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祖先的摇篮》是统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世界之初”为主题,重点培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的能力。课文以儿童的视角,通过好奇发问,推想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质朴、自由的生活场景,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文中四个疑问句尽显儿童天真好奇和富于想象的个性,恰当准确的动作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我们对人类祖先在“摇篮”里生活的情景的猜想。本课鼓励学生想象,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中蕴含的想象因素,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以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训练目标。
学情分析
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本课要认的生字数量不多,且均为形声字,在教学中拟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语境中采用多种方法识字,但对于部分难读易错或较难写的字,尚需教师点拨指导。对于文中表示动作的词,学生大部分是能理解的,其中“逮”“逗”的情景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采”和“摘”在实际语境中的辨析运用也需要进行适当的点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就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表达语言。在教学中,可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根据词句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实现“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复习“掏、逗、逮、蔷、薇”5个生字,会写“摘、掏”2个字。
2.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
4.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重点
1.会写“摘、掏”2个字。
2.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3.能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
4.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诗《祖先的摇篮》,我们先来一起读读吧?
2.复习词语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祖先的摇篮”指是什么?那你们还记得课文中描写原始森林的两个四字词语吗?一起来读一读吧?相机贴词卡:一望无边、苍苍茫茫。
二、初读课文
1.整体朗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一起把小诗完整地读一读吧?捧起书,注意读书姿势。我们一起读,开始——
2. 环节过渡
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小诗的第二、三小节,跟随作者一起放飞想象,感受到祖先有趣的生活。当然,相信我们也一定会积累到更多的词语!
三、品读课文
活动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三小节,注意读好问句。
1.自由读第二、三小节。出示朗读星级评价标准。
2.抽生读第一、二句,师评价 。
3.抽生读第三、四句,抽生评价 。
活动二:朗读第二、三小节,注意读出好奇和疑问。
1.作者为什么连续地问呢?
2.抽生回答,引出好奇和猜测并板书。理解“可曾“”的意思。
3.指导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读出好奇、猜测的语气。
过渡:同学们个个都是朗读高手,不仅读除了疑问的语气,而且还读出了作者好奇猜测的感觉。那么在作者的想象中,生活在原始森林的祖先都会做些什么呢?这次,请大家默读二、三小节,圈出祖先“干什么”的词语。
活动三:默读第二、三小节,圈出描写祖先“干什么”的词语。
1.祖先在原始森林怎么生活,做了哪些事?读一读,圈一圈。
2.汇报交流。老师相机根据学生的发言,板贴相关动词并积累相关词语,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感受祖先生活的有趣、自由。
活动四: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些什么?仿照第二小节或第三小节说一说。
1.抽生汇报交流并评价。
2.出示范例。
四、指导书写
1.巩固复习“摘野果、掏鹊蛋”等词语、引出要写的生字“摘、掏”。
2.观察比较两个字的共同点。
3.师范写,生练写。
4.对照书写星级评价表进行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1.课下和同学继续交流祖先可能在原始森林里做些什么?
2.展开自己的想象,用彩笔画出美丽的原始森林吧。
3.想了解祖先的原始生活吗?推荐阅读《发现老祖宗》和《仓颉造字》等文章。
板书设计
祖先的摇篮
原始森林
一望无边 苍苍茫茫
采 摘 捉 掏
猜想 逮 逗 看 赏 好奇
有趣、自由
教学反思:“能按照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是二年级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诗歌从爷爷的故事入手,用形象的“祖先的摇篮”的宏大比喻描绘了一幅先人在原始森林深处悠闲生活的图景。如何借助这样的内容,训练学生的想象。今天的课堂主要从以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通过对四个问句朗读,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读好问句——读出好奇——读出想象”三个层次展开指导,先是学生自主练习,在一次一次的练习中揣摩感受问句的语气。接着是学生的展示交流,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入情入境。
2.通过仿说,训练想象。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想象。首先是作者由景及情的与现实关联的想象,其次是诗歌内部写实与想象交融的表达,诗歌中的每一个文字都透着神奇的想象。诗歌教学除了通过朗读再现诗歌想要呈现的画面,还可以通过“仿说”扩展想象的外延。所以,结合课后第二题,在学生精确理解了诗歌描写的祖先在原始森林中的日常生活后,又让学生猜想祖先还可能会做什么,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
虽然做了以上努力,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在指导学生朗读上,还应放慢脚步,耐心倾听孩子的朗读。第一次朗读,要求学生读好问句,那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在学生一次一次的问句之中,感受作者对祖先生活的那份好奇,为第二层次的指导做准备。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句其实就是对祖先生活的猜想之后,安排学生再次练习朗读,试着读出作者(或者我们)对祖先生活的那份好奇,这样就能为“读出想象”这一环节做好铺垫。
2.仿说指导时应提醒学生在祖先的生活背景话题内仿说,抓住祖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一关键,相信学生会说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