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0 13:5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之《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宋代诗人苏轼又被贬到汝州后,在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后的总结。作者从横侧、远近和高低等方位细致地对庐山进行了观察,写出了庐山变幻多姿的面貌,并借此告诉我们从不同角度观看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印象,以及要想识得“庐山真面目”就必须跳出此山遮蔽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古诗,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中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中蕴含的道理,积累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2.聚焦诗中准确生动的表达,学习观察方法,激发对观察祖国大好河山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聚焦诗中准确生动的表达,学习观察方法,激发对观察祖国大好河山的兴趣。
教学过程
任务一:导读 于唤醒旧知中引诗文
活动一:设情景,跟着诗人学观察
1.跟着书本去旅行,感受风光与诗意。上节课我们开启了第三单元《古诗三首》的学习之旅。(板书:9 古诗三首)第一站,云向导白居易带领我们欣赏了暮江秋景,大家都学会了什么观察方法呢 (请你,对)持续性观察的方法。
2.这节课,第二站的云向导将由北宋大诗人苏轼担任。苏轼将要带我们去哪里 又会习得哪些新的观察方法 答案就藏在这首古诗里,读题目--《题西林壁》。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壁是上下结构,上展下收,横画平正)(板书:题西林壁)
活动二:解诗题,初步感受题壁诗
1.课文都预习了吗 (很好)题目是什么意思
预设:我通过注释知道:“题”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指的是庐山脚下的西林寺。“题西林壁”就是苏轼书写在庐山脚下西林寺的墙上的一首诗。(机会留给有准备的孩子,老师为你点赞)
2.我们把这样题写在墙壁上的诗,起了个名字--题壁诗。如果诗歌是写在破山寺的后禅院,题目可以是--《题破山寺后禅院》(学以致用)那写在湖阴先生家的墙壁上呢 (请你)(题湖阴先生壁,对。还有不同看法吗 书湖阴先生壁,说明你读过这首诗,见多识广。“书也是书写,题写的意思。)如果是写在咱们七峰山石壁的诗,题/书七峰山壁。(太棒了)
3.带着这样的理解,题目就可以这样来读--题/西林壁
任务二:初读 于反复吟诵中明诗意
活动一:多形式,读通读顺能成诵
1.请大声朗读这首诗,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生自由读)预设:请你--其他人认真听--
同伴没有做到字字准确 有没有流利通畅 (做到了,那请把掌声送给他吧)(老师特别欣赏大家对学习的高要求,哪位同学愿意再来挑找一下)(有改变就有进步)
2.那诗歌的节奏该怎么读,才好听呢 老师一句,你们跟读一句做到字断气连--(嗯,学得有模有样)。大家来试试-
3.这是后人题写在西林壁上的书法作品,仔细观察,书写格式和书本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从右至左来书写,没有标点,竖着写。
口随眼走,慢慢来读,起-
4.读得这么好,老师奖励给大家一种趣味读诗法--(老师示范:横看成岭侧呀侧成峰…)学会了吗 我们一起来。
活动二:绘画面,整体感知诗内容
1.苏轼在描写庐山风景时用词简练,所以理解起来并不难,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比一比谁说的更全面
2.这首诗写了什么 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分享-
预设 1:横着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侧着看庐山,山峰峨耸立,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风景各不相同。(简洁明了,清晰准确这是诗人游庐山的所见。)
预设 2:看不清庐山的真景实貌,只是因为我在山中。(解释清楚了缘”是因为的意思,这是古今在意思上的不一样,读--这是诗人的感受。
任务三:品读 于多元观察中辨“不识
情境:处处留心皆学问。请同学们拿出旅行手册,这上面还附有三星观察员闯关攻略!希望各位云团员都能闯关成功!大家准备好了吗
活动一:知角度,做一星观察员
1.我们知道整首诗围绕“看”来写,诗人从哪些角度看了 用笔圈出来。请你上台来圈--你的答案和他一样吗 (恭喜大家都获得一颗星晋升为一星观察员。)
2.我们一起来说。诗人分别从横着、侧着、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观察庐山。(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活动二:说特点,做二星观察员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点观察庐山,看到了哪些景色 齐读--(出示:-,远近高低横看成侧成
1.辨识“岭”和“峰”。
(1)“岭”和“峰”是一样的吗
山连着山、层层叠叠,我们称之为“岭”。(板画:岭)(出示山岭的相关图片)看到这个“岭”,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只有积累丰富的同学才能说出这么高级的词语)
像刀尖一样,直插云霄的山,我们称之为“峰”。(板画:峰)(出示山峰的相关图片)你又会想到哪些词语来描绘“峰”呢 (和同学们的比一比,老师积累的词语还没有同学们丰富…)
(出示描写山岭的成语:层峦叠嶂、崇山峻岭、连绵起伏、绵延不绝)
(出示描写山峰的成语:奇峰罗列、危峰耸立、高耸入云、直插云雪)
(2)看来老师要出绝招啦----横看庐山,层峦叠嶂,侧看庐山危峰耸立。
出示说话练习:横看庐山,_;侧看庐山,_
预设 1:横看庐山,连绵起伏;侧看庐山,高耸入云。
预设 2:横看庐山,绵延不绝;侧看庐山,直插云霄。
预设 3:横看庐山,崇山峻岭;侧看庐山,奇峰罗列。
2.想象“万千风光”
老师甘拜下风!那身在庐山的远处、近处、高处与低处,又会看到的怎样风景呢 同学们任选一个角度,展开想象,借助图片和句式,写一写。(出示:站在处看,庐山_。)
预设 1:站在远处看,庐山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
预设 2:站在近处看,庐山像一位高大的巨人耸立在眼前,
预设 3:站在高处看,庐山云雾缭绕,隐隐约约。
预设 4:站在低处看,庐山高大险峻,一眼望不到头。
同学们想象真丰富啊,各个都是“二星观察员”。把掌声送给自己。
3.朗读指导。
想象力啊,我比不过你们,那我就用朗读,读出庐山不同的美吧竖起耳朵认真听--大家一起来读-
4.聚焦“观察”。
(1)庐山风景秀丽,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打卡的旅游胜地,瞧,诗仙李白站在庐山远眺,望见了一道气势磅礴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初夏,白居易走进庐山上的大林寺,迎面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到庐山脚下抬头仰望--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出示:苏轼站在不同角度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关注老师标蓝的地方,你们有什么发现 其他诗人都只是从一个角度观察,而苏轼却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观察,写出了庐山不同的风景。(板贴:多角度观察)
活动三:辨“不识”,做三星观察员
1.苏轼曾两次游庐山,写完这首诗后,就曾得意地说:“仆庐诗尽于此矣!”可知这是他游遍庐山之后带有对庐山全貌的总结性的题咏。可为何还说自己“不识庐山”呢 (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预设 1:诗人身在庐山之中,对于高大的庐山而言,诗人很渺小,视
野被庐山的峰峦所局限。预设 2:作者在庐山看到的景色只是庐山的一面,未能领略到它的全揽
2.是啊,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处在这山中,那我们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的全貌 (对,跳出这座山,站得高看得远,正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就像我们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读--这就是云导游苏轼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的一个哲理。恭喜大家三星观察员闯关成功!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哲理诗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客观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