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第一单元 诗歌之部第一课 湘夫人【学习要点】
1.概括诗歌各段的内容和主旨。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要学会哟☆温故知新☆ 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渚、眇、罾、澧、潺、袂、遗、麋、蛟、裔、皋、荪、椒、楣、薜、擗、蕙、馨、嶷、搴、汀先学一点☆温故知新☆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目眇眇兮愁予 (2)洞庭波兮木叶下
(3)与佳期兮夕张 (4)观流水兮潺湲
(5)登白薠兮骋望 (6)桂栋兮兰橑
(7)葺之兮荷盖 (8)罔薜荔兮为帷
(9)遗余褋兮醴浦 先学一点☆温故知新☆ 3.关于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先学一点☆温故知新☆ 4.关于《楚辞》
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贡献: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先学一点☆温故知新☆ 1.zhǔ、miǎo、zēng、lǐ、chán、mèi 、wèi 、mí、jiāo、yì、gāo、sūn 、jiāo、méi、bì、pǐ、huì、xīn、yí、qiān、tīng
2.(1)向远处看的样子 (2)波:名用动,波动;下:名用动,落下
(3)晚上张设罗帐 (4)慢慢流动的样子
(5)纵目远望 (6)桂、兰:名作状;栋、橑:名作动,做屋梁、屋椽
(7)编草盖房子 (8)通“网”这里作编织讲
(9)赠送 汗衫
矫正一下☆课堂探讨☆ 写出诗歌各段的内容和诗歌的主旨。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的段落内容和诗歌的主旨的题目,注意抓住文章的要点进行分析,分析主旨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课堂探讨☆ 第一段分析:总写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第二段分析: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情景。
第三段分析: 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做的怎样?☆课堂探讨☆ 第四段分析: 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做的怎样?☆课堂探讨☆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要从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的表
现手法和修辞等角进行,要明确各种手法的基本种类
和基本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诗歌的语言的运用的特
色。 你知道吗?☆课堂探讨☆ 1.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起构成美妙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2.章法上,回环跌宕,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例如:意淫中的二人相会,极力渲染相会之处的淫荡。赋)
3.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和高尚的情操
4.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笔触细致而含蓄
5.本诗语言单纯自然而又情味悠远,既有民歌风情却也不失精炼典雅,“兮”的运用使句式活泼,增强了节奏感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1.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为全诗奠定了(幽怨、哀婉的)感情基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景物描写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答出景物渲染的气氛,然后答出和情感的关系,注意结合“开头”的作用。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有力地烘托和反映了充溢于湘君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又为下文写众神把恋人接走时湘君又重新陷入相思之苦作了铺垫。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章的情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先概括出情节的内容,然后答出对塑造人物抒发情感上的作用,然后考虑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找到窍门了吗?☆课堂提高☆ 3.这首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主旨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全文作答。答题四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做到知人论世。找到窍门了吗?《湘夫人》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题目。(11分)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本词为词人罢官闲居上饶时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1)这首词题目中的“独”字是如何体现出来的?(5分)
【答案】词人在罢官失意之时,独居山中溪畔,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岁暮寒冬,青山“劝我溪边住”;长夜难眠,明月听“我”诵诗书。词人只能以青山为伴,与明月为友,表现出词人的孤独和寂寞。(5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词的最后两句“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拟人,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默默相陪,听词人诵读《离骚》。②用典,词人借用屈原的《离骚》,抒发了有志难伸的满腔郁愤。③衬托,月悬高天,明月为伴,衬出词人的高洁与孤独。(6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可给5分)
【解析】
试题分析:对于诗歌中的表现手法的判定,要注意立足于诗歌整体,不要就句论句。就本题来说,根据词的下片,可知是明月“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可见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月悬高天,明月为伴,又衬出词人的高洁与孤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屈原庙
(明)梁辰鱼①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巨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香草名。
(1)在“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示例:“空”字用得最妙。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共4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4分)
【答案】示例: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结尾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每问2分,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有两问,第一问是考查的是对诗歌意境的把握,第二问是答出作用。对意境的把握考生在解答时只需要描绘出画面情景,概括出画面的特点即可。第二问解答时要分为两部分,首先答出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然后答出尾联在结构上的作用,因为是结尾句,所以,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有照应开篇、揭示主旨、引人深思、扩大意境等。本诗尾联所写之景萧瑟、悲凄,借哀景抒哀情,表达的是诗人的忧愤之情;因为是写景又在结尾,所以也是以景结情;结构上照应了开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成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这首词写于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
(1)“万事一身伤老矣”饱含着词人哪些情感?(3分)
【答案】①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②对过往岁月的怀旧之情;③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或者:包含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感慨之情)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请简要分析“戎葵”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6分)
【答案】作用:①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②作者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借戎葵这一意象表达出作者悲壮(或“豪迈”)的爱国情怀,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③用“戎葵凝笑墙东”与“一身伤老”对比。衬托了心中的冷寂(答出其中两点即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有向阳特性”的提示来思考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太史公《屈原传》赞曰:“悲其志。”又曰:“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志也为人也论屈子辞者其斯为观其深哉文丽用寡扬雄以之称相如然不可以之称屈原。盖屈之辞能使读者兴起尽忠疾邪之意。(选自刘熙载《艺概》)
【答案】志也/为人也/论屈子辞者/其斯为观其深哉/文丽用寡/扬雄以之称相如/然不可以之称屈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句式的对称等。志也(语气助词,断开)为人也(语气助词,断开)论屈子辞者(语气助词,断开)其斯为观其深哉(语气助词,断开)文丽用寡(人称转换,断开)扬雄以之称相如(句意转折,断开)然不可以之称屈原。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屈原是哪个时代的人?请写出屈原除《离骚》外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2 分)
【答案】战国,《九章》《 九歌》《国殇》《橘颂》《天问》《招魂》《哀郢》《湘夫人》等( 2 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学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平时要注意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刘熙载认为屈原的作品有哪两个特点?( 2 分)
【答案】有“志”和“为人”;文丽用不寡(意不寡)。(2 分)
【解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参考译文】
太史公在《 屈原传》中评价道:“为屈原之志而悲。”又说:“读屈原的诗没有不流泪的,都像见到了屈原的为人。”论“志”和“为人”,评论屈原辞赋的人,观察理解屈原太深了啊。“文丽用寡(文章语言华丽,却内容空洞,作用小)”,这是扬雄评论司马相如文章的话,不可以用这句话来评论屈原的文章。屈原的辞赋能使读者产生忠于祖国痛恨邪恶的情感。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椎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及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
(1)结合文意,概括“泊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屈原殉国之处;忧国忧民的精神寄托;忧国忧民的苦难的象征。
【解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
【答案】愤世嫉俗(愤怒)——惆怅——索然(失望)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行文脉络的梳理与感情走向的概括能力。要解答本题先要讲懂全文,理出内容层次。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汨罗江畔饮浊水,饮出了苦涩。饮水的目水是为了真切地祭奠屈原,所以饮出了愤世嫉俗,这是由屈原引发的情感(愤世嫉俗)。第二部分,朋友对我行为的不理解引发我的思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忧国忧民之的忧思,更多的人却是明哲保身(如渔翁)。这一总部分中,有一个明显的句子“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由愤怒过渡到惆怅)第三部分,现实中,忧国愤世与全然超脱就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到此也就索然了。”索然,有无可奈何之意,作者只好在一方书斋追求精神的解脱。(失望与无奈)另外,考生应注意一点,答案所有词一般在原文可以找到。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5分)
【答案】寓意: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明哲何身的遁世者。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解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答案】AE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分析能力,其中涉及到语句理解、结构分析、手法赏析、主旨评价等方面,分析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具体分析,进行得出答案。A项错在对内容的篡解和强拉因果关系。原文的意思是泪罗一水作为一种意象在诗歌中流传了两千多年。它的苦涩并不是指水质如何,结合后文,苦涩是因为屈原并着忧国之心的愤世嫉俗。E项是对文章主旨的曲解。作者决定躲进书斋是学习古人“要斫青光写楚辞。”因为现实中不可能如屈原一般愤世嫉俗,但心中又放不下对屈原的敬仰,只好在书斋中的精神世界里追求他忧国忧民的境界。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湘夫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眇眇(miǎo) 水裔(yì) 偕逝(xié)
B、葺之(qì) 紫坛(tán) 骤得(zhòu)
C、潺湲(chán) 白薠(fán) 芳馨(xīn)
D、九嶷(ní) 麋鹿(mí) 薜荔(pì)
【答案】D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
B、麋何食兮廷中,蛟何为兮水裔?
C、 筑室兮水中,茸之兮荷盖
D、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渺渺”为“眇眇”B、“廷”为“庭” C、茸为葺。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一段屈原的《湘夫人》,回答后面问题。
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蓣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榜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子降兮北渚 渚:洲
B.蛟何为兮水裔 裔:边
C.夕济兮西澨 济:成功
D.将腾驾兮偕逝 偕: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济:渡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诗句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葺之兮荷盖”——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B.“灵之来兮如云”——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
C.“时不可兮骤得”——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
D.“聊逍遥兮容与”——暂且一起逍遥快乐。
【答案】D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湘水男神表达对女神的思慕向往之情。描述了彼此相爱思而不见的悲欢离合。
B.第一节写男神焦急地等待和张罗着女神的到来。
C.第三节写男神到处寻觅心上人,想和她一起比翼双飞。
D.第四节写到精成所至金石为开,终于与女神恩爱相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下列对本诗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多处以“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一类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强调爱而不见,事与愿违的相思之苦。
B.本诗作为抒情诗完全是直抒胸臆,没有什么景物描写。
C.本诗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诗、乐、舞相配,表演性较强。
D.诗中用佳树香草所筑起的美丽的居室,象征了两人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是屈原惯用的艺术手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诗借景抒情是主要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国殇
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7.诗的两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本诗第一部分叙述描写战争情况,第二部分议论赞颂烈士们的业绩和精神。前者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两者有机联系,互相映衬,完满地表现了诗的中心思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哪两句揭示了诗歌主旨?
【答案】“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表达了对爱国将士们的崇敬之情。他们虽死犹生,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主旨的题目,注意卒章显志的手法。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突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渲染衬托,以敌军之多、战事惨烈衬托将士们的英勇,不怕牺牲。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手法的题目,注意渲染烘托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美文赏析:
生命的弧度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哦,屈原,是你吗?吟唱着这忧伤的歌,两千年前在汨罗江畔你纵身一跃,用生命在楚国划出一道美的弧线……
这道弧线,承载着你满腔的爱国情怀;这道弧线,或许是你生命最完美的结局;这道弧线,又书写出多少无奈与不甘,但终究不能淡褪你对楚怀王的忠贞不渝!
是的,上苍把这条诗的河留给了你,也把楚国的民心留给了你。你说你没有看见商於六百里富饶之地,而看见的是秦昭王邪恶奸诈的眼睛——“怀王啊,” 你不禁呐喊,“你岂能如此轻信张仪?何苦对我避之惟恐不及?”你说你没有看到楚国廉洁清明的“美政”,而看到的是靳尚贪婪嫉妒的面庞:政坛黑暗,官官相护,贪婪无比,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不,这不是你所想要的。昏庸的楚怀王啊,何时才懂你这颗赤诚之心?但,你没有消沉,你矢志不渝。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的确,除了以身殉国,你已没有任何心意,怀王已死,顷襄王执政,子兰迫害,你,能做的还有什么?但你不曾后悔,纵然是身投汨罗江,也不肯与世同浊,用生命的弧度来证明你对楚国的热爱,对怀王的忠心!
你说你没有看见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楚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裂着谁家春闺梦里人的野狗。生存与死亡,逃避与直面,苟且与殉国,你,选择了后者。你要以此勉励国人,唤醒国君,努力着,你最后的抗争!
你,行走在沅湘江畔,面色枯槁,长发披肩,漠然无情。是的,那是因为你看不见未来和希望,你绝望了,期望以死来作最后的证明!但,怎奈楚国江山风雨飘摇?你,已无力挽回。
自张仪到楚拆散齐楚联盟,宠妃郑袖受贿后花言骗得楚王放走张仪,你,绝望了;自怀王一意孤行独赴楚国会盟而客死秦国,你,就彻底绝望了。
投身汨罗江,是你唯一的选择。这生命的弧度,纵然无奈,却是另一种光华万丈、永垂不朽的美丽!
浪漫的悲剧
没有易水送别的豪情,没有乌江自刎的悲壮,却是一声惊天地泣鬼神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造就了一代圣人,也留下了那风骚万种。
回想当年,辅佐怀王。议国事,出号令,应诸侯,忠肝义胆,义薄云天。有卧龙的智谋,魏征的直言。却不想,君王无道,官场浑浊,空感叹:世间险,人情恶,欲笺心事,独语斜阑!冥冥之中早也注定,君无用武之地,英雄终归末路。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铁血男儿,铮铮傲骨。生亦何欢,死亦何惧,但为君故,可抛头颅。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冷却了你一腔热血。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梦醒后的屈公无路可走!
三朝元老被放逐,满腹冤屈更与何人说!月光皎洁洒银鬓,眉宇深锁吟《九歌》。
屈公才调更无论,外修内美胜世人:绽放出浪漫主义的奇葩,文采风流;引出传世之《离骚》,光华万丈!感动于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倾倒于你“扈江离与辟芷兮,忍秋兰以为佩”的完美;折服于你“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坚毅!滔滔历史长河,留下了你不灭的精神,永恒的身影。
屈公虽无关羽之勇猛善战,却有他的忠肝义胆 ;虽无陶潜的恨世嫉俗,却有他的高洁傲岸。然而你痛苦终结了曾经辉煌的一生。曾知否?没有挫折的人生不一定是壮美的人生,而沉醉于梦的痛苦而不能自拔的人生,注定了屈公悲剧的一生!
从左使到囚徒,从郢城到汨罗,屈公之心,为君而发,为国而搏,为天下而奔!却终绝笔《怀沙》,魂归汨罗,不为人杰为鬼雄!
悲哉,风雨一生!
痛哉,多情一生!
壮哉,九死未悔的一生!
《湘夫人》
【学习要点】
1.概括诗歌各段的内容和主旨。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渚、眇、罾、澧、潺、袂、遗、麋、蛟、裔、皋、荪、椒、楣、薜、擗、蕙、馨、嶷、搴、汀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目眇眇兮愁予 (2)洞庭波兮木叶下 (3)与佳期兮夕张
(4)观流水兮潺湲 (5)登白薠兮骋望 (6)桂栋兮兰橑
(7)葺之兮荷盖 (8)罔薜荔兮为帷 (9)遗余褋兮醴浦
3.关于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4.关于《楚辞》
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贡献: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反馈矫正】
1.zhǔ、miǎo、zēng、lǐ、chán、mèi 、wèi 、mí、jiāo、yì、gāo、sūn 、jiāo、méi、bì、pǐ、huì、xīn、yí、qiān、tīng
2.(1)向远处看的样子 (2)波:名用动,波动;下:名用动,落下
(3)晚上张设罗帐 (4)慢慢流动的样子
(5)纵目远望 (6)桂、兰:名作状;栋、橑:名作动,做屋梁、屋椽
(7)编草盖房子 (8)通“网”这里作编织讲
(9)赠送 汗衫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探究活动】
写出诗歌各段的内容和诗歌的主旨。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的段落内容和诗歌的主旨的题目,注意抓住文章的要点进行分析,分析主旨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
【讨论明确】
第一段分析:总写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帝子降兮北渚”,可望而不可及。
第二段分析: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随行为和心理活动。湘君在恍惚中日夜奔驰于沅、湘之间,颇似《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情景。
第三段分析: 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娶湘夫人的情景。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第四段分析: 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诗的行为和心境。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探究活动】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师释疑】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要从诗歌的抒情方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等角进行,要明确各种手法的基本种类和基本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诗歌的语言的运用的特色。
【讨论明确】
1.以景现情,寓情于景,把周围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起构成美妙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2.章法上,回环跌宕,用赋的铺陈手法反复叙写(例如:意淫中的二人相会,极力渲染相会之处的淫荡。赋)
3.用高洁的事物做比兴,以此歌颂纯洁的感情和高尚的情操
4.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笔触细致而含蓄
5.本诗语言单纯自然而又情味悠远,既有民歌风情却也不失精炼典雅,“兮”的运用使句式活泼,增强了节奏感
【课堂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1.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为全诗奠定了(幽怨、哀婉的)感情基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
【解析】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有力地烘托和反映了充溢于湘君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又为下文写众神把恋人接走时湘君又重新陷入相思之苦作了铺垫。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章的情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先概括出情节的内容,然后答出对塑造人物抒发情感上的作用,然后考虑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这首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