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张PPT)
中外历史重要时期对照表
中 国 史 世 界 史
约 200 万年前—公元前 21 世纪 史前时期 约公元前 2070—公元前 256 年 夏商周时期 公元前 221—220 年 秦汉时期 公元前 5000—前 500 年 古代文明时期
公元前 4 世纪—2 世纪 帝国与征服时期
220—589 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581—907 年 隋唐时期 960—1368 年 辽宋夏金元时期 5 世纪—15 世纪 西欧封建时期
476—1453 年 欧洲中世纪时期
中外历史重要时期对照表
中 国 史 世 界 史
14 世纪中叶—1912 年 明清时期 14 世纪中叶—17 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
15 世纪末—17 世纪 新航路开辟时期
16 世纪初—19 世纪中期 “三角贸易”时期
17 世纪中期—19 世纪初 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时期
1840 —1919 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时期
中外历史重要时期对照表
中 国 史 世 界 史
——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时期
19 世纪 60 年代—90 年代中期 洋务运动时期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20 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912—1949 年 中华民国时期 1914—1918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中外历史重要时期对照表
中 国 史 世 界 史
1919 —1949 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4 —1927 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1927—1937 年 十年内战时期 1917—1991 年 苏俄(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
1922—1991 年 苏联时期
1928—1937 年 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时期
1927—1949 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9 —1933 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
中外历史重要时期对照表
中 国 史 世 界 史
1931—1945 年 十四年抗战时期 1937—1945 年 全民族抗战时期 1937—1946 年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1939 —1945 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1946—1949 年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949—1956 年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7—1991 年 美苏冷战时期
1955—1991 年 美苏两极格局时期
1953—1956 年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
中外历史重要时期对照表
中 国 史 世 界 史
1956 年至今 社会主义社会 1956 —1966 年 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 1966 —1976 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8 年至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共22张PPT)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专题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奠定基础。近年来,河北中考历史学科的考查,越来越注重“开放”这一原则,让学生有话可说,发散思维,提升素养。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专题集训
1.[2024·广东]科技改变世界面貌。某班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1)在第二、三、四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8 分)
答案:选择:第二组,
研究角度:城市化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比重的 3%,到 1920 年上升到 19.9%。 在城市化过程中,既出现了伦敦、巴黎等综合性大都会,也有曼彻斯特、旧金山等工业化城市。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研究结论: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人口增长,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研究报告示例:
研究角度:劳动力结构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自 1870 年至 1913 年,欧洲 14 国的工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口比重上升,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出现了电力、汽车等新兴工业,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研究结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推动其成为工业化强国。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2)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研究角度。(4 分)
答案:研究角度: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等等。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2.[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 工业化、民主化、法治化是中国近代现代探索的主题,对照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1)请在上面三大主题中任选一个并分别从两份目录中提取与之相关的课题(或史事),说明将其归人该主题的理由。(要求:符合逻辑,史论结合,条理清晰)(4 分)
答案:课题:工业化。
理由: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 4 课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 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化的开端;②《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 4 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建设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的工业化水平。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2)两栏目录中探索的结果不同,对此你有何认识。(6 分)
答案:认识:清政府时代对于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探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了西方技术, 但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及国际环境影响,最终效果不理想;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探索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加之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为新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新中国的工业化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3.[2024·江苏南通] 下列材料摘自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简史》第十章的目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史实。(4 分)
答案:史实: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苏联完成工业化建设,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2)请选择材料中两个相关联的子目,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列出子目,表述准确,条理清楚)(4 分)
答案:子目: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
说明:经济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4. [2024·辽宁] 某历史小组以“赓续·创新”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完成。(12 分)
【典籍永流传】
材料一:司马迁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五种不同体例来记载复杂的历史事实……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编纂方法,成为历代正史典范。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材料二:《汉谟拉比法典》中体现出的人本观念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其中的立法原则和人文精神更被后来的诸多法律所继承和借鉴。
——摘编自《巴比伦法的人本观再探》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1)材料一介绍的是哪一著作?(1 分)材料二中法典的历史地位是什么?(2 分)
答案:著作:《史记》。
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人物耀千古】
(2)请将卡片中①和②处补充完整。(3 分)
李时珍
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
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创新启征程】
(3)请以“创新引领发展”为观点,从以下史实中任选两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6 分)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答案:观点:创新引领发展
论述:党和国家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这对维护民族团结、 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 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早期发明的蒸汽机用于抽干矿井中的积水,很不完善。 将蒸汽机变为主要动力来源的发明家是瓦特。 18 世纪中期,瓦特对蒸汽机作了一系列改进。 1785 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 后来,化工、冶金、采矿等许多生产都开始使用蒸汽机。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到 19 世纪 30 年代, 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 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综上所述,制度的创新、科技的创新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5.[2024·贵州黔西南州]黔西南州某校同学们策划了“云考察历史文化馆”主题探究活动,邀请你一起来参加。(8 分)
任务一:博物馆文物看历史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1)请从以上三件展品中任选一件展品进行讲解。(4 分)
答案:示例一:图 1 人面鱼纹彩陶盆,这件出土于半坡遗址的彩陶,说明彩陶是半坡先民的主要生活用具,其纹饰体现了半坡先民的审美意识。
示例二:图 2 司母戊鼎,这件商朝时期的青铜器,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示例三:图 3 抚琴俑,这件出土于兴仁县雨樟镇交乐村的文物,属东汉时期,是国家级文物,全国独此一件,1990 年选调北京参加“中国文物精华展”时,曾将其照片作为宣传画赠送贵宾,现藏于黔西南州博物馆。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任务二:规划馆知城市变迁
(2)请你根据以上两幅图片为深圳写一份城市推荐词。字数 80 字左右。(4 分)
专题四 开放式探究
答案:深圳城市推荐词:深圳是一座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城市。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靠着“敢为天下先” 的创新精神, 深圳一直发挥着“试验田”作用,创造了第一家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 第一个万元村等“中国改革第一”。 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为国际大都市。进入新时代,深圳踏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新征程,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 ” 的 劲 头 、“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的“春天故事”。(共14张PPT)
专题三 新情境命题
专题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题目命制时要创设新情境,所选素材要与学生所学内容、具备的关键能力具有一定关联。如通过展示历史文献、纪念馆等再现历史情境,从现实情境中探寻历史问题,通过日常生活情境切入所要认识的历史问题等等。近年来,河北中考历史学科的考查,越来越重视情境化命题,将学生带入特定历史情境,探究历史事件的脉络。
专题三 新情境命题
专题集训
1. 新情境·情景剧 [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历史大舞台上,你方唱罢我又登场,上演了一幕幕生动的情景剧。下列剧情设计没有明显时空错误的是( )
A. 蒋干盗版印书点江山
B. 周瑜铺蔡侯纸写豪情
C. 孔明用指南针借东风
D. 黄盖造突火枪烧赤壁
B
专题三 新情境命题
2. 新情境·史料互证[2024·山东淄博]探讨“英国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作用”时,同学们搜集到如下材料,按照实证原则,选择最合理的一组是( )
A. 一组:①②③
B. 二组:②③④
C. 三组:①④⑤
D. 四组:③④⑤
B
专题三 新情境命题
3. 新情境·专题展[2024·北京]某班举办反抗外来侵略专题展,其中有倭寇图卷、林则徐虎门销烟池遗址、北洋水师致远舰等图片。以下图片可以入选这一专题的是( )
C
专题三 新情境命题
4. 新情境·史料探究[2024·重庆一模改编]史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构建历史,重庆八中九年级学生以史料类型为组别进行了探究学习。(13 分)
【探究一:竹简记史】
竹简是我国东汉前的常用书写材料,第一组成员对部分竹简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专题三 新情境命题
专题三 新情境命题
(1)史料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请协助第一组,完成序号对应的表格内容。(3 分)
答案:①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②汉朝管辖西域地区。 ③佛教传入中国。
专题三 新情境命题
【探究二:报刊述史】
《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是抗日战争期间分别由共产党和国民党创办的机报,第二组成员研读后发现两份报纸各有鲜明特色。
专题三 新情境命题
———摘编自曹炎《抗战时期〈新华日报〉 〈中央日报〉〈大公报〉舆论宣传研究》
专题三 新情境命题
(2)根据探究二,对比《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的不同。(4 分)
答案:不同:《新华日报》的题材非常丰富,报道内容多样;《中央日报》的题材单一,报道内容以战地简讯为主。
专题三 新情境命题
【探究三:专著论史】
第三组成员阅读了专著《创新赶超的范式嬗变》后,小懿同学根据内容制作了如下资料卡。
专题三 新情境命题
(3)根据探究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 正确的,请填“√”;不正确的,请填“×”。(2 分)
A. 日本的大化改新属于成熟期的创新水平。_______
B. 19 世纪中期,英国具有领先世界的创新水平。_______
×
√
专题三 新情境命题
【探究四:创新模型】
小丽同学运用该创新水平模型,对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总结。
专题三 新情境命题
(4)根据探究四,归纳新中国汽车工业的主要发展趋势。(4 分)
答案:趋势:从引进外国技术到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再到领先世界。(共12张PPT)
专题二 小切口命题
专题解读 分析 2024 年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可以发现, 历史命题倾向于通过选择小事物切入情境,如第 12 题,选择“电报”这一小切口考查五四运动,第 13 题通过“歌词”这一小切口考查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第 28 题通过“红色文物(货币、股票凭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小事物承载大事件,小切口需要深分析,注重对该类试题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串联知识体系,提升解题能力。
专题二 小切口命题
专题集训
1. 小切口·人物活动 [2024·广东广州]下表是赴省外参加抗日活动的广州师生及知识青年统计表(部分),表中①②处分别是( )
A. 徐悲鸿 著名画家
B. 杨靖宇 抗日名将
C. 詹天佑 中国铁路之父
D. 冼星海 人民音乐家
D
专题二 小切口命题
2. 小切口·诗词[2024·山东淄博]诗史合一是毛泽东诗词的鲜明特色。 下列诗词中反映长征时期革命斗争的是( )
A.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B.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C.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B
专题二 小切口命题
3. 小切口·老照片 19 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扩展。与下列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中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是( )
C
专题二 小切口命题
4. 小切口·学习材料[2024·山东潍坊]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如下三则材料, 其相关历史事件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A. 增强了资本主义力量
B. 推动了拉美民主改革
C. 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D. 加剧了列强间的矛盾
A
专题二 小切口命题
5. 小切口·图书发展[2024·北京]书香北京。(14 分)
材料一: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的图书业
———摘编自马建农《北京古旧
书业的行业特征及其影响》
专题二 小切口命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将①处填写完整。(1 分)写出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图书业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4 分)
答案:①:全国政治中心。
原因: 经济交流与发展; 统治者重视;书肆以及书籍市场的推动;政治中心的地位,推动了图书业的发展;受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读书风气浓厚的影响。
影响: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合; 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养,满足民众需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专题二 小切口命题
材料二:19 世纪 60 年代后,京师同文馆翻译并出版了不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甲午中日战争后,京城书商翻译出版了一些有关政治制度、法律等方面的新书。20 世纪初,北京出版界形成了一个出书热潮,鲁迅等人的作品深受青年读者欢迎。1919 年,李大钊等人宣传新思想的作品也出现在东安市场的书店中。
———摘编自于丽萍《20 世纪上半期北京书业发展研究》等
专题二 小切口命题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近代北京图书出版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联。(4 分)
答案:说明:①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以自强,因此,出版了不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②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人们开始探索政治制度变革以救亡图存,因此,出版有关政治制度、法律等方面的新书;③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因此,鲁迅等人的作品深受青年读者欢迎,以及李大钊等人宣传新思想的作品出现。
专题二 小切口命题
材料三:据统计,2020 年北京市共有四级公共图书馆 5 935 个,馆舍总面积达 67 万平方米,比 2019 年增加了 20%;数字资源也有了很大发展,首都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库多达 108 个。2023 年开放的北京城市图书馆融入了智能服务,AI 数智馆员提供阅读指导、个性推荐等服务;未来还能构建出虚拟与现实交融的阅读世界,读者可以探索知识的无垠边界。
———摘编自展圣洁等《探访北京城市图书馆》等
专题二 小切口命题
专题二 小切口命题
(3)根据材料三,写出近年来北京地区图书馆的发展情况。(1 分)谈谈“书香北京”对你学习、生活的作用。(4 分)
答案:情况:公共图书馆数量众多,馆舍总面积增加;数字资源发展迅速,数字资源库增多;融入智能服务,提供个性化阅读指导等服务, 未来还能构建虚拟与现实交融的阅读世界; 市区级图书馆书刊文献外借册次数逐年增加。
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获取渠道,拓展知识面,助力学业进步;提供了个性化推荐,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宁静的阅读和学习空间, 身心放松,充实精神世界;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提升生活品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促进了城市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共49张PPT)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专题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规定,开展项目学习,深入探讨中国史、世界史上的重要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撰写报告、小论文等,围绕主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形成项目研究成果,进行交流。 通过探究与讨论,体会中考新考法,强化学习成果,提高综合能力。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专题集训
1. 名师原创 中国科举制度历时 1 300 多年,历经传承及改进,发生了重大改变。某学校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科举制的变迁”为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请你参与完成。(14 分)
【任务一:简表见史】
材料一:唐、宋录取人数比较表
■项目 1 科举制的变迁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摘编自张希清《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1)科举制创立于哪一朝代?(1 分)科举制的创立有什么影响?(2 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自唐至宋科举制的发展变化,(2 分)并指出这些变化与宋代实行哪一政策有关。(1 分)
答案:朝代:隋朝。 影响: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 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答案:变化:进士录取人数增加,宰相总数占进士出身比例增加。 政策:重文轻武。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任务二:材料对比】
材料二: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材料三: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朝的八股取士。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3)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科举制的评价有何不同?(2 分)依据材料指出各自评价的依据是什么。(4 分)
答案:评价的不同:材料二认为科举制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材料三认为科举制摧残和扼杀了文化发展。 依据:材料二是唐宋时期重视文化教育,社会倡导平等竞争; 材料三是明朝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任务三:归纳概括】
(4)根据以上材料,概述科举制的变迁历程。(2 分)
答案:历程:隋唐时期出现,北宋完善,明清僵化。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项目 2 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2.[2024·内蒙古呼伦贝尔]历史证明,我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材料一: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具体方式,(2 分)并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特点。(1 分)
答案:方式:战争;冲突;和亲;设立机构;册封首领;订立盟约;杂居通婚。特点:时战时和,和是主流。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材料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对于中国在任何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始终保持国家完整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互助和发展进步,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
1999 年,中央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2000 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面启动。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势,(1 分)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2 分)
答案:趋势:迅速上升趋势(或快速增长、发展迅速等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因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技术人员等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进行西部大开发;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等等。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能为民族和谐发展作出哪些努力。(4 分)
答案:方法:拥护民族政策;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与身边的各民族同学团结互助;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等等。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3.[2024·江苏宿迁]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材料一:1894 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项目 3 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材料二: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建国民政府。 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 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 年)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材料三: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孙中山先生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 11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救国方式的变化。(不得照抄原文)(1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救国的指导思想(1 分)并指出“政治革命”的目标。(2 分)
答案:变化:放弃改良,进行革命。
答案: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目标:推翻清政府;建立国民政府。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2 分)目前,阻碍海峡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2 分)
答案:影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促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因素:“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4.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领域不断取得成就。李老师设计了以“外交之光”为主题的项目式探究,请你参与完成。(15 分)
【任务一】解读·外交政策
(1)下面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缩影。运用所学知识分别对其进行解读。(4 分)
■项目 4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答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4 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 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 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 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1955 年, 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亚非会议,会上,一些国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国主义国家挑拨, 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 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任务二】见证·中国力量
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恢复我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立即驱逐蒋介石集团的提案。美帝国主义长期剥夺我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政策和企图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宣告彻底破产。
——摘编自《人民日报》
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尤其是 21 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2)简述美国的“阴谋”彻底破产的标志。(1 分)分析美国“阴谋”破产的原因。(2 分)
答案:标志: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我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立即驱逐蒋介石集团的提案。 原因:中国政府坚决反对;许多友好国家的支持;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合理即可)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3)根据材料,概括进人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及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4 分)
答案:地位:对世界发展贡献显著,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 国际影响力提高。 方案: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任务三】论述·中美关系
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从宏观视角来看,中国所倡导的求同存异外交原则之中的“同”实质上就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潮流……儒家所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直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摘编自袁野《试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原则》
(4)中美关系是 21 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中美关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结合中美关系,以“冷战·破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150 字的小短文。(4 分)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答案:示例:纵观中美关系是从双方冷战到破冰建交的过程。 从美苏两极格局到中苏关系破裂,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中美两国共同的需求。 伴随着 1971 年基辛格总理秘密访问中国、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等过程,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深刻影响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 中美从冷战到破冰后,改善两国对立关系,促进两国经济发展。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5. 不同地区的文明有着不同的特点,它们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古代文明。 九(2)班历史兴趣小组以“多元的古代文明”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式学习,请你一起参与完成。(10 分)
【见证文明】
■项目 5 世界古代的多元文明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1)图一的建筑和图二的法典向我们见证了哪两个古代文明?(2 分)
答案:图一:古埃及文明。 图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维护文明】
材料一: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公元前 450 年前后制定的一部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从它的制定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产物,反映了平民在政治、经济、法律地位上的要求。
———摘编自《全球通史》
(2)材料一中“成文法”指的是哪一部法律文件?(1 分)它有什么地位?(1 分)
答案:法律:《十二铜表法》。地位: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传播文明】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3)根据图三和材料二概括文明交往的两种方式。(2 分)
答案:方式:暴力冲突、和平交往。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继承文明】
材料三:这一文化是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的兼收并蓄, 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留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4)材料三中的“这一文化”指的是什么?(1 分)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面对不同的文明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3 分)
答案:文化:拜占庭文化。 态度:相互尊重、理解包容、交流互鉴、平等对待。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6. 学校开展以“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项目 6 资产阶级是如何进行原始积累的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材料二:大约自公元 1500 年起,西方靠殖民掠夺奠定了其“起手优势”,又靠对劳动者的剥削压榨进行原始积累,并且通过不平等贸易强化了其在“世界体系”中的支配地位,这是西方现代化的“共性”。正如英国评论家卡洛斯·马丁内斯指出的,“西方的现代化是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现代化”。
———摘编自韩震《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写出开辟②③航线的人物和开辟④航线的历史意义。(4 分)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答案:人物:②航线是哥伦布的航线;③航线是达·伽马的航线。历史意义: 航线④是麦哲伦船队的航线, 这次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 麦哲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 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 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现代化的实现途径。(3 分)
答案:途径:殖民掠夺;资本原始积累;不平等贸易。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殖民地的建立与新航路开辟的内在联系。(2 分)
(4)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4 分)
答案:内在联系: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早期殖民扩张。
答案:认识: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生产水平提高、 思想解放与积极对外探索等基础上的;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等等。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7.[2024·江苏宿迁]九年级一个历史学习小组围绕某一历史主题进行合作探究。 请你共同参与。(8 分)
■项目 7 “冷战”的起源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步骤三:问题探究。(要求:请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一起参与问题的解决)
(1)甲组设问:请指出素材①中“公约”的名称。(1 分)
答案:名称:《九国公约》。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2)乙组设问:请指出素材②中的演说对美苏关系的影响。(1 分)通过素材③中的漫画,分析作者对美国的“援助”持何种态度?(1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 分)
(3)丙组设问:请依据素材④,概括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1 分)
答案:影响: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态度:否定。原因:中美意识形态分歧; 美国利用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
答案:特点:多极化趋势。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4)主持人总结并提出问题:请你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1 分)围绕这一主题,请每位同学再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 分)
答案:主题:世界格局的演变。问题:世界格局演变的原因; 中国如何面对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 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等等。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8.[2024·江苏镇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二战后美国实力空前强大,使它认为自己有能力领导世界,并以“世界领袖”自居。 但是这一总战略的实施却在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及意识形态等方面与苏联的战略相遭遇。这导致两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向,即逐渐脱离大国合作政策而转向对抗。这场长达 40 多年的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分庭抗礼的争斗,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世界的撕裂。
———摘编自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项目 8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材料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着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则逐步走向分裂和解体。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阵营都崛起了新的力量中心。中国脱离了苏联控制的阵营体系,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被称为“第三世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苏之间的对抗,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生长出多极的力量。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材料三:进入 21 世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各国利益高度融合,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这表明,中国正在为世界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编自齐卫平《深刻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特征》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1)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1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化原因。(3 分)
答案:变化:从合作走向对抗(冷战)。
原因:国家战略(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2)据材料二,指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崛起了哪些力量中心。(2 分)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2 分)
答案:力量中心: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 影响:冲击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
专题一 项目式学习
(3)据材料三,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如何才能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4 分)
答案:方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