏起源联系不大。
  10.D。秦朝统一官方文书表述标准,有利于大一统思想的宣传,D 项正确。A 项,与隶书推广无关;B 项,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主;C 项,对解决边患危机作用不大。
  11.D。秦朝九卿中很多职能与皇室相关,体现政治体制家国同构色彩,D 项正确。A 项,材料主要体现九卿职能,未突出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B 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C 项,材料未体现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12.C。“周秦之变” 最主要是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的转变,C 项正确。A 项,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是夏商之变;B 项,应是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D 项,不是主要体现。
  13.A。西汉鉴于秦朝孤立之败,实行郡国并行制度,A 项正确。B 项 “推恩令” 是汉武帝时期削弱诸侯的措施;C 项编户齐民制度主要是对百姓的管理;D 项 “附益之法” 也是汉武帝时针对诸侯的措施。
  14.C。汉武帝此规定削弱了诸侯王势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C 项正确。A 项,不是恢复西周分封制;B 项,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D 项,削弱了地方封国实力。
  15.D。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制下不论贫富子弟都苦读求科第的现象,D 项正确。A 项世袭制与苦读求科第不符;B 项察举制主要是举荐;C 项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
  16.C。北宋增加使相头衔授予类型,是为了分散权力,加强君主专制,C 项正确。A 项,宰相权力并未扩大;B 项,北宋通过一系列措施解决了藩镇问题;D 项,材料未体现重文轻武国策。
  17.A。《太祖实录》与今人研究的差异说明历史记录受政治影响呈现主观性,A 项正确。B 项,材料未体现宋朝建立的必然性;C 项,综合史料也不一定能完全确认历史事实;D 项,说法过于绝对。
  18.A。元代行省权力运行机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权力过大,A 项正确。B 项,行省制主要加强中央集权,对君主专制影响不大;C 项,不是主要目的;D 项,这种机制会降低行政效率。
  19.B。宋代监司官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节制,B 项正确。A 项,材料未表明 “漕” 等级最高;C 项,监司官是地方监察机构;D 项,“确保全部上缴” 说法绝对。
  20.C。通判对知府(知州)公文联署及可奏事,作用是制约地方长官,C 项正确。A 项,通判不控制财政大权;B 项,与中书门下无关;D 项,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21.D。宋代官制导致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D 项正确。A 项,中央政府权力并未削弱;B 项,积贫积弱的祸根是多方面的,不单是官制;C 项,地方势力并未因这种官制极大增强。
  22.D。州郡困窘局面源于宋朝强干弱枝策略,地方军事、财政权力被削弱,D 项正确。A 项,行政效率低下不是主要原因;B 项,崇文抑武政策主要影响军事;C 项,宋朝地方割据不严重。
  23.B。宋太祖选用儒臣治理地方,凸显崇文抑武方针,B 项正确。A 项,不是纵容腐败;C 项,材料未体现权力制约平衡;D 项,与提高行政效率关系不大。
  24.B。青苗法规定有偿还能力者才能请领,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B 项正确。A 项,主要不是改善农民生活;C 项,缓和社会矛盾不是主要目的;D 项,与强化专制集权关系不大。
  25.D。从北宋到晚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不同,具有时代色彩,D 项正确。A 项,《传家集》作者立场不一定最权威客观;B 项,《鹤林玉露》有一定史料价值;C 项,《王安石传》评价也受时代局限。
  26.B。辽朝模仿中原体制、采用中原治国方略,封建化进程加速,B 项正确。A 项,材料未体现民族关系紧张;C 项,辽朝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代表;D 项,材料未涉及军队战斗力。
  27.C。元朝统治模式有行省、宣政院等,体现多元统一特点,C 项正确。A 项,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创新;B 项,材料未突出边疆与内地差异;D 项,材料未体现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28.A。金熙宗改革利于金朝封建化进程,A 项正确。B 项,不能保障政权持续稳定;C 项,消除民族矛盾说法错误;D 项,与实际情况不符。
  29.C。儒家思想随时代发展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C 项正确。A 项,不是主要为吸取外来思想;B 项,不是使其更纯洁;D 项,批判继承儒道佛思想精华是手段,不是目的。
  30.B。农户专门种植柑橘,所需粮食外购,反映生产专业化发展,B 项正确。A 项,材料未体现种植技术提高;C 项,基层市场蓬勃涌现不是主要反映;D 项,材料未体现各地经济差距扩大。
  二、非选择题
  31.
  (1)选官制度:察举制。选官标准:品德(孝廉)和才能(明经)。
  (2)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背景:三国鼎立,士人流徙,原有的选官制度无法有效选拔人才。
  (3)变化趋势:选官标准由品德、才能到门第,再到才学;选官方式由举荐到考试;选官权力由地方向中央集中。
  32.
  (1)历史背景:秦朝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兼并现象出现;西汉因循秦制,土地兼并加剧,豪强地主势力增长;东汉刘秀依靠豪强地主支持建立政权,为庄园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2)特点:经济上多种经营,自给自足;劳动者对豪强地主依附性强,受超经济剥削;利用宗法血缘关系建立武装;具有一定封闭性和独立性。
  历史影响:积极影响:在社会救济、吸纳流民、发展生产等方面有一定功效;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消极影响: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出现;加剧土地兼并,激化与自耕农的矛盾;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33.示例:地域选择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为蒙古族。
  蒙古族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政治方面,元朝时期蒙古族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拓展了中国的疆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例如,在元朝的行省制度下,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更加有效,如岭北行省的设置,加强了对北方边疆的控制,使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联系更为紧密。
  在文化方面,蒙古族的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蒙古族的传统艺术如长调、呼麦等,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为中国音乐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同时,在文学领域,《蒙古秘史》等作品具有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方面,蒙古族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游牧经济与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相互补充,推动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例如,在元朝时期,通过驿站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加强了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总之,蒙古族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选择其他地域和少数民族,如东北地区的满族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