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第一单元 诗歌之部第二课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学习要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要学会哟☆温故知新☆ 1.关于鲍照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
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
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
志,最后死在战乱中。《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
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
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
生活状况。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先学一点☆温故知新☆ 2.关于阮籍
阮籍(公元210年—公元263年),三国时期的魏国诗人。字嗣
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人。竹林七贤之一,
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
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隐晦是他的诗歌
最大特色。阮籍《咏怀诗》的意旨,如同钟嵘所说:“厥旨渊
放,归趣难求”(《诗品》)。《咏怀诗》的思想内容非常复杂
而广泛,但突出的是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伤和对现实的
无法忘怀,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种忧愁焦虑的情绪。阮籍是“正
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
录在《阮籍集》中。先学一点☆课堂探讨☆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诗歌的主旨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愁”进行分析,分析主旨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课堂探讨☆ 探究《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的情感。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诗歌的主旨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忧思”进行分析,分析主旨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 ☆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课堂探讨☆ 赏析《拟行路难》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赏析诗歌手法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具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解释,最后效果,一般情况就是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诗歌的手法主要是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紧接着第八句,又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课堂探讨☆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运用了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说明。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赏析诗歌手法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具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解释,最后效果,一般情况就是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诗歌的手法主要是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这首诗采用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忧愤、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起坐弹琴、孤鸿哀鸣、飞鸟盘旋、忧思徘徊是动写,明月朗照、夜色茫茫是静描。这些动景集中反衬出了夜的死寂与深重,映衬了诗人不寐而弹琴的孤影,突出内心的焦躁与悲凉。☆课堂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拟行路难(其三)
鲍 照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绮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1.试概括这首诗的主旨。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一个被豪门贵族剥夺了青春和爱情自由的女子寂寞苦闷的生活和幽怨的心境。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主旨的题目,答题时要集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探究,抓住诗中的“愁”字进行分析,分析出“愁”的原因即可。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2.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试结合全诗分析。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诗人极言女子衣着的华美和居处的富丽堂皇:璇闺、玉墀、椒阁、文窗、绣户、绮幕。无以复加,就越反衬出她凄清孤苦之深,越显出“云间之别鹤”之不足恋,“野中之双凫”之令人羡。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赏析的题目,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好点明情感。找到窍门了吗?《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穆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魏晋之际,天下多故”, 士人多苦闷,卓荦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在先秦时代便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D.古代妇女作 “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答案】D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卓荦不群的气质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 (由第二段第一句可知,B项无因果联系。)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可有可无了。
【答案】A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
梅花落
鲍照(南北朝)
中庭杂树多,
偏为梅咨嗟① 。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
徒有霜华无霜质。
[注]①咨嗟:赞叹。
3.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5分)
【答案】对比。(1分)将杂树和梅花进行对比,杂树只能招摇于春风,斗艳于春日,即使有的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终没有耐寒的品质;而梅花不畏严寒,能在霜雪之中开花,冷露之中结实。(2分)对比突出了梅花骄傲独放的高贵品质。(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以“花”字联上“嗟”字成韵,以‘实’字联下‘日’字成韵,格法甚奇。一诗的构思新颖、巧妙,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大自然中司空见惯的树和花人格化,借助于对话、对比等手法,使诗中的深刻含义得到形象的体现,象征色彩浓郁。假象见义,借此言彼,以生动婉曲的形式言志,增添了诗歌耐人咀嚼的韵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明代钟惺说这首诗“似稚似老,妙妙”。所谓稚就是稚拙,老就是老练。这个评语颇有见地,也很耐人寻味。请结合全诗,加以理解。(6分)
【答案】 “稚”体现在:①这首诗结构单纯,一二两句直抒己见,第三句作为过渡,引出下文的申述。(2分)②语言朴实无华,无雕琢,只是如实道来——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1分)确有几分“稚”趣。“老”体现在:①傲霜独放的梅花,就是那些位卑志高、孤直不屈之士的写照(1分),当然也可以说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体现。(1分)②“零落逐寒风”的“杂树”,是与时俯仰、没有节操的龌龊小人的象征。(1分)这一点又显示出它的慷慨任气,沉劲老练的特色。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阅读下面这首五律,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③,江东日暮云④。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注】 ①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著名诗人,世称“庾开府”。②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著名诗人,世称“鲍参军”。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④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漫游。 ⑤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6.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做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案】诗坛地位,无人可比(“无敌”);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思不群”);诗歌风格,清新俊逸。(3分)
【解析】
试题分析: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杜甫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虚实结合)(4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想见、切磋诗艺作结。(诗——人——诗)(3分)
【解析】
试题分析: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5分)
移 居①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①义熙四年陶渊明在上京隐居的住所失火,直烧得“一宅无遗宇”。以后,经历了一年多的困苦生活,他移居浔阳的南村。②兹役:移居搬家。
9.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是 。(1分)
【答案】(1分)古体诗或(五言古诗)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从诗歌体裁上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古体诗,是唐朝人认为律诗绝句以外的诗歌形式,统称之为古体诗,或称之为古诗、古风。 歌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押韵,古体诗也不例外,但古体诗的押韵比较宽泛,一首诗可一韵到底,也可换韵,多韵交替;在句式上不要求平仄和对仗;在形式上与近体诗相比较则更自由;在篇幅上可长可短,不做限制。从每句的字数上来看,古体诗可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和杂言古诗。五言古诗,即每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五言。这种形式的诗歌出现也较早,在四言诗盛行之时就已经出现,到东汉初年就已经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有东汉班固的《咏史》。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10.诗人移居目的是 。(1分)
【答案】(1分)“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或:为了与“素心人”朝夕相处。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11.简析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案】(3分)“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意思是房子不一定要宽敞,只要能遮蔽床席就行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情怀与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一定要有结合原诗词句进行分析的过程,所举诗句能表现主要思想情感,并能自圆其说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现在终于实现。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求其宽敞?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丰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国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1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宫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上承上启下,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最终归隐的肯定和欣喜。
D.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答案】A1分,B2分,C3分,D.E0分。
【解析】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哪些?(6分)
【答案】①祖上曾经的辉煌激励着陶渊明少有大志。②良好的家教使陶渊明学习努力。③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对他最终归隐产生了影响。(每条2分,答出三条给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要求,是分析陶渊明少年时,所以,应从文中第一段中归纳概括答案,诸如“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良好的家教熏陶”“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等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①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的不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③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
(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回答本题,要从陶渊明的仕途上、个人性格上、外界影响上等方面作出分析。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15.文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弥满花香的所在”?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8分)
【答案】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观点2分。)①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才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②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人们天性真纯,社会自由和平,是让人向往的美的所在。 它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过于执着名利,也应该尝试在山水田园中体味人生的大美。
【解析】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酌酒(zhuó) 歧路(qǐ) 冰塞川(sài)
B.鲍照(Bào) 踯躅(zhí zhú) 应届(yìnɡ)
C.珍馐(xiǔ) 迂讷(nè) 膝盖(xī)
D.投箸(zhù) 尽管(jǐn) 比拟(nǐ)
【答案】D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倾泻 劲健 寄寓 B.斟酌 悲愤 徘徊
C.自宽 精练 华丽 D.慷概 歌谣 风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概—慨。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情感琐事”,是人生的命运的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五言体”错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5.作者前面说“人生亦有命”,似乎他已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事实是否如此?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案】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从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答案】“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消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对诗歌的主旨的考查,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已,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以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更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欲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悦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的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坏府舍屏障 坏:毁坏
B.直言穷矣,举声一号 穷:尽
C.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批评
D.乃赍酒挟琴造焉 造:赠送
【答案】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喜怒不形于色 吾尝终日而思矣
B.籍由是不与世事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C.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皆以酣醉获免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而:①表承接,②表修饰。B与:①参与,动词;②跟,介词。C为:①替,②为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各句中加红词称代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临诣府,使取之 称代前文的“作”
B.喜弟康闻之 称代前文的嵇喜
C.裴楷往吊之 称代前文的阮籍
D.乃赍酒挟琴造焉 称代前文的阮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称代前文的文辞;B称代前文,“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一事;C指前文有关母丧的内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阮籍不拘礼教的一项是( )
①籍由是不与世事 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
③籍沉醉忘作 ④举声一吼,吐血数升
⑤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 ⑥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是“名士少有全者”的对策,④是“性至孝”,痛伤其母之逝的表现。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任何时候不管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人们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但醉里却能清醒,即使是写作也不会出差错,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让世人叹服。
C.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也因此受到他们的痛恨;而对于不拘礼教者给以青眼,表示尊重和欢迎。
D.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虽然继续下棋饮酒,却痛苦地大吐鲜血,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答案】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2)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答案】(1)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2)使者把这事告诉阮籍,阮籍便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文字都不必改动。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直译和重点词语额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瑀,魏国的丞相掾,在当世知名。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子》《庄子》。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 当他得意时,竟忘记了自己的形骸和举止。当时人多说他痴呆,只有他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奇异的才能。
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文帝司马昭想让阮籍替武帝司马炎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阮籍都以大醉而幸免。在文帝辅政时,阮籍曾从容不迫地对他说:“我平时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阮籍骑着毛驴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法令轻平简约,十来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
到了司马昭辞让九锡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让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公聊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见阮籍正伏案醉眠。使者把这事告诉他,阮籍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没什么改动,言辞十分清正雄辩,被当时的人所推重。
阮籍虽然不拘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认别人的好坏。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请求中止,阮籍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母亲下葬时,他吃了一只蒸猪腿,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话说罢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又是吐血几升。伤害了身体,骨瘦如柴,几乎丧失了生命。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头散发,箕踞而坐,醉眼直视,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去。
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崇尚礼义的世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对。嵇喜前来吊丧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了他,阮籍很高兴,便现出青眼。因此礼义世俗之士嫉恨他如仇人,而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他。
美文欣赏
穷途而哭
穷途而哭这个成语的创造者,是文学史上最令人难忘的人物之一,他不仅以笔,同时亦以身体书写着或许更为精彩的诗篇。这种创造是如此的富于个性,不可磨灭,以至于我们只要一展开这四个字,就会看见一辆孤独的马车,在如盖的天穹下,一条荒僻的小路上,摇摇晃晃地移行着。驾驭者的手中并无缰绳,而是始终满盈的酒杯;颠荡的车身更是酒语喧哗,而非远途的行李。它们似乎不是为了赶赴某个目的地——但车轮终于停下了,因为到了路的尽头。于是,驾驭者,一位诗人,放声而哭,驱车而返,直至率意地再踏上另一条路,重复着另一次的颠荡与酒醉。
尽管,我们可以凭借常识或经验,推测出阮籍之路的尽头,可能是一座悬崖,一片沼泽,一条无法逾越的河水,当然,亦可能是突然断绝在人迹不到之处的海德格尔的“林中之路”。但阮籍穷途而哭的循环,却令我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幻觉,因为世上的路是如此之多,难以计数,因此,只要文字仍然存在,阮籍就会在“穷途而哭”中继续驾驭着他的马车,在无穷的时间中循环——当一个又一个的王朝,在时间中褪色,消隐,这辆醉意的马车仍固执地前行着,仿佛获得了一种神话的惯性,从遥远的公元一世纪,进入了一个同样混乱而迷茫的乱世——二十世纪,并与一个叫西西弗斯的滚石者的轨迹叠印了起来。 西西弗斯,原是希腊神话中的负罪人物,被罚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于是,他只得再次重复这一劳作,永无止息——但在二十世纪的诗哲加缪手中,西西弗斯被改造成了一个英雄: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他接受了循环滚石这一荒谬责罚,并以诗意的激情,将之化为自己的命运与一种幸福——在这一觉醒中,西西弗斯获得了人的尊严,而神灵遁隐,他听到了沉默的世界升起了千万个美妙细小的声音……虽然,我们不能认为阮籍的穷途而哭是诸神的惩罚,但同样是一个严酷时代的压迫,为了获得生存,阮籍被迫进入了一个荒谬的行为世界。但我们同样可以与加缪一样认为,阮籍将自己的荒谬,改造成了自己的命运与一种幸福——“穷途而哭”,在这四个字所展开的世界中,魏晋司马氏的严酷时代与统治,远遁消融,占据着整个画面的,是一个醉意颠荡的西西弗斯式的身影。
为了使穷途者与滚石者之间有着更多的叠印,有必要对“穷途而哭”作进一步的探讨。途的“穷处”,我们自然可看作西西弗斯的山顶;而“哭”字的解读,则颇具挑战,因为历来的读者都认为它是走到一条路的尽头时的绝望——他们把自己终生囿于一条路的行走,及无路可走时的绝望,不适当地移情到了阮籍的身上。实际上,阮籍根本就没有任何绝望的理由,当他与他的马车从某个地点踏上“途”,如西西弗斯从山脚推动巨石时,就已知道了那个“穷处”的存在,“穷处”并非突然出现的打击。而阮籍亦并非为了“穷处”而上“途”的——而是为了途中的颠荡与酒醉——每一次的颠荡与酒醉,都是一次命运的觉醒,一种生命的飞扬,一种极致的沉酣。当西西弗斯在他的荒谬的命运的觉醒中,听到了大地升起了千万个美妙细小的声音,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将阮籍的“哭”,听作一种美妙声音的升起,是一种面向大地的喜极而泣——因为它是从一个人的内部世界升起的,因而有着更为明亮的音域。
但“穷途而哭”的“哭”的解读,并非就止于此。阮籍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苏门长啸”,发生的地点,极富象征意义,苏门山的一座悬崖——途穷之处。至于时间,则可能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季节,阮籍与孙登——当时的一位以长啸而名闻遐迩的隐士相对而坐了。阮籍先谦虚地谈了一些学问上的见解,以及栖神导气之术——我认为应是关于“啸”的操作技术,因为“啸”是一种气流在口腔中灵活运转的效应。或许,这些都太外在于生命的本质了,孙登一直木头般坐着,不发一声。阮籍只得长啸一声而返,半途中,忽听得悬崖顶端响起了孙登大师的长啸,如鸾凤之音,回彻于岩谷,天地之间——阮籍突然天启一般地觉醒了,他对他的荒谬命运的觉醒,实际上是从这一刻开始的。当道路被悬崖切断,人处于穷境时,是发自生命深处的“啸”,提供了一种继续行走的可能,它仿佛一弯虹桥,从悬崖引向那片雨后的青冥与澄明。虽然,发出“啸”的人的肉体,仍伫留原地,但他的“啸”已携了他的生命的华彩部分,脱离了地球的引力,脱离了泥土之路的枷锁,如庄子的大鹏一般,遨游于无限的时空之中。“啸”,由谐音,还引向生命与命运觉醒时的一种“笑”,亦是“穷途而哭”的“哭”最为本质的阐述,这其中的链接虽有着偶然,但真实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阮籍的每一次“穷途而哭”,实际上就是一次“穷途长啸”。至于这“啸”,或“笑”,何以演变成了后人耳中的“哭”,我认为极有可能是由于误听。当阮籍驾着他的马车,颠荡到路的尽头,向着空旷沉默的大地发出那醉意而美妙的长啸时,在那些躲闪的远远的人的耳中,很容易把这醉汉口腔中运转的气流声,当作是绝望的哭声。而这种长啸如果是在风中飘忽时,就更容易给人以呜呜咽咽的错觉。 当然,如此之多的人随之把“长啸”理解为一种“哭”,也并非毫无理由,因为阮籍确实是历史上留下了最为著名的哭的诗人:他的母亲去世时,他正与人下棋,对者忙要求停止,他却坚持着把棋下完。然后,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邻近的兵家有一少女,多才且美貌,不幸夭零。阮籍与其父兄并不相识,却赶去大哭一场,尽哀而返。依我的推测,这些立在生命穷处的至痛之哭,应发生在苏门长啸之前,是孙登的长啸唤醒了他——他的至爱的母亲,那位美丽的少女,她们并未消逝,而是进入了另一个神奇的循环,如鸾凤的长啸不绝地回应于岩谷。也应是从这时起,阮籍真正地踏上了他的“穷途而哭”之程,驭着他的马车与酒,试图穷遍世上所有的路与激情。或许,他曾想到,在这趋向于无限的经历中,终会有一条轨迹,与他的母亲,与那位美丽的少女重叠——这是一种如何美妙的和弦。于是,在每一条路的尽头,一种悬崖,他都发出激情的长啸,然后,倾听着那来自大地与时间的回声——那掠过了无数的事物,甚至来自世界边缘的回声。
文章进展到这里,穷途而哭与西西弗斯推石,显然已走到了一个须分野的路口。实际上,他们的相异,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只是现在方得有空隙来梳理:西西弗斯是一位神话中人,而阮籍是一个血肉的诗人;西西弗斯的推石线路,应是呈几何线条的固定不变,而阮籍每穷的一途,都展现着不同的风景。因此,在这路口的分野中,加缪的西西弗斯推石更多地走向哲人,而阮籍的穷途而哭则归属于诗人。然而,我并不以为我已把一切都梳理的清晰,因为阮籍所穷的“途”,那一条条弯曲起伏,延伸向自己的寂寞而葱郁的尽头的“途”,对于今天的许多人来说,已难以获得一种诗意的想象。今天的人类,为了利润与利益,正试图将所有的路打通,所有的路都正在蛛网一般地交织成一种生命与生活的迷宫。如果说这些路也有穷处的话,那就是政府大楼,银行,证卷交易所——这些真正令人痛哭的地方。 但有一条路在时间中却是没有穷处的,或许连阮籍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的《咏怀诗》第六首中的“朝为吴少年,夕暮成丑老”,经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又传递给当代大诗人洛夫的“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这是阮籍偶然踏出的一条没有尽头地延伸的诗歌之路,它连绵地形成了使阮籍的长啸回响不绝的另一种峰峦,岩谷。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学习要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关于鲍照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2.关于阮籍
阮籍(公元210年—公元263年),三国时期的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隐晦是他的诗歌最大特色。阮籍《咏怀诗》的意旨,如同钟嵘所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咏怀诗》的思想内容非常复杂而广泛,但突出的是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伤和对现实的无法忘怀,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种忧愁焦虑的情绪。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拟行路难》的情感。
【探究活动】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诗歌的主旨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愁”进行分析,分析主旨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
【讨论明确】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探究活动】
探究《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的情感。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诗歌的主旨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忧思”进行分析,分析主旨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
【讨论明确】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要点二: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探究活动】
赏析《拟行路难》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赏析诗歌手法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具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解释,最后效果,一般情况就是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诗歌的手法主要是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
【讨论明确】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紧接着第八句,又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探究活动】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运用了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怎样一位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说明。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赏析诗歌手法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具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解释,最后效果,一般情况就是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诗歌的手法主要是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
【讨论明确】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忧愤、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起坐弹琴、孤鸿哀鸣、飞鸟盘旋、忧思徘徊是动写,明月朗照、夜色茫茫是静描。这些动景集中反衬出了夜的死寂与深重,映衬了诗人不寐而弹琴的孤影,突出内心的焦躁与悲凉。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拟行路难(其三)
鲍 照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绮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1.试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一个被豪门贵族剥夺了青春和爱情自由的女子寂寞苦闷的生活和幽怨的心境。
【解析】
2.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试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诗人极言女子衣着的华美和居处的富丽堂皇:璇闺、玉墀、椒阁、文窗、绣户、绮幕。无以复加,就越反衬出她凄清孤苦之深,越显出“云间之别鹤”之不足恋,“野中之双凫”之令人羡。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赏析的题目,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好点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