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3《蜀相》《书愤》(课件+讲+练+测)(基础版)(打包4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3《蜀相》《书愤》(课件+讲+练+测)(基础版)(打包4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2 14:12:45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第一单元 诗歌之部第三课 《蜀相》《书愤》【学习要点】
1.探究诗中的相关细节。
2.探究诗歌的情感。 要学会哟☆温故知新☆ 1.关于杜甫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先学一点☆温故知新☆ 2.关于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先学一点☆课堂探讨☆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涉及到诗歌的内容和手法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进行探究,第一问主要是写作重心的问题,是为了写景还是为了歌颂某种精神进而抒发情感;第二问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找到这两个字,然后结合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效果,第三问是一道评价的题目,有自己的观点然后阐明理由即可,最后一问涉及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英雄”实际就是作者的自身的情感的抒发。☆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1.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3.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课堂探讨☆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涉及到诗歌的内容和手法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进行探究,第一问实际就是全诗的情感线索的探究,把过去和现实联系起来抒发情感,第二问是写景的特征,是意象的堆积,第三问是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的一道题,在赞美诸葛亮的同时表达情感。☆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课堂探讨☆ 两首诗歌都提到诸葛亮但情感的侧重点不同,试做简要的探究。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情感要结合诗人的经历,做到知人论世,个人经历不同情感固然不同,答题时结合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陆游的渴望收复失地的愿望进行。☆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课堂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巧取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上阕最后两句意思是无赖小人得之封侯,而诗人却只能独自隐居江边。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愤懑之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此题考查诗歌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从前三句看到诗人追忆军旅生活,表达了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一个设问又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这两句诗更是采用了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 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散之人,有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用典作用,理解典故要结合注释以及诗人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的内涵、手法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用贺知章告老还乡和诗人被迫隐逸做对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另一方面通过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暗示诗人不甘心作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理想愿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找到窍门了吗?《蜀相》《书愤》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1.(14届江西上饶高三二模)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望江道中
陆游
吾道非耶来旷野,江涛如此去何之?
起随乌鹊初翻后,宿及牛羊欲下时。
风力渐添帆力健,橹声常杂雁声悲。
晚来又入淮南路,红树青山合有诗。
(1)“起随乌鹊初翻后”化用了前人诗句,请指出其篇名,并说说其作用。(4 分) 
【答案】(1)《短歌行》。(2 分)写出了作者路途的艰辛,(1 分)透露出无所依托的处境。(1 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从全诗看,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概括。(4 分) 
【答案】忧愤(彷徨)———孤寂———悲凉———平静。(一点1 分)
【解析】
试题分析:孝宗皇帝的主张由抗战改为议和,陆游在朝廷上便也日益处于不利地位。不久,陆游被调任建康通判,旋即又改调京口,不久又调任兴隆(南昌)通判。这些地方都在长江沿岸,对着壮阔的长江,他常常想到北方广大土地上的人民在敌人铁蹄下的苦难,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满腔悲愤。陆游到达望江一带,已是红树青山的秋天了,浩淼江波,茫茫旷野,一身孤孑,仆仆道途,伤心国事,无力回天,不免产生感叹:“吾道非耶来旷野,江涛如此去何之?”“风力渐添帆力健,橹声常杂雁声悲。”自己过去的道路真的走错了吗?将来又究竟奔向何方?终于,朝廷在乾道二年(1116),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免掉了他的职务,他又重返故乡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4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①
陆 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为临近武昌时舟中所作。
(1)简要说明“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答案】交代自己在归途中(1分),表达急切归乡心情(1分),引出下文(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要赏析诗中某句在诗中的作用,可从该句的内容、所表达的心情以及在诗中结构方面所起的作用方面入手。题中,一个“归”字和“去路”一词,交代了作者在归途之中;一个“梦”字和“长”字表达了诗人急切归乡的心情;从结构上看,这是诗的第一句,因而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诗人在舟中主要想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答案】初到武昌情景(1分),仕途经历(1分),想象重回故乡情形(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先在诗中归纳出诗人所想之事,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诗中,诗人想到的事有:(1)“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这是写诗人初到武昌的情景;(2)“曾是朝衣染御香”一句是在回忆诗人的仕途经历;“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几句则是在想象重回故乡的情形。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却恐他乡胜故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表达了想回故乡又怕回乡的矛盾心情(2分)。诗人久别故乡,迫切希望回乡(1分),但又担心故乡交旧离散反而勾起比客居他乡更深的寂寞与伤感(1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4届江苏海门市高三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
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②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
(1)本诗通篇以早梅伤愁立意,试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4分)
【答案】①老去之愁②失意之愁③思乡之愁④忆友之愁⑤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答对1点4分,答到4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的关键的表情达意的词语,注意注释中的“大唐帝国万方多难”和诗中的“岁暮”“相忆”“白头”“乡愁”。联系这些可以达到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有人说 “忆”字是全诗关键,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前两联“忆”遥领故人对自己的相忆,故人送客见雪见梅情不自禁“忆”起我,表达了对故人思念自己的深深谢意和心心相印的情谊。(2分)后两联围绕裴迪“忆”诗中所叙写的事抒写自己的种种愁情。(1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清人黄生评此诗称“直而实曲,朴而实秀”, 请对此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语言浅白质朴,始终出以谈话的口吻;(1分)后两联围绕 “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感情深挚而婉曲,推心置腹,荡气回肠。所以说“直而实曲,朴而实秀”。(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的风格的考核的题目,风格有诗风和语言的风格,此题给出了特点“直而实曲,朴而实秀”,即“朴实之中带有委婉”,用诗中的语句进行解释说明这个特点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14届山东威海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为 农①
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句漏令②,不得问丹砂。
【注】①此诗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四川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②句漏令,东晋葛洪年老欲炼丹以求长寿,闻交趾国产丹砂,遂求为句漏令(句漏在今广西北流县),帝许之。
(1)“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答案】圆圆的小荷叶漂浮在水面上,小麦花轻轻飘落,(2分)这两句借荷叶、麦花等意象,营造了悠美静谧的意境。(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能力,考生解答时需抓住意象来分析,答题的一般思路是“诗中选取了……意象……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意境”。 颔联“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写景,眼前的圆荷小叶,细麦轻花是在居处周围所见,环境安谧,幽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简要分析“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
【答案】想像葛洪那样去炼丹砂,但又感到非常惭愧,因为自己不能如葛洪一样忘掉一切,弃世求仙。(3分)这是诗人无奈的自嘲,表现了诗人无论何时都放不下国事的忧国情怀。(2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14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三下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空囊
杜甫
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①,吾道属艰难。
不爨②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②爨(cuàn):烧火做饭。
(1)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句诗有何深层的含意?(5分)
【答案】双关手法(象征或托物言志)。(1分)这两句诗具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诗人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2分)另一层意思是说,明霞翠柏非凡俗之物,诗人借此表现自己虽生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的志向。(2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前四句表达了诗人世道艰难,穷困潦倒,无以为继的惆怅与无奈,(1分)也表达了诗人虽身处乱世,贫寒至极,但仍持道守节,绝不苟且偷安的坚定信念。(2分)后四句诗人以幽默诙谐之笔,具体写自己一贫如洗的生活状况,(1分)貌似轻松的言语背后,实则难以掩饰自己沉重悲苦的情绪。(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由首联的食“翠柏”“明霞”“艰难”可体会出诗人穷困潦倒的艰难境地,从而可联想到诗人的无奈;“苦犹食”“高可餐”也表明了诗人品节高尚的情怀。“不爨”“无衣”“囊空恐羞涩”直接描述出了自己的一贫如洗的生活状况,“羞涩”等词虽表现出语言的幽默,却难以掩饰自己沉重悲苦的情怀。综合起来概述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15届云南玉溪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
【答案】画面: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作用:①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
【解析】
试题分析:颈联写景,时间为秋天,地点为边界,描绘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戍边的旌旗毫无生气地挂在旗杆上,显得特别的凄凉,惨淡,营造出了一种破败荒凉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上乘主人公的外在形象,下启作者的内在感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答案】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壮志满怀;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壮志未酬。早年,姓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蜀相》《书愤》
1.阅读下列唐诗,简答下列问题。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 (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1)“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的意思:
【答案】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莹洁的双臂洒上清寒。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答案】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探究诗人情感的题目,注意联系背景作答,答出看月的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案】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
【解析】
试题分析:答题时注意联系诗歌的主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忧国忧时,报国无门。
【解析】
试题分析:抒情方式只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直抒胸臆等,注意区分,情感上注意“干戈”和“空”的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诗歌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倦”意的?
【答案】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内容概括的题目,注意诗歌的意象的表层和深层的含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答案】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作者的思想情感”,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套上相应的答题模板,就能很快搞定。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美文欣赏
诗词中的百味人生
——我读杜甫
公元770年,诗坛上一颗美丽耀眼的流星终于耗近了自己的能量,不为人所知地陨落了。这个世界级的诗人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这个并不属于他的世界。但他却留给了这个无情的世界一笔无价的财富。
我们小时候都背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错,这就是他!一个年少轻狂的少年。
我们也一定背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的,这就是他!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男子。
我们还知道《三吏》(《新安吏》、《石壕吏》和《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的确,这就是他!一个来自人民,关心人民,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诗人。
我们更知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等怀古名句,是啊,这就是他!那个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的书生。
还记那位写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老翁么?是他,就是他——那颗诗坛上的恒星。这就是杜甫。
时世造英雄。杜甫中年时正赶上安史之乱。“穷年忧黎元”的他对于老百姓的悲惨生活有着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朴素而厚实,他的文沉着而有力,一点浮躁的味道也休想侵占他灵魂的神圣的领地。然而上天却并不吝惜他的才华,功名未成,时逢安史,儿子饿死,家不得圆,老年无居所,漂泊长江上……一段段悲惨的人生经历使杜甫一直挣扎着生活在这痛苦之中,然而也许正是这种尝尽人间痛苦之后,使他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只有他,可以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发自内心的呼声;只有他,可以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种为民生出的呐喊;只有他,才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食俱欢颜”这种无奈的渴求。
那种沉郁顿挫的悲慨贯穿着杜甫的大半人生。那一声声无力的歌声虽然并不能给他带来富贵,不能给他带来安逸的生活,但那一曲曲只应天上有的悲剧人生中爆发出的歌声将永存人间。
《蜀相》《书愤》
【学习要点】
1.探究诗中的相关细节。
2.探究诗歌的情感。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关于杜甫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2.关于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蜀相》《书愤》中的相关细节。
【探究活动】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涉及到诗歌的内容和手法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进行探究,第一问主要是写作重心的问题,是为了写景还是为了歌颂某种精神进而抒发情感;第二问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找到这两个字,然后结合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效果,第三问是一道评价的题目,有自己的观点然后阐明理由即可,最后一问涉及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英雄”实际就是作者的自身的情感的抒发。
【讨论明确】
1.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探究活动】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涉及到诗歌的内容和手法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进行探究,第一问实际就是全诗的情感线索的探究,把过去和现实联系起来抒发情感,第二问是写景的特征,是意象的堆积,第三问是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的一道题,在赞美诸葛亮的同时表达情感。
【讨论明确】
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2.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主旨。
【探究活动】
两首诗歌都提到诸葛亮但情感的侧重点不同,试做简要的探究。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情感要结合诗人的经历,做到知人论世,个人经历不同情感固然不同,答题时结合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陆游的渴望收复失地的愿望进行。
【讨论明确】
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
【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巧取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解析】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散之人,有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