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张PPT。第一单元 诗歌之部第五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要点】
1.探究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2.探究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要学会哟☆课堂探讨☆ 简要概括诗人写了梦境中的那些场面,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注意梳理文意和所写内容的变化,答为什么这样写时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场面: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 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 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课堂探讨☆ 《梦游天姥吟留别》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体现在哪些方面?探究一下☆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这是一首诗歌风格的题目,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课堂探讨☆ 做的怎样?一是有丰富的想像。诗人善于描写想像中的世界,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惊心动魄。诗人用想像世界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自己在想像世界中游历,表示不肯与现实中的权贵们沆瀣一气。二是用夸张的手法。诗人大胆地运用夸张来写想像中的事物,塑造想像中的形象。在夸张的描写中,融会着诗人的感情。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的描写,正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课堂提高☆ 请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
梦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灵活运用哟☆课堂提高☆ 【答案】从主题看,《梦天》中诗人求生的意志、对天国的向往与人生的短促、现实的困厄构成尖锐的矛盾,困扰诗人的心灵。这首诗是诗人苦闷的象征。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方面,更有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积极方面。这首诗是诗人昂扬振奋、潇洒出尘的气质的写照。从意境看,李白的诗是明朗、坦率的,李贺的诗则是幽深、神秘的;李白的诗是充分男性化的,充满阳刚之气,李贺的诗则是充分女性化的,显得阴柔、纤弱。做的怎样?☆课堂提高☆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从意境特征和诗歌主旨的角度回答。找到窍门了吗?《梦游天姥吟留别》
1.(14届江苏苏州高三第一次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苏州
苏舜钦①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②暮亦行。
注:①苏舜钦,字子美,北宋诗人,诗与梅尧臣齐名,世称“苏梅”,这首诗是诗人过苏州时流连光景之作。②区区:既“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1)诗的颔联写景,颇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绿杨白鹭的自得,写山水有情;(2分)以色彩表现美景,“绿杨白鹭”“绿”“白”相间;(1分)远近结合,“近水”“远山”结合,画面生动。(1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案】坦然面对自然和人生的盛衰;(1分)对自身“羁苦”被俗人所轻的自嘲。(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道题比较直观,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作者坦然面对自然和人生的盛衰,对自身“羁苦”被俗人所轻的自嘲。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评论家认为,此诗“以清切闲淡为主”,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意象清新:选取“绿杨”“白鹭”“近水”“远山”等意象,气清水秀,别有韵致;语言朴素,不肆雕琢,清新自然。情感平实,坦然面对万物变化和人生盛衰。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诗歌的风格的题目,首先要区分是语言风格,还是诗歌的风格,命题人一般都会给出风格特征,答题者结合诗歌分析即可。此题“以清切闲淡为主”主要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从内容上看“绿杨”“白鹭”“近水”“远山”意境清新,从情感上看“万物盛衰天意在”坦然面对。整理这些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4届河南平顶山、许昌、新乡三市高三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官舍竹①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天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受小人毁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②量移:唐、宋公文用语。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
(1)该诗之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对其表现手法进行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这两句对仗工稳,都以拟人手法,动静结合,用“拂”和“侵”两字将句子写得富有动感,有声有色,饶有雅趣。(3分)竹声“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竹影“侵棋”写出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使人感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2分)(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案】诗歌描写了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的“官舍竹”形象(2分),诗人托物言志,借咏竹子既表现了自己被贬后淡泊无争、贞洁不渝的孤傲清高,(2分)也流露出了不受重用的孤愤不平与自我宽解。(2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4届宁夏银川九中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少年游 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5分)
【答案】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3分)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第一问,要在“词的上阕”中筛选有关“早”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是从景物中体现出来的,比如“霁霞”“晓月”“残星”等,还有“人稀”和“啼鸟三两声”等语。至于第二问,可从“啼鸟三两声”写的是“声”,而上文“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写的是“静”,于是可知这是用了“以闹衬静”的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
【答案】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2分)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2分)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2分)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诗人的心境,应从诗句内容出发。此诗上阕写的是早行的幽静,下阕写的是诗人的心情。从“心共马蹄轻”一语可看出诗人心境:“轻”。此“轻”是“轻松愉悦”的“轻”。这是直接写的。也有间接写的,比如“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一语,用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把青山流水写得皆有情意。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14届新疆乌鲁木齐高三第一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人之巴蜀
[明]吴文泰
烟波迢递古荆州,君去应为万里游。
倚棹遥看湘浦月,听猿初泊渚宫秋。
云开巫峡千峰出,路转巴江一字流。
若见东风杨柳色,便乘春水泛归舟。
(1)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诗人的感情经历了由惜别到祝愿再到期待的变化过程。(2分)秋月生凉,猿啼凄清,离别时诗人感到惆怅伤感。但是云开巫峡、千峰尽出,明朗壮阔的气象传达出诗人对友人征程一帆风顺的美好祝愿。而东风杨柳、春水归舟的明媚图景,又饱含着诗人期待友人来年春天轻舟归来的深挚情意。(4分)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作者感情需要从诗歌内容入手,逐联分析。诗人先是借秋月、猿啼表达惜别的惆怅。接着在颈联表达对朋友一路顺风的祝愿。尾联则用想象表达对再次重逢的期待。感情丰富,摇曳多姿。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第三联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5分)
【答案】①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巫峡多云雨、巴江路难行,此时诗人在古地荆州送友人至巴蜀,自然希望友人的必经之地巫峡“云开”雾散,巴江“一字”无阻。(2分)②寓情于景。巫峡雾散,千峰尽出,“巴江一字”,顺畅无阻,寄寓了诗人对友人征程一帆风顺的美好祝愿。(2分)③(答对偶或夸张并有简要分析,得1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14届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
辛弃疾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②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③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④。
[注]①此词是作者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时所作。时年他才四十二岁。稼轩闲居带湖时常往来鹅湖游赏。②青帘:借指酒家。③缟袂:白衣。④外家:娘家。
(1)这首词上片的第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5分)
【答案】春天来了,一场春雨刚过,平原上开满了荠菜花;(2分)在刚翻耕过的土地上,一群群鸟在起落着觅食。(2分)描绘了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敖阔诗歌意境的题目,答题时先对景物进行描绘,然后概括意境(画面特征),注意意境概括要准确“恬静而又充满生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作者采用了“以乐写哀”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情绪,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作者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色,乡村生活的古朴宁静,(2分)词人越写闲适、古朴,越是让人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烦闷和无奈的情绪。(2分)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平静,这就是壮志难酬、年龄徒增的惆怅。(2分)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14届广东茂名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明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九日风阻郑家口
王世贞
野戍秋高鼓角哀,萧萧木叶走黄埃?
横驱浊浪蛟龙斗,复掩深林虎豹来。
短发霜风欺落帽,异乡天地畏登台。
只应诸季茱萸酒,妒杀黄花傍汝开。
【注】诸季:诸弟
(1)颔联是怎样写风的?结合诗句简要说明。(3分)
【答案】比喻(或夸张)。把秋风卷起的巨浪比喻为蛟龙在酣斗,巨浪卷入深林似乎要把虎豹驱赶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从江河和深林两个领域写出了风的大。
【解析】
试题分析:可按照采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思路答题,以“蛟龙斗”来形容巨浪之大,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风大;“虎豹来”以夸张的手法来形容巨浪之大,从而进一步写出了风大。也可从衬托的角度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诗的前四句写了受大风阻止,自己不能如愿赶回家。后四句紧扣“九日”重阳,写自己不能在重阳之日与家人团聚,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梦游天姥吟留别》
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天姥(mǔ) 天台(tāi) 觉时(jiào) 暝色(mínɡ)
B.脚著(zhuó) 訇然(hōnɡ) 澹澹(dàn) 渌水(lù)
C.剡溪(shàn) 殷雷(yǐn) 层巅(diān) 战栗(lì)
D.木屐(jī) 鸾鸟(luán) 魂魄(pò) 霓裳(ní)
【答案】A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B.忽魂悸以魄动(惊动)
失向来之烟霞(先前)
C.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
虎鼓瑟兮鸾回车(驾驶)
D.迷花倚石忽已暝(睡着)
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暝:天黑、夜晚。
考点: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对虚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觉时之枕席(独、只)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怎么)
C.恍惊起而长嗟(表顺承)
D.云霞明灭或可睹(有的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或:有时。
考点: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情况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
A.云青青兮欲雨
B.栗深林兮惊层巅
C.越人语天姥
D.虎鼓瑟兮鸾回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使动用法,其余为名词作动词。
考点: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安”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安在 B.尔安敢轻吾射
C.既来之,则安之 D.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答案】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诗句在修辞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D.指如削葱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C、D三句为比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第一段运用了衬托手法,与此法不相同的两句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不是衬托,其余都是与第一段一样的衬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梦 天
李 贺
老兔寒蟾①□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团光,鸾佩②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③三山④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⑤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
注:①老兔寒蟾:古代传说,月宫里住着玉兔和寒蟾。②鸾佩: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③黄尘清水:即黄尘变成了清水。换句常见的话就是“沧海桑田”。④三山:指传说中东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三山下”即指东海。⑤齐州:即中国。
(1)填到诗中空缺处的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迎 湿 倾 B.泣 湿 泻
C.泣 染 倾 D.迎 染 泻
【答案】B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兔寒蟾”句中的兔和蟾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这句表现了秋月初出,普照大地,自然界光影和谐的空寂之景。
B.“玉轮”一句指所乘车轮为冷露所沾湿,已是黎明时分了。
C.“桂香陌”指月宫里的大路,因为传说月宫里有桂树,所以一路上桂子飘香。
D.“遥望齐州”二句是指齐州有九座岛屿,在茫茫大海中宛如九点烟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句中的“老兔”和“寒蟾”代指月亮。B句中的“玉轮”是指月亮。D句中的“齐州”指中国,中国古代分为九州,所以诗人从天上下望人间,感觉大地上的九州犹如九点“烟尘”。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美文阅读
在西域读李白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他为何如此地独特与纯粹?
“小时不识月,唤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尚不识月的小李白在哪里呢?在中亚碎叶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那是他的血地。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从李白幼年上溯约一百年,李白家族在隋末遭受重大变故,全家人从陇西成纪流放于遥远的中亚碎叶,那是大唐的最西缘。历史记载,他们不得不过着“隐易姓名”的生活。祖先具体犯了什么罪,李白没有说,他的亲朋好友也没有说。李白五岁那年,在中亚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李白家族又举家内迁。各种记载提及此事时均说“潜还”、“遁还”,看来,对这个家族来说,这又是一次充满挑战的大动作。这真是一个漂泊者的家族。李白以上五六代内,即使是平民,也一定出过一些非凡的人物。他的父亲名叫李客,这显然是一个漂泊者才有的名字?这个漂泊的家族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我还进一步推测,李白及亲人之所以对此只字不提,或许可以从中原人特有的心态及儒家文化上予以解说吧。
这个漂泊者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天才相遇。
隋唐之前,正是所谓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乱华的近三百年大分裂时代。胡人的铁骑潮水般漫过中原,将中原已显僵硬的版块踏碎,而这些碎块又以柔性之力令铁蹄最终疲软下来。迟至6世纪末7世纪初,五胡全被汉人同化,汉人仇视恐惧异族的心理也在广大地域里消失。涌动着异族新鲜血液的李渊、李世民和广大民众昂然而起,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到来了,唐朝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唐人的心态也是最为健康的。
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到诗人就是一个胡人。
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鲁仲连功成却拒绝平原君赏赐给他的富贵功名,因而取得了不仰视权贵,进而折服权贵的资格。李白大呼要功名,要富贵,要酒,要女人,要朋友,却仍然要求权贵与他平交,不得小看他。这个李白呀,他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妄想!
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飚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骠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要点】
1.探究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2.探究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探究活动】
简要概括诗人写了梦境中的那些场面,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注意梳理文意和所写内容的变化,答为什么这样写时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场面: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 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 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 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要点二:探究李白诗歌的特征。
【探究活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释疑】
这是一首诗歌风格的题目,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想象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讨论明确】
一是有丰富的想像。诗人善于描写想像中的世界,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阁,写霓衣风马……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惊心动魄。诗人用想像世界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自己在想像世界中游历,表示不肯与现实中的权贵们沆瀣一气。二是用夸张的手法。诗人大胆地运用夸张来写想像中的事物,塑造想像中的形象。在夸张的描写中,融会着诗人的感情。例如,对天姥山横空出世的形象的描写,正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课堂提升】
请将《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
梦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答案】从主题看,《梦天》中诗人求生的意志、对天国的向往与人生的短促、现实的困厄构成尖锐的矛盾,困扰诗人的心灵。这首诗是诗人苦闷的象征。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方面,更有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积极方面。这首诗是诗人昂扬振奋、潇洒出尘的气质的写照。从意境看,李白的诗是明朗、坦率的,李贺的诗则是幽深、神秘的;李白的诗是充分男性化的,充满阳刚之气,李贺的诗则是充分女性化的,显得阴柔、纤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