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任课教师
钟 毅
授课时间
2016、03、18
课题
25、《诗词曲五首》
授课类型
新授课
一、教材
分析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过零丁洋》作者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1279)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名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水调歌头》通过中秋醉酒赏月,以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寄托的美好祝愿。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二、学情
分析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
目标
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难点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1、介绍写作背景
2、读课文,注意其节奏,重音。
3、回顾刘禹锡作品特点:《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的作品风格是什么?
4、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5、问题设置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木春。” 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今日……精神。” 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6、思想感情: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7、再读(或背)全诗。
三、学习《赤壁》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
2、读课文
3、问题设置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思想感情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三)学习《过零丁洋》
作者简介
读全诗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思考探究: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颔联前后句有何联系?
4、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酬乐天扬州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水乳交融
(酬赠诗)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非凡的史识
(永史诗) 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过零丁洋》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
(述怀诗) 颈联 悲愤忧惧 映照千古
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名志——激情慷慨
一、背诵导入
全班齐背已学的前三首古诗。
二、学习·点拨
第 二 课 时
一)学习《明月几时有》
一、介绍宋词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苏轼的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苏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
三、朗读课文
水 调 歌 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题设置
1、词的上阕写了什么?
2、从词的下阕可看出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3、词的下阕写了什么?
4、词的上下两片的联系何在?
品读
1、分别找出词中蕴含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2、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说喜欢的理由。
3、积累 古往今来,月亮经常是人们抒写情怀的对象。写月的名句不胜枚举,你知道哪些写月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张继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二)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了解作者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曲”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写作背景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从种类上看有——
从题材上看有——
从艺术手法上看——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上阕 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情景交融
《水调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情趣盎然
歌头》 下阕 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潼关怀古》
(咏史诗) 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六、练习及检测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烂柯(???) 折戟(????) 宫阙(????) 峰峦(?????)2.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暂凭杯酒长精神(??????) ②折戟沉沙铁未销(?????)③千里共婵娟(?????) ④伤心秦汉经行处(?????)3.默写、填空。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酬”的意思是___________,“乐天”是___________。②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④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⑤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⑥兴,百姓苦;______??????????????______。
七、作业设计
1.课本184页一、二、题
2.练习册第25课作业。
课件70张PPT。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山坡羊.潼关怀古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qiú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惜惺惺。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写作背景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诗
歌
赏
析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诗
歌
赏
析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辛酸和愤懑不平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辛酸、愤懑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用典悲痛、怅惘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比喻富有哲理豁达、进取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坚定、乐观辛酸愤懑、坚定乐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思想感情:赤壁 泊 秦 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朝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有《樊川文集》。作者简介:赤 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①铁未销,
自将②磨洗认前朝。
东风③不与周郎④便,
铜雀⑤春深销二乔⑥。
【注释】
①折戟沉沙:断戟没入沙中。
②将:拿起。
③东风:指吴蜀联军借东风火攻曹操事。
④周郎:吴军统帅周瑜。
⑤铜雀:台名,魏曹操所建。顶上饰有大铜雀。
⑥二乔:乔玄两女。大归孙策,小嫁周瑜。 写实诗
歌
赏
析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诗
歌
赏
析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感慨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bèi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资料: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3、千古名句的理解
课后练习二2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发议论感慨,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的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要有机遇。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思想感情:赤 壁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过零丁洋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简介: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资料: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疏通诗意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疏通诗意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21岁读经书入仕途;?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颔联前后句有何联系?暗示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4、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思想感情:过零丁洋文天祥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抒情言志舍生取义名垂青史比喻对偶对偶双关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解词的常识 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词。后乐谱失传,学者依椐前人的词制成图谱,词人按图谱填词。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如“水调歌头”、“浣溪沙”、“如梦令”、“相见欢”、“苏幕遮”)。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李清照)了解词的常识词在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齐。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词也是讲究押韵的。有的词还有小序。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晏殊)浣溪沙(苏轼)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音乐欣赏但愿人长久
王菲水 调 歌 头苏 轼【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苏轼的学识广博,他开豪放词风,苏在当时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东坡乐府》流传于世。水调歌头苏轼“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41岁,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写下这首词! 水 调 歌 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资料: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缘由、目的。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1、词的上阕写了什么?上阕:饮酒问月,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抒发对政治的感慨)研读: 下阕紧承上阕仍然写月:“_____ ,____ ,
_______。”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旷达安慰之语。2、从词的下阕可看出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词的下阕写了什么?下阕:对月怀人,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4、词的上下两片的联系何在?
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
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水 调 歌 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朗读思想感情:
表达词人由心有所____到心胸____的________情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郁结开阔乐观旷达体会情感
1、分别找出词中蕴含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人生哲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品读
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散离合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现词人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正因为蕴含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愿我们兄弟都能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和对自己的美好祝愿。
品读2、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说喜欢的理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上阕:问月{{{起笔突兀心情矛盾热爱生活{想象奇特小结咏月上阕:饮酒问月下阕:难眠怀弟---------追求美好生活圆月
衬别离。---------探求人生哲理情景交融
乐观旷达水调歌头苏轼明月
喻清高主旨句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下阕:问人}}}}胸襟博大美好祝愿}}}衔接上阕转入抒情想一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张继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积累 古往今来,月亮经常是人们抒写情怀的对象。写月的名句不胜枚举,你知道哪些写月的诗句?音乐欣赏但愿人长久
王菲 老师赠言失意时,莫沮丧;
苦闷时,莫彷徨;
受挫时,莫气馁。
正视失败,迎接挑战,
直面人生,定会成功!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这首词,并把它改写成散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原籍山东章丘县相公庄,祖父时迁历城今张公坟村。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 作者简介:元代散曲家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牌名题目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资料: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总写作者的感慨。“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从视觉、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这是国家由盛而衰的写照。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代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思想感情:张养浩忧虑国计民生凭吊写景山:峰峦如聚水:波涛如怒(视)(听)雄伟险要
兵家必争怀古抒情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主旨议论兴亡百姓苦人民疾苦