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第一单元 诗歌之部第一课 湘夫人探究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要学会哟☆课堂探讨☆ 诗歌的主人公是谁,这一形象有何特征?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主张让学生自由探究,诗歌中的形象一般有下面几种: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形象有以下几种: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的《雨霖铃》诗歌写了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课堂探讨☆ 最普遍的观点就是认为“我”是指湘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是指屈原;第三种观点认为“我”既是指湘君也是指屈原;第四种观点认为诗歌中的“我”是指湘夫人。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形象特征:彷徨迷惘、幽思深长、对爱情坚贞不渝、执着追求理想、。 做的怎样?☆课堂探讨☆ 诗歌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塑造形象的方式主要是直接的描写和间接的描写,直接描写主要是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间接描写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和其它事物的衬托,本文直接描写主要是人物的动作、肖像和心理的描写,间接描写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即“香草美人”的比喻的运用,答题时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直接描写,对湘君的动作描写——远望、寻找、筑舍装饰、捐、遗、搴来塑造人物形象;间接描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人物惆怅的心情。“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隐喻主人公所望之人未来的结果,以此表达主人公的失落、困惑、惆怅。“沅有芷兮澧有兰”隐喻湘夫人的美好而异于众人,“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隐喻心上人的爱而不见,事与愿违等。 ☆课堂提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 题玄真子①图
【宋】张元斡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②笑。
明月太虚③同一照,浮家泛宅④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⑤,谁能惹得闲烦恼。
【注】①玄真子:指唐代诗人张志和。②渔童和樵青:指玄真子的两个奴婢。③太虚:天空。④浮家泛宅:指舟居。⑤烟波老:指在烟波浩瀚的江湖中终老一生。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1)词的上阕作者通过描述玄真子图中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远山浮云环绕、细雨迷濛、斜风中白鸟飞翔、渔翁春江垂钓的优美和乐的画面,由景入情,表达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以及对渔翁闲逸自在生活的向往。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感情的把握。抓住词中“渔童拍手樵青笑”就可体会出诗人的情感。解答时抓住诗句中典型意象,然后展开想象加以理解即可。解答时应注意既要有情景的分析,更要有概括感情的术语,像喜爱、向往这样的关键词。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2)作者笔下的“玄真子”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词的下阕作简要分析。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这首词中玄真子是个不求荣华(或清高),闲逸旷达(或超然物外)的渔翁形象。 “浮家泛宅忘昏晓”一句写渔翁安居舟上,怡然自得; “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这三句,直抒渔翁不慕荣华,流连山水,不为世俗烦恼所困的超然物外的情怀。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诗歌形象的把握。鉴赏时可抓住词中“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这两句与形象密切相关的句子。具体作答时应先概括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找到窍门了吗?《湘夫人》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
最早对屈原给予高度评价的,是西汉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和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本传中引用刘安《离骚传》的话,盛赞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也许是由于距离屈原时代较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为真切些吧,刘安、司马迁的这一评价,显然还不算偏颇:它既看到了屈原对君王、宗国的忠贞之志,又看到了他不与黑暗世道和“浊秽”同流的抗争精神和高洁之行。在“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热烈颂扬中,表达了对屈原双重精神的崇仰钦敬之情!不过,司马迁还有一段评述,表明他对屈原精神有着深一层的认识:“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一评述,在肯定屈原“竭忠尽智”的同时,更强调了他的“怨”君色彩。这就使屈原身上那富于“怨怼”抗争精神的一面,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这一点也为东汉史家班固强烈地感受到了。所不同的是,为司马迁所深心理解的这种“怨怼”精神,却遭到了班固的猛烈抨击:“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离骚〉序》)
班固的评判抓住了屈原精神的重要侧面,即对于黑暗势力的不屈抗争精神。就这一点说,班固并没有看错。只是班固过于敏感,以为屈原的这种精神,对封建统治阶级颇有妨害,而采取了激烈排斥的立场。这一立场在今天看来似乎很难理解,但在封建时代却曾得到过不少回响。如北朝儒者颜之推,亦曾指斥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而将他置于“自古文人,多陷轻薄”的长长名单之首。唐代苦吟诗人孟郊,也不满意屈原的“怨怼”,作诗批评说:“三绌有愠色,即非贤哲模。”宋人葛立方,对屈原不从渔父之劝、忿怼沉江的激烈之行,更表示了极不赞同的意见:“使屈原能听其说,安时处顺,置得丧于度外,安知不在圣贤之域!而仕不得志,狷急褊躁,甘葬江鱼之腹。知命者肯如是乎?”这些都足以证明,屈原最早所影响于历史的,不是所谓“忠君爱国”精神,而是那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
东汉王逸,是首先以屈原的“忠贞”来对抗班固批评的著名大将。他在《〈离骚〉后叙》中激烈反驳班固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这是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它巧妙地化解了人们对屈原“忿怼”抗争之行所抱的疑惧心理,因此得到了唐、宋之际许多著名人士的热烈回应。如魏征称赞屈原这样的“离谗放逐之臣”,是“愤激委约之中,飞文魏阙之下,奋迅泥滓,自致青云,振沈溺于一朝,流风声于千载”,给了屈原以高度的评价。就是唐太宗,也以孔子“臣苟顺者不得为忠”之义,肯定了屈原“孤直自毁”的“忠”节。政治改革家柳宗元,还针对班固以为屈原不可与日月争光的说法,引征《春秋》之例反驳。宋人洪兴祖则盛推屈原“虽身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去。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虽流放废斥,犹如爱其君,眷眷不忘臣子之义。”严斥班固、颜之推之说“无异妾妇儿童之见”。这些都是鲜明地站在“臣子之义”立场上,标榜屈原“忠正”、“爱君”精神的代表性评价。至于屈原身上那强烈的抗争精神,除了生性不羁的自由狂放之士李白,曾发出过“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屈宋长逝,无堪与言”的感慨,表示过相当的共鸣外,很少有人再提及了。
(选自《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屈原抗争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最早影响历史的是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
B.西汉司马迁鲜明地凸现了屈原富于“怨怼”的抗争精神。
C.东汉班固对屈原“怨怼”的抗争精神,进行了猛烈抨击。
D.经过王逸等人的努力,化解了屈原“忿怼”的抗争精神。
【答案】D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唐宋许多著名人士是站在“臣子之义”的立场,标榜屈原的“忠正”、“爱君”精神。
B.班固认为屈原的“怨怼”精神,虽“兼诗风雅”,但妨害封建统治,因而猛烈抨击。
C.刘安比较中肯地评价屈原,也许是因为距离屈原时代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真切。
D.宋人葛立方认为屈原应知命,安时处顺,极不赞同屈原沉江这种“狷急褊躁”之行。
【答案】B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东汉王逸第一次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这次尝试取得了成功。
B.人们曾对屈原“忿怼”的抗争之行抱有疑惧心理,因而采取了排斥的立场。
C.屈原身上的抗争精神,引发了李白的自由狂放,因而李白之后不再有人提及。
D.刘安在司马迁之前就认识到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并给予高度赞扬。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这道题也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C项“李白的自由狂放”并不确定是“屈原的抗争精神”引发,而且李白之后是“很少有人再提及了”,不是不提及。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9分)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①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瑜③,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注释:①糟:酒糟 ②醨:薄酒 ③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4.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屈平既嫉之 嫉:嫉妒
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连续
C.举贤以自佐 佐 :辅助
D.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A 项,嫉:痛恨。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内惑于郑袖 身客死于秦
B.冀幸君之一悟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C.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D.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其后楚日以削
【答案】B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段表达了对怀王昏聩的痛惜,同时也赞颂了屈原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才能。
B.④⑤段采用了寓议于叙的手法,表现了屈原的高洁品质,也写出屈原之死的深远影响。
C.作者在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时,将屈原的遭际与楚国的处境结合起来,是为了突出强调造成屈原自沉汨罗的政治原因。
D.作者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坚持真理、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
【答案】C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翻译画线句子(7分)
(1)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3分)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4分)
【答案】(1)虽然被流放,但仍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 大意 各1分 共3分)(2)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大意 各1分 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心:关心;返“返回朝中;卒:终于;短:说……坏话;迁:放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幽州夜饮
【唐】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做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9.“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这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答案】这两句描写的景象是:正值秋深风冷之时,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的景象,从而突出了边城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一方面渲染了“夜饮”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4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颔联中的“迟暮心”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恐美人之迟暮。婉曲而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因年老及仕途坎坷所生的愤懑之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可根据对文学常识的记忆,从屈原《离骚》中找出与“迟暮心”相关的语句“为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第二问,可结合注解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分析屈原的“迟暮心”所表现的情感来衬托自己的那种年老及仕途坎坷所生的愤懑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清人姚范评论这首诗的最后一联“托意深婉”,请作具体分析。(2分)
【答案】表面上感激皇上派遣他来边城为将的深恩,实际上表达了他对朝廷的怨恨和内心的痛苦之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思想内容的能力。“托意深婉”是指诗句具有深层含义。答题时,可结合着尾联“不做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大意,联系全诗,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角度分析作答。表面来看诗人似乎将愁苦一扫而光,转而感激皇上派遣的深恩,以在边城作将为乐、为荣,而结合注解可知实际上表达怨愤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4分)
中吕?普天乐
[元]张养浩
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12.作者是如何评价屈原和《离骚》的?(2分)
【答案】作者认为《离骚》表现了屈原的忠心,日月可鉴;屈原之死留给人的是无尽的怀思;作者为屈原之死而惋惜。(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首先要到诗歌中找到评价屈原和《离骚》的句子,然后依据句中所说评判作者对其的态度。这首小令看似否定了屈原,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消沉情绪,而实际上是用反讽的手法,诗人自问自答,迂回曲折的表达了一个饱经宦海浮沉,洞察世事春秋却无处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的无可奈何而又悲愤怨恨的心情。作者先问“楚《离骚》,谁能解?”,紧跟着回答“就中之意,日月明白”;紧接着又问“恨尚存,人何在?”,自己又回答“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作者使用清新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如何理解曲终“其乐无涯”的真正含义?(2分)
【答案】无涯之乐并非真正的快乐。(1分)作者曲折地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愤怨恨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1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20分)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鲍鹏山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平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而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叩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
14.文中说“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请解说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案】屈原的《离骚》等篇章中显露出的尖锐个性,就是政治理想破灭之后对社会邪恶势力激烈的抗争和反击,更是他把忠君爱国与坚持个性剥离、心灵摆脱这一矛盾的痛苦纠缠之后,个人愤怒的喷发。
【解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请纵观全文,分点概括。(6分)
【答案】(1)内容(或情感)上《离骚》从人的角度、立场来表现个人的愤怒。《诗经》表达的是集体愤怒、道德愤怒和俗世精神。(2)技巧(或表现手法)上《离骚》:自设情节,象征和隐喻(或系统性设喻)。《诗经》:比兴手法。(3)成就(或影响)上《离骚》:伟大的人格精神,绝大的艺术创造。《诗经》:整体伟大,每一首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说不上“伟大”。
【解析】
试题分析:这题是考查学生整体阅读和提取、整合、概括信息的能力的。分类要恰当,概括要全面准确,表达要精简扼要,答到核心词语。答题时,可从第三段开始分析,根据语段中的提示语加以筛选、提取概括。如第三段,“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可提取出“《离骚》从人的角度、立场来表现个人的愤怒。《诗经》表达的是集体愤怒、道德愤怒和俗世精神。”即可。以此类推。
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请对第⑤节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整体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势连贯,大气磅礴;语句饱含感情,痛苦、绝望、愤怒、坚忍的屈原的形象跃然纸上,酣畅淋漓地抒发出作者对屈原无限的崇敬和颂扬之情;局部词语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如“泪流满面”“掩面痛哭”,以形写心;如“面向风雨”,既扣文题,又用双关,意蕴丰富,文韵隽永。(意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可根据这句话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答题,从这句话中的“一个…的诗人…一个…的诗人…一个…的诗人”很容易得出运用了排比句,然后结合着排比句的一般性作用,从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根据本文内容和有关文史知识,请举例作简要阐述:“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4分)
【答案】屈原身上忠君爱国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个性,影响到后来的许多人,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支柱的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仁人志士。比如,他的忠君,曾得到汉代的司马迁、唐代的杜甫等的崇敬;他显现的独立人格,又得到唐代李白的深深敬佩。
【解析】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湘夫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修葺(qì) 芳馨(xīn) 奇葩(bā) 喷薄出之(bó)
B.踯躅(zhú) 摇曳(yì) 国殇(shāng) 鼎铛玉石(chēng)
C.诡谲(jué) 怆然(chuàng) 窥视(kuī) 羁旅情怀(jī)
D.霰雪(xiàn) 聒噪(guō) 戏谑(nuè) 沽名钓誉(gū)
【答案】C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靡鹿 荒忽 芳椒 庑门 B.江皋 嘉期 缤纷 逍遥
C.容与 遗赠 衣袂 辛夷 D.哀宛 迂缓 偕逝 润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靡—麋;B.嘉—佳;D.宛—婉。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作者对“通与”“变”关系的认识。(不超过15个字,4分)
《通变》是《文心雕龙》下编中重要的一篇。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就其不变的实质而言则为通,就其日新月异的现象而言则为变。必须于通中求变,不变则穷。可是千变万化中则有着一以贯之的“文律”,因此又要变而不失其通,否则就会迷失了变的方向,变掉了它的实质,每变而愈下了。
(节选自马茂元《说(通变)》)
【答案】于通中求变,变而不失其通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语段内容的题目,注意陈述主体,以及作者的观点。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怎样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4分)
假如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会高兴地告诉他:______,展开我色彩缤纷的想象;_______,牵动我亲临其境的目光;_______,教会我寓情于物的感观;_______,演绎我字正腔圆的对白;_______,美化我独抒性灵的意象。
①是跌宕起伏的戏剧 ②是天真无邪的童话 ③是优雅闲适的散文 ④是情节曲折的小说 ⑤是意韵深远的诗歌
【答案】②④③①⑤
【解析】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涉 江
屈 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淹回水而凝滞 淹:停留
B.吾方高驰而不顾 方:刚刚
C.乘鄂(è)渚(zhǔ)而反顾兮 乘:登,指登岸
D.云霏霏其承宇 霏霏:云气浓重的样子
【答案】B
【解析】方:正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诗人细致地描写他的奇特服饰“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衬托出其高洁的品质。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肖像描写的作用的题目,主要是塑造人物性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写诗人因地点生疏迷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答案】表现出他对前途渺茫,感到惶惑苦闷的心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最后一段,是全诗的总结,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对比和比喻,痛斥了楚国朝政的混乱和统治集团的腐败,表现出诗人不可遏抑的悲愤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手法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手法的同时要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我从小就爱好这奇特的服饰,年纪老了这种爱好仍然没有衰减。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之冠。披挂着夜晚发光的明珠,佩带着珍贵的美玉。社会混浊没有人了解我,我却正在大步驰骋义无反顾。用青龙驾车,两边配上白龙,我同重华一道去游玉树的园圃。登上昆仑山吃那玉树的花,我要跟天地一样长寿,跟日月一样光华。我为楚国没有人了解我而悲伤,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江。
登上鄂渚我回头眺望,在秋冬余下的寒风中叹息惆怅。让我的马走上山冈,让我的车来到方林停放。我乘着篷窗船上溯沅水,船夫们一齐摇桨击水前行。船慢腾腾地不肯向前,在回旋的水流中停滞不进。清晨从枉渚出发,晚上歇宿在辰阳。只要我心地正直,放逐在僻远的地方又有何妨?
进入溆浦我又迟疑不决,迷失方向不知该往哪里去。深邃的树林幽远昏暗,这可是猿猴的住处。山岭高峻遮住了太阳,山下阴暗不明而且多雨。霰雪纷纷扬扬地无边无际,浓云密布,好像连接着屋宇。
可怜我一生毫无乐趣,寂寞孤独地居住在山里。我不能改变心意去附和世俗,当然会忧愁痛苦终身不得意。接舆装疯剃去头发,桑扈走路时赤身露体。忠诚的人不一定被任用,贤能的人不一定得到职位。伍子胥遭到灾殃,比干被剁成肉泥。整个前代都是这样,我对现在的人又何必埋怨责备?我将遵守正道而毫不犹豫,本来会终身一再陷入黑暗的境地。
高尚的鸾鸟和凤凰,一天天地离得更远;渺小的燕雀和乌鹊,把巢筑在殿堂和庭院。芳香的露申和辛夷,死在草木丛杂的深林;腥的臊的一齐用上,芳香的不能靠近。阴和阳颠倒了位置,我生活的时代不合适。怀抱着忠信却这样失意惆怅,我将要飘然远走他乡。
美文赏析:
生命的弧度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哦,屈原,是你吗?吟唱着这忧伤的歌,两千年前在汨罗江畔你纵身一跃,用生命在楚国划出一道美的弧线……
这道弧线,承载着你满腔的爱国情怀;这道弧线,或许是你生命最完美的结局;这道弧线,又书写出多少无奈与不甘,但终究不能淡褪你对楚怀王的忠贞不渝!
是的,上苍把这条诗的河留给了你,也把楚国的民心留给了你。你说你没有看见商於六百里富饶之地,而看见的是秦昭王邪恶奸诈的眼睛——“怀王啊,” 你不禁呐喊,“你岂能如此轻信张仪?何苦对我避之惟恐不及?”你说你没有看到楚国廉洁清明的“美政”,而看到的是靳尚贪婪嫉妒的面庞:政坛黑暗,官官相护,贪婪无比,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不,这不是你所想要的。昏庸的楚怀王啊,何时才懂你这颗赤诚之心?但,你没有消沉,你矢志不渝。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的确,除了以身殉国,你已没有任何心意,怀王已死,顷襄王执政,子兰迫害,你,能做的还有什么?但你不曾后悔,纵然是身投汨罗江,也不肯与世同浊,用生命的弧度来证明你对楚国的热爱,对怀王的忠心!
你说你没有看见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楚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裂着谁家春闺梦里人的野狗。生存与死亡,逃避与直面,苟且与殉国,你,选择了后者。你要以此勉励国人,唤醒国君,努力着,你最后的抗争!
你,行走在沅湘江畔,面色枯槁,长发披肩,漠然无情。是的,那是因为你看不见未来和希望,你绝望了,期望以死来作最后的证明!但,怎奈楚国江山风雨飘摇?你,已无力挽回。
自张仪到楚拆散齐楚联盟,宠妃郑袖受贿后花言骗得楚王放走张仪,你,绝望了;自怀王一意孤行独赴楚国会盟而客死秦国,你,就彻底绝望了。
投身汨罗江,是你唯一的选择。这生命的弧度,纵然无奈,却是另一种光华万丈、永垂不朽的美丽!
浪漫的悲剧
没有易水送别的豪情,没有乌江自刎的悲壮,却是一声惊天地泣鬼神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造就了一代圣人,也留下了那风骚万种。
回想当年,辅佐怀王。议国事,出号令,应诸侯,忠肝义胆,义薄云天。有卧龙的智谋,魏征的直言。却不想,君王无道,官场浑浊,空感叹:世间险,人情恶,欲笺心事,独语斜阑!冥冥之中早也注定,君无用武之地,英雄终归末路。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铁血男儿,铮铮傲骨。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但为君故,可抛头颅。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冷却了你一腔热血。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梦醒后的屈公无路可走!
三朝元老被放逐,满腹冤屈更与何人说!月光皎洁洒银鬓,眉宇深锁吟《九歌》。
屈公才调更无论,外修内美胜世人:绽放出浪漫主义的奇葩,文采风流;引出传世之《离骚》,光华万丈!感动于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倾倒于你“扈江离与辟芷兮,忍秋兰以为佩”的完美;折服于你“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坚毅!滔滔历史长河,留下了你不灭的精神,永恒的身影。
屈公虽无关羽之勇猛善战,却有他的忠肝义胆 ;虽无陶潜的恨世嫉俗,却有他的高洁傲岸。然而你痛苦终结了曾经辉煌的一生。曾知否?没有挫折的人生不一定是壮美的人生,而沉醉于梦的痛苦而不能自拔的人生,注定了屈公悲剧的一生!
从左使到囚徒,从郢城到汨罗,屈公之心,为君而发,为国而搏,为天下而奔!却终绝笔《怀沙》,魂归汨罗,不为人杰为鬼雄!
悲哉,风雨一生!
痛哉,多情一生!
壮哉,九死未悔的一生!
《湘夫人》
【学习要点】
1.探究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形象。
【探究活动】
诗歌的主人公是谁,这一形象有何特征?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主张让学生自由探究,诗歌中的形象一般有下面几种: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形象有以下几种: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的《雨霖铃》诗歌写了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讨论明确】
最普遍的观点就是认为“我”是指湘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是指屈原;第三种观点认为“我”既是指湘君也是指屈原;第四种观点认为诗歌中的“我”是指湘夫人。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形象特征:彷徨迷惘、幽思深长、对爱情坚贞不渝、执着追求理想、。
要点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探究活动】
诗歌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教师释疑】
塑造形象的方式主要是直接的描写和间接的描写,直接描写主要是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间接描写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和其它事物的衬托,本文直接描写主要是人物的动作、肖像和心理的描写,间接描写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即“香草美人”的比喻的运用,答题时要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直接描写,对湘君的动作描写——远望、寻找、筑舍装饰、捐、遗、搴来塑造人物形象;间接描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人物惆怅的心情。“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隐喻主人公所望之人未来的结果,以此表达主人公的失落、困惑、惆怅。“沅有芷兮澧有兰”隐喻湘夫人的美好而异于众人,“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隐喻心上人的爱而不见,事与愿违等。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 题玄真子①图
【宋】张元斡
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②笑。
明月太虚③同一照,浮家泛宅④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⑤,谁能惹得闲烦恼。
【注】①玄真子:指唐代诗人张志和。②渔童和樵青:指玄真子的两个奴婢。③太虚:天空。④浮家泛宅:指舟居。⑤烟波老:指在烟波浩瀚的江湖中终老一生。
(1)词的上阕作者通过描述玄真子图中之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远山浮云环绕、细雨迷濛、斜风中白鸟飞翔、渔翁春江垂钓的优美和乐的画面,由景入情,表达作者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以及对渔翁闲逸自在生活的向往。
【解析】
(2)作者笔下的“玄真子”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词的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词中玄真子是个不求荣华(或清高),闲逸旷达(或超然物外)的渔翁形象。 “浮家泛宅忘昏晓”一句写渔翁安居舟上,怡然自得; “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这三句,直抒渔翁不慕荣华,流连山水,不为世俗烦恼所困的超然物外的情怀。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对诗歌形象的把握。鉴赏时可抓住词中“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这两句与形象密切相关的句子。具体作答时应先概括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