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洪湖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半月考(2)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洪湖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半月考(2)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23 11:5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洪湖一中高一年级(2024级)半月考(2)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12月4日时长: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学者用“重瓣花朵”加以形容,他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其外围分布着众多文明。这一说法()
A. 开拓了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形态研究视野 B. 主要基于原始部落分布格局
C. 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象解读 D. 旨在强调中原文明的优越性
2. 战国初期,任用贤能布衣为官在各国中甚为流行,政府中任职各级官吏大都系出身于士人、平民的流官。战国中后期,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这一变化()
A. 加快了君主集权政体的形成 B. 根源于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地位提升
C. 表明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D. 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 一石谷物的价格在秦始皇三十一年上升至一千六百钱,楚汉战争时攀升至一万钱,至文帝时又落到数十钱。为抑制谷价波动,汉武帝推行()
A. 尊崇儒术 B. 盐铁官营 C. 巡视监察 D. 均输平准
4. 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政,横征暴敛,成为东汉后期黑暗统治的重要特征。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政的根本原因是()
A. 皇帝年幼继位 B. 君主专制强化
C太后掌握朝政 D. 政局动荡不稳
5. 吴国境内的山越人,是古越人的后代,他们也是南方的土著和早期原住民。在吴国政权“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政策下,这些山越人有的进入军队,有的则成为屯田上的隶属农民,还有的被分给豪强、功臣作为部曲佃客。吴国的这一政策()
A. 为其统一中原奠定基础 B. 阻碍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导致了门阀政治的形成
6. 历史学家函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士族当权是东晋政治的基本特色,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 豪强地主崛起,军阀割据四方 B. 外戚宦官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C. 君主权力低落,政权依赖士族 D. 皇帝沉溺享乐,常年怠于政事
7. 《河南志》这样描述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货易,车马填塞。”这说明隋唐大运河的基本功能是()
A. 用于战略防御 B. 发展对外贸易
C. 掌控经济命脉 D. 沟通南北经济
8. 赋税制度是维护大一统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经济手段。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这一变化()
A. 保证了农民较充分生产时间 B. 源于均田制的稳定发展
C.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9. 如图为北宋“二府三司”制度的结构框架图。这一制度的设立,反映了()
A.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B. 专制皇权受到削弱
C.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D. 中央加强控制地方
10. 如图为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示意图。据图可知
A. 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B. 宋代经济水平超过汉唐
C. 古代人地矛盾尖锐 D.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11. 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A. 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
B. 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C. 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 理学成官方正统
12. 金大定时期(1161—1189年),随着猛安、谋克私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计口授地的大家族土地经营向个体家庭的独立经营转化。奴隶主出售奴隶,扩大私人所有的土地,把土地出租给汉人耕种,女真族的个体经营者转化为国家佃租者和自耕农。这些变化()
A. 促使了金宋对峙局面的出现 B. 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C. 强化了佃农与金统治者矛盾 D. 为金灭北宋奠定了基础
13. 元代在西南地区,根据各族特点设置宣抚使司、宣慰使司、安抚使司等机构,这些机构统属于宣政院。然因其“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在政务上与行省也有一定关系。由此可知,这些机构的设置()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完善了南北面官制度
C. 削弱了藩镇割据局面 D. 体现改土归流的成果
14. 由于专制君主无法“独治”全国,明朝统治者,在皇帝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权力中介机构,以确保皇权对中枢权力的控制。这一权力中介机构是()
A. 政事堂 B. 枢密院 C. 内阁 D. 军机处
15. 明嘉靖时期,由月港出海的私人贸易络绎于海上。1530年,明朝政府在月港建立安边馆,1551年设靖边馆,1557年改为海防馆。1566年设立海澄县,希望“海疆澄静”,同时将“海防馆”改称“督饷馆”,对出海商人征税,督饷馆被时人称为“天子之南库”。这一举措()
A. 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B. 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稳定
C. 动摇了传统朝贡贸易体制 D. 消除了边疆称雄割据的基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中期,秦国虽拥有广大的土地,但要发展农业生产却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商鞅从秦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使三晋之民的“徕民”政策。为实现这一政策,商鞅对迁入秦国的农民不仅赐予田地和住宅,并免去他们三代的徭役,不需要他们当兵打仗,只要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生产。当时的秦国家庭还保持着几代同居的习俗,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以及以个体劳动者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措施通过加强劳动者在各自生产领域中的主动性,提高了劳动力的利用率。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阡陌原本是以井为单位的封给贵族领主们的封疆。这些贵族领主们把封地死守起来,使之成为谁也无权过问的独立王国。他们的封地是世袭领地,既不出卖也无人敢购买。“开阡陌”就是打开了领主们的封疆,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这就发展了地主阶级经济。“平赋税”剥夺了贵族领主们不课不纳的特权,让他们也担负国家的赋税。而国家把从贵族领主那里收到的土地,赏赐给有功将士,使有功将士奋勇作战,努力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摘编自宋青林等《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影响。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地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据统计,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个,北宋则多达40个。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式。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不仅超越前朝而且也为后世所不及。
——摘编自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
材料二宋代打破了唐时“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的规定,商人子弟读书应举已不在法令的禁止之列。……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发展呈现的新气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在统一南越之后便派出使团出访东南亚各国,“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开辟。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有关国家通过派遣使者来华“入贡”和直接由海商贩运货物来广州进行贸易。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可持续发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隋唐时期已经进入兴盛时期,航线也由东南亚地区发展到阿拉伯半岛。时至宋元时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仅仅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与规模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已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通往亚洲、非洲等更多的国家与地区。
——摘编自葛红亮《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衰变迁的地缘环境探析》
材料二明朝建立之初,政权不稳定,逃到近海海岛,不肯投降的反明势力继续与朝廷为敌。朱元璋开始实行海禁。随着东南沿海居民私自下海谋生的百姓逐渐增多,他们中有一部分与余党势力勾结,经常对抗朝廷。再加上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打着经商的幌子,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再次颁布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正德至嘉靖年间,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争夺贸易霸权,明朝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政策,加剧了海禁政策的严厉实施。
——摘编自侯苹等《明代洪武至嘉靖年间海禁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至元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海禁政策实施的背景。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儒学复兴思潮的核心问题有三点:从儒学内部而言,是用义理之学取代章句之学,这是经学史上的一场革命,也是宋学与汉学的分界线;从儒学外部来讲,是要用儒学之道取代以佛老为代表的各种异端,力图使儒学重新获得独尊地位;第三点是要用有为之学取代无用之学。复兴之儒学我们称之为新儒学,它不仅是一个新的开放型的解释体系,更是新儒用以经世致用的大法。只有将这三点结合起来,才是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完整意义上的核心内容,所以说是三位一体而不可分的。
——摘编自刘复生《北宋儒学复兴要“复兴”什么》
根据材料,围绕“宋代儒学复兴”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给出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
  1.C。“重瓣花朵” 说体现了中华文明以中原为核心,周边文明环绕的多元一体格局,是对其起源的形象解读。A 项,材料未涉及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形态研究;B 项,不只是基于原始部落分布,还考虑了文化等因素;D 项,强调的是多元一体,并非中原文明优越性。
  2.A。战国时期任用贤能布衣为官,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加强了君主对官吏的任免权,加快了君主集权政体形成。B 项,根源是社会变革和争霸需要;C 项,分封制在秦朝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D 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基础是社会变革和学术自由。
  3.D。均输平准政策是汉武帝为调节物价、控制市场而采取的措施,针对谷价波动问题。A 项,尊崇儒术主要是思想文化方面;B 项,盐铁官营主要是控制经济;C 项,巡视监察与谷价波动无关。
  4.B。外戚与宦官专政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强化,皇帝为加强皇权利用外戚和宦官,导致他们权力膨胀。A 项,皇帝年幼继位是外戚宦官专政的契机,但不是根本原因;C 项,太后掌握朝政是外戚专政的表现;D 项,政局动荡是结果不是原因。
  5.C。吴国对山越人的政策使山越人与汉族在军事、农业生产等方面交流融合,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A 项,吴国未统一中原;B 项,该政策促进了江南开发;D 项,门阀政治形成主要与九品中正制等有关。
  6.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皇权低落,政权依赖士族,符合材料中 “皇权政治的变态” 描述。A 项,豪强地主崛起主要在东汉末年;B 项,外戚宦官专权是东汉后期特征;D 项,皇帝怠于政事不是主要原因。
  7.D。隋唐大运河洛阳段舟船云集、商旅货易,体现了其沟通南北经济的基本功能。A 项,材料未体现战略防御;B 项,对外贸易不是其主要功能;C 项,“掌控经济命脉” 说法不准确。
  8.C。两税法以贫富为差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的是输庸代役;B 项,两税法实施是因为均田制遭到破坏;D 项,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9.A。北宋 “二府三司” 制度分割了宰相权力,加强了君权对相权的制约。B 项,专制皇权得到加强;C 项,宰相职权范围缩小;D 项,材料主要体现中央内部权力制衡,不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0.A。从人口分布变化可知,南方人口占比逐渐增加,反映了南方经济持续发展。B 项,仅从人口不能得出宋代经济水平超过汉唐;C 项,材料未体现人地矛盾;D 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
  11.C。宋代理学家编写蒙学教材和规范族人生活,使儒学深入民间,走向世俗化社会化。A 项,材料与封建迷信无关;B 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规范,不是风气开放;D 项,材料不能说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
  12.B。金大定时期女真族土地经营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加速了女真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A 项,金宋对峙局面在之前已经出现;C 项,材料未体现佃农与金统治者矛盾强化;D 项,金灭北宋在此之前。
  13.A。元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的机构统属宣政院且与行省有政务联系,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B 项,南北面官制度是辽代制度;C 项,藩镇割据主要在唐代;D 项,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措施。
  14.C。明朝建立的内阁是皇帝和政府之间的权力中介机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确保皇权对中枢权力控制。A 项,政事堂是唐代机构;B 项,枢密院在宋代等也有设置;D 项,军机处是清朝机构。
  15.A。明朝对月港出海贸易从建立机构管理到征税,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B 项,材料未体现社会稳定;C 项,传统朝贡贸易体制在明代仍存在;D 项,“消除” 说法过于绝对。
  二、非选择题
  16.
  (1)措施:实行 “徕民” 政策,鼓励三晋之民迁入秦国并给予优惠;强制推行小家庭制度;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平赋税政策。
  (2)影响:增加了秦国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推动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确立;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增强了秦国军事力量;促进了秦国社会转型,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
  17.
  (1)新气象:商业城市增多且分布广泛;坊市格局打破,经营时间放开;出现纸币 “交子”;海外贸易繁盛。
  (2)影响:冲击了传统重农抑商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改变了社会风气;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18.
  (1)发展史:西汉开辟海上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与中国贸易往来增加;隋唐进入兴盛期,航线扩展到阿拉伯半岛;宋元空前繁荣,通往更多国家和地区。
  (2)背景:明朝初期政权不稳定,反明势力与沿海居民勾结;日本倭寇侵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争夺贸易霸权;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19.
  论题:宋代儒学复兴推动了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
  阐述:在学术方面,义理之学取代章句之学,如程朱理学的兴起,注重对儒家经典的义理阐释,培养了大批有思辨能力的学者,推动了学术进步。在思想领域,用儒学之道取代佛老异端,重新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使社会主流思想回归儒家,如朱熹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强化。在社会功能上,有为之学取代无用之学,新儒学强调经世致用,如王安石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推行改革,试图解决社会问题。总之,宋代儒学复兴从多方面影响了社会,促进了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